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的海洋- 第5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根据战后披露的消息,当时乔丹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而且他也有类似的想法,即中国舰队有可能开赴西太平洋。结果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乔丹上将给尼克松准将下达了这道模棱两可的命令。

第四十二章 四个小时

第四十二章 四个小时

十八日上午七点半,中美军队在东印度洋上的第一场战斗打响。

当时,交战双方分别是美国空军的四架F44C型战斗机与中国海军的四架J32型战斗机,引发战斗的是一架在巽他海峡南端大约五百公里处,即圣诞岛附近突然转向朝澳大利亚飞去的反潜巡逻机。

根据中国海军的作战记录,这架部署在印度尼西亚坤甸的反潜巡逻机应该在凌晨…半起飞,因此在天亮之前就应该到达圣诞岛附近,然后向西南方向搜寻。因为在起飞前地勤人员发现了一处具有严重安全隐患的故障,所以该机直到凌晨五点才起飞,结果在七点半到达圣诞岛附近。这个时候,其他反潜巡逻机已经向西南方向转向了,而且后方指挥中心适当的调整了反潜巡逻机的航线,弥补了缺少一架产生的问题。结果就是,这架反潜巡逻机受命向东南搜索。

不是如此的话,一直在远处监视的美军战斗机根本不会前来拦截。

也正因为一直在远处监视,所以美军的大型预警机没有及时发现伴随反潜巡逻机活动的护航战斗机。

要知道,当时海军为所有反潜巡逻机都安排了护航战斗机。

因为海军的舰载航空兵在开战的时候没有遭受多大损失,所以打到这个时候,中国海军并不缺乏战斗机。

这场战斗,成了一根导火索。

接下来的数个小时之内,中国海军与美国空军陆续向该地区投入交战力量,到后来连中国空军也搀和了进来。

似乎,美军在这边抵抗得越激烈,就意味着第三舰队在此方向上的可能性就越大。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这么认为。

收到陆续发来的战报,牧浩洋首先产生怀疑,随后连龚继飞都认为,第三舰队在澳大利亚西北近海海域的可能性非常渺茫。原因很简单,第三舰队有二十多艘大型战舰,根本不适合在近海活动。

与周渝生提供的潜艇部署情报对比之后,牧浩洋更加肯定了这个判断。

当时,中国海军在印度洋上投入了三十多艘潜艇,其中绝大部分是全电动潜艇,只有几艘攻击核潜艇。因为全电动潜艇不太适合在远离基地的远洋活动,所以大部分都被派往东印度洋的近海活动。这其中,有六艘分别部署在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与龙目海峡,另外二十多艘都在澳大利亚附近,而且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西北近海海域,只有四艘远航到了西南的珀斯港外。

如此大的潜艇部署密度,早就应该发现第三舰队了。

问题是,海军司令部没有收到任何一艘潜艇发回的情报。

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值得考虑,即在第四舰队向东赶路的时候,第三舰队会不会前去接应?

综合这两个因素,牧浩洋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第三舰队没在澳大利亚近海。

当然,他也没有阻止海军与空军向圣诞岛东南投入更多的兵力,因为舰队处于无线电静默之中,他也无法下达命令。此外,圣诞岛东南方向上的战斗,没有对海军的大范围搜索行动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在这边的战斗中,不需要动用反潜巡逻机,出动的全是战斗机,而且以空军的战斗机为主。

换个角度看,圣诞岛东南方向上的战斗,对牧浩洋还很有利。

原因很简单:该方向上的战斗能够给敌人造成错觉,让敌人认为中国军队将攻击澳大利亚本土。即便美军指挥官没有这么愚蠢,也会认为中国舰队指挥官做出了误判,认为第三舰队就在澳大利亚西北近海海域。如此一来,美军肯定会在这里加强投入,让中国舰队指挥官坚信不移。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美军能够用来掩护第三舰队的战斗机将大幅度减少,从而使第三舰队变得更加脆弱。

对牧浩洋来说,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找到第三舰队,然后予以致命打击。

当然,他还得让舰队经过巽他海峡,进入印度洋。

下午,圣诞岛东南方向上的战斗打得更加激烈了。只是,到这个时候,中国这边唱主角的已是空军。

在双方接二连三的投入制空力量之后,空中战斗以及由小股战斗机的遭遇战,演变为大批机群的空中大决战。似乎,圣诞岛才是整个印度洋的核心战场,交战双方都不惜为此投入全力。

主动扩大交战规模的不是美军,而是中国空军。

根据中国空军的作战记录,命令是由周渝生从总参谋部下达的,目的就是掩护特遣舰队通过巽他海峡。

虽然当时特遣舰队还没有暴露行踪,但是海军在凌晨发动的大范围侦察行动,以及上午的空战,已经表明特遣舰队正在驶向巽他海峡,因此美军有足够的理由向巽他海峡派遣侦察机。为了避免特遣舰队暴露行踪,就得在圣诞岛东南方向上投入重兵,迫使美军不得不动用更多战斗机争夺制空权。

