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的海洋- 第6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显然,美国艇长没有足够的把握。

要知道,能够把距离缩短到四十公里,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而且在“苏菲”号周围,至少有六艘护航战舰与十多架反潜巡逻机,其中至少有两艘是专门对付潜艇的反潜战舰。

美国艇长没再迟疑,做出了攻击决定。

同时做出的,还有发送电报的决定。

一点三十五分,“苏菲”号首先抛出了通信浮标,随后向最近的那艘航母,即“泰山”号发射了四条重型鱼雷。

当时,这四条鱼雷的速度都设为四十五节,而且是线导模式。

四分钟后,“苏菲”号发射的鱼雷才被发现,直接征兆就是,至少有四架反潜巡逻机飞了过来,而且还一路投下了声纳浮标。

一点四十一分,“苏菲”号切断了鱼雷导线,让鱼雷以七十五节的最大速度冲刺,并且抛出了第二具声纳浮标,宣称至少击伤了一艘中国海军的超级航母。这也是“苏菲”号发出的最后电报,四分钟后,反潜巡逻机发现了“苏菲”号,并且在一点五十分之前用反潜鱼雷击沉了这艘美国潜艇。

前后两封电报,都送到了弗伦奇手里,而且立即发挥了作用。

严格说来,“苏菲”号的报告确实没有错。以美军鱼雷的性能,在四对一的时候,至少会有一条鱼雷击中目标。

大概在一点四十七分,也就是“苏菲”号正在规避反潜鱼雷的时候,“泰山”号被一条重型鱼雷击中,“苏菲”号上的官兵肯定听到了鱼雷爆炸时的巨大声响,因为这是其任务计算机中最后一条信息。

可惜的是,直到战后第三年,这艘改变了历史的潜艇,才再次浮上水面。

当时,“泰山”号的左侧平衡船体被鱼雷击中,爆炸点附近的十多个舱室被淹,进水量超过了五千吨。只是“泰山”号没有丧失作战能力,在控制住进水之后,龚继飞让舰长向右侧的平衡船体注入等量海水,并且关闭了两侧平衡船体上的辅助推进器,只使用主船体上的四具推进器。

结果就是,进水量高达一万吨的“泰山”号仍然能够继续作战,只是最高航速由四十五节降低到了四十节。

对航空作战来说,这几乎没有影响。

要知道,“泰山”号的设计标准是,即便在甲板零风速的情况下,也能让舰载战斗机以最大重量弹射起飞。让航母在全速迎风航行的时候弹射战斗机,主要是为了降低电磁弹射器的输出功率,提高弹射器的使用寿命。

对弗伦奇来说,情况显然就不是这样了。

这两封电报,给了他两条极为重要的战场信息,一是中国主力舰队离所罗门群岛还非常远,二是中国主力舰队中很有可能有一艘航母丧失了作战能力,即中国主力舰队的航空作战能力减半。

如此重要的信息,足以让弗伦奇采取行动了。

第一百四十一章 全力以赴

第一百四十一章 全力以赴

弗伦奇发给尼克松的不仅仅是情报,还是命令。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弗伦奇应该没有收到空军的战报,即并不清楚空军发动的首轮攻击以失败告终。可是从战后披露的资料来看,美国空军在一点半就把战报发给了太平洋舰队司令部。由此可以大致断定,弗伦奇应该知道首轮攻击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命令尼克松攻击第二舰队,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与空军相比,美军第三舰队的舰载战斗机只有一个优势:可以使用反舰制导炸弹。

问题是,使用反舰制导炸弹得有一个前提,即获得绝对制空权。只有在掌握了绝对制空权的情况下,携带反舰制导炸弹的战斗机才能顺利发起攻击,如果战场上空有敌机,攻击效果不会好到哪里去。

实际情况是,第二舰队上空确实有大批战斗机。

美国空军的战报已经说明,最后留下来甄别战果的战斗机遭到了攻击,而且已被中国战斗机驱逐。

问题就出在这里。

以美军第三舰队的实力,一次最多只能出动不到一百五十架战斗机。如果第二舰队上空的防空战斗机超过五十架,则美军第三舰队的空中打击不会取得太好的战果。当时,掩护第二舰队的战斗机达到了七十二架。

