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往直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益往直前-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至于石油,就更不用说了。虽然战后伊拉克的经济在恢复,石油产量也很高。但是石油出口赚来的钱,却不能用来更新设备扩大再生产。伊拉克政府首先要想着发公务员的工资,修隔离墙和防爆墙,买军火,用于反恐。
    大量的钱无法用于石油开发,伊拉克自身也没有技术,没有工人,伊拉克政府干脆搞国际招标,把油田都分包给外国公司开发,把我们的中石油、英国的BP等公司连人带钱带设备请到伊拉克。即便如此,对伊拉克政府来说,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一桶桶石油换来的钱,缓解不了伊拉克现在恶性循环的趋势。
    如今伊拉克老百姓挣的钱,比十年前多了。以前一个公务员,一个月挣十到二十美元,如今月薪高达三千美元。但阿布告诉我,虽然看起来老百姓挣的是多了,但实际生活过得不如以前。以前十美元二十美元能买很多东西,而且米面油茶这些东西,都是政府配给,可以直接拿票去领;看病则只需要带一个就诊本,抓药问诊一分钱都不用花;孩子上学也是政府全包;房子或是国家分配,或是便宜买卖。但现在所有的东西全都要钱,而且物价飞涨得很离谱。
    所以,今天的伊拉克,虽然物品丰富了,城市面貌有所改观,收入上升了,但是老百姓的幸福感却不如以前。或者说,战后的伊拉克人根本谈不上幸福感,只能说有没有安全感。若把我们央视著名的街头采访“你幸福吗?”搬到伊拉克,只怕记者会遭受一阵暴打:“谁让你问我们幸福吗,你应该问我们安全有保障吗?找到工作了吗?孩子上学了吗?”
    这就是今天的伊拉克。除了生存状态的变化,更令我痛心的,是伊拉克人在精神层面的变化。
    我们回访伊战十年,希望找到一个美军攻进巴格达后,推倒天堂广场上萨达姆铜像的见证者进行采访。美联社同行给我们推荐了一个人,他曾出现在记录那一历史时刻的著名新闻图片中,如今就住在天堂广场旁一条小胡同里面。
    此人当年是天堂广场附近一个停车场的看门人,他在那一幕发生时,也在现场围观,进而变成了一个参与者,跟着美军一起推倒萨达姆铜像,被记者拍摄下来,成为一个认知度很高的重大事件亲历者,后来接受过一些媒体的采访。
    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年他们欢天喜地地参与推倒象征旧政权的萨达姆铜像,却并没给他们迎来美好的新生活,十年过去,他的生活越来越穷困潦倒,连房子也被变卖了,只能寄居在菜市场旁边的一个简易窝棚里,有时候还要出去乞讨。而每到伊拉克战争纪念日,就会有一些媒体来采访,他就利用这个机会,向媒体要点钱。
    我觉得这个人物很有采访价值,他如今的生活状况极具冲击力和代表性,就让阿布去联系。阿布问我能给多少钱,我说,一百美元,如果他想多要一点,两三百也可以商量。
    阿布兴冲冲地去了,过了两小时,又气冲冲地回来,嘴里用刚学的中文骂骂咧咧,说:“那家伙完全是疯了,开口就跟我要5000美元。”
    我吃了一惊,说:“这还真有点想钱想疯了,怎么可能要那么多,你没砍砍价吗?”
    阿布说:“我以为他开玩笑的,跟他说了那么长时间,嘴皮子都说麻了,他最后说,最低最低2000美元,否则免谈。我实在太愤怒了,没办法跟他继续谈下去。”
    我很震惊,也有点心痛,这就是所谓伊拉克底层人的生活状态,他居无定所,也没有固定收入来源,所以有了捞钱的机会,就捞一笔是一笔,因为他们根本不清楚明天的希望在哪里。
    一个国家经历一次战争,就会倒退许多年。巨大的变革所改变的,不仅仅是国家发展的轨迹,甚至会毁掉这个民族的内在品性和精神状态,使这个民族偏离方向。伊拉克曾是中东非常优秀的国家,文化悠久,文明灿烂。伊拉克人骨子里有一种高傲。但这种数千年延续的文化,被十几年的战乱摧毁殆尽。
    二十多天的采访下来,我们在伊拉克见到了太多愚昧、仇恨、狡诈与丑恶。我时常为这个国家和民族感到惋惜。临回国前,荣欣用一句东北话,总结了他所看到的伊拉克:“这个国家——完犊子!”
