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9-医学纲目》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79-医学纲目- 第1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上为末,姜汁糊丸。 
忧抑伤脾,不思饮食。 
黄连(炒) 芍药(酒炒) 香附 青六散末(方见滞下。即六一散加红曲二两) 
上姜汁浸,炊饼为丸。 
湿痰气滞,不思谷食,三补丸加苍术,倍香附。 
〔《本》〕治脾气久虚,不进饮食,停饮胁痛,x曲术丸x。 
神曲(炒,十两) 白术(五两) 干姜 官桂(各二两) 吴茱萸 川椒(各三两) 
上为末,薄糊丸。每服三五十丸,食前姜汤下。有饮加白术二两。此方自试有效。 
x二神丸x治脾肾虚弱,全不进食。 
破故纸(炒,四两) 肉豆蔻(生,二两) 
上为末。用肥枣四十九个,生姜四两,切片同煮。枣烂去姜,取枣剥去皮核,用肉研为膏,入 
药末和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盐汤下。有人全不进食,服补脾药皆不效,予授此方 
服之,顿能进食。此病不 
可全作脾气治,盖肾气怯弱,真元衰削,是以不能消化饮食。譬之鼎釜之中,置诸米谷,下无 
火力,终日米不熟,其何能化。黄鲁直尝记∶服菟丝子淘净,酒浸曝干,日挑数匙,以酒下之。 
十日外饮啖,如汤沃雪,亦知此理也。 
〔《摘》〕胃弱不思饮食,肠鸣腹痛,食亦不化∶三里、三阴交 
〔东〕三焦停水,气攻不食,身黄微热,胃中有寒故也∶维道、中封、胃俞、肾俞。 
〔《撮》〕三焦邪热,不嗜饮食∶关元(一分,沿皮向后三分,灸。) 
〔东〕全不思食∶然谷(出血立饥。) 
脉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阳脉滑而紧,滑则胃气实,紧则脾气伤,得食不消者,此脾 
不和也。(枳术丸之类治之。) 
〔仲〕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达。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 
不仁。荣气不足,则头疼口难言,卫气虚则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吞酸; 
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则为遗溲。(异功散之类治之。) 

卷之二十一·脾胃门痞
饥不能食
属性:〔《灵》〕黄帝曰∶人之善饥而不嗜食者,何气使然?岐伯曰∶精气并于脾,热气留于胃, 
胃热则消谷,谷消故善饥。胃气逆上,则胃脘寒,故不嗜食也。(大惑论) 
运气饥不欲食,皆属湿邪伤肾。经云∶太阴司天,湿淫所胜,民病心如悬,饥不欲食,治 
以苦热是也。 
针灸饥不欲食有二法∶ 
其一清胃。经云∶胃者,水谷之海。其 ,上在气冲,下至三里。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 
受谷。审守其 ,调其虚实是也。 
其二取肾。经云∶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心如悬,若饥状。视盛虚热寒陷下 
取之也。 
〔东〕饥不能食,饮食不下,呕而雷鸣∶大迎、中极、食窦。又法∶期门、章门。 
冬脉不及,为病在中,令人心悬如饥。(全文见治虚实法。) 
〔仲〕寸口脉弱迟,弱者胃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虚则发热;胃为气,气虚则发厥。 

卷之二十一·脾胃门痞
恶食
属性:〔《素》〕太阴所谓恶闻食臭者,胃无气,故恶食臭也。 
〔丹〕恶食者,胸中有物,导痰补脾,x二陈加白苍楂芎汤x。 
白术 山楂 川芎 苍术 半夏 陈皮 茯苓 甘草 
〔垣〕失笑丸 治虚痞恶食。(方见痞门。) 

卷之二十一·脾胃门痞
妊娠恶食
属性:〔《大》〕治妊娠恶食。 
人参(四两) 浓朴 生姜 枳壳 甘草(各一两) 水煎服。 
凡妊娠恶食者,以所思食任意食之,必愈。 

