《579-医学纲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79-医学纲目- 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脉痿,故胫纵不任地。肝气热生筋痿,故宗筋弛纵。脾气热生肉痿,故痹而不仁。肾气热生 
骨痿,故足不任身。又曰∶诸痿皆生于上。谓之上者,指病之本在肺也。又曰昏惑,曰螈 
,曰瞀昧,曰暴病,曰郁冒,曰蒙昧暴喑,曰瞀螈,皆属于火。又曰四肢不举,曰舌本 
强,曰足痿不收,曰痰涎有声,皆属于上。又《礼记》注曰∶鱼肉天产也,以养阳作阳德。 
以为倦怠悉是湿热内伤之病,当作诸痿治之。何《局方》治风之方,兼治痿者十居八九?不 
思诸痿皆起于肺热,传入五脏,散为诸症,大抵只宜补养。若以外感风寒治之,宁免实实虚 
虚之祸乎!风病外感之邪,有寒热虚实,而挟寒者多。痿病内热之伤,皆是虚证,无寒可散 
,无实可泻。《局方》本为外感立方,而以内伤热证,滚同一治,其为害也。似非细故。 
上丹溪诸论,盖因《局方》治中风,孟浪用发表行湿之药,戕贼血气,诛伐根本,不知 
补养之法,故引痿病以救《局方》之失,而其言如此。然《局方》所述中风,手足不随,起 
便须人,神魂恍惚,不语,语涩等证,即《内经》热病相同。至于异处,不得不察。《针经 
·刺节真邪》云∶真气去,邪独留,发为偏枯。《痿论》云∶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 
而足痿不用。由是知手足不随者在偏枯,手足为邪气阻塞脉道而然。在痿病,则阳明虚,宗 
筋纵,带脉不引而然也。痱病有言变志乱之症,痿病则无之也。痱病又名风痱,而内伤外感 
兼备,痿病独得于内伤也。痱病发于击仆之暴,痿病发于怠惰之渐也。凡此皆明痱与痿,明是 
两疾也。 
大率治风,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或作属虚挟火与湿,半身不遂者,大率多痰。在左 
属死血,在右属痰。左以四物汤等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上以二陈、四君子汤等加竹 
沥、姜汁;气虚有痰者,浓煎独参汤加竹沥、姜汁;声如鼾者属气虚,以人参一两煎汤一盏 
,入竹沥、姜汁;遗尿者亦属气虚,以参、 、竹沥、姜汁与之;少食者亦为气虚,宜参、 
、竹沥;血虚有痰,宜四物汤,俱用姜汁炒,恐泥痰再加竹沥入内服;治痰若气虚少食者 
用竹沥;气实能食者加荆沥,此二味开经络,行气血,入四物汤中必少用姜汁;肥人多湿, 
用附子、乌头行经;肥人中风口 ,手足麻木,左右俱作痰治。用贝母、栝蒌、南星、 
半夏、陈皮、黄芩、白术、黄连、羌活、黄柏、防风、荆芥、威灵仙、薄荷、桂心、甘草、 
天花粉;多食湿面,加附子、竹沥、羌汁,酒一匙行经;瘦人脉虚火实,四物汤加牛膝、竹 
沥一匙,行经,黄芩、黄柏,有痰加痰药;痰壅盛者,口眼 斜者,不能言者,皆当用 
吐法。轻者用瓜蒂、虾汁、皂角,急者用藜芦五分或三分,加麝香灌入鼻内吐痰出。如口不 
噤者,灌入口内吐痰出,一吐不已,再吐之。亦有虚而不可吐者。有痰者先吐,后用药。 
〔罗〕风中腑兼中脏治验 顺德府张安抚耘夫,年六十一岁。于己未闰十一月初患风证, 
半身不遂,语言謇涩,心神昏愦,烦躁自汗,表虚恶风,如洒冰雪,口不知味,鼻不闻香臭 
,耳闻木音则惊怖,小便频多,大便结燥。欲用大黄之类下之,则平日饮食减少,不敢用。 
不然则又满闷,昼夜不得瞑目而寐,最苦于此。约有三月余,凡三易医,病全不减。至庚申 
三月七日,又因风邪,加之痰嗽,咽干燥疼痛不利,唾多,中脘气痞似噎。予思《内经》云 