为了增强打击力度,空军还在下午出动轰炸机,攻击了澳大利亚西北的几座机场。

当然,正在关注这场空中“消耗战”的不仅仅有中国将领。

中午的时候,美军参联会主席、海军参谋长乔丹上将就给尼克松准将发了一封电报,要他密切注视巽他海峡,并且提醒他,中国舰队很有可能正在赶往巽他海峡,预计最快在十八日傍晚,最迟在十八日夜间通过巽他海峡。只是在至关重要的问题上,乔丹上将依然没有替尼克松做出决定,而是让他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在巽他海峡拦截中国舰队,还是等到第四舰队到达后再与中国舰队决战。

显然,这等于给尼克松出了个难题。

当时,第三舰队在巽他海峡南面二千三百公里处,具体位置在澳大利亚西北角以西大约八百公里处,离圣诞岛大约一千九百公里,离中美空军交战的空域也有一千七百公里,离战场远得很。

收到乔丹的电报时,尼克松只有让第三舰队全速北上,才有可能在十八日天黑之后把离巽他海峡的距离缩短到两千公里以内,而这是打击中国舰队的最远距离。当然,如果让完成任务的舰载战斗机返回澳大利亚,而不是返回舰队,第三舰队可以在现在的位置上对通过巽他海峡的中国舰队发动攻击。只是,尼克松非常清楚,中国舰队也有可能在必要的时候延长打击距离,因此他不敢冒险。

这下,问题出来了。

如果中国舰队全速南下,将在十八日傍晚通过巽他海峡,而第三舰队的攻击机群最快也只能在十八日夜间九点之后到达巽他海峡。也就是说,在美军攻击机到达前两个小时,中国舰队已经进入印度洋。

这两个小时显得至关重要。

即便中国舰队没有在此之前发现第三舰队,也会在进入印度洋之后,立即增强舰队防空力量,因为这个时候极易遭到攻击。从航空作战安排上来看,中国舰队在进入巽他海峡之前就会增强防空力量,而在通过巽他海峡之后,防空战斗机就将返航加油,而两个小时足够中国舰队再次出动足够多的防空战斗机了。

也就是说,美军的攻击不会收到决定性战果。

别忘了,第三舰队只有三艘航母,而中国舰队拥有四艘航母,其实际战斗力相当于第三舰队的两倍。

如果攻击不成,肯定会遭到致命反击。

这个时候,也可以看出,乔丹上将的部署确实出了严重问题,当时他没有提到一条至关重要的信息,即美国空军是否会协助第三舰队封锁巽他海峡。如果提到这一点,情况肯定会截然不同。

根据战后披露的消息,犯错的不是乔丹上将,而是五角大楼的通信参谋。

在发电报的时候,通信参谋竟然忽视了这条至关重要的信息。

要知道,如果电报中明确提到,美国空军将出动部署在澳大利亚的轰炸机协助第三舰队作战,尼克松不会有任何迟疑,肯定会立即让舰队全速北上。如此一来,在特遣舰队通过巽他海峡之后,美军轰炸机将承担第一波攻击任务,并且得到战斗机掩护,消耗特遣舰队的防空火力,而第三舰队将负责第二波攻击,负责扩大战果。更重要的是,攻击机群能够返回第三舰队。

结果是,直到下午四点,尼克松才收到了第二封电报,得知空军将承担主攻任务。

此时,离天黑只有三个小时了。

在这三个小时内,第三舰队最多向北航行一百海里,把与巽他海峡的距离缩短到二千一百公里左右。以美军舰载战斗机的性能,不管怎么样也不可能在完成攻击任务之后返回第三舰队。因为美国空军调集的轰炸机与护航战斗机已经充斥了澳大利亚西北的机场,所以无法安排加油机支援舰载战斗机。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第三舰队参与进攻的话,舰载战斗机必须飞往澳大利亚。

尼克松不可能不知道这么打的后果。

要知道,如果中国舰队没有被击溃,那么第三舰队就很有可能在没有防空力量的情况下遭到反击。

当时,尼克松非常犹豫,但是仍然下令让舰队全速北上。

两个小时后,一条至关重要的情报让尼克松做出了孤注一掷的决定:一艘在巽他海峡北面潜伏的美军潜艇发现了正准备闯关的中国舰队,而且不顾自身危险,在中国舰队通过之前就发出了消息。

