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1-明医指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61-明医指掌-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虫,如婴孩、蚯蚓之类,食人肌肉。劳伤于肺者,则为介虫,如龟、鳖、虾、蟹之状,食人肤膏。伤于肾者, 
则为鳞虫,如鱼、龙、蛟、HT 之形,食人骨髓。 
或挟相火之势,亦如羽虫之酷者,鸱枭之类,为状不一,不可胜纪。凡有此证,便宜早治,一则杀虫以绝其根, 
一则补虚以复其元,缓则不及事矣。 
骨蒸两颧赤者,不治。(盖骨蒸内热本于肾虚。肾属水,水性寒,肾实则寒,肾虚则热。肾热则火蒸于骨 
而髓亦热矣。肾主骨髓,两颧为骨之本故也。)劳瘵喉哑者,为肺绝,不治。(盖肺主气,声之所从出也。肺 
为火烁,金不能鸣故也。)劳瘵忽患下部痈肿者死。先痔漏而后瘵者死,先得瘵而后痔漏者亦死。(盖痔漏 
通于大肠,大肠为肺之腑,肺为火烁,遗热于大肠故也。)劳瘵犯一侧眠者,不治。(盖无血养筋,不能转动 
故也。)劳瘵泄泻不食者死。(盖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主生化之源,源绝则无以生精血故也。) 
【脉】气虚,脉细,或缓而无力,右脉常弱。血虚,脉大,或数而无力,左脉常弱。阳虚,脉迟。阴虚, 
脉弦。真气虚,脉紧。男子久病,气口脉弱则死,强则生;女人久病,人迎脉强则生,弱则死。经云∶脉来细 
而微者,气血俱虚;脉小者,气血俱少。又曰∶虚劳之脉,或浮大,或弦数。大有,劳也;弦者,亦劳也。大 
者易治,血气未衰,可敛而正也。弦者难治,血气已耗而难补也。若双弦,则贼邪侵脾,加数则危殆矣。 
x葛可久治劳瘵十神方x 
葛先师有言曰∶万病莫若劳瘵最为难治。庸医不究其源,不穷其本,或投之以大寒之剂,或疗之以大热之 
药,妄为施治,绝不取效。殊不知大寒则愈虚其中,大热则愈竭其内,所以世之医瘵疾者,万无一人焉。今开 
用药次第于后∶ 
如呕吐咯嗽血者,先以十灰散揭住,如极甚者,须以花蕊石散主之,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则止, 
此其理也。止血之后,患人之体必稍疏解,用独参汤一补,容其熟 
睡一觉,不令惊醒,睡起病势去其五、六。却分病用后诸药∶保和汤,止嗽宁肺。保真汤,补虚除热。太平丸, 
润肺扶痿。消化丸,下痰疏气,随证加减。服药之法∶每日三食前,服保真汤;三食后,服保和汤,二药间而 
服之。每日又浓煎薄荷汤灌漱咽口,用太平丸先嚼一丸,徐徐咽下,再噙一丸,缓缓溶化,至上床时,亦如此 
用之。盖夜则肺窍开,药味必溜入窍中,此诀要紧!如痰壅盛,先用饧糖拌消化丸一百丸吞下,次却根据前嚼、 
噙太平丸,令其仰卧而睡。服前七药后,若肺燥,余嗽未除,可煮润肺膏,如常服之。续煮白凤膏食之,复其 
真元,完其根本。痊愈后,合十珍丸服之,乃收功起身之药也。 
甲字号十灰散 
治劳嗽呕吐咯血,先用此揭之。 
大蓟(一两) 小蓟(一两) 柏叶(一两) 薄荷叶(一两) 茅根(一两) 茜根(一两) 牡丹皮 
(一两) 棕榈皮(一两) 大黄(一两) 山栀(一两) 
上,烧存性,为细末,用纸包,碗盖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时先将藕汁或萝卜汁磨京墨半盏,调灰五钱, 