∶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病形乃应。又云∶人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此风气下陷入阴中,不能生发上行,则为疾矣。又云∶形乐志苦,病生于脉,神先病也。 
邪风加之,邪入于经,动无常处,前证互相出见,治病必求其本,邪气乃服。论时月则宜升 
阳,神脾胃,泻风木,论病则宜实表里,养卫气,泻肝木,润燥,益元气,慎怒,是治其本 
也。宜以加减冲和汤主之。 
柴胡 黄 (各五钱) 升麻 当归 甘草(炙,各三钱) 半夏 黄柏(酒洗) 黄芩 陈皮 
人参 芍药(各二分) 
上 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自汗加黄 五分、五味子二十粒 
。昼夜不得睡,乃因心事烦扰,心火内动,上乘阳分,卫气不得交入阴分,故使然也。以朱 
砂安神丸服之,由是昼亦得睡。十日后,安抚曰∶不得睡三月有余,今困睡不已,莫非它病 
生否?予曰∶不然,卫气者昼则行阳二十五度,夜则行阴二十五度,此卫气交入阴分,循其 
天度,故安抚得睡也,何病之有焉。止有眼白睛红,隐涩难开,宜以当归连翘汤洗之。 
黄连 黄柏(各五分) 连翘(四分) 当归 甘草(各三分) 
上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时时热洗。十三日后,至日晡微有闷乱不安,于前 
冲和汤中又加柴胡三分,以升少阳之气,饮三服。至十五日,全得安卧,减自汗恶寒躁热胸 
膈痞。原小便多服药后小便减少,大便一二日一行,鼻闻香臭,口知味,饮食如常,脉微弦 
而柔和,按之微有力。止有咽喉中妨闷,会厌后肿,舌赤,早晨语言快利,午后微涩,宜以 
玄参升麻汤治之。 
升麻 黄连(各五分) 黄芩(炒,四分) 连翘 桔梗(各三分) 鼠粘子 玄参 甘草 僵蚕(各 
三分) 防风(一分) 
上 咀。总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七分去渣,稍热噙漱,时时咽之,前症良愈。 
止有牙齿无力,不能嚼物,宜以牢牙散。 
x牢牙散x 治牙齿无力,不能嚼物。 
羊胫骨灰 升麻(各二钱) 生地 黄连 石膏(各一钱) 白茯苓 人参(各五分) 梧桐泪(三分) 
上为细末,入麝香研匀。临卧擦牙,后以温水漱之。 
安抚初病时,右肩臂膊痛无主持,不能举动,多汗出,肌肉瘦,不能正卧,卧则痛甚。 
经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余思《针经》云∶虚与实邻,决而通之。又云∶留瘦不移,节 
而刺之,使经络通和,血气乃复。又云∶陷下者,灸之,为阴气下陷入阴中。肩膊时痛不能 
运动,以火导之,火引而上,补之温之,以上症皆宜灸刺。为此先刺十二经之井穴,于四月 
十二日,右肩臂上肩井穴内,先针后灸二七壮,及至灸疮发,于枯瘦处渐添肌肉,汗出少, 
肩臂微有力。至五月初八日再灸左肩井,次于尺泽穴各灸二十八壮。引气下行,与正气相接 
。次日臂膊又添气力,自能摇动矣。时值仲夏,暑热渐盛,以清肺饮子补肺气,养脾胃,定 
心气。 
白芍药(五分) 人参 升麻 柴胡(各四分) 天门冬 麦门冬(各三分) 陈皮(二分半) 甘草( 
生) 甘草(炙) 黄芩 黄柏(各三分) 
上 咀。作一服,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食后汗多,加黄 五分,后以润肠丸。 
润肠丸 治胸膈痞满,大便涩滞。 
麻子仁(另研) 大黄(酒煨各一两半) 归尾 枳实 白芍药 桃仁泥 升麻(半两) 人参 