卷之二十一·脾胃门
消瘅门
属性: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 
〔垣〕上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饮。逆调论云∶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是也。以白虎加人参 
汤主之。(洁古曰∶上消者,上焦受病,又谓之膈消。多饮水而少食,大便如常,小便清利, 
知其燥在上焦。治宜流湿,以润其燥。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 
便硬,小便频数。叔和云∶口干,饮水多,食亦饥,虚瘅成为消中者是也。以调胃承气汤及 
三黄丸主之。(洁古云∶中消者,胃也。渴而饮食多,小便赤黄,热能消谷,知其热在中焦也, 
宜下之。)下消者,烦躁引饮,耳叶焦干,小便如膏。叔和云∶焦烦水易亏,此肾消也,以六味 
地黄丸主之。(洁古云∶肾消者,病在下焦。初发为膏淋,谓淋下如膏油之状。至病成面色黧黑, 
形瘦而耳焦,小便浊而有脂液,治宜养血,以分其清浊而自愈矣。) 
上上消者,经谓之膈消。膈消者,渴而多饮是也。中消者,经谓之消中。消中者,渴而饮 
食俱多,或不渴而独饮是也。下消者,经谓之肾消。肾消者饮一溲二,其溲如膏油,即膈消、 
消中之传变。王注谓肺脏消燥,气无所持是也。盖肺藏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而津液之清微 
者,收养筋骨血脉,余者为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故饮一溲二,而溲如 
膏油也。筋骨血脉无津液以养之,故其病成,渐形瘦焦干也。然肺病本于肾虚,肾虚则心寡于畏, 
妄行凌肺,而移寒与之,然后肺病消。故仲景治渴而小便反多,用肾气丸补肾救肺,后人因名之 
肾消及下消也。或曰∶《经》既云肺消死不治,仲景复用肾气丸治之何也?曰∶饮一溲二者, 
死不治。若饮一未至溲二者,病尚浅犹或可治。故仲景肾气丸治饮水一斗小便亦一斗之症,若小 
便过于所饮者,亦无及矣。 
病式服药 
熬猪肚汤 小承气汤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则便溺有节。 
羊肉冬瓜汤 肾气丸地黄丸 
消渴手太阴(大渴不止。)消中足阳明(瘅成消中而数小便,胃热消谷善饥。)肾消足少阴(膏瘅, 
饮少溲多。) 
麦冬饮子 内化丸 凤髓丹 
化水丹 易老顺气散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则渴饮不思。 
〔垣〕论消渴末传能食者,必发脑疽背疮;不能食者,必传中满鼓胀。《圣济总录》皆为必死 
不治之症。洁古分而治之∶能食而渴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不能食而渴者,钱氏白术散倍加 
葛根主之,上中既平,不复 
传下消矣。前人用药,厥有旨哉。或曰∶未传疮疽者,何也?此火邪胜也。其疮痛甚,而不溃, 
或赤水者是也。经曰∶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急攻其阳,无攻其阴,治在下焦。元气得强者生; 
失强者死。末传中满者,何也?以寒治热,虽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然脏腑有远近,心、 
肺位近,宜制小其服;肾、肝位远,宜制大其服。皆适其所至所为。故知过与不及,皆诛罚无过 
之地也。如膈消、中消,制之太急,速过病所,久而成中满之疾。正谓上热未除,中寒复生者, 
非药之罪,失其缓急之宜也。处方之际,宜加审焉。 
〔《本》〕《总录》论消渴有三种∶一者,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有脂似麸片而甜者,消渴病也。 
二者,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有似油而数者,消中病也。三者,虽渴饮水不能多,腿脚瘦小痿 
弱,小便数,此肾消病也。特忌房劳。《千金》云∶消渴病宜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劳;三咸食 
及面。能慎此三者,虽不服药亦自可愈。消渴之人,愈与未愈,尝须虑患大痈,必于骨节间忽 
发痈疽而卒。 
〔《素》〕帝曰∶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药,石药发 ,芳草发狂。 
夫热中、消中,皆富贵人也。今禁膏粱,是不合其心,禁芳草石药,是病不愈,愿闻其详。岐伯曰∶芳 
草之气美,石药之气悍,二者其气急疾坚劲,故非缓心和人不可以服此二者。帝曰∶不可以服此二 
者,何以然?岐伯曰∶热气 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者土也,而恶木。服此 
药者,至甲乙日更论。(腹中论 王注云∶多饮、数溲,谓之热中;多食、数溲,谓之消中。 
芳草即白芷,石药即钟乳之类。) 
〔垣〕滑石治渴,本为窍不利而用之。以燥能亡津液也,天令湿气太过者当用之,若无湿用之 
是犯禁也。 
〔《灵》〕黄帝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黄帝 
曰∶何以知五脏之柔弱也?少俞曰∶夫柔弱者必有刚强,刚强多怒,柔者易伤也。黄帝曰∶何 
以候柔弱之与刚强?曰∶此人薄皮肤,而目坚固以深者,长冲直扬,其心刚,刚则多怒,怒则气 
上逆,胸中蓄积,气血逆留, 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此言 
其人暴刚而肌肉弱者也。(五变篇) KT 弱小以薄者,心脆,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肩背薄者肺脆, 
肺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胁骨弱者肝脆,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唇大而不坚 
者脉脆,脉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耳薄不坚者肾脆,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全文见诊法。)心脉 
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肺脉微小为消瘅。肝脉微小为消瘅;小甚为多饮。脾脉微小为消瘅。 
肾脉微小为消瘅。诸脉小者,阴阳俱不足也。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全文见治虚实法。)凡 
治消瘅,肥贵人则膏粱之疾。 
〔《素》〕心脉 而散者,当消环自已。(脉要精微论)帝曰∶消瘅何如?岐伯曰∶脉实大, 
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虚实论) 
〔《难》〕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脉当得紧实而数,反得沉涩而微者死也。(十七难) 
〔《脉》〕消渴,脉数大者生;细小浮短者死。 

