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的海洋- 第7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所有人都知道陆雯的身份。

发射的时候,先是两枚运载反重力场卫星的火箭升空,紧接着两枚运载着“深空”宇宙飞船的火箭也升空了。

此时,牧浩洋已经跟着陆雯上了专机。

大约二十分钟后,两枚运载火箭就将进入近地轨道,“深空”宇宙飞船的两个舱段将在发射后两个小时对接,此时也正好在中国本土上空,可以由地面控制站直接控制完成对接工作。

正式测试,将是发射升空后的第四个小时。

在此之前,地面控制站将逐一启动“深空”飞船上的各种设备,并且让宇宙飞船进行系统自检。只有在确定所有系统都在正常工作之后,才会进行实验。如果有设备不正常,就得想办法把宇宙飞船接回来,或者想办法在近地轨道上修复。当然,修复宇宙飞船,在技术上不是什么难事。

所幸的是,所有系统测试都顺利通过。

这个时候,陆雯已经回到了物理实验中心。所有的地面控制站的数据,都通过专用线路发回实验中心,再由实验中心发出指令。

牧浩洋觉得很好奇,所以跟着陆雯一起来到了实验中心。

他的时间很充足,因为反重力场卫星要在发射二十四小时之后,才能到达美国东海岸上方。用陆雯的话来说,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实验能在八个小时之内完成,到时候就知道重力场力学公式是否正确了。

要知道,所有的测试数据,都是由超级计算机处理的,能在收到数据的几秒钟之内完成对比运算,然后给出结论。即便让科学家复核计算机的运算结果,排除因为计算机故障导致的偏差,也就几个小时的事。

事实上,这类既简单、又复杂的物理实验,数据复核本来就很简单。

说得直接一点,这种基础层面上的物理学公式,对了就一切都对,错了就一切都错,没有中间状态。

可以说,基础物理学公式是世界上黑白最分明的东西。

当然,这也是科学中“证伪”的理论基础,即只要有一次实验测试证伪,那么不管多少次实验测试完全吻合,结论也是伪。

对牧浩洋来说,去实验中心一趟,也算得上是稍事休息。

等他回到战争部,又得围绕着军事与政治问题忙碌了,而科学研究显然是相对较为单纯的工作。

利用这个机会,牧浩洋还在飞机上小睡了一阵。

牧浩洋与陆雯来到实验中心的时候,各项实验工作已经准备妥当,就等陆雯回来下达实验开始的命令了。

二零五六年,七月十五日,北京时间二十二点二十分。

这一刻,在后世的“宇宙文明”、或者说是“宇宙人类”的纪元中,拥有比基督教文明耶稣诞生的那一刻还要重要的意义,因为这一刻,被定为“宇宙文明”的零时,人类在这一刻正式进入宇宙时代。

其实,这有点言过其实了。

要知道,在下令实验开始的时候,连陆雯都不知道,他们正在做一项什么样的实验,更不清楚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对于“蒙昧时代”(宇宙人类对之前人类文明的称呼)的科学家来说,不清楚这项实验的意义也很正常。只是,所有宇宙人类都知道,在陆雯下达实验开始的那一刻,人类文明已经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只是谁也没有注意到,这一步让人类文明跨过了一到泾渭分明的界线。

当然,也正是如此,陆雯才被当成宇宙文明之母。

这到底是一条什么样的界线?

按照新的文明划分级别,在这条界线之前,所有文明都处于蒙昧时代,没有探索宇宙的资格。在这条界线之后,文明将得到生化,标志就是获得了探索宇宙,并且深入宇宙空间的能力。

当然,要不了多久,中国的科学家就会取得一个足以改变人类文明的重大发现。

准确的说,是一套基于实验发现的全新的基础物理学理论。

这个发现是什么?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的表述,并不适合重力场力学,就像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不适合高速运动的物体一样。又这个发现得出的结论就是,不但光速不是不可超越的,而且重力场理论能够使任何物体达到光速。当然,要想超越光速,则需要更加重大的发现了。

让物体达到光速,是一个什么概念?

