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的海洋- 第6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整夜,面对两个美军师与十个以军旅,蒋博文首先派出去的六支突击集群几乎拼了个精光,迫使他在二十八日凌晨,把撤下来休整了不到四个小时的两支突击集群派了上去。这天晚上,在中国军队的感染下,叙军也打得格外顽强,新增的两个**卫队师向美军发起了无畏、可也是毫无意义的反冲刺,成千上万的叙利亚军人倒在了冲锋的道路上。

天色快亮的时候,蒋博文手里已经没有预备队了。

当时,他把警卫连都派了上去,补充给战斗减员严重的突击集群,只在身边留下了几名集团军参谋。

让蒋博文震惊不已的是,美以联军的进攻也在此时嘎然而止。

收到前线的报告时,蒋博文还不大相信。直到侦察兵发现美以联军开始向霍姆斯河西岸撤退,蒋博文才猛然明白过来。第四步兵师没在这边作战,美以联军肯定是承受不住惨重的伤亡,主动撤退了。

追击行动立即开始,来自后方的远程炮火打击也接踵而至。

只是,蒋博文仍然慢了一步,追击部队与远程炮火像是在为美以联军送行。为了避免落入敌人的圈套,蒋博文没有让追击部队跨过霍姆斯河,当天上午只收复了东岸阵地,直到三天后,中叙军团才再次进入霍姆斯河西岸。

这场持续了三天半的战斗,使交战双方都遭受了极为严重的损失。

中叙军团这边,八支突击集群的减员率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伤员多达五千余人,其中近两千名伤员永远丧失了作战能力,此外还有一千三百余名官兵阵亡、三百余名官兵失踪与被俘。相对而言,叙利亚军队的损失更加惨重,参战的六个师与三个旅,总计阵亡一万八千余人、伤残三万七千余人、失踪与被俘四千余人。战斗结束的时候,中叙各支作战部队基本上都丧失了作战能力。至于装备损失,突击集群的情况稍微好一点,大部分受损装备都能修复,部分在叙利亚就能修复,其余的得送回国内维修。叙利亚陆军损失了大约一千辆主战坦克与装甲战车,主要来自三个装甲旅,特别是最早投入战斗的**卫队装甲旅,此外还损失了数百门火炮。

从伤亡总量来看,美以联军小得多。根据美国公布的战报,美军阵亡六千七百余人、伤残二万三千余人、失踪与被俘一千四百余人。因为以军没有承担主攻任务,主要在战线后方活动,所以只有不到两千人伤亡。相对而言,美以联军的装备损失率非常高,两个美军师损失了七百余辆主战坦克与近九百辆装甲战车,还有三百多门火炮被毁,近两百架直升机与倾斜旋转翼飞机被击落。这些损失,占到了两个美军师主战装备的八成,等于两个美军师已经丧失了作战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仓促撤退的时候,美军丢下了很多装备,没有能够及时清理战场。

不管是在战术上、还是在战略上,霍姆斯战役都是中叙联军的一次伟大胜利。

除了表面上取得的战果之外,这次战役还有两个影响非常深远的意义。一是让美以联军放弃了速胜的狂妄念头,使得中东战局趋于稳定。二是极大的增强了叙军士气,让叙军官兵相信,他们能够用手里的武器击败强大的敌人。虽然在此之后,叙军依然不时暴露出信心不足的问题,但是在此之后,叙军的价值将得到证实,而且在经过更多的考验之后,最终将担起重任。

战斗结束前,蒋博文就把消息发给了虞世辉。

很明显,蒋博文已经感觉到,美以联军在霍姆斯河的溃退,已经预示着美以联军的此轮进攻行动已经达到顶点了。只是,这个时候,蒋博文还没有意识到,美以联军将迅速放弃取得的战果。

结果就是,在向虞世辉汇报的时候,他只提到击溃了美以联军的进攻。

对虞世辉来说,这显然是一个非常不确定的因素。

要知道,在过去几天里,蒋博文已经击溃了美以联军的好几次进攻。虽然每次都是险象环生,但是每次都是有惊无险。

难道又是一次战术胜利?

