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9-医学纲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79-医学纲目- 第1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子和稀涎散(方见治法门上实条。) 
〔世〕治喘。用古文钱七个,盐梅七个,水一盏,同浸二宿,每服一呷,空心,良久吐出恶痰而效。 
〔垣〕病机云∶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辨云∶伤寒家论喘呕,以为火热者,是明有余之邪中于外,寒变而为 
热,心火太旺攻肺,故属于上。又云∶膏粱之人,奉养太过,及过爱小儿,亦能积热于上而为喘咳,宜以甘寒之 
剂治之。《脉经》又云∶肺盛有余,则咳嗽上气,喘渴烦心,胸满短气,皆冲脉之火行于胸中而作也。系在下焦, 
非属上也。盖杂病不足之邪,起于有余病机之邪,自是标本病传,多说饮食劳役,喜怒不节,水谷之寒热,感 
则害人六腑,皆由中气不足,其 胀腹满,咳喘呕,食不下,皆以大甘辛热之剂治之,则立已。令立热喘、寒喘 
二方于后。 
x人参平肺散x 治心火刑肺,传为肺痿,咳嗽喘呕,痰涎壅盛,胸膈痞闷,咽嗌不利。 
桑白皮(一钱) 知母(七分) 甘草(炙,五分) 茯苓(四分) 地骨皮(五分) 天门冬(四分) 
青皮(三分) 五味子(三十粒) 陈皮(三分) 人参(五分) 
上 咀,只作一服,水煎,食后温服。如热甚加黄芩四分,紫苏叶、半夏各五分。 
x参苏温肺汤x 治形寒饮冷则伤肺,喘,烦心,胸满短气不能宣畅。 
人参 肉桂 甘草 木香 五味子 陈皮 半夏(制) 桑白皮 白术 紫苏茎叶(各二两) 
白茯苓(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渣,食后温服。如冬寒每服不去节麻黄半分, 
先煎去沫,下诸药。 
〔丹〕喘有阴虚自小腹下火起而上者,亦有痰火冲上者,宜四物汤加青黛、竹沥、陈皮,入童便煎服。 
〔垣〕调中益气汤加减法。(方见治虚实条。) 
如秋冬月胃脉四道为冲脉所逆,并胁下少阳脉二道而反上行,病名曰厥逆,其证气上冲咽不得息,而喘息 
有音不得卧,加茱萸五分或一钱,汤洗去苦,观厥气多少而用之。如夏月有此证,为大热也,盖此证随四时 
为寒热温凉,宜以酒黄连、酒黄柏、酒知母各等分为细末,熟汤丸如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白汤送下,空心 
服,仍多饮热汤,服毕少时,便以美食压之,使不得胃中停留,直至下元以泻冲脉之邪也。大抵治饮食劳倦 
所得之病,乃虚劳七损证也,当用温平甘多辛少之药治之,是其本法也。如时上见寒热病,四时症也。又或 
将理不如法,或酒食过多,或辛热之食作病,或寒冷之食作病,或居大寒大热之处益其病,当临时制宜,暂 
用大寒大热治法而取效,此从权也,不可以得效之故而久用之,必致夭横矣。《黄帝针经》曰∶从下上者,引 
而去之。上气不足,推而扬之。盖上气者,心肺上焦之气,阳病在阴,从阴引阳,宜以入肾肝下焦之药引甘 
多辛少之药,使升发脾胃之气,又从而去邪气于腠理皮毛也。又曰∶视前痛者,当先取之。是先以缪刺泻其 
经络之壅塞者,为血凝而不流,故先取之而后治他病。 
x加减泻白散x 治阴气在下,阳气在上,咳呕喘促。 
桑白皮(一两) 青皮(二两) 茯苓(三钱) 地骨皮(七钱) 甘草 陈皮 五味 人参(各五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入粳米数十粒同煎,去渣温服,食后。 
平居则气平和,行动则气促而喘者,亦冲脉之火。予族兄六旬有余,素有喘证,或唾吐血痰,平居时则不 
喘,稍行动则气促喘急。以黄柏知母滋肾丸,空心服七八十丸,其证大减。此黄柏、知母能泄冲脉之火者,如 
此效也。 
〔丹〕治卒上气喘鸣息便欲死者,研韭汁饮一升,瘥。盖韭去胸中恶血滞气。 
〔《食》〕主上气咳嗽,胸膈妨满气喘。桃仁二两去皮尖,以水一升,研取汁,和粳米二合,煮粥食之。 
诸气愤郁,皆属于肺。(全文见诊 王注云∶愤,谓愤郁奔迫也。) 
〔《简》〕治肺气喘嗽。马兜铃二两,只用里面子,去壳,秋石半两,入碗内和匀,慢火炒干,甘草一两 
炙,二味为末一钱,水一盏,煎六分,温呷,以药末含,咽津亦得。(《衍义》云∶治肺气愈。) 
〔垣〕x加减三奇汤x 治咳气喘上气,痰涎喘促,胸膈不利。 
桔梗 半夏 陈皮 甘草 青皮 杏仁 人参 五味子(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二盏,姜二片,煎至一盏,去渣,通口食后服。 
〔罗〕x紫参散x 治形寒饮冷伤肺,喘促痰涎,不得安卧。 
粟壳(一两,蜜炒黄色) 麻黄 桔梗 紫参 甘草(炙) 五味(各五钱) 
上 咀,每服四钱,水二盏,姜三片,同煎去渣,食后服。 
〔云〕x清金汤x 治男妇不拘远近肺气咳嗽,上气喘急,喉中涎声,胸满气逆,坐卧不安,饮食不下。 
粟壳(蜜炙) 人参 甘草(各半两) 陈皮 茯苓 杏仁 阿胶(炒) 五味子 桑白皮 薏苡仁 
紫苏 百合 贝母(去心) 半夏曲 款冬花(各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姜三片,枣二枚,乌梅一个,水煎,临卧服。 