甘草(生) 陂皮(各三钱) 木香 槟榔(各二钱) 
上除桃仁麻仁外,为末。却入二仁泥,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温水食前 
服。初六日得处暑节,暑犹未退,宜微收,实皮毛,益胃气。秋以胃气为本,以益气调荣汤 
主之,药中加时药,使邪气不能伤也。 
人参(三分,为臣,益气和中) 陈皮(二分,为佐,顺气和中) 熟地(二分,为佐,养血润燥 
泻阴火) 白芍药(四分,为佐,补脾微收肝木之邪) 白术(三分,为佐,养胃和中浓肠胃) 升 
麻(二分为使,使阳明气上升,滋荣百脉) 当归(二分,为佐,和血润燥) 黄 (五分,为君, 
实皮毛,止自汗,益元气) 半夏(三分,疗风痰,强胃进食) 甘草(二分,炙,为佐,调和胃气 
,温中益气) 柴胡(二分,为使,引少阳之气使出于胃中,乃风行于天上) 麦门冬(三分,为佐 
,犹有暑气未退,故加之安肺气,至秋分节不用) 
上 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忌食辛热之物,反助暑邪。秋气 
不能收,正气得复而安矣。 
〔《素》〕太阴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 
,少阴不至者厥也。(脉解篇。王注云∶痱,废也。肾气内夺,则舌喑足废) 
〔河〕地黄饮子 治舌喑不能言,足废不能用,肾虚弱,其气厥不至舌下。 
熟地 巴戟 山茱萸 肉苁蓉(酒浸,焙) 石斛 附子(炮) 五味子 白茯苓 菖蒲 
远志(去心) 官桂 麦冬(去心各等分) 
上为末。水一盏半,每服三钱,生姜五片,枣一枚,薄荷同煎,至八分,不拘时服。 
〔《肘》〕治中风四肢逆冷,吐清水,婉转啼呼者。取桂二两, 咀。以水三升,煮 
取二升,去渣,适寒温尽服。 
〔《千》〕地黄煎 治热风心烦闷,及脾胃热不下食,冷补方。 
生地汁(二升) 枸杞根汁(二升) 生姜汁 酥(各三升) 荆沥 竹沥(各五升) 天门冬 人参(各 
八两) 茯苓(六两) 大黄 栀子(各四两) 
上十一味捣,后五味为细末。先煎地黄等汁成煎,次纳药末搅匀。每服一匕,日再,渐 
加至三匕,觉利减之。 
荆沥汤 治患风人多热,宜服。 
荆沥 竹沥 生姜汁(各五合) 
上三味相和,温暖为一服。每日旦服煮散,午后进此,平复乃止。(煮散见后解表杂 
方条) 
〔《衍》〕唐王太后中风不能言,脉沉而口噤。医人许胤宗曰∶既不能下药宜汤气熏之, 
药入腠理,周时可瘥。乃煎黄 防风汤数斛,置床下,气如烟雾熏之。其夕便得语,药力熏 
蒸,其效如此。 
丹溪云∶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养阴,鼻以养阳。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 
无形。地主浊,故口受有形而兼乎无形。王太后病风不言而脉沉,其急非大补不可也,若以 
有形之药汤,缓不及事。今以黄 防风煎汤,气如烟雾满室,则口鼻俱受,非智者通神之法 
,不可为也。 
〔《食》〕主风中心气风热,手足不遂,及风痹不任,筋脉五缓,恍惚烦躁。熊肉二斤, 
切,如常法,调和作腌腊,空肚服之。 
〔《肘》〕中缓风,四肢不收者。豉三升,水九升,煮三升,分为三服,日二服亦可。酒 
渍饮之。治卒风中不得语。煮豆煎汁如饴含之。亦可浓煮饮之佳。 
〔《圣》〕治卒风中不语,舌根强硬。陈酱五合,三年者妙,人乳汁五合,二件相和研, 
以生布绞取汁,不计时候,少少与服,久当愈。 
〔《肘》〕治中风卒不得语。以苦酒煮白芥子,附颈一周,以绵裹之,一日夕而瘥。 
凡治中风,莫如续命之类,然此可扶持初病。若要收全功,火艾为良。中风皆因脉道不 