当时,虞世辉有点犹豫不决,似乎不知道反击时机已经到来。

虽然有很多参谋都认为,反击时机已经成熟了,而且美以联军守不住当前的战线,很有可能主动退到进攻开始前的位置上,因此建议虞世辉尽快出手,不然将错过痛击以军主力部队的机会,但是虞世辉仍然没有做出决定,觉得这是美以联军在调整战术,伊兹拉方向上的以军不会撤退。

让虞世辉做出这个判断的,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理由:第四步兵师还没有上场。

要知道,这支美军的战斗力相当于四个以军旅,而且拥有极为强大的装甲部队,在任何战场上都能起到扭转局势的作用。虽然以当时的情况来看,以军在伊兹拉的进攻行动已经陷入停顿状态,而且以军的左翼异常脆弱,但是虞世辉有理由相信,第四步兵师没有去霍姆斯战场,肯定在以军左翼战线后方。更重要的是,以军暂时停止进攻,就是希望把中国军队的主力部队引出来。

这一犹豫,就是足足三个小时。

在这三个小时里,伊兹拉的以军不但停止了进攻,还退却了好几公里,巴拉姆已经完成了战线的调整工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虞世辉的判断没有错。

美军第四步兵师确实在以军左翼战线后方,只是离伊兹拉远得很,而是在德拉附近,而且面向西边的库奈特拉省布防。按照巴拉姆的判断,中国军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机动,因此西面的威胁并不小,才把作为总预备队的第四步兵师派了上去,巩固了以军左翼战线大后方的防线。

上午十点左右,虞世辉再次收到蒋博文发来的消息,美以联军已经退到霍姆斯河西岸。

到此,虞世辉不再怀疑,美以联军确实退却了。

紧接着,前线侦察部队也发来了消息,围攻伊兹拉的以军正在迅速撤退,而且很有可能退到德拉。

毫无疑问,等到虞世辉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十一点不到,虞世辉下达了总共命令,埋伏在以军战线右翼附近的第二十七集团军的十多支突击集群同时发起进攻。

巴拉姆的担忧变成了现实,中国军队确实在右翼方向上。

所幸的是,巴拉姆没有改变初衷,以军主力集团仍然留在右翼,三十个旅的战斗力绝对不容小觑。

“德拉霍姆斯会战”中,最后一场战斗打响了。

在接下来的数个小时之内,以军边打边撤,逐步退回到了德拉防线上。第二十七集团军则数次进行侧翼包抄,并且持续不断的拉长以军的战线,但是以军有充足的预备队,保证了战线的强度连续性。

到了当天傍晚,双方都已出动了最后一支部队。

最后,第二十七集团军的突击集群在几乎就要突破以军战线的时候,巴拉姆从中线抽调的部队及时赶到。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巴拉姆在右翼少部署了一个旅,或者中线部队没有及时向右翼方向增援,鲁立毅少将指挥的突击集群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以军将再次遭遇德拉会战中右翼被包抄歼灭的悲惨结局。

虽然以军的损失非常惨重,但是巴拉姆保住了右翼战线,而且包全了大部分主力部队。

傍晚,在突击部队已经进入以军远程炮火打击区域,仍然没能取得重大突破,虞世辉下达了暂停进攻的命令。

继续打下去,只会演变成消耗战。

显然,中国军队打不起消耗战,第二十七集团军的总兵力也就四万多,而以军三十个旅有十多万官兵。

到此,“德拉霍姆斯会战”宣告结束。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虞世辉错过了很多机会,特别是在二十八日上午,如果他在七点之后发动进攻,而不是拖到十点后才做出决定,中国军队在右翼取得突破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以军无法从中线抽调部队加强右翼。原因很简单,以军中线在二十八日下午五点才退回德拉,然后才有能力抽调四个旅去加强右翼。也就是说,巴拉姆是在最后关头采取了加强右翼的做法,如果进攻时间提前三个小时,那么在以军右翼崩溃的时候,巴拉姆的中线部队还没有回到德拉呢。

事实上,在此之后,虞世辉还有一个机会。

这就是,在主力向以军右翼猛攻的时候,动用总预备队,从中路发起突击,牵制住以军中线的十个旅,使巴拉姆无法增援右翼。除此之外,虞世辉甚至可以动用第十三集团军在戈兰高地方向上的预备队,攻击以军左翼,在德拉北面完成战术穿插,迫使巴拉姆把有限的中线部队派往左翼。

总而言之,虞世辉有很多机会,可是他却死抱着作战计划不放,严格的按照计划规定来派遣作战部队。

当然,这也与第二十七集团军有关,即这支军团还不大熟悉中东战场。

所幸的是,中叙军团是最后的胜利者。

会战结束的时候,双方又回到了会战开始前的战线上,中东战场上的局势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第八十八章 各让一步

第八十八章 各让一步

二十八日,还发生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是当天上午,阿拉伯国家代表在巴格达举行会议,商讨一致作战的问题。虽然受几个还没有参战的阿拉伯国家阻挠,会议上没有达成一致决议,但是当天下午,几个参战的阿拉伯国家就宣布,将对美国、以色列、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墨西哥等几个西方同盟集团国家实施禁运与封锁,禁止向这些国家出售一切资源。这一决定,最终促成仍然处于观望状态的几个海湾国家参战。