肺虚则少气而喘。经云∶秋脉者肺也。秋脉不及,则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其治法则 
门冬、五味、人参之属是也。肺痹肺积,则久喘而不已。经云∶淫气喘息,痹聚在肺。又云∶肺痹者,烦满喘 
而呕,是肺痹而喘。治法或表之,或吐之,使气宣通而愈也。《难经》又云∶肺之积名息贲,在右胁下如杯,久 
不已,令人喘咳,发肺痈。治法则息贲丸能磨其积是也。 
胃喘则身热而烦。经云∶胃为气逆。又云∶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 
上为喘呼。又云∶阳明厥则喘而 , 则恶人,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是 
也。 ,王注谓热内郁而烦。凡此胃喘治法,宜加减白虎汤之类是也。 
肾喘则呕咳。经云∶少阴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根据从,故呕咳上气喘 
也。东垣治以泻白散是也。 
运气 喘者有三∶ 
一曰金助肺盛而喘。经云∶岁金太过,病甚则喘咳气逆,肩背痛。又云∶岁金太过曰坚成,坚成之纪,其 
病喘喝,胸凭仰息。治以温剂是也。 
二曰火攻肺虚而喘。经云∶岁火太过,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少气咳喘,上临少阴少阳,咳喘息鸣。 
又云∶少阴司天,热淫所胜,病寒热喘咳,甚则肺胀,大腹满膨膨而喘咳。又云∶少阴在泉,热淫所胜,病气 
上冲胸,喘不能久立。治以咸寒是也。 
三曰风火为气逆。经云∶木太过曰发生,发生之纪,上微则其气逆是也。 
〔《灵》〕黄帝曰∶卫气之留于腹中,搐积不行,苑蕴不得常所,使人肢胁胃中满,喘呼逆息者,何以去 
之?伯高曰∶其气积于胸中者,上取之;积于腹中者,下取之;上下皆满者,傍取之。黄帝曰∶取之奈何?伯 
高对曰∶积于上,泻大迎天突、喉中;积于下者,泻三里与气冲;上下皆满者,上下取之,与季胁之下一寸。 
重者,鸡足取之。诊视其脉大而弦急,及绝不至者,及腹皮急甚者,不可刺也。(卫气失常论 难足取之者,正入一针, 
左右斜 
入二针,如鸡之足三爪也。东垣云,大不可刺者宜灸也,一则沉寒痛冷,二则无脉知阳绝也,三则腹皮急而阳陷也, 
舍此三者,余皆不得灸。若病在两寸者及腹皮急甚者,当从阴引阳取穴于腹募,五脏病取五脏募,六腑病取六腑募。 
若病在两尺脉者,当从阳引阴,取穴于背 ,五脏病取五脏 ,六腑病取六腑 。元气病取六腑 募,筋骨有形 
病者取五 募。其病不在天之阳,不在地之阴,在腹中者,故取季胁下一寸。元气病取之右,筋骨病取之左, 
故在中者旁取之。此其理也,灸者认取之。) 
〔《灵》〕黄帝曰∶刺节言振埃,夫子乃言刺外经,去阳病,余不知其所谓也,愿卒闻之。岐伯曰∶振埃者, 
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 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恶埃烟,KT ,不得息,请言振埃,尚疾于振埃。黄 
帝曰∶善。取之何如?岐伯曰,取之天容。黄帝曰∶其咳上气,穷 胸痛者,取之奈何?岐伯曰∶取之廉泉。 
黄帝曰∶取之有数乎?岐伯曰∶取天容者,无过一里,取廉泉者,血变而止。帝曰∶善哉(刺节真邪篇KT ,于结反。 
阳迎头痛,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寒热病篇阳迎,阳逆也。)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杂病篇) 
刺灸喘 满有六法∶ 
其一取阳气,上四节经文所言者是也。 
其二取肺。经云∶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所生病者, 
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也。又云∶邪在肺则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 
取之膺中外 背三节五椎之傍,以手疾按之,快乃刺之,取之缺盆之中以越之。又云∶肺病者,喘咳逆气,肩 
背痛,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王注谓内外之间,是足少阴经也。又云∶肺藏气,气有余则喘咳 
上气,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出其气。杨注谓经隧为列缺穴也。又云∶气乱于肺,则俯仰喘喝, 
接手以呼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输是也。 
其三取大肠。经云∶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又云∶邪客 
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 ,胸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 ,左取右,右取左, 