这些战斗机中,有四十八架是在一点过后到达的,没有参与之前的战斗。

在一点之前到达的二十四架也有三个小时的巡逻能力,即在两点半之前,这些战斗机才会返航。

这个时候,尼克松的战术安排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尼克松对歼灭第二舰队不抱任何幻想。作为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的直接参与者,尼克松非常清楚中国舰队的战斗力,特别是防空作战能力。可是他更加清楚中国舰队的打击能力,特别是炮火打击能力。密克罗尼西亚海战已经证明,中国海军拥有射程超过一千公里的大口径电磁炮炮弹,而此时双方的距离就在一千公里左右。更要命的是,第二舰队的速度高达四十五节,且正好朝着美军第三舰队驶去。也就是说,不管尼克松怎么改变航向,两支舰队的距离都在以每小时十二海里以上的速度缩短。第二舰队暂时没有发起攻击,不是无法打击美军第三舰队,而是还没有发现美军第三舰队,因为拥有航母的第一舰队远在两千多公里之外。

如此一来,尼克松就面临着一个极为严峻的问题:如果暴露行踪,美军第三舰队将遭到毁灭性打击,而且毫无还手之力。

逃?除非发生奇迹,不然肯定逃不掉。

面对这个生死攸关的问题,就算尼克松对发起攻击毫无把握,他也得把所有赌注押在攻击行动上。

当然,局势也不是全然不利。

距离既是美军第三舰队的死穴,也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有利因素,因为这意味着,返航的战斗机有足够多的燃油在舰队上空盘旋等待降落,而不像攻击两千公里外的敌舰时,必须立即降落。

也就是说,尼克松可以尽可能多的出动舰载战斗机,而且可以灵活安排攻击战术。

此外,还有一个有利因素,即暂时不用考虑遭到中国战斗机攻击。

有了这两个有利因素,在战术上就不难选择了。

两点过,尼克松首先派出了护航战斗机,或者说让升空巡逻的防空战斗机转为执行护航任务。

因为在出动防空战斗机的时候,不能确定会在什么时候遭到攻击,这些战斗机都以满状态起飞,所以在两点的时候,战斗机的还有三分之二的余油,足够飞行到一千公里之外,执行半个小时的空战任务,再返回舰队降落。如果在正常情况下,紧急升空的防空战斗机往往只携带三分之二、甚至一半的燃油。

当然,尼克松也把舰队上空的四架预警机派了出去。

虽然中国主力舰队的战斗机无法攻击美军第三舰队,但是肯定可以掩护第二舰队,也就有必要增派预警机。

紧接着,尼克松就让担任攻击任务的战斗机起飞。

只是,当时美军第三舰队根本没有为攻击做准备。其实在收到弗伦奇的命令之前,尼克松根本没有想过攻击中国舰队。

一时之间,三艘美军航母上的航空勤务人员乱成一团。

要知道,在尼克松决定攻击之前,美军第三舰队是按照防空方式准备战斗机的,飞行甲板上摆放着准备紧急起飞的防空战斗机。现在要安排执行攻击任务的战斗机升空,首先就得把那些防空战斗机挪开,然后把在机库内挂上弹药、装好燃油的战斗机送上飞行甲板,依次弹射出去。

在空间本来就较为有限的航母上,这是一件麻烦事。

直到两点三十分,第一批攻击机才离开了航母。到两点四十五分,尼克松安排的一百二十架攻击机全部升空。

到此,尼克松已经派出了一百六十八架战斗机。

当时,美军第三舰队还剩下了四十八架战斗机,而且都是之前准备在必要的时候升空作战的防空战斗机。

尼克松没有迟疑,又把这四十八架战斗机派了出去。

只是,在出动攻击机群的时候,四十八架战斗机全部被转移到了机库里面,现在得重新送上飞行甲板。

在此之前,美军第三舰队还得优先弹射四架舰载预警机。

原因很简单,舰载预警机的飞行速度较慢,得优先升空,才能保证与执行制空任务的战斗机同时赶到战场。

结果就是,直到…过,第二批护航战斗机才陆续升空。

此时,第二舰队上空的战斗已经打响了,交战双方是七十二架J33B与四十八架美军战斗机。

显然,尼克松并不知道,第一舰队不但派遣了战斗机,还出动了舰载预警机。

没什么好奇怪的,舰载预警机的航程本来就比战斗机高得多,而且滞空时间也超过了战斗机,基本上能够全程伴随战斗机执行制空任务。既然是掩护第二舰队,第一舰队就没有理由不出动舰载预警机。

这样一来,这场被尼克松认为没有多少悬念的空战,确实没有多少悬念,只是占据了压倒性优势的不是美军,而是中国海军。

在十五分钟不到的战斗中,不但四十八架美军战斗机被击落了四十四架,连四架赶来助阵的美军预警机也全数被击落,而中国海军只损失了十一架战斗机,其中九架属于第一批赶来的防空战斗机。

