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的海洋- 第49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了这个问题,埃以三次谈甭。

到最后,在以色列首先做出让步,即承认巴勒斯坦的情况下,埃及才做出让步,即在埃及的军事占领区内成立巴勒斯坦国。只是接下来的谈判依然困难重重,关键就是巴勒斯坦国是否应该获得全部主权。

经中美出面磋商,这个问题最终依然以妥协的方式得到了解决。

按照最终协议,巴勒斯坦国只拥有内政管理与外交权,不拥有军事权,只能组建一支人数不超过一万五千的治安部队,巴勒斯坦的国家安全、边境防卫等,都由埃及等阿拉伯国家提供。只是在以色列的要求上,对阿拉伯国家在巴勒斯坦的驻军做出了明确规定,即总兵力不超过五千。

当时,还存在一个分歧非常大的问题,即埃及在西奈半岛的军事部署。

根据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埃及与以色列签署的和平条约,埃及不能在西奈半岛部署常备军事力量。以色列据此提出,应该恢复到战争爆发之前的状态,即埃及承诺不在西奈半岛部署常备部队,并且接受国际社会监督。作为战胜者,埃及自然不会答应,而且明确提出,西奈半岛是埃及的领土,是否部署常备部队是埃及的内政,没有理由听从以色列的安排,更不会因此做出让步。

这个问题,差点使谈判彻底完蛋。

原因很简单,以色列至少在戈兰高地方向上保住了西侧的六百平方公里土地,还有一道算是坚固的屏障。可是在西奈半岛方向上,以色列无险可守,如果埃及在这里部署一支常备性军事力量,就随时有能力越过国境线,攻击以色列本土,因此以色列的国家安全就得不到任何保证。

在中美出面干预后,双方各让了一步。

以色列不再追求“西奈半岛非军事化”,埃及也承诺部署在西奈半岛的常备部队不超过两万人,而且所有营级以上规模的军事调动都将提前二十四小时告知以色列,不单方面破坏埃以军事平衡。

至于戈兰高地的驻军问题,以叙矛盾也非常突出。

以色列首先提出,叙利亚军队必须撤出戈兰高地,却不承诺同步撤军。

叙利亚的态度很明确,只有在以色列做出同等承诺的情况下,才会接受“戈兰高地非军事化”提议。

说得直接一些,就是以叙同时从戈兰高地撤军。

显然,以色列肯定不会答应。

戈兰高地后面就是以色列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如果没有了这道屏障,叙利亚军队就能长驱直入。

经过艰难谈判,最终双方都做出了让步,以色列不再追求“戈兰高地非军事化”,叙利亚则将让出一百五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仅收回早已申明主权的一千二百平方公里土地,并且将驻军控制在三万人以内。

如此一来,以色列得到了大约六百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块土地,为以色列提供了最基本的安全保障。

作为对等交换,以色列也承诺部署在戈兰高地的常备部队不超过三个旅,总兵力在一万五千人以内。

因为戈兰高地扼守着约旦河等几条主要河流,所以水资源也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只是,这个问题还涉及到了黎巴嫩与约旦,所以没有在停战谈判中得到解决,而是安排在今后进行对边谈判。

为了确保双方执行停战条约,中美将派遣军事观察员与稳定部队进驻战区。

按照中美达成的协议,在停战条约正式生效之后,将由中美监督双方撤军,负责管理停火线上五公里宽的隔离带。为此,中美将各将派遣一支由四百人组成的军事观察团与一支三千人的稳定部队。

十二月十二日,停战协议正式生效。

当天,中美稳定部队就进驻战区,在南北停火线上各划出了五公里宽的隔离带,交战双方的作战部队则同步撤出。

只是,中东问题并没得到全面解决。

就在停火协议生效当天,中国在全球气候事务组织正式提出,以色列存在藏匿核弹头的嫌疑,要求对以色列进行全面核查。

虽然美国投了否决票,但是以色列核问题也因此浮上水面。

中东地区并没迎来永久性和平,只是暂时扑灭了战火,火种依然存在,而且随时有可能引发下一场战火。

战后,埃及、叙利亚与以色列的第二轮军备竞赛立即展开。

虽然以色列得到了美国的全力支持,仅在接下来一年中,美国就为以色列提供了总价值近两千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包括上百架F44战斗机、一千多辆M27A1主战坦克、上千门大口径火炮。但是在中国的帮助下、以及众多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下,埃及与叙利亚的军备力度远远超过了以色列,在二零三八年两国各获得了数百架战斗机、数千辆坦克,以及足够武装二十个师的其他装备。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场战争,“埃叙轴心”已经形成。

