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9-医学纲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79-医学纲目- 第1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条抵汤当是也。 
兼关节痛,小便不利,身黄者,为湿痹。(论见湿痹。) 
兼卒口噤,背反张者为 。若无汗恶寒,名刚 ,宜葛根汤。若有汗不恶寒,名柔 ,宜栝蒌桂枝汤。(方 
论见 。)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方见下利。) 
少阴病,但欲寐,始得之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论见欲寐。) 
x麻黄附子细辛汤方x 
麻黄(去节,泡) 细辛(各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凡仲景称太阳病不恶寒者,皆谓发热头项强痛,脉浮而反不恶寒也。其证兼渴者为温病,兼汗出者为柔 
。(方论见温病柔 。)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症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主之。 
x柴胡加桂枝汤方x 
柴胡(一两) 桂枝 黄芩 人参 芍药 生姜(各半两) 半夏(四钱) 大枣(三枚) 甘草(炙,三钱)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凡仲景称表不解者,皆谓太阳病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也。盖病虽属太阳表症,而有里症兼之者, 
则不言太阳病,但称表不解也。其兼心下支结者,此条柴胡桂枝汤是也。(论见胁痛。) 
兼心下有水气,干呕而咳者,小青龙也。(方论见效。)兼胁痛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也。兼心下痞者, 
先用桂枝解表,后以泻心攻痞也。(方论见痞。)兼下利腹满胀者,先以四逆温里,后以桂枝攻表也。(方论见下利。)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解。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 
之,调胃承气汤主之。(“下之而解”疑衍文。)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太阳外症未解,不可下之,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海〕大小调胃三承气汤,必须脉浮头痛,恶风恶寒,表症尽罢,而反发热恶热,谵语,不大便,方可用 
之。若脉浮紧,下之必结胸。苦脉浮缓,下之必痞气。 
许学士云∶尝记一亲戚病伤寒,身热头痛无汗,大便不通已四五日。予讯问之,医者治大黄、朴硝等欲下之。 
予曰∶子姑少待,予为视之。脉浮缓,居密室中,自称甚恶风。予曰∶表症如此,唯大便不通数日,腹且不胀, 
别无所苦,何遽便下之。大抵仲景法,须表症罢,方可下。不尔,则邪乘虚而入,不为结胸,必为热利也。予 
作桂枝麻黄各半汤,继以小柴胡, 汗出,大便亦通而解。仲景云∶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则表 
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拟欲攻之,当先表解,乃可下之。若表已解,而内不消,大满大坚实,有燥粪者,自 
可除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为挟热自利烦躁之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 
重者必死矣。原本正文重叠,予删正此段,其理甚明。大抵风寒入里不消,必有燥粪,或大便坚秘。须是脉不 
浮,不恶风,表症罢,乃可下之。大便虽四五日不通,亦无害,若罔顾表而下,遂为挟热利也。 

卷之三十·伤寒部太阳病
表里发热
属性:发热恶寒,脉浮者,属表,即太阳症也。(方论见前太阳病条。)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者,属里,即 
阳明症也。(方论见阳明自汗。)发热脉弦细,头痛者,属半表半里,即少阳症也。(论见口苦咽干。)发热 
而呕者,小柴胡汤。(论见呕。)发热咳嗽,表不解者,小青龙汤。兼胁痛喜呕者,小柴胡加干姜五味子汤。 
(方论见效。)发热而喘,表不解者,小青龙去麻黄加杏仁汤。兼胸满者,麻黄汤。(方论见喘。)发热口渴, 
有属表者,有属里者,治法方论甚众。(并见渴门。) 
发热汗解,半日许复烦躁,脉浮数大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论见烦,(方见上。) 