    伊拉克战争已经成为历史,但这场战争给这个国家带来的伤害,十年后仍在延续。有人认为,伊拉克如今需要一个萨达姆式的枭雄来坐镇,才能平复这种乱局。
    我并不完全赞同这种观点,这是一种虚妄的假设,没有人能对结果打包票。萨达姆毕竟是个独裁者,他执政时干了很多坏事,伊拉克民众不见得对他有什么好感,很多人当时也巴不得把他绞死。对于支持他和反对他的人来说,萨达姆都是个罪人。他的独裁统治,让这个国家和民族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在开战的最后关头,萨达姆出于各种利益的考虑,并没有鼓起勇气来让几千万伊拉克人民避免一场劫难。而他个人的最后命运,虽然我们的报道最后并没有给出确切答案,但我倾向于相信他确实是在美军追捕下东躲西藏,最后在一个阴暗的老鼠洞里被人活捉了。这个所谓的“中东强人”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懦夫,并没有文学作品中那种阿拉伯人的勇气和彪悍。
    至于美国发动这场战争的功过是非,通过伊拉克老百姓十年后的现状,我想,每个人心里都会有自己的评价,无须我来评说。
    2013年重返伊拉克,我们报道组“成立”了一家“巴格达夜总会”,地点在“摄像大腕”荣欣的房间。我们在这里吃方便面、喝茶、聊天、交流想法,舒缓工作中的压力,放松在炮火声中的紧张情绪。以往的采访中,我总是习惯于“独狼”一般地单独行动,这次在伊拉克,我体会到了团队的温暖。
    最近的叙利亚问题,使中国的网友们又联想起伊拉克战争。有一种声音说,中国当年在联合国拒绝支持美国打伊拉克,是对别国人民的漠不关心。而现在中国又支持叙利亚阿萨德政府,同样也是对独裁统治下的叙利亚人民不负责任,因为阿萨德政权很残暴,应该支持美国推翻它,建立民主的国家,如此云云。
    中国的问题我们先放一放,不妨先看看伊拉克、叙利亚、美国和今天的世界。
    虽然我们总在说,今天的世界是个地球村,是个多极的世界,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应该平等相待等等,但这只是一些善良的人用来安慰自己的美好愿望。现实是,我们今天依旧生活在一个大国主宰,弱肉强食的时代。
    这个时代的逻辑,是价值观旗号下的利益驱动。不同国家、不同人群就像是非洲草原上的野生动物,追逐水草,护卫领地,繁衍生命。为此,强大的狮群会毫不犹豫地杀死一切对手,哪怕对手是强悍的花豹或者鬣狗。
    冷战结束后,美国一家独大,成了世界“老大”。没有了苏联的制衡,“老大”信心满满,打算把这个世界好好地整治一番,于是,从海湾到科索沃,从阿富汗到伊拉克,再到利比亚和叙利亚,20多年来,美国在世界各个角落一刻也不消停,运筹帷幄,处心积虑地和一帮哥们儿经营着自己的领地,而且这些年来几乎从未失手。
    我从不怀疑美国人要治理世界的雄心壮志,他们也深信这是他们的责任和使命。我也不怀疑他们的能力,因为美国是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但我怀疑他们的动机。
    撇开那个不靠谱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借口,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动机,当然是石油,但不仅仅是石油。石油资源只是美国在中东这块领地上的一眼泉眼,而保证自己能喝到泉水的前提,却是一盘复杂的利益博弈棋局。
    多年来,美国梦寐以求的,是将本性躁动不安的中东,改良成温和、世俗、开放的国度,就好比狮子希望将讨厌的鬣狗拔掉利齿,使它们不再有能力干扰自己享用猎物。不幸的是,2003年时的伊拉克,恰巧就是一只长着利齿的小鬣狗。
    当然,现实中的棋局要比动物世界复杂微妙得多。看一看当时中东的地缘政治版图,就会明白个中奥妙。
    那个时期,伊拉克的南面是以沙特为代表,海湾战争后就基本臣服于美国的弱小而富裕的海湾六小国——沙特、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阿曼、也门(也门的情况略有不同),这些国家大多是君主、酋长制,但社会还算世俗。伊拉克的西南是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埃及,埃及和约旦这两个国家每年吃着美国好几十个亿的援助,早已算是美国的盟友。叙利亚虽然和伊拉克一样原属于苏联的东方阵营,也很反美,但海湾战争时,老谋深算的老阿萨德选择了支持美国打击伊拉克,多少博得美国的一些好感和信任。伊拉克的北面是土耳其,这个北约成员国基本不用美国人操心。伊拉克的东面,则是美国的另一个老冤家——伊朗。
