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9-医学纲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79-医学纲目-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然,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 霈妄行,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诸经不 
能复拘也(《二十七难》)。其奇经八脉者,既不拘于十二经,皆何起何继也?然,督脉者, 
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至毛际,循 
腹里,上关元,至咽喉。冲脉者,起于气街,并足阳明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带 
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跷脉者,亦起 
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 
者也。故阳维起于诸阳会也,阴维起于诸阴交也,比于圣人图设沟渠,沟渠满溢,流于深湖 
,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气 
,蓄则肿热,砭射之也。(《二十八难》。并,步浪切) 
上督、任、跷脉,岐伯谓在十二经荣气周流度数一十六丈二尺之内,扁鹊谓奇经八脉不 
拘于十二经,二说矛盾,以待贤者。又冲脉,虞庶注云∶《素问》曰冲脉并足少阴之经,《 
难经》却言并足阳明之经,况少阴之经挟脐各五分,阳明之经挟脐左右各二寸,气冲又是阳 
明脉气所发。如此推之,则冲脉自气街起,在阳明、少阴二经之内,挟脐上行,其理明矣。 
〔《灵》〕黄帝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独动不休,何也?岐伯曰∶足阳 
明胃脉也。胃者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故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不已,故动而不止。黄帝曰∶气之过于寸口也,上十焉 
息,下八焉伏,何道从还,不知其极。岐伯曰∶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 
,上于鱼以反衰,其余气衰散以逆上,故其行微。黄帝曰∶足之阳明何因而动?岐伯曰∶胃 
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出 ,下客主人,循 
牙车,合阳明,并下人迎,此胃气别走于阳明者也。故阴阳上下,其动也若一。故阳病而阳 
脉小者为逆,阴病而阴脉大者为逆。故阴阳俱静俱动若引绳,相倾者病。黄帝曰∶足少阴何 
因而动?岐伯曰∶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循阴股内 
廉,邪入 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邪入踝, 
出属跗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此脉之常动者也。(《动 篇》。 ,苦咸 
切;疑额字之误) 
阳脉,人迎脉也;阴脉,寸口脉也。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 
。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饮 
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荣气乃满,而经脉大盛。脉之卒 
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 
也。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 
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 
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甚血者, 
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 
则有热;胃中寒,手鱼际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 
,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 
,血尽乃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急坐 
之也。(《经脉篇》) 
〔《素》〕黄帝曰∶夫络脉之见也,其五色各异。青、黄、赤、白、黑不同,其故何也? 
岐伯曰∶经有常色,而络无常变也。帝曰∶经之常也何如?岐伯曰∶心赤、肺白、肝青、脾 
黄、肾黑,皆亦应其经脉之色也。黄帝曰∶络之阴阳,亦应其经乎?岐伯曰∶阴络之色应其 
经,阳络之色变无常,随四时而行也。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热多则淖泽,淖泽则黄赤 
,皆常色也,谓之无病。五色具见者,谓之寒热。帝曰∶善。(《经络论篇》) 
〔《灵》〕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盛而血者,疾诛之;盛者,泻 
之;虚者,饮药以补之。(《脉度篇》) 
〔《素》〕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五脏生成篇》) 
许昌滑寿着《十四经发挥》,释经脉为曲,络脉为直;经为荣气,络为卫气,乃所以惑 
乱来学也。谨按经云∶经脉十二,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又云∶诸络脉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又云∶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 
,为络。今《发挥》谓手太阴脉,其支从腕后出次指端交于手阳明者,为手太阴络。手阳明 
脉,其支从缺盆上挟口鼻交于足阳明者,为手阳明络,凡十二经之支脉伏行分肉者,皆释为 
络脉。则是络脉亦伏行分肉之间而不浮见,亦能经大节而不行绝道,亦当经脉一十六丈二尺 
内之数,而非不当数也。又按经云∶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未尝言 
其脉有曲折也。今《发挥》谓足少阳脉,起目锐 ,作三折,从目锐 至完骨是一折,又自 
完骨至睛明是一折,自睛明至风池是一折,则是《内经》以经脉之曲折朦胧者,为直行也。 
又按经云∶水谷入于胃也,其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胸中,出喉咙而行呼吸焉。荣气者,泌 
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 
之疾,而皆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又云∶卫出于上焦,常与荣俱,昼行于阳 
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故至平旦五十周,复与荣气大会于手太阴矣。此言卫气与荣 
气相会,未尝及宗气,今《发挥》谓气行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八百十丈,适当寅时,复会 
于手太阴,则是将积于胸中呼吸与荣周相会之宗气牵合,作昼行阳夜行阴,与荣五十周方会 
之卫气也。乖舛经义,罪孰甚焉。 
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应象论》)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通天论》) 
〔《灵》〕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 
皮肤为阳。(《寿天刚柔篇》) 
〔《素》〕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之阴阳 
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血气形志篇》) 
〔《灵》〕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节骨之大、 
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黄帝曰∶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 