第四十三章 闯关

第四十三章 闯关

十八日下午六点,牧浩洋差一点就打了退堂鼓。

原因就是,在舰队即将进入巽他海峡的时候,一艘美军潜艇突然冒了出来,还差点用鱼雷击中“泰山”号航母。

虽然这艘美军潜艇的下场非常悲惨,仅仅十五分钟之后,两艘火速赶到的反潜战舰与五架倾斜旋转翼反潜巡逻机就把它送入了海底的淤泥之中,但是在此之前,该潜艇已经发出了至关重要的电报。

特遣舰队已经暴露行踪,巽他海峡成了一道鬼门关。

要知道,巽他海峡非常狭窄,特遣舰队在通过海峡的时候,必须把航速降低到三十节以内。这就意味着,特遣舰队需要接近两个小时才能通过巽他海峡,而在此期间,根本无法增强舰队防空力量。

对牧浩洋来说,最佳选择就是退回去。

只是,在这紧要关头,龚继飞少将的一句话让他改变了主意:舰队的速度再快,也比不上飞机。

可以说,特遣舰队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以当时的情况,即便退会爪哇海,也无法避开美军的攻击机群,只会错失突破美军封锁线的最佳机会。

因此,牧浩洋也没再迟疑。

六点二十分,在避开了美军潜艇射来的鱼雷之后,“泰山”号首先转向,以三十节的航速让舰载战斗机升空。紧接着,尾随其后的三艘航母也各自派出了二十四架战斗机,把舰队防空战斗机的数量提高到了一百一十二架。紧接着,牧浩洋让舰队打破了无线电静默,命令空军立即调派两架大型预警机过来,并且向巽他海峡南面增派战斗机,为舰队提供外围防空掩护。

必须承认,牧浩洋的运气十分好。

当时,正好有两架大型预警机从马来西亚的古晋空军基地升空,准备去替换下午在巽他海峡南面指挥空战的两架预警机。如此一来,这两架预警机能在一个小时之内赶到。除此之外,海军的加油机正好在爪哇海上空巡逻,准备为返航的反潜巡逻机加油,也就能够及时为南面的两架预警机加油。也就是说,空军总共出动了四架大型预警机,其中两架在巽他海峡附近活动,另外两架则在南面的圣诞岛附近活动,为特遣舰队提供了深度超过七百公里的两道防空警戒线。

只是,当时空军能够出动的战斗机并不多。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特遣舰队最需要的是扩大防空警戒范围,其自身的防空战斗机就足以满足防空需求了。

可以想像,在即将到来的打击中,如果没有这两道防空警戒线,后果将不堪设想。

六点半,潜艇威胁消除之后,特遣舰队在“黑龙江”号与“吉林”号大型综合战舰的率领下,进入了巽他海峡。

此时,美军也收到了消息,着手准备攻击特遣舰队。

可以说,当时美军并不缺乏打击力量。到十七日,美军部署在澳大利亚的轰炸机仍然多达三百六十架。只是中国空军已经反击了澳大利亚,所以这些轰炸机中,三分之二部署在澳大利亚东南地区,只有三分之一部署在西部与北部。此外,因为频繁轰炸中国本土与东南亚地区,所以美军也只能出动三分之一的轰炸机。到十八日下午四点的时候,这一百二十架轰炸机已经全部部署就位。

事实上,也正是在轰炸机部署就位之后,美国空军才给第三舰队发了电报,表明空军将全力支持舰队作战。要不然的话,尼克松根本不可能在四点的时候收到消息,得知空军也将参战。

六点四十五分,美军轰炸机陆续起飞。

这个时候,问题暴露了出来。

因为澳大利亚西部与北部地区没有大型空军基地,下午的时候,美军由向该方向增派了大量战斗机,所以这些轰炸机分散部署在六个机场上,而这些机场非常广泛的分布在澳大利亚西北地区。

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美军轰炸机在升空之后,必须在某一空域徘徊集结。

说得简单一些,决定美军轰炸机攻击速度的不是离巽他海峡最近的机场,而是离巽他海峡最远的机场。

当时,美军没有更好的选择。

在执行反舰任务的时候,每架轰炸机只能携带十二枚重型反舰导弹,因此一百二十架轰炸机最多携带一千四百四十枚重型反舰导弹。按照CIA提供的情报,“黑龙江”级大型综合战舰的防空能力是“台湾”级巡洋舰的五倍,因此只有集中全部轰炸机,在同一时间发动攻击才能对中国舰队构成威胁。如果让一百二十架轰炸机分成六批,依次发动攻击,根本不会收到战果。

受此影响,美军至少耽搁了半个小时。

毫无疑问,这是至关重要的半个小时。

要知道,特遣舰队通过巽他海峡的时间也是以小时计算的。只要特遣舰队顺利通过了巽他海峡,就能展开成防空编队,防空力量大幅度提升。到时候,八艘“黑龙江”级大型防空战舰将得已全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