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9-医学纲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79-医学纲目- 第1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次针破病根,腹中作声为二效。次觉流入膀胱为三效。又次觉气流行腰后骨空间为四效。) 
〔《撮》〕治五噎∶ 中 中魁(中指大三节尖灸之,以口吹火灭。) 
〔甄权〕噎塞膈气∶通谷 
〔《明堂》〕五噎分治∶气噎, 中。忧噎,心 (灸。)食噎,乳根(乳左下一寸八分,灸。)劳噎,鬲 (灸)。 
思噎,天府(灸)。 
〔《集》〕五噎∶劳宫、中魁、中脘、三里、太阴、支沟、上脘(不已,再取后穴∶) 中、太白、下脘、右关、 
脾、胃 。 
〔仲〕寸口脉浮大,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即无血,大即为寒,寒气相搏,即为肠鸣。医不知,而反与 
饮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 。 
〔《脉》〕寸口脉紧而芤 紧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则噎。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呕吐膈气总论
咽喉噎塞口开目瞪
属性:〔垣〕堵塞咽喉,阳气不得出者曰塞;阴气不得下降者曰噎。夫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令诸经不行, 
则口开目瞪,气欲绝。当先用辛甘气味俱阳之药,引胃气以治其本;加堵塞之药,以泻其标也。寒月阴气大助 
阴邪于外,于正药内加吴茱萸大热大辛苦之味以泻阴寒之气;暑月阳盛,则于正药中加青皮、陈皮、益智、黄 
柏散寒气泄阴火之上逆,或以消痞丸合滋肾丸。滋肾丸者,黄柏、知母,微加肉桂三味是也。或更加黄连别作 
丸。二药七八十丸,空心约宿食消尽服之,待少时以美食压之,不令胃中停留也。(以上诸法,皆于补中益气汤 
加减之。) 
膈咽不通、并四时换气用药法《黄帝针经》曰∶胃病者,腹 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 
饮食不下,取三里。夫咽者,咽物之门户也;鬲者,上焦心肺之分野。不通者,升降之气上不得下交通。又云∶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飧泄者,谓泄黄如糜,米谷不化者是也。浊气在上,则生 胀。腹中胀满,不得大便, 
或大便难,先结后溏皆是也。浊气在上,当降而不降者,乃肾肝吸入之阴气不得入,故食不得下也。此皆气冲 
之火,逆胃之脉反上而作者也。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者,胃气未病之日,当上行心肺而荣经也。因饮食失节, 
劳役形体,心火乘于土位,胃气弱而下陷入阴中,故米谷入而不得升,反降而为飧泄也。咽膈之间,壅遏之甚, 
不得交通者,皆冲脉上行逆气所作也。盖胃病者,上冲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之三里者是也。《针经》 
云∶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为大 。大 者,惑也。气不交通,最为急证,不急去之,诸变生矣。 