、小、长、短各几何?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 
覆者,颅至项一尺二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终折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 
至KT 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 KT 以下至天枢长八寸,过 
,则胃大;不及,则胃小。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过,则回肠广长;不满,则狭短。横 
骨长六寸半,横骨上廉以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内 
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三寸,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膝 以下至跗属长一尺六寸,跗属 
以下至地长三寸,故骨围大,则太过;小,则不及。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行腋中不见者长 
四寸,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 
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长一寸,耳后当完骨者广九 
寸,耳前当耳门者广一尺三寸,两颧之间相去七寸,两乳之间广九寸半,两髀之间广六寸半 
,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节长四 
寸,本节至其末长四寸半,项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 二十一节长三尺,上 
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节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此众人骨之度也,所 
以立经脉之长短也。(《骨度篇》。 ,许竭切。KT ,云居切) 
唇至齿长九分,口广二寸半。齿以后至会厌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两,长七寸 
,广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胃纡曲屈,伸之长二尺六寸,大 
一尺五寸,径五寸,大容二斗五升。小肠后附脊,左环,回周叠积,其注于回肠者,外附于 
脐,上回运环十六曲,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三尺。回肠当脐左环,回周叶积 
而下。回运环反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二丈一尺。广肠传脊,以受回肠,左 
环叶脊上下辟,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肠胃所入至所出,长六丈四寸四分 
。回曲环反,三十二曲也。(《肠胃论》) 
〔《难》〕七冲门何在?然,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 
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四十四难》) 
〔《素》〕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 
〔《难》〕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 
,直两乳间陷者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傍。下焦者,在 
脐下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以传导也,其治在脐下一寸。(《三十一难》) 
〔《灵》〕黄帝曰∶愿闻荣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荣,出于中焦;卫,出于 
上焦。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 
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荣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 
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 
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 
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荣气。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 
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荣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 
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 
∶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 
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此之谓也。(《荣卫生会篇》) 
〔海藏〕头至心,为上焦;心至脐,为中焦;脐至足,为下焦。此三焦者,足太阳之别也 
。又《灵枢经》云∶脐下膀胱至足为足三焦。右手尺脉为命门,与包络脉同诊,此包络亦有 
三焦之称,为命门之火,游行于五脏之间,主持乎内。手三焦主持乎上,足三焦主持乎下, 
上、中、下三焦通为一气,卫于一身为外护。既云头至心、心至脐、脐至足,是有状也。呼 
为三焦,是有名也。以为无状,可乎?经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也。却是有形状,何以然? 
上焦者,主内而不出;中焦者,主腐熟水谷;下焦者,主出而不内。故经曰上焦如雾,中焦 
如沤,下焦如渎也。手经者,主持上也;足经者,主持下也;命门者,主持内也;为卫者, 
主持外也。三焦真气为父,气散于包络,相从母也。并行而不相离,母之真气也,故俱会于 
胸中。经云∶膻中之分,父母居之,气之海也,如天地之尊,不系五行也。清邪中于上焦, 
名曰洁也,头项强,腰脊痛。浊邪中于下焦,名曰浑也,阴气为栗,便溺妄出。表虚里急, 
上焦、下焦与中焦相混。上焦怫郁,脏气相熏。中焦不治,卫气上冲,荣气不通,血凝不流 
。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搏,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阴气前通,阳气 
后微,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 咽塞,寒厥热壅,必下血。阴阳俱厥,脾弱液 
下。下焦不固,清便下重,便数而难,腹筑湫痛,命将难全。此命门之脉,诊在右手尺也。 
经曰∶五脏不和,五液不下,当阖不阖,便溺俱脱,生气绝矣,所以腹脐湫痛也,故曰命将 
难全。前三焦自外而入,后三焦自内而出。雾不收则为喘满,此出而不内也。沤不利则为留 
饮,留而不散,久为中满,上不能内,下不能出也。渎不利则为肿满,此因上内而下不出也 
。此三焦之所不归也。三焦有脏而无腑,在内则游行,是血也,在外则固护,是气也。上焦 
如雾者气也,中焦如沤者血也。中焦者,血气之分也。下焦在脐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出 
而不纳,即传道也治在脐下。名曰三焦,其腑在气街中,又云有脏无腑。成氏云∶血室者, 
血之所居也,荣卫停止之所,经脉流会之处,冲脉是矣。夫冲者,奇经之一也,起于肾下, 
出于气街,并足阳明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焉,为诸经之海也。 
启玄子云∶冲为血海,诸经朝会,男子则运而行之,女子则停而止之,是皆谓之血室。 
《内经》云∶任脉通冲脉,男既营运,女既停止,故营运者无积而不满,动也;停止者有积 
而能满,静也。不满者,阳也,气也。能满者,阴也,血也。故满者以时而溢,为之信有期 
者动也。干道成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