二零三八年初,埃及与叙利亚宣布结为战略同盟关系,在对以问题上采取攻守一致的基本策略。当年年底,纳杰夫访问大马士革,与已经成为总统的阿萨德签署了《埃叙阿拉伯联邦共同宣言》,正式组建“埃叙阿拉伯联邦共和国”,由纳杰夫担任联邦总统、阿萨德担任联邦副总统。

虽然在当时,埃叙阿拉伯联邦更像是一个邦联性质的国家联合体,因为埃及与叙利亚都保留了独立国家的地位,但是此举对整个阿拉伯世界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而埃及与叙利亚无疑是阿拉伯世界的引力中心。

世界格局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是在二零三八年,焦点不是中东,而是东南亚。

第三十五章 军事政变

第三十五章 军事政变

中东战争的硝烟散去后,世界各地的人们不得不继续关注最现实的问题。

由局部恶劣气候导致的环境大变化,考验着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也在无形中改变着整个世界。

二零三七年十月,西太平洋地区进入台风频发季节。

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西太平洋上总共生成了三十三个超级台风,其中二十七个袭击了菲律宾,中心最大风力超过十三极的就有十三个,导致一万三千多人遇难,数以百万计的房屋被毁。

根据菲律宾当局公布的数据,台风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七千八百亿美元。

更严重的是,台风经过的地区,粮田几乎绝收。

进入二零三八年一月份,菲律宾的情况再度恶化。一月十四日,菲律宾北部地区遭遇了非常罕见的雹灾,冰雹在一个晚上扫荡了大半个吕宋岛,包括马尼拉在内的数十座大中城市受灾严重。

一月十五日,菲律宾政府正式向国际社会求助。

严重的自然灾害,除了导致大量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之外,还导致吕宋岛百分之七十的粮田绝收。更严峻的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菲律宾渔业在二零三七年减产百分之四十五,预计二零三八年减产百分之五十以上。

也就是说,菲律宾最需要的救灾物资就是粮食。

受粮食欠缺影响,菲律宾国内已经发生了暴动,饥饿的平民不但洗劫了城市里的商店与市场,还冲击了军营、包围了政府机关办公地点与行政人员住处,在马尼拉等大城市还与军警发生了冲突。

仅在一月上旬,就有数千人在冲突中丧生。

向国际社会求助之后,菲律宾总统当天就飞往华盛顿,希望美国能提供紧急援助,帮助菲律宾渡过难关。

显然,菲律宾总统来得不是时候。

因为粮食减产幅度远远超过预期,而且美国国会已经解除了管制状态,几乎所有美国人都在疯狂囤积食物,所以在二零三八年初,美国对外援助的粮食比预计减少了三分之二,只能重点供给主要盟国。

虽然菲律宾是美国的主要盟国之一,但是美国能够提供的帮助非常有限。

经过三天游说,菲律宾总统在美国只获得了五十万吨的粮食援助份额,而这仅够马尼拉的一千八百万市民消耗半个月。

带着失望、或者说是绝望的心情,菲律宾总统搭上了飞往中国的专机。

因为中国加快了农业工厂化速度,还向所有盟国提供了粮食援助,预计二零三八年的粮食对外援助总量将是美国的两倍,所以在菲律宾总统看来,只要中国肯帮忙,菲律宾就能渡过难关。

当然,菲律宾总统非常清楚,要想获得中国的援助,必须解决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到这个时候,菲律宾是唯一没有与中国就南海争端达成解决协议的国家,也是东南亚地区除新加坡之外,唯一没有与中国签署同盟或者战略合作条约的国家,更是整个西太平洋地区唯一与美国结盟的国家。

即便不考虑菲律宾的同盟政策,也要在南海问题上做出表示。

面对国内困境,菲律宾总统没有选择的余地。在飞往北京途中,菲律宾总统就联系了中国外长杜小蕾,主动提出归还侵占的岛礁,承认中国对南沙群岛与南海海域的主权,甚至表示愿意与中国签署战略合作条约。要求只有一个:在二零三八年,为菲律宾提供三千五百万吨粮食。

显然,这个要求高得有点离谱。

要知道,在二零三八年,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的巴基斯坦都只获得了两千万吨的粮食援助配额,朝鲜只有一千五百万吨,其他盟国大多在一千万吨以内,仅有印度尼西亚达到了一千三百万吨。

更重要的是,南沙与南海主权有这么高的价值吗?