圣人治此有要法∶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先补其阳,后泻其阴,是先令阳气升发于阳分,而后泻阴也。春夏之月,阳气在 
经,当益其经脉,去其血络。秋冬阳气降伏,当先治其脏腑。若有噎有塞,塞者五脏之所主,阴也血也;噎者 
六腑之所主,阳也气也。二者皆由阴中伏阳而作也。今立四时用药法并治法于后。 
冬三月,阴气在外,阳气在内,当外助阳气,不得发汗;内消阴火,勿令泄泻,此闭藏周密之大要也。盛 
冬乃水旺之时,水旺则金旺,子能令母实,肺者肾之母。皮毛之阳,元本虚弱,更以冬月助其令,故病者善嚏, 
鼻流清涕,寒甚则浊涕、嚏不止,比常人尤大恶风寒,小便数而欠,或上饮下便,色清而多,大便不调,常夜 
无寐,甚则为痰、为嗽、为呕、为哕、为吐唾白沫,以至口开目瞪,气不交通欲绝者,吴茱萸丸主之。 
x吴茱萸丸x 治寒在膈上,膈咽不通。 
吴茱萸 草蔻(各一钱二分) 益智仁(八分) 白僵蚕(四分) 陈皮 人参 黄 升麻(各八分) 麦芽(一 
钱半) 
甘草 归身(各六分) 半夏(一钱) 木香(二分) 泽泻 姜黄 柴胡(各四分) 青皮(二分)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细嚼三十丸,白汤送下,不拘时候。勿多饮汤,恐速走下,则减药力。 
夏三月大暑,阳气在外,阴气在内。以此病值此时,是天助正气而锉其邪气,不治而自愈矣。然亦有当愈 
不愈者,盖阴气极盛,正气不能伸故耳。且如膈咽不通,咽中梗甚者,前证俱作,治法当从时用利膈丸泻肺火, 
以黄 补中汤送下。如两足痿厥,行步 怯,欹侧欲倒,臂 如折,及作痛而无力,或气短气促而喘,或不足 
以息,以黄 、人参、甘草、白术、苍术、泽泻、猪苓、茯苓、陈皮等作汤,送下滋肾丸五六十丸。六七月之 
间,湿热之令大行,气短不能言者,加五味子、麦门冬。如心下痞闷,食不下,以上件白术、苍术等汤送下消 
痞丸七十丸,更审而用之。 
黄 补中汤(方见痞)。利膈丸(方见翻胃)。滋肾丸(方见淋)。消痞丸(方见痞)。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呕吐膈气总论
嘈杂
属性:〔丹〕嘈杂只是痰因火而动,栀子、姜炒黄连不可无。此食郁有热,山栀、黄芩为君,南星、半夏、陈皮 
为佐,热多加青黛。肥人嘈杂,二陈汤少加芜芎、苍术、白术、炒栀子。心下嘈杂者,导饮丸最妙。(方见内伤饮食。)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属性:哕者,成无己、许学士谓之呃逆是也。或曰∶成无己、许学士固以哕为呃逆,然东垣、海藏又以哕为干呕, 
陈无择又以哕名咳逆,诸论不同,今子独取成、许二家之说何也?答曰∶哕义具在《内经》,诸家察之不详, 
故论纷纷耳。谨按《灵枢·杂病篇》云∶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详此经文三法,正乃治呃逆之法。按呃逆用纸捻刺鼻便嚏,嚏则呃逆立止。或闭口鼻气使之无息,亦立已。或 
作冤盗贼大惊骇之,亦已。此予所以取成、许二家之论,哕为呃逆为得经旨也。盖哕、呃之名虽二,而病则一。 
《经》名为之哕者,哕即呃声之重也。俗名为之呃者,呃即哕声之轻也。皆因病声之轻重,得此二名,初非哕、 
呃有二病。若以哕为干呕,设使干呕之人,或使之嚏,或使之无息,或使之大惊,其干呕能立已乎?哕非干呕 
也明矣。若以哕名咳逆,夫哕者,哕之病声,其声发会厌下;咳者,咳之病声,其声发会厌上,故《内经》哕 
有哕之口问、咳有咳之篇论,病各不同,哕不可名咳逆也明矣。 
〔丹〕呃逆论 呃病气逆也,气自脐下直冲上出于口而作声之名也。《书》曰∶火炎上。《内经》曰∶诸逆 