食后服下。如势轻,用此立止,如势盛,血成升、斗者,用花蕊石散。 
乙字号花蕊石散 
治劳瘵涌喷血出成升、斗者。 
花蕊石(不拘多少, 存性,研如粉) 
上用童便一盏,炖温,调末三钱,食后下。如男子则和酒,女子和醋,与童便调药。服后用独参汤补之。 
丙字号独参汤 
治劳瘵止血后,服此补之。 
人参(二两,去芦) 
上 咀,枣五枚,水二盏,煎一盏,不拘时细细服之, 
服后熟睡一觉,后服诸药。 
丁字号保和汤 
治劳证久嗽肺痿者服之。 
知母(酒炒,三分) 贝母(去心,三分) 天花粉(三分) 天门冬(去心,三分) 款冬花(三 
分) 薏苡仁(二分) 杏仁(泡,二分) 麦门冬(去心,三分) 五味子(二分) 粉草(一分) 马兜铃 
(一分) 紫菀(一分) 百部(一分) 百合(一分) 桔梗(一分) 阿胶(蛤粉炒,一分半) 当归 
(一分半) 地黄(一分半) 紫苏(半分) 薄荷(半分) 
上,用水二盏,姜三片,煎一盏,入饧糖一匙,每日三食后各进一服。 
血盛加大、小蓟、茅花、蒲黄、茜根、藕节。虚极加鹿茸、郁金、青蒿。痰盛加南星、半夏、陈皮、大 
腹皮、茯苓、枳壳、枳实。喘盛加桑皮、陈皮、大腹皮、紫苏子、萝卜子、葶苈子。热盛加山栀、黄芩、黄连、 
黄柏、连翘。 
戊字号保真汤 
治劳证骨蒸体热而虚。 
当归(三分,酒洗) 人参(三分,去芦) 生地黄(三分) 熟地黄(三分) 白术(三分,炒) 黄 
(三分,蜜炙) 赤茯苓(三分) 白茯苓(三分) 天冬(二分,去心) 麦冬(二分,去心) 赤芍药(分 
半) 白芍药(分半) 知母(二分,盐炒) 黄柏(二分,盐炒) 五味子(二分) 甘草(一分半) 陈皮 
(一分半) 柴胡(二分) 地骨皮(二分) 
上,用水二盏,姜三片,枣五枚,莲心五个,每日三食前各进一服。 
惊悸加茯苓、茯神、远志、枣仁。淋浊加萆 、猪苓、泽泻。便涩加木通、 蓄。遗精加龙骨、牡蛎、 
莲须、莲心。燥热加鳖甲、石膏、青蒿。盗汗加浮小麦、麻黄根、黄 、牡蛎。 
已字号太平丸 
治劳证久嗽、肺痿、肺痈,噙服除根。 
天冬(二两,去心) 麦冬(二两,去心) 知母(二两,去毛) 贝母(去心,二两) 款冬花(一两) 
杏仁(二两,泡) 当归(一两半) 生地黄(一两半) 黄连(一两半) 蒲黄(一两,炒) 胶珠(一两半) 
京墨(一两) 桔梗(一两) 薄荷(一两) 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用白蜜半斤,银锅内炼熟,取起,下诸药末搅匀,再上火熬二、三沸,丸如弹子大,每日三 
食后,浓煎薄荷汤灌漱喉口,细嚼一丸,津唾咽下,再噙一丸,缓缓溶化。临卧时如有痰盛,先用饧糖拌消化 
丸一百丸吞下,次噙嚼此丸,仰卧而睡,从其溜入肺窍中,则肺清嗽止。 
庚字号消化丸 
治劳证热嗽壅盛。 
礞石(二两,硝 ) 明矾(飞,二两) 猪牙皂角(二两,炙,去皮、弦) 南星(二两,生用) 半 
夏(二两,生用) 白茯苓(二两) 陈皮(二两) 枳实(一两半) 枳壳(一两半) 
上为细末,以神曲和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临卧将饧糖拌匀吞下,次噙嚼太平丸,二药交攻即愈。 
辛字号润肺膏 
治劳证久嗽肺痿,时常服之。 
羯羊肺(一具) 杏仁(一两,洗,研) 柿霜(一两) 真粉(一两) 白蜜(二两) 
上,先将羊肺洗净,次将余药水解薄打扰五味稠粘灌入肺中,白水煮熟食之。此药服前七药后可用,或 
与七药相兼而服亦佳。 
壬字号白凤膏 
治一切大劳大怯,极虚甚惫,咳嗽吐痰咯血,发热,火 