当然,从长远来看,肯定有这么高的价值。关键是,中国从没承认菲律宾拥有侵占岛礁与海域的主权,因此没有理由拿比黄金还要贵重的粮食去换取本来就是自己的东西,在法理上根本站不住脚。

只是,杜小蕾没有一口回绝,表示会考虑为菲律宾提供援助。

至于怎么援助,以及援助规模,还得等菲律宾总统去北京商议。

一月二十日上午,菲律宾总统到达北京,在会见了杜小蕾之后,当天下午与黎平寇进行了第一次会晤。

这次,黎平寇提出了明确要求。菲律宾首先得无条件的归还侵占的岛礁与海域,承认中国拥有南沙群岛与南海的主权,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中国才会酌情考虑为菲律宾提供粮食援助。

显然,这等于让菲律宾“缴械投降”。

如果在几年前,菲律宾总统肯定不会答应。可是现在,他没有别的选择。在讨论黎平寇最关心的问题之前,他提出了自己最关心的问题,即中国能够为菲律宾提供多少粮食,以及能否保证及时送达。

以菲律宾的国内情况,第一批粮食必须在二月上旬运抵。

再晚的话,饥饿的平民将彻底破坏国内秩序,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

黎平寇的回答更加直接:只有在南沙与南海问题得到解决之后,中国才会考虑为菲律宾提供援助。

显然,黎平寇根本没有让步。

第一次会晤无果而终,菲律宾总统别无选择,决定在二十一日再次与黎平寇会晤后就返回马尼拉,设法说服政府官员与国会议员,尽快在南沙与南海问题上做出决策,换取中国的粮食援助。

结果,第二次会晤依然没有多大进展。

黎平寇明确表示,鉴于美国已经答应为菲律宾提供援助,而美国是菲律宾的盟国,所以中国作为菲律宾的友好国家,最多无偿援助五十万吨粮食,而且要到二月底,才能安排送抵菲律宾。

可以说,黎平寇已经非常大方了,而且他也只能做这么多。

在国际市场上,五十万吨大米能够换来一千万吨石油、一千五百万立方米天然气、三千万吨铁矿石、八百万吨铜矿石、或者是一百五十吨黄金。按照中国全国代表大会在二零三七年初通过的法案,所有规模在五十万吨以上的对外粮食援助行动,都需要经过全国代表大会审议与批准。也就是说,作为国家元首,黎平寇最多只能决定五十万吨以内的援助行动,超过这个数量,就不由他做主了。

很明显,粮食已经是最为宝贵的战略资源。

在一些地方,粮食甚至是“硬通货”。比如在非洲,刚果(金)的叛军就用粮食从国际军火商手里换武器,一吨大米能够换来一百万发枪弹、或者一百挺机关枪、或者一千具火箭筒、或者一辆坦克、或者一架小型飞机。

也就在这一天,发生了一件大事。

在与黎平寇进行第二次会晤之后,菲律宾总统返回大使馆,准备下午乘飞机回国,结果中午的时候收到消息,菲律宾发生军事政变,马尼拉卫戍部队司令官阿基诺少将率领军队占领了总统府、控制了国会与主要政府机关,绝大部分政府官员与国会议员被捕,并且在城区内与总统卫队激烈交战。

显然,总统卫队不是卫戍部队的对手。

这下,菲律宾总统几乎无家可归了。

阿基诺少将是前总统阿基诺三世的侄子,也是菲律宾亲美势力的主要代表,而他发动军事政变,显然与菲律宾总统前往北京,向中国寻求援助有关。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起政变背后有美国的身影。

菲律宾总统没有迟疑,当即就联系了杜小蕾,希望再次与黎平寇会晤。

只是,这个时候,黎平寇正在召开紧急会议。

“虽然还没有获得确切情报,但是可以肯定,菲律宾的军事政变与美国有关,很有可能与我们也有关。”李明阳似乎有点措手不及,因为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根据元首与菲律宾总统会晤时谈到的事情,菲律宾总统回国之后,很有可能提出归还岛礁与南海海域,主动