二是中国与伊朗正式签订同盟条约。

从时间上看,中伊签署同盟条约是在“德拉霍姆斯会战”结束之前,即德黑兰时间二十八日下午…。根据中国国务院总理杜小蕾在德黑兰做出的承诺,中国将在三天之内向伊朗派遣第一支地面部队,兵力不少于五万。此后半年间,中国还将陆续向伊朗提供五百架战斗机、以及足够武装十个师的主战装备。因为伊朗是粮食进口国,所以中国还将为伊朗提供粮食援助。

问题是,到这一天,中国仍然没有向俄罗斯宣战。

从这里也看得出来,伊朗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盟国,即中国不再单方面承担义务,也就没有理由向伊朗的敌对国宣战。

中国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

别忘了,在中东地区,随着阿拉伯国家崛起,伊朗已经成为不受欢迎国家。如果中国要想继续与阿拉伯世界保持友好关系,就得与伊朗保持距离,而不是无条件的袒护伊朗,也就得在同盟上做点文章。

“德拉霍姆斯会战”的结果,使这份同盟协议变得有意义。

虽然从战局随后的发展来看,俄罗斯当局并没有“守信”,即俄罗斯总统没有因为美以联军在中东战场上再次遭受惨败,而推迟攻打伊朗的作战行动,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俄罗斯肯定削减了进攻兵力。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俄罗斯至少从高加索地区抽走了三分之一的兵力。

当然,对中国来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兑现承诺,即在三天之内,向伊朗派遣一支五万人的地面部队。

所幸的是,如果办不到,杜小蕾肯定不会做出这样的承诺。

在去德黑兰之前,杜小蕾就跟牧浩洋谈过,而且得到了牧浩洋的肯定答复,然后才向伊朗当局做了保证。

牧浩洋的想法很简单:动用战略预备队。

在此之前,他已经让戚凯威从北方战线上抽调了两个主力集团军,其中的第二十七集团军派往中东。

也就是说,牧浩洋手里还有一支主力集团军,即第三十八集团军。

虽然在兵力上,第三十八集团军只有四万多人,但是离五万人的差距不大,再派些军事顾问过去就能凑齐。

问题是,戚凯威坚决反对这么做。

他的理由也很简单:第三十八集团军是北方战线上的总预备队,而且向俄宣战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果真把第三十八集团军派往伊朗,戚凯威手里就没有预备队了。

当然,牧浩洋并不这么看,因为按照军队内部的动员计划,到年底的时候,八支预备集团军将全部准备就绪,另外八支临时动员的预备集团军也将完成集结。其实,在此之前,第三三三预备集团军已经上了战场。在牧浩洋看来,这些预备集团军才是预备队,主力集团军应该放在最有价值的地方。

为了这件事,牧浩洋与戚凯威几乎吵了起来。

最终,两人闹到了黄瀚林那里,要元首做定夺。

毫无疑问,这下事情变得复杂了。

虽然黄瀚林知道牧浩洋为什么要把第三十八集团军派往伊朗,但是最终,他还是支持了戚凯威。

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对俄宣战时间已经定了下来:二零五三年一月一日。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黄瀚林越过牧浩洋,找戚凯威要了陆军的作战计划,并且得到了戚凯威的肯定答复,即在准备充足的情况下,中国陆军能在大陆战场上掌握主动权,不给俄军任何机会,并且在开战后的一个月之内,把中国本土边境防线向外延伸两百到五百公里,确保本土绝对安全。

显然,这个保证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要知道,当时黄瀚林最担心的就是本土遭到军事打击,而他担心的理由,在很大的程度上来自政治压力。

别忘了,开战之后,美军就开始轰炸中国本土,虽然损失不大,但是从没停歇。

对黄瀚林来说,这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就算美军的战略轰炸没有造成多大损失,人员伤亡也不是很大。到二零五二年底,被美军炸死的平民还不到五千人,而且遭受轰炸的主要是广东与浙江省,特别是沿海地区,内陆省份还没有遭到轰炸。问题是,这种时刻存在的威胁已经影响到了黄瀚林的政治地位。在十二月初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就有代表提出,为什么不对敌人进行战略反击?

黄瀚林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不是军事指挥官。

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是黄瀚林迫切希望发动一场意义重大的战略进攻,即便不能消除美军战略轰炸机构成的威胁,也要达到振奋人心、转移公众视线的目的,而能够产生这种效果的,只有向俄罗斯宣战。

既然宣战日期已经定了下来,那么军事部署就得服从实际情况。

显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