发汗后恶风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恶热者,实也,当和胃气,宜调胃承气汤。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 
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海藏云∶大黄泄实,芒硝软坚,甘草和中,必燥实坚三症全者可 
用之。) 
x调胃承气汤方x 
大黄(一两。海藏云∶宜酒浸,盖邪气居高,非酒不到,譬如物在高巅,人迹所不及,则射而取之,故用酒浸引而 
上之。 
若生用苦泄峻下,则遗高分之邪热,所以愈后或目赤或喉闭或头肿,膈上反生热症矣) 甘草(半两,炙。 
海藏云∶甘以缓之)芒硝(九钱。海藏云∶辛以润之,咸以软之) 
上 咀,水一盏,煮大黄、甘草至七分,去渣,入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温服。 
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利者,大柴胡汤。(论见痞。)发汗后,身灼热,脉浮,汗出,身重多眠,鼻 
鼾者,风温。(论见风热。)发汗后,仍发热,心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宜真武汤。(论见下利。)汗出热不去, 
内拘急,四肢疼,下利厥逆恶寒者,宜四逆汤。(论见下利。)大汗出,脉阴阳俱盛不解者,死。(论见大法。 
《内经》云∶温病汗彻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谓之阴阳交者,必死也。)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 
外则愈,桂枝汤主之。汗下后,仍头痛发热,心下满,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论见结胸。)大下后, 
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栀子豉汤主之。(论见心痛。)大下后,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方论见烦。)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论见烦。) 
太阳病当恶寒,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 
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为小逆。 
瘥后更热者,小柴胡汤。脉浮者以汗解,脉沉者以下解。(论见劳复。)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x白虎汤方x 
知母(三两) 甘草(一两,炙) 粳米(三合) 石膏(八两,捶碎) 
上 咀,每服五钱,水煎温服。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论见下利。)下利厥逆,汗出热不去者,四逆汤。 
少阴病下利清谷,厥逆,里寒外热者,通脉四逆汤。(方论见下利。)身热,手足逆冷而脉虚, 
当夏月发者,为中 
暑。(论见中暑。) 
伤寒表不解,干呕发热而咳,下利者,小青龙去麻黄加芫花汤。(论见咳。)太阳与阳明合病, 
必下利,其症头痛腰疼,身热鼻干,脉浮大而长者,宜葛根汤。(论见合病。)发热下利,脉微迟厥逆者, 
通脉四逆汤。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其症头痛胸满,往来寒热,脉浮大而弦者,宜黄芩汤。 
(论见合病。) 
下利清谷,脉沉迟,其人面赤微热而厥者,必郁冒,汗出自解。 
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发热而利,汗不止者死。(二论俱见下利。) 
发热吐利,心下痞硬者,大柴胡汤,渴者五苓散,不渴者理中汤。(论并见痞及吐利门。) 
发热,经水适来适断,小柴胡汤,刺期门。(论见谵语疟状。)发热脉数,消谷,不大便者,有瘀血, 
宜抵当汤。(论见蓄血。) 
〔《素》〕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穴见温病门。) 

卷之三十·伤寒部太阳病
太阳病发热续法
属性:此篇集丹溪、海藏诸贤治伤寒,皆以补养兼发散之法,实本经成败倚伏生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及风雨 
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之旨也。盖凡外伤风寒者,皆先因动作烦劳不已,而内伤体虚,然后外邪得入,故 
一家之中,有病者,有不病者,由体虚则邪入而病,体不虚则邪无隙入而不病也。是故伤寒为病,属内伤者十 
居八九。后学无知,举世皆谓伤寒无补法,但见发热,不分虚实,一利下汗而致夭横者,滔滔皆是,此实医门 
之罪人也。今集此法于仲景之后,其应如响,使人遵之,不犯虚虚实实之戒也。 
〔丹〕伤寒主乎温散 有卒中天地之寒气者,有口食生冷之物者,故伤寒为病,必须身犯寒气,口食寒物 