冲上,皆属于火。东垣谓火与元气不两立,又谓火元气之贼也。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且以丁香、柿 
蒂、竹茹、陈皮等剂治之,未审孰为降火,孰为补虚?人之阴气根据胃为养,胃土伤损,则木气侮之矣,此土败 
木贼也。阴为火所乘,不得内守,木挟相火乘之,故直冲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阴弱也,虚之甚也。病患见此, 
似为危症,然有实者,不可不知,敢陈其说。赵立道,年近五十,质弱而多怒。七月炎暑,大饥索饭,其家不 
能急具,因大怒。两日后得滞下病,口渴,自以冷水调生蜜饮之甚快,滞下亦渐缓。如此五七日,召予视,脉 
稍大不数,遂令止蜜水,渴时且令以人参、白术煎汤,调益元散与之,滞下亦渐收。七八日后觉倦甚,发呃。 
予知其因下久而阴虚也,令其守前药。然滞下尚未止,又以炼蜜饮之。如此者三日,呃尤未止。众皆尤药之未 
当,将以姜、附饮之。予曰∶补药无速效,附子非补阴者,服之必死。众曰∶冷水饮多,得无寒乎?予曰∶炎 
暑如此,饮凉非寒,勿多疑。待以日数,药力到,当自止。又四日而呃止,滞下亦安。陈择仁,年近七十,浓 
味之人也,有久嗽病而作止不常。新秋患滞下,食大减。至五七日后呃作,召予视之,脉皆大豁。众以为难, 
予曰∶形瘦者尚可为。以人参白术汤下大补丸以补血,至七日而安。此二人虚之谓也。又一女子年逾笄,性躁 
味浓,炎月因大怒而呃作,作则举身跳动,脉不可诊,神昏不知人,问之乃知暴病。视其形气俱实,遂以人参 
芦二两煎汤饮一碗,大吐顽痰数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人参入手太阴,补阴中之阳者也。芦则反是,大泻太 
阴之阳。女子暴怒气上。肝主怒,肺主气,经曰∶怒则气逆。因怒逆肝木,乘火侮肺,故呃大作而神昏。参芦 
善吐,痰尽则气降而火衰,金气复位,胃气得和而解。麻黄发汗,节能止汗;谷属金,糠之性热;麦属阳,麸 
之性凉。先儒谓物物具太极,学人不可不触类而长,引而伸之也。 
〔无〕凡吐利后多作哕,此由胃中虚、膈上热故哕。或至八九声相连,于气不回,至于惊人者。若伤寒久 
病,得此甚恶,《内经》所谓坏府者是也。 
上吐利后哕,即丹溪治赵立道与陈择仁二人哕,皆于滞下得之之类,六脉大豁,用参、术而愈是也。予 
长兄九月得滞下,每夜五十余行,呕逆,食不下。五六日后加呃逆,与丁香一粒噙之立止。但少时又至, 
遂用黄连泻心汤加竹茹饮之,呃虽少止,滞下未安。如此者十余日,遂空心用御米壳些少涩其滑;日间用 
参、术、陈皮之类补其虚。自服御米壳之后,呃声渐轻,滞下亦收而安。 
〔仲〕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方见下利中。) 
〔丹〕超越陈氏,二十余岁,因饱后奔走数里,遂患哕病,但食物则连哕百余声,半日不止,饮酒与汤 
则不作,至晚发热。如此者二月,脉涩数。以血入气中治之,用桃仁承气汤加红花煎服,下污血数次即减。再 
用木香和中丸加丁香服之,十日而愈。 
〔无〕哕而心下坚痞眩悸者,以膈间有痰水所为。 
〔丹〕洪孺人,年二十六岁,夏月因事为长上所阻,怒气折郁不得舒,须臾就浴,汤热不可近,怒气复增, 
就闷绝昏倒。乃以衣遮掩就房,须臾咳逆大作,每一声必浑身为跳跃,仍复昏闷,凡三五息一作,脉不可诊。 
予曰∶此膈上有痰逆,为怒气所郁,痰热相搏,气不得降而逆,非吐则不可。是时夜半,又事出仓卒,适有人 
参芦二两在彼,浓煎饮之,大吐稠痰二升许,通体得汗,困睡半夜而安。(此即前呃逆论所言者,自此详细, 
故重出之。)燥痰不出者,用蜜水吐之。 
〔世〕哕声频密相连者为实,可治。若半时哕一声者为虚,难治,多死在旦夕。 
〔仲〕哕逆者,x陈皮竹茹汤x主之。 