利,血气闭塞也。灸则唤醒脉道而血气得通,故收全功。 
〔《本》〕凡中风,续命、排风、风引、竹沥诸汤,及神精丹、茵芋酒之类,更加以灸, 
无不愈者。然此疾积聚之久,非一日所能攻。皆大剂久而取效。《唐书》载王太后风喑不语 
,医者蒸黄 防风汤数斛以熏之,得瘥,盖此类也。今人服三五盏求效,则责医也亦速矣。 
孟子曰∶七年之病,必求三年之艾,久而后知尔。 
〔仲〕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挛不能转侧。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当归 人参(各一两) 石膏(四两) 干姜 甘草 芎 (各一两) 杏仁 
(三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 
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肺风,但服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洁〕治中风,外有六经之形症,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治之。 
麻黄(去节) 人参 黄芩 芍药 甘草(炙) 川芎 杏仁(麦炒,去皮尖) 防己 官桂 
防风(各一两) 附子(炮,去皮脐半两) 
上除附子、杏仁外,捣为粗末。后入二味令匀,每服五钱,水二盏半,生姜五片,煎至 
一盏,去渣,稍热服,食前。如无汗恶寒者,加麻黄、防风、杏仁,上根据本方加一倍,宜针 
太阳经至阴出血。如有汗恶风者,加桂枝、芍药、杏仁,上根据本方加一倍,宜针风府。以上 
二证,太阳中风也。如身热无汗不恶寒者,加知母、石膏、甘草;如身热有汗不恶寒者,加 
葛根、桂枝、黄芩,上根据本方加一倍,宜针陷谷,刺厉兑。针陷谷者,去阳明之贼也。刺厉 
兑者,泻阳明之实也。以上二证,阳明中风也。如无汗身凉者,加附子、干姜、甘草,宜针 
隐白,去太阴之贼也。此一证,太阴中风也。如有汗无热,加桂枝、附子、甘草,若根据本方 
加一倍,宜针太溪。此一证,少阴中风也。 
如无此四证,六经混淆,系于少阳厥阴,或肢节挛痛,或麻木不仁,宜羌活连翘续命汤 
。 
小续命汤(八两) 羌活(四两) 连翘(六两) 
上古之续命,混淆无经,今立分经治疗,又各分经针刺,无不愈也。治法,宜刺厥 
阴之井大敦以通其经,灸少阳之经绝骨以引其热。是针灸同象,治法之大体也。 
附云岐子加减法∶如精神恍惚,加茯苓、远志;如心烦多惊者,加犀角半两;如骨节间 
烦痛有热者,去附子,倍芍药;骨间冷痛者,倍用桂枝、附子;如躁闷小便涩者,去附子, 
倍芍药,入竹沥一合,煎服;如脏寒下痢者,去防己、黄芩,倍附子,白术一两,(热痢不可 
用附子);如脚弱,加牛膝、石斛各一两;如身疼痛,加秦艽一两;如腰痛,加桃仁、杜仲 
各半两;如失音,加杏仁一两;如或歌笑语无所不及者,用麻黄三两,人参、桂枝、白术各 
二两,无附子、防风、生姜,有当归一两;自汗者,去麻黄、杏仁,加白术;春加麻黄一 
两;夏加黄芩七钱;秋加当归四两;冬加附子半两。 
内有便溺之阻隔,复以三化汤导之。 
浓朴(姜制) 大黄 枳实 羌活(各等分)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两,水三升,煎至一升半,服之以微利则已。如内邪已除,外 
邪已尽,当从愈风汤以行中道。久服大风悉去,纵有微邪,只从愈风汤加减治之。然治病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