要知道,在广义相对论中,只有没有质量的物体才能达到光速,比如光子,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不可能达到光速,最多只能无限的逼近光速,因为达到光速,意味着物体的质量得全部转化为能量。

正是这一理论,禁锢了人类文明上百年。

所幸的是,重大突破即将到来。

正文 第二百六十八章 光速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百六十八章 光速

实验开始后,最初十分钟获得的数据与重力场力学公式完全吻合。

陆雯没有让科研人员庆祝,因为她注意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反重力场推进系统消耗的电能仅为预计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反重力场推进系统没有达到最大屏蔽状态,测得的实验数据与重力场力学公式并没有完全吻合,而计算机给出的分析结果也一样,重力场力学公式存在较大的误差。

要知道,在这个时候,“深空”号的飞行速度已经达到了每秒一千公里。

继续实验,还是推倒重来。

显然,这不是一次可以推倒重来的实验。在这六百秒内,“深空”已经飞行了五十万公里以上,即与地球的距离,差不多相当于两个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了,而且速度已经突破了第三宇宙速度。要让这艘宇宙飞船返回地球,显然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所以还不如继续实验下去。

结果就是,陆雯没有插手,而是让科研人员继续加大反重力场推进系统的屏蔽状态。

接下来十分钟内发生的事情,彻底改变了人类文明。

二十二点三十二分,各个观测站测到的“深空”的速度都已超过每秒三千公里,也就是相当于光速的百分之一,而这已经是广义相对论基础之下,“深空”所能够达到的最大飞行速度了。问题是,当时“深空”号发回来的数据表明,聚变反应堆输出的功率只有额定最大功率的百分之二十五。

两分钟后,“深空”的速度突破了每秒一万公里,即光速的三十分之一。此时,聚变反应堆的输出功率为七百五十兆瓦,即额定最大功率的百分之五十,而这已经证明广义相对论不适用于重力场领域。

三十七分,“深空”的速度达到了每秒三万公里,即光速的十分之一。

到此,人类已经稳稳的站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上。要知道,基于广义相对论的任何物理手段都只能把宇宙飞船加速的光速的十分之一。事实上,如果采用传统手段,需要耗费的资源绝对超过了人类的极限。比较可靠的办法,就是用核弹为宇宙飞船加速,即在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内,用排成直线的核弹头,依次在被加速的宇宙飞船后方引爆,通过光压与高速粒子推动宇宙飞船,让宇宙飞船加速。如果用百万吨级核弹头的话,需要以每隔十万公里安放一棵的方式,一直从地球排到木星的轨道面上,也就是大约一百万颗,才能够把一艘质量不超过一百公斤的宇宙飞船加速到光速的十分之一。如此浩大的工程,肯定是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无法实现的。

显然,如果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或者说可以用于重力场,那么“深空”号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凭借一座输出功率只有七百五十兆瓦的聚变反应堆,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加速到光速的十分之一。

也就是说,该实验已经把广义相对论证伪了。

只是,实验还没结束。

观测到的各项数据、以及从“深空”号上发回来的数据表明,“深空”的加速度没有减小,反而在逐渐提高。

二十二点四十分,“深空”号突然消失了

几乎所有观测站都在同一时间发来消息,再也没有观测到“深空”号,或者说这艘宇宙飞船突然就从太空中消失了。更重要的是,从“深空”号上发回来的数据,也在这一刻突然中断。

在所有科研人员都不知所措的时候,陆雯却笑了起来,似乎得到了一个满意的结果。

“深空”号不是消失了,而是再也无法被人类的现有手段观察到了。

原因很简单,“深空”号在二十二点四十分达到了光速,因此观测站再也无法获得宇宙飞船反射的电磁信号,正是如此,“深空”号上发出的无线电波也永远不可能到达地球,因为这些电磁波,将永远在“深空”号的后面,而无法摆脱“深空”号,等同于与宇宙飞船一同远离地球。

当然,后来有了更加先进的观测手段。

事实上,观测以反重力场技术推进的、以光速飞行的宇宙飞船,有一个非常简单而且有效的办法,即观测宇宙飞船航线上的重力场波动,由此就可以确定宇宙飞船的速度是非达到了光速。

想出这个办法,而且将其实现的正是陆雯。

仅仅一个月之后,陆雯就与其他科学家,制造出了第一台“重力场计量仪”,并且使其开始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月后发生的事情,远比七月十五日发生的事情重要。

只是不可否认,七月十五日这一天,人类终于在直立行走数百万年之后,在文明出现数千年之后,摆脱了蒙昧时代,进入了宇宙时代。

可惜的是,当时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这一天到底有多么重要。

准确的说,是这一天发生的事情到底有多么重要。

也许,只有陆雯意识到了。

事实上,牧浩洋也意识到了,因为直觉告诉他,“深空”号实验所取得的成功,已经远远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期。