陈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五服。 
干呕哕,若手足厥者,陈皮汤主之。(方见呕吐门。) 
〔《本》〕又方 
枳壳(五钱) 木香(一分) 
上细末。每服一钱,白汤调下。未可,再与。 
〔孙〕治诸呃噫。陈皮二两,汤浸去穣锉,以水一升,煎之五合,通口服。顷刻,更加枳壳一两,去穣炒, 
同煎之。 
〔《外》〕治久患咳噫,连咳一二十声者。取生姜汁半合,蜜一匙,头煎令热温服。如此三服,立效。 
超越陈氏哕,用桃仁承气汤下污血数升而愈,是污血为哕也。 
丹溪用益元散、大补丸,治赵立道、陈择仁滞下而哕者,或用蜜水治哕者,是热哕也。 
〔洁〕x柿钱散x 治呃逆。 
柿钱 丁香 人参(各等分) 
上为细末,水煎,食后服。 
〔罗〕x丁香柿蒂散x 治诸种呃噫,呕逆痰涎。 
丁香 柿蒂 青皮 陈皮(各一两) 
上为粗未。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 
x羌活附子汤x 
羌活 附子(炮) 木香 茴香(各五钱,炒) 干姜(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盐一撮,煎二十沸,热服,一服止。 
胃为哕。(全文见五脏虚实。腹满利而不哕者,胃实也。) 
运气 哕有三∶ 
一曰热。经云∶少阴之复哕噫,治以苦寒是也。 
二曰寒。经云∶太阳之复,呕出清水,及为哕噫,治以苦寒是也。 
三曰燥。经云∶阳明之复,咳哕,治以辛温是也。(《灵》以草刺鼻嚏治呃。有病伤寒将愈,忽患呃逆, 
予与古人治呃逆之药,殆遍皆不愈,计出无药。遂用皂角末吹入鼻中,得嚏而呃逆止,少时又呃,又与 
皂角末嚏而止者,凡数百次。其嚏时出痰涕渐多,自是呃逆渐疏,至三二日而止。此是合经草刺鼻嚏之法, 
故书之。) 
黄帝曰∶人之哕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 
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补手太阴,泻足少阴。(口问篇) 
〔世〕治呃逆,于脐下关元穴灸七壮,立愈,累验。 
〔罗〕又方,男左女右,乳下黑尽处一韭叶许灸三壮,甚者二七壮。 
〔《集》〕治气逆发呃∶ 中、中脘(先补后泻,不已,再取下穴∶)三里、肺俞、行间。 
心脉小甚为哕。(全文见治虚实法。)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哕
产后哕
属性:〔《大》〕产后咳逆,三日不止,欲死。 
肉桂(五钱) 姜汁(三合) 
上同煎,服二合。以火先炙手摩令背热,时时涂药汁尽,妙。 
产后咳逆,干柿一个切碎,以水一盏,煎六分,热呷。 
〔《产宝》〕治产后咳逆,经三五日不止欲死方。煎壁镜窠三五个呷,瘥。(即 子窝) 
〔《大》〕噫呃服药无效,灸期门必愈。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泄泻滞下
属性:〔洁〕论曰∶脏腑泻利,其证亦多,大抵从风湿热论之。是知寒少热多,寒则不能久也。故曰暴泄非阴, 
久泄非阳。论曰∶春宜缓形,形缓动则肝木乃荣,反静密,则是行秋令,金能制木,风气内藏。夏至则火盛而 
金去,独火木旺而脾土损矣,轻则飧泄,身热脉洪,谷不能化;重则下利,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故曰∶诸泄 
稠粘,皆属于火。经云∶溲而便脓血,知气行而血止也,宜大黄汤下之,是为重剂。黄芩芍药汤,是为轻剂。 
是实则泻其子,木能自虚,而脾土实矣。故经曰∶春伤于风,夏为飧泄。此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