如食顷已是也。 
其四取肾。经云∶肾病者,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是也。 
其五取脾。经云∶气满胸中喘急,取足太阴大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止。 
其六取脾喘。《内经》详文具痹。 
〔《千》〕灸嗽。两乳黑白际二穴,脊后三穴。尝灸族侄喘,灸后一月,喘发,大吐痰一桶许而安。(见效针 
灸条下。) 
〔《玉》〕治喘哮∶天突(针入向下五分,泻五吸) 中(三分,三呼) 旋玑(三分,泻三吸) 
气海 府(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泻六吸) 乳根(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泻一吸) 
〔《摘》〕五膈气喘息不止∶中脘(八分) 期门(凡剌腹部,气虚人内息六七口,下入丹田,闭气剌之) 
〔《集》〕哮喘,灸刺上穴不愈者,可选用之∶膏肓 关元 中脘 三里 百劳 肾 (各灸之。) 支沟 
大陵 
〔东阳〕哮喘,诸穴选用之∶天容 噫嘻 气舍 扶突 太白(剌) 魄户 中府 大包 中 云门 石门 
期门(各灸之) 
〔《怪穴》〕气喘∶乳中(在乳下肋中针入一分,沿皮向后一寸半,泻之) 
〔桑〕哮喘∶丰隆(三寸半) 
〔洁〕喘满痰实,口中如胶∶太溪 
〔《甲》〕喘少气不足以息,腹满,大便难,时上走,胃中鸣,胀满,口舌干,口中吸吸,善惊, 
咽中痛,不可内食,善怒恐不乐,大钟主之。咳,肠下积聚而喘逆,卧不安席,时寒热,期门主之。 
〔《流注》〕气促喘∶天突 
〔《甲》〕喘逆鼽衄,肩胛内廉痛,不可俯仰, 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噫嘻主之。 
〔《怪穴》〕妇人血弱气喘∶气中(在气海旁一寸半,针入二寸半,先补后泻。) 
〔成〕喘者,肺主气,形寒饮冷则伤肺,故其气逆而上行,冲急喝喝而息数,张口抬肩,摇身滚肚, 
是为喘也。 
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全文见小儿喘 王注云∶缓谓纵缓,急谓弦急,非来 
往之缓急也。) 
〔《脉》〕上气喘息低昂,其脉滑,手足温者生,脉涩,四肢寒者死。 
〔丹〕哮喘必用薄滋味。 
凡下痰走喘诸方,施之形实有痰者,神效。若阴虚而脉浮大按之涩者,不可下,下之必反剧而死也。 

卷之二十七·肺大肠部喘
喘不得卧
属性:凡喘而卧不得,其脉浮,按之虚而涩者,为阴虚,去死不远,慎勿下之,下之必死,宜四物加童便、 
竹沥、青黛、门冬、五味、枳壳、苏叶服之。 
〔丹〕胡安人年六十八,恶寒发热,自四月来得痰嗽,眠不得,食少,心膈痛,口中连嗽,五更颇甚。 
白术(三钱) 枳壳(炒) 黄连(各二钱) 芍药(二钱半) 片芩(七钱半) 桔梗 苏梗叶(各一两) 
木通(五分) 甘草(炙些) 五味(二十一粒) 
上入竹沥煎服。 
一丈夫因病喘不可卧,肺脉沉而涩,此外有风凉湿气遏内热不得舒。 
黄芩 陈皮 木通(各一钱半) 麻黄 苏叶 桂枝(各一钱) 黄连 干姜 甘草(炙) 
开二教体虚,感寒发热,气喘难卧。 
苍术 麻黄 白术 片芩(炒。各五分) 桂枝(三分) 半夏 枳壳(各一钱) 木通(三分) 甘草(炙) 
上生姜二片同煎,加研碎杏仁五个。(此方半夏为君,必是吐痰多之人也。) 
上解表三方,前一方寒热多者设,后二方寒多者设。 
咳逆上气,时时浊唾,但坐不得眠者,x皂荚丸x主之。 
用皂荚八两,刮去皮,酥炙,上一味为末,蜜丸如桐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十丸,日三夜一。 
女人年六十,自来无汗多痰,今得喘病,眠不得,曾与x青州白丸子x。 
半夏(半两) 枳壳(炒,四钱) 桔梗 陈皮 木通 黄芩(二钱) 麻黄(一钱半) 紫苏 防风(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上分作五帖,生姜三片,水煎去渣,入竹沥两蚶壳许,热饮。 
〔《素》〕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 
也。(逆调论) 
〔垣〕x神秘汤x 治病患不得眠,眠则喘者,水气逆行,上乘于肺,肺得水而浮,使气不流通,其脉沉大,宜此治 
之。 
苏叶 陈皮 生姜 人参(各五钱) 茯苓 桑白皮 木香(各二钱) 
上 咀,水煎去渣,大温,分二服。 
〔仲〕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伤寒 又云∶支饮亦喘不得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然如醉状,因复 
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x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x治其气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