卷之二十一·脾胃门消瘅门
渴而多饮为上消
属性:〔丹〕治消渴,养气、降火、生血为主。栝蒌根,治消渴之神药。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 
(全文见诊病传变王注云∶心胁两间中有斜膈膜,膈膜下际内连于横膈膜,故心热入肺,久久传 
化,内为膈热,消渴而多饮也。) 
〔垣〕洁古云∶能食而渴者,白虎倍加人参汤主之。不能食而渴者,钱氏白术散加葛根, 
大作汤剂广服之。 
〔《保》〕x人参石膏汤x 治膈消。上焦烦渴,不欲多食。 
人参(五钱) 石膏(一两) 知母(七钱) 甘草(四钱) 
每服五钱,水煎,食后温服。 
〔钱〕x加减地骨皮散x治上消。 
知母 柴胡 甘草(炙) 半夏 地骨皮 赤茯苓 白芍药 黄 石膏 黄芩 桔梗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姜五片,水煎,食远温服。 
〔垣〕x白术散x 治虚热而渴。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甘草(各一两) 干葛(二两) 藿香(一两,去土) 木香(一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煎温服。如饮水多,多与服之。(海藏云∶四君子加减法,治湿胜气脱, 
泄利太过。) 
〔海〕治脾胃虚弱,大渴不止而食少,小便不利,大便不调,精神短少,腹窄狭如绳束之。 
白茯苓(去皮) 橘红(各一两) 生姜(半两) 
上为末,炼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二丸,白汤化,空心服。忌生冷硬物、怒发、思虑过度。如 
脉弦或腹中急甚者,加甘草三钱。 
〔易老x〕门冬饮子x治老、弱、虚人大渴。 
人参 枸杞子 白茯苓 甘草(各三分) 五味子(半两) 麦门冬(去心,半两) 姜水煎服。 
〔罗〕x门冬饮子x治膈消。胸满心烦,精神短少,多为消病。 
知母 甘草(炙) 栝蒌仁 五味子 人参 葛根 茯神 生地 麦门冬(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加竹叶十四片同煎。 
〔垣〕小便不利而渴,知内有湿也。小便自利而渴,知内有燥也。湿宜泄之;燥宜润之。 
〔仲〕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方见伤寒。)脉浮发 
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方见伤寒。) 
〔《本》〕火府丹治消渴。(方见淋。) 
壬戌年,一卒病渴,日饮水三斗,不食者三月,心中烦闷。时已十月,予谓心中有伏热,与此 
药数服,每服五十丸,温水下。越二日来谢云∶当日三服渴止,又次日三服,饮食如故。此方本 
治淋,用以治渴效,信乎药要变通用之。 
〔藏器〕石燕,主消渴,同水牛鼻和煮饮之。 
渴而小便自利诸方,并见下消燥热条。 
〔垣〕神效生津甘露饮子。(方见下消燥热条。) 
〔丹〕消渴泄泻。先用白芍、白术各炒为末调服,后随症用药。 
〔垣〕x止渴润燥汤x治消渴,大便干燥,喜温饮,阴头短缩,舌上白燥,唇裂口干,眼涩难开, 
及于黑处,如见浮云。 
升麻(一钱半) 柴胡(七分) 甘草梢(五分) 杏仁(六个) 桃仁(研,一钱) 麻仁(研, 
一钱) 归身(一钱) 红花(少许) 防风根(一钱) 荆芥穗(一钱) 熟地(二钱) 小椒(一分) 
细辛(一分) 黄柏(一钱) 知母 石膏(各一钱) 
水煎去渣,食后热服。 
杂症有汗而渴者,以辛润之;无汗而渴者,以苦坚之。太阳无汗而渴,不宜服白虎汤。若得 
汗后,脉洪大而渴者,宜服之。阳明汗多而渴,不宜服五苓散。若小便不利,汗少,脉浮而渴者, 
宜服之。 
〔丹〕消渴病退后而燥渴不解,此有余热在肺经,可用参、苓、甘草少许,生姜汁冷服。虚 
者可用人参汤。 
〔洁〕x化水丹x治手、足少阴渴饮不止,或心痛者。(《本事》治饮冷水多。) 
川乌(脐大者四个,炮去皮) 甘草(炙,一两) 牡蛎(生,三两) 蛤粉(用浓者,炮,六两) 
上为细末,醋浸蒸饼为丸。每服十五丸,新水下。心痛者,醋汤下立愈。饮水一石者,一服 
愈。海藏云∶此药能化停水。 
〔垣〕太阳经渴,其脉浮,无汗者,五苓散、滑石之类主之。阳明经渴,其脉长,有汗者,白 
虎汤、凉膈散之类主之。少阳经渴,其脉弦而呕者,小柴胡汤加栝蒌之类主之。太阴经渴,其脉 
细,不欲饮,纵饮思汤不思水者,四君子、理中汤之类主之。少阴经渴,其脉沉细,自利者,猪苓 
汤、三黄丸之类主之。厥阴经渴,其脉微,引饮者,宜少少与之。 
〔《圣》〕治时气烦渴。用生藕汁一盏,入生蜜一合,令匀,分为三服。 
x蜜酒方x 
好蜜(三斤) 水(一碗) 细曲(一升) 好干酵(二两) 
上先熬蜜水,去沫,冷下曲,酵。每日搅三次,热服。 
〔仲〕渴欲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