    美国的算度是:推翻萨达姆,伊拉克就可以同南面的海湾六国和西南方向的埃及、约旦,甚至叙利亚,连成一片,共同组成一个美式中东模板,也就是战后美国高调宣扬的“大中东民主计划”。另外,有了这个模板,将来有机会还可以掉头再收拾伊朗,可谓一举两得。不,应该是一举三得。大中东民主进程的直接效益,还将会从根本上确保以色列的安全与生存(这件事可是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核心价值观和利益所在)。到那个时候,我们的狮王便可以坐拥水草丰美的大片领地,高枕无忧,美哉美哉了!于是,2003年的那个春天,伊拉克中枪了,而且事后证明,是躺着中的枪。
    那么,现在的叙利亚又会如何呢?不妨再看看那张地缘政治图吧。
    十年后的中东,虽然伊拉克的爆炸声此起彼伏,北非埃及那边又是躁动不已,“阿拉伯之春”也似乎并没如美国所愿,开出烂漫的花朵。但在这张图里,少了个卡扎菲的利比亚,却多出来个和伊朗称兄道弟、抱着俄罗斯大腿不放、时不时鼓动真主党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的叙利亚。所以,推翻阿萨德,就如同当年推翻萨达姆一样,符合美国念念不忘的“大中东民主计划”。
    只不过,此一时彼一时,当下的“老大”略有点力不从心,想走捷径。毕竟“老大”也有为难的时候。但是我认为,美国是个有谋划的“老大”,有眼光,有策略,有办法。阿萨德迟早是要被推翻的,不是被“老大”就是被国内的某种势力,这和他残暴不残暴没有直接关系,也和俄罗斯、中国挺不挺他没啥大的关系,因为,他让“老大”在那片水草丰美的领地上无法安睡。
    再来说说所谓的中国问题。这么多年报道国际新闻的经历,给我一个深刻的体会: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其实没有那么多道德、信仰或者人与人之间的情分,最根本的还是利益。
    我采访过许多位中国的“非朋友”国家的政治家——克林顿、卡特、基辛格、鲍威尔、布莱尔、布朗、默克尔、施罗德、希拉克、普京、李明博、安倍晋三、麻生太郎等等。面对镜头,他(她)们都是和蔼可亲的人,有的还让你感觉挺真诚的。谈到中国,也都是一套一套的溢美之词,但转过头来,一样会对付你、制裁你、围堵你,该怎么骂你就怎么骂你。
    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即便今天是朋友,也是人心隔肚皮。当然,中国在国际上的立场,其实也是利益所致,在我看来,更多的时候主要是国内利益。
    在伊拉克和现在的叙利亚问题上,我们的出发点是:
    一、不管什么理由,也不管一个政权的统治多么地独裁反动,随随便便就派F…16和战斧导弹,把人家政府推翻的“政权更迭”之风不能助长,因为它说不定会吹到我们身边。
    二、支持伊斯兰国家自主,有利于我们自己的“维稳”大计。近些年的“疆独”、“藏独”蠢蠢欲动就是例证。
    三、中东离我们不远,那里的水草我们也想分享。我们虽还算不上是主宰世界的强大狮群,但也不是食物链低端的羚羊。我们希望从中东得到一手的水草,而不是从美国“老大”牙缝里转手的二手货。
    当然,这些仅仅是我个人的拙见,国家间的博弈虽然冷酷、残忍,但归根结底关乎着千万苍生。多年战地采访的经历,给了我一个深刻的感受:
    无论一个国家内部矛盾有多么激烈,但还是不要让异国来插手,不要让别人来帮忙推翻政权。因为一旦你成了狮王的傀儡,结果可能更糟。战争,并不是可以“重启”的游戏。和平,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章
    Chapter 3 俄罗斯之行
    俄罗斯是一个令人生畏的国家,做俄罗斯的邻居纯属上帝有意刁难中国——在一个大国的旁边,偏偏又安插了另一个更大、更凶悍且颇具攻击性的大国,这在当今人类居住的地理版图上绝无仅有。
    虽然在索契雪山上普京不加掩饰地对着中国记者、中国观众以及全世界露出的灿烂笑容,并不意味着俄罗斯会毫无保留地站在中国一边,但普京在中国需要“盟友”的时候拥抱了中国,这就足够了。
    1.“挑逗”普京
    在《前沿故事》这本书里,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狠狠地把俄罗斯人“老毛子”挤兑了一通。我还说过类似的豪言壮语:“他们不一定是我们的敌人,但他们却是我们要小心相处的邻居。”
    那时候我的不满,主要是针对叶利钦那头“骆驼”。我曾三次试图采访叶利钦,却没有一次能顺利完成。不是沟通到最后一刻被俄罗斯方面给推了,就是刚问了半个问题,就被叶利钦的保镖像老鹰捉小鸡一样拎出去。因此,我暗暗发誓说:再也不理会俄罗斯的事儿了。
    可没想到,几年后我又撞上一头比叶利钦还大的“骆驼”,一个面容冷峻、不苟言笑,会玩柔道、敢开“苏27”,当过许多年克格勃的“铁腕”人物,一个莫名其妙就接替叶利钦当上俄罗斯总统的中年人。这个人的名字很“俄国”,叫弗拉基米尔·普京。
    2000年至2014年,我五次面对面采访过普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