者,是以从补中益气汤加发散药。属内伤者十居八九,其法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用补中益气汤中从所见之 
症出入加减。气虚甚者,少用附子,以行参术之气。(补中益气汤方见治发热。)内伤之病,专主东垣, 
《内外伤辨》甚详。世之病此者为多,但有挟痰挟外邪者,郁热于内而发者,皆以补元气为主,宜看其所 
挟而兼用药。 
一男子素嗜酒,因暴风寒衣薄,遂觉倦怠,不思饮食半日,至睡后,大发遍身疼痛如被杖,微恶寒。天明 
诊之,六脉浮大,按之豁然,左为甚。予作极虚受风寒治之,人参为君,黄 、白术、归身为臣,苍术、甘草、 
木通、干葛为佐,使大剂与之,至五帖后,通身汗如雨,凡三易被得睡,觉来诸症悉除。 
白术 陈皮 干葛 苍术(各三钱) 人参 川芎(各钱半) 黄 归身 木通(各一钱) 甘草(五分) 
上分三帖,水煎服。 
卢兄年四十九岁,自来大便下血,脉来沉迟涩,面黄神倦者二年矣。九月间,因劳倦发热,自服参苏饮二 
帖,热退,早起小劳,遇寒,两手背与面紫黑,昏仆,少时却醒,身大热,妄语,口干,身痛,至不可眠,脉 
之三部不调,微带数,重取虚豁,左手大于右手。以人参二钱半,带节麻黄、黄 各一钱,白术二钱,当归五 
分,与三五帖得睡,醒来大汗如雨即安。两日后再发,胁痛咳嗽,若睡时嗽不作而妄语,且微恶寒,诊其脉似 
前而左略带紧。予曰∶此体虚再感寒也。再以前药加半夏、茯苓,至十余帖,再得大汗而安。后身倦不可久坐, 
不思饮食,用补中益气去凉药,加神曲、半夏、砂仁,五七十帖而安。 
一丈夫因劳倦发热甚倦,不可以伤寒治之。用 
人参(四钱) 白芍药 陈皮 当归(各三钱) 黄 (三钱半) 苍术(二钱) 木通(一钱) 甘草(少) 
上分三帖,水煎温服。 
一丈夫发热五日,倦甚,略渴,得洪脉,不甚数,略重则散大,此内伤症也。用 
白术(二钱) 人参 陈皮 柴胡(各钱半) 黄 苍术(各一钱) 木通(六分) 甘草(少) 
上分二帖,水煎服。 
一大夫倦甚,口干发热,汗不出。用 
陈皮(三钱) 人参 白术 苍术(各二钱) 干葛(钱半) 黄 木通(各一钱) 
上分二帖,水煎服。 
一丈夫发热振 ,倦怠口渴。 
人参 白术 白芍 柴胡(各二钱) 陈皮(三钱) 黄 (一钱) 木通(钱半) 甘草(少) 
上分四帖,水煎热饮。 
王孺人因辛苦发热。 
芍药(五钱) 白术(三钱半) 人参 当归(各二钱) 陈皮(一钱) 川芎 甘草 木通(各钱半) 
上分四帖,水煎温服。 
第四女发热,冒风冷。 
麻黄 人参(各五分) 苍术(一钱) 甘草(少) 
上水煎,温服。 
上十方,皆补养中气兼发散之剂。 
杭州叶君章,腊月因斋素中饥而冒寒作劳,遂患发热头痛。医与小柴胡汤,遂自汗,神昏,耳聋,目不见 
物。予诊其脉大如指,似有力,热不退。与人参、黄 、白术、熟附、炙甘草作大剂之,一日而汗少,二日而 
热减半,耳微有闻,目能视物。初用药至四帖,前药中加苍术与两服,再得汗而热除。本日遂去苍术、附子, 
又与前药作小剂服,三日而安。 
吕仲修年六十六岁,正月间因忍饥冒寒作劳,头疼恶寒发热,骨节皆疼,无汗,至次日妄语,热愈甚,而 
妄语时止时作,热亦不为十分。自服参苏饮两帖,汗不出,又再进一服,以衣覆取汗大出,而热不退。至第四 
日,予诊其脉,两手皆洪数,而上为甚。此因饥而冒寒,加之作劳,阳明经虽受寒气,不可攻击,当急以大 
剂补之,以回其虚,俟胃气充实,自能出汗而解。遂以参、 、白术、归身、陈皮、炙甘草,每帖加熟附子一 
片,一昼夜服五帖。至第三日,口稍干,言语有次,诸症虽解而热未退,遂去附子,加白芍。又两日思食,却 
作肉羹间与之。又三日,精神全。二日许,自汗出而热退,诊其脉不数,洪脉却尚有些,洪脉作大脉论,年高 
而误汗,此后必有虚症见,又与前药。至次日言,我大便自病来不曾更衣,今谷道逼痛,坐努责状如不堪,医 
者必欲投大黄、巴豆等剂。予谓大便非实秘,为是气因误汗而虚,不得充腹,无力可努,仍与前补药以肉粥及 
苁蓉与之一日半,煎浓葱椒汤浸下体,方下大便软块者五六枚。诊其脉仍旧大未敛,此因气血未得回复,又与 
前药两帖,经两日,小便不通,少腹下妨闷,颇为所苦,但仰卧则点滴而出。予曰∶补药服之未尽,于前药内 
倍加参、 大剂服两日,小便方利而安。 
陶明节年十九岁,不惮劳 ,不息农作,忽一日因劳倦大发热而渴,恣饮冷泉水数碗,次日热退,目不识 
人,言语谬误,自言肚痛不能转侧,饮食不进,身战掉不自持。又二日,求予诊之。两手涩而大,而上为甚。 
遂于气海灸三十壮,用白术二钱,黄 二钱,熟附一片,陈皮五分,与十帖不效,又增发热微渴,余症仍在, 
却可进二匙稀粥。予曰∶此气欲利而血未应也,于前药内去附子加当归以和血,因有热,加人参一钱半,服三 
十帖而安。 
〔海〕黄 汤治伤寒两感,拘急,三焦气虚,自汗,及手足汗出,或手背偏多,或肢体振摇,腰腿沉重, 
面赤目红,但欲睡眠,头面壮热,两胁热甚,手足自温,两手心热,自利不渴,大便或难或如常度,或口干咽 
燥,或渴欲饮汤不欲饮水,或少欲饮水,呕哕间作,心下满闷,腹中疼痛,或时喜笑,或时悲哭,或时太息, 
或时语言错乱,疑作谵言狂语者非也,神不守舍耳。始得病于寤寐之间,或恐悸,头项不甚痛,行步只如旧, 
此阴盛阳虚之故也。两手脉浮沉不一,或左或右,往来不定,有沉涩弱微弦五种阴脉形状,按之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