乘金位,此药固真元,全根本。 
黑嘴白鸭(一只) 大京枣(二升) 参苓平胃散(一升) 陈煮酒(一大瓶) 
上,先将鸭缚其脚挂起,随患人之酒量多少,倾鸭血于酒中搅匀,一时饮尽,直入肺中,润补其肺,乃 
止其嗽。却将鸭 去毛,就胁边开一孔,出其肚杂拭干,将枣子去核,每个入平胃散令满,以麻皮扎定,填满 
鸭腹中,入鸭于小坛内,四周炭火慢煨,以一瓶酒尽为度,此酒须三次添入,待酒干取起食之,其枣阴干,随 
意食之,后合十珍丸服之。 
癸字号十珍丸 
治一切大劳大怯,极虚甚惫,髓干精涸,血枯气竭,火乘金位,服前药愈后,却服此丸以为收功起身之用也。 
猪脊膂(一条) 羊脊膂(一条) 鳖(一个) 乌骨鸡(一只) 
上四味,去骨留肉,用煮酒一大瓶于坛内煮干捣烂用。 
大山药(五条) 莲肉(半斤) 京枣(一百个) 霜柿(十个) 
上四味,用井水一大瓶,于坛内煮熟捣烂,与前肉一处再慢火熬,却下后药。 
真阿胶(四两) 黄蜡(三两) 
上二味,逐渐下,与前八味和一处,研成膏子,和平胃散末、四君子末并知母、贝母、柏末各一两,搜和 
成剂,如十分坚硬,再入白蜜同熬取起,放青石上捣为丸,如桐子大,每百丸枣汤送下,不拘时服。 
青蒿膏 
治骨蒸劳热。 
青蒿(一斗五升) 童便(三斗) 
上,慢火熬童便减至二斗,去蒿,再熬至一斗,入猪胆汁七枚,再熬数沸,甘草末收之,每用一匙,汤下。 
天灵盖散 
取劳虫。 
天灵盖(两指大,以檀香煎汤洗过,酥炙,咒七遍,咒曰∶“灵公神,灵母圣,逢传尸,便须定,急急如 
律令”。) 鸡心槟榔(五个,为末) 麝香(二钱,另研) 阿魏(三钱,研) 甘遂(三钱,为末) 辰砂(一钱, 
另研) 安息香(三钱,另研) 
上六味,研极细,和匀,每服三钱,同后汤送下。 
薤白(二七茎) 青蒿(二握) 甘草(五寸,二根) 葱白(二七茎) 桃枝(一寸) 柳枝(一寸) 桑 
白皮(一寸) 榴根(一寸,俱用向东者) 
上八味,须选洁净处,采童便四升,瓦器内慢火煎至一升,去渣,分作三盏,调前药末,五更初服。男患 
女煎,女患男煎。服药后,如觉欲吐,即用白梅含之,五更尽,须下虫及恶物,黄水黑粪。如服后不见动静, 
约人行五、七里又进一服,至天明更进一服。如泻不止,用龙骨、黄连等分末之,白水调,及白梅粥补之。 
虚损用四物汤、(方见血证。)四君子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方俱见脾胃。)大补阴丸、(方见火 
证。)六味地黄丸、集灵膏、琼玉膏。泄泻者,白术膏。 
六味地黄丸 
白茯苓(三两) 牡丹皮(三两) 泽泻(三两) 干山药(四两) 山茱萸肉(四两) 熟地黄(八两,酒蒸) 
末之,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六十丸,温酒下。 
集灵膏 
生精补血消痰。 
人参(四两,去芦) 生地黄 熟地黄 天门冬 麦门冬 牛膝 枸杞(半斤) 
用文武火水煎三日,蜜收成膏子,每三匙,白汤下。 
琼玉膏 
大补元气。 
生地汁(十斤) 白蜜(十六斤,炼) 人参(一斤半) 白茯苓(四十九两) 
拌匀,入坛内封固,桑柴火煮三昼夜,井内一日,去火毒,复煮一日去水气,每服二大匙,白汤或酒任下。 
白术膏 
止泻,大补元气。 
白术(一斤) 
用水一斗,煎至五升,滤去汁听用。复用水五升,再煎,约耗一半,去渣,合前汁一处,慢火熬成膏子, 
每服三匙,白汤调下。 

卷七
惊悸怔忡健忘证八
属性:【歌】惊悸心中常惕惕,如人将捕时惊惑。延缠不已渐怔忡,寤寐神魂多恍惚。精神短少或多痰,健忘之 