所幸的是,美军攻击机群延迟了四十五分钟出发。

在美军的第一批护航战斗机被击溃的时候,美军攻击机群离第二舰队还有五百公里,没有进入舰载预警机的探测范围。

结果就是,美军攻击机群向北转向,没有立即发起攻击。

对于挂着两枚反舰制导炸弹的战斗机来说,根本没有可能在空战中击败轻装上阵的防空战斗机。

当然,第一批美军护航战斗机也没有白白牺牲掉。

首轮空战结束后,第一批赶来的防空战斗机因为所剩燃油无几而返航,第二舰队上空只剩下四十六架J33B,而且三分之二的战斗机用掉了半数以上的拦截导弹,另外三分之一也使用了部分对空弹药。

它们要面对的,是第二批四十八架全副武装的美军战斗机。

四点不到,第二轮空战打响。

紧接着,在战场外围徘徊了差不多半个小时的美军攻击机群开始冲锋,从超低空逼近第二舰队。

可以说,当时的情形十分危险。

哪怕美军护航战斗机没有夺得制空权,只要压制住了防空战斗机,而且把空战空域限制在第二舰队上空,美军攻击机群就能顺利突破第二舰队的防空网,在第二舰队上空投下反舰制导炸弹。

可惜的是,美军护航战斗机不但没有夺得制空权,还在攻击机群进入攻击线路后,主动撤退了一百多公里。

不是美军战斗机飞行员怕死,而是严重欠缺实战经验。

要知道,此时的美军第三舰队,实际上就是之前的太平洋舰队,而在密克罗尼西亚海战中,美军太平洋舰队损失了七成战斗机,飞行员的损失率高达百分之五十,能够侥幸逃脱的飞行员少之又少。

当时,美军第三舰队的飞行员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有实战经验。

另外四分之三,都是在大战爆发后招募的菜鸟,或者是在大战爆发后才加入美国海军航空兵的新手。

在战斗中,这些飞行员只记住了教官的话,即不要干扰攻击行动。

在他们看来,撤离攻击区域,就是不干扰攻击行动。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识。因为只有他们留在攻击区域,第二舰队防空战舰上的中程防空导弹才无法发挥威力,因为防空战舰也会担心误伤防空战斗机,不会轻易使用防空导弹。

既然美军护航战斗机撤走了,防空战斗机也随之撤出了舰队的防空区域。

这下,舰队在进行防空作战的时候,也就没有什么好顾虑的了。

中程防空导弹的最大射程也就六十公里,空战区域在差不多两百公里之外,根本不可能误伤友机。

对于正准备投弹的美军攻击机来说,这绝对是一场灾难。

第一百四十二章 防空火网

第一百四十二章 防空火网

实战早就证明,中程防空导弹在对付战斗机、反舰导弹与弹道导弹时的作战效率都比不上区域防空导弹,属于可有可无的东西。可是为什么到大战期间,中美海军还为战舰配备了中程防空导弹呢?

看得见的因素是:区域防空导弹不适合装备所有战舰。

一套完整的区域防空系统,不但要拥有数十枚区域防空导弹,还要有一套包括远程警戒雷达、远程探测雷达、火控照射雷达在内的完整的火控系统,整备质量非常大,需要占用大量甲板空间。

结果就是,区域防空系统只适合于装备大型战舰。

随着技术进步,战舰受到的空中威胁与日俱增,对区域防空系统的性能要求也是水涨船高,导致系统不但质量与体积越做越大,而且价格愈发昂贵。拿中国海军为大型综合战舰研制的区域防空系统来说,在包含一百四十八枚区域防空导弹的情况下,整套系统的价格高达二百四十亿元。

要知道,一艘反潜战舰的总造价也就三百多亿元。

显然,就算反潜战舰的吨位做得足够大,也无法装备区域防空系统。

问题是,反潜战舰也需要一定的防空能力,即便在航母战斗群内作战,反潜战舰也需要有限的自卫防空能力。原因很简单,反潜战舰往往会到远离编队核心区域的地方活动,不大可能得到防空战舰掩护。

如此一来,价格低廉的中程防空系统就有了市场。

此外,还有一个看不见的因素: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中程防空导弹的作战效率不见得比区域防空导弹差。

比如,在对付超低空突防的战斗机时,中程防空导弹就是理想选择。

要知道,即便舰队上空有预警机,也不见得能够引导防空战舰拦截视距外的目标,因为预警机还有别的任务。

当战斗进入到视距内,中程防空导弹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与区域防空导弹相比,中程防空导弹最大的特点就是小巧灵活。比如中国海军最新式的中程防空导弹的总质量只有二百四十七公斤,而区域防空导弹接近一吨。在发射后,中程防空导弹能在一秒钟内转向,在三秒钟内加速到六马赫,随即抛掉起飞助推发动机,进入攻击阶段,而区域防空导弹要到第八秒的时候,才会抛掉加速发动机。在已经看得见的交战距离上,这五秒钟的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