当然,重力场力学公式是错的,或者说不够完善。

几天之后,陆雯把一份至关重要的实验评估报告交到了牧浩洋手里,再由牧浩洋转交给了黄瀚林与杜小蕾。

在这份报告中,陆雯对“深空”号实验做了全面分析。

首先可以肯定,“深空”号在二十二点四十分达到光速,因此再也无法观测到,也无法与之联系。因为“深空”号只是一艘实验性质的宇宙飞船,没有减速控制软件,所以在理论上将一直以光速飞下去(当时,陆雯甚至提到“深空”号将超越光速,因为在其达到光速的时候,聚变反应堆的速度功率还没有达到一千五百兆瓦,而反应堆的控制系统将使其达到一千五百兆瓦,只是随后得出的理论证明,突破光速绝对不是达到光速那么简单的),直到撞上某个天体。

说得直接一点,“深空”号已经迷失在浩淼的宇宙里了。

其次,通过反重力场推进技术,把物体加速到光速,并不会破坏物体的内部结构,因为“深空”号没有在加速的过程中解体,如果按照经典物理学理论,巨大的加速度所产生的内部应力已经使其解体了。

当然,陆雯并不知道具体原因。

直到完整的重力场力学公式出现之后,物理学家才知道,反重力场推进系统,实际上是让加速的力作用到基本粒子上,其作用方式与其他任何力都不一样,因此在加速物体的时候不会对物体产生破坏效果。

当然,这一发现表明,人类也能被完整的加速到光速。

第三,“深空”号是可以减速的,只是在实验中没有这么做,而且减速很简单,只需要改变重力场的屏蔽方向,就能利用重力场使飞船减速,而且作用过程与加速一样,不会对物体结构产生破坏。

显然,这就表明,可以发射一艘宇宙飞船去附近的恒星系,在到达后减速,完成探索任务后再返回太阳系。加上第二个发现,这艘宇宙飞船就能搭载宇航员,而且去最近的恒星系往返一趟只需要八年。

最后,必须开发一种能够探测到光速运动物体的技术。

事实上,这才是陆雯递交这份报告的主要目的,即为她主导的“重力场探测工程”获取拨款。

在向牧浩洋递交报告的时候,陆雯非常隐讳的提到了一个问题。

因为缺乏对光速运动物体的有效探测手段,所以无法肯定,是否有高级文明一直在监视地球上的人类。

要知道,进行跨星系探险活动,基础很有可能就是反重力场基础。

当时,陆雯没有说得很明白。

只是,牧浩洋考虑得很周到,所以在向黄瀚林汇报的时候,牧浩洋提到了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

如果有更加高级的文明在监视地球上的人类,那么这个已经掌握了宇航技术的文明,很有可能就不会对处于蒙昧阶段的人类进行干预,也不会介入文明发展进程,只会在一旁悄悄的观察,直到确定人类文明已经迈过了最基本的门槛,才会出面干预,也才会对人类文明产生影响。

在这个时候,牧浩洋首次提出了“蒙昧阶段”。

如果牧浩洋的判断是正确的,那么人类文明在迈过门槛之后,很有可能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是被更高级的文明接纳,成为宇宙大家庭中的一员,另外就是被更高级的文明扼杀掉。

显然,作为军人,牧浩洋肯定认为出现后一种结局的可能性大得多。

要知道,人类文明内部都有如此多的矛盾,两个文明之间肯定有很多矛盾,也就很难做到和平共处。那些更高级的文明没有在此之前向人类文明下手,就像一个成年人不会去灭掉一窝蚂蚁一样,认为人类文明根本没有对其构成威胁,而通过观察人类文明,反而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

所幸的是,作为政治家,黄瀚林与杜小蕾也是现实主义者。

结果就是,陆雯的拨款请求得到批准,而且拨款超过了陆雯的需要,陆雯的相关研究立即成为了国家头号大事。

正文 第二百六十九章 按计划轰炸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百六十九章 按计划轰炸

在完全无法预知的威胁下,尽快结束战争成为当务之急。

这个任务,自然交到了牧浩洋手中。

七月十六日,反重力场卫星就攻击了白宫,只是效果不太理想,因为美国总统卢卡斯当时不在白宫。

拿到黄瀚林的指示,牧浩洋决定另辟蹊径。

七月二十二日,中国空军的轰炸机没有携带炸弹,而是携带了数亿张传单飞往还没有遭到轰炸的美国城镇。

这不是反战宣传传单,而是一明明确的轰炸时刻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