病因而得。皆缘大恐与大惊,触事丧志心神失。 
【论】夫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舍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 
此惊悸之所以肇端也。或耳闻大声,目击异物,遇险临危,触事丧志,则心为之忤,使人有惕惕之状,始则为 
惊悸。久而心虚停饮,水气乘心,胸中渗漉,虚气流动,水既上乘,心火畏之,心不自安,故怏怏然而怔忡也。 
日久不已,精神短少,心气空虚,神不清而生痰,痰迷心窍,则遇事多忘;亦因思虑过度,病在心脾,故令转 
盼遗忘,名曰健忘。三者虽有浅深之殊,皆心脾之病,其所由来者一也。而治之之法,必审其脉之虚实,病之 
浅深,元气之盛衰,则虚实邪正之情自了然矣。 
【脉】惊悸怔忡,寸动而弱。寸紧关浮,悸病乃作。饮食痰火,伏动滑搏。浮微弦濡,忧惊过却。健忘 
神亏,心虚浮薄。 
x惊悸x 
血虚惊悸者,四物汤加贝母、橘红、黄连、山栀,(方见血证。)安神丸。气血两虚者,益荣汤、(方 
俱见女科。)天王补心丹。 
天王补心丹 
人参(四两) 玄参(二两) 杜仲(炒,去丝,四两) 天门冬(三两) 麦门冬(三两) 远志(四 
两) 熟地黄(六两) 百部(三两) 桔梗(三两) 牡丹皮(四两) 柏子仁(四两) 五味子(四两) 甘草 
(二两) 茯神(四两) 茯苓(四两) 石菖蒲(四两) 酸枣仁(四两) 
末之,蜜丸,每下三钱。 
x怔忡x 
心血虚少,惕惕然恍惚怔忡,益荣汤。(方见女科。)痰火盛,心下怔忡者,温胆汤加炒黄连、山栀、 
当归、贝母。(温胆汤即二陈汤加炒枳壳一钱、竹茹一钱,二陈方见痰证。)水气承心而作怔忡,朱雀丸。心 
气郁滞,痰气结于心下而作怔忡,四七汤加竹沥、姜汁。(方见气证。) 
朱雀丸 
治水气怔忡。 
白茯苓(一两) 沉香(半两) 
末之,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人参汤送下。 
x健忘x 
思虑伤脾,作事忘前失后者,归脾汤。心气不定,恍惚多忘者,定志丸。年老神衰,遇事多忘,二丹丸。 
痰多郁滞于心脾而善忘者,四七汤加竹沥、姜汁、胆星、栝蒌。(方见气证。) 
归脾汤 
治怔忡、健忘。 
白术(一两) 茯神(一两) 黄 (一两) 圆眼肉(一两) 枣仁(炒,一两) 人参(半两) 木香 
(半两) 甘草(二钱半,炙) 
每服锉四钱,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服。 
定志丸 
治恍惚多忘。 
远志(一两) 人参(一两) 蒲黄(二两) 白茯苓(三两) 
末之,蜜丸梧子大,辰砂为衣,每服三十丸,米汤下。 
二丹丸 
治健忘,开心志。 
丹参(半两) 天门冬(半两) 熟地黄(二两) 麦门冬(一两) 白茯苓(一两) 人参(半两) 远志 
(半两) 朱砂(半两) 石菖蒲(半两) 
末之,炼蜜丸如桐子大,每五十丸至百丸,圆眼汤送下。 

卷七
三消证九
属性:【歌】消证良由燥热过,消中饮食善消磨。肾消溲浊腰肢瘦,消渴便多饮亦多。 
【论】夫天一生水,肾实主之。膀胱为津液之腑,能宣行肾水,上润于肺,故肺为津液之脏。自上而下, 
三焦脏腑,皆囿于天一真水之中,如水包天地也。经云∶水之本在肾,末在肺,然真水不竭,何渴之有?人惟 
酒色是耽,嗜食辛辣浓味,或饵丹石药,于是火炎上熏,腑脏热炽,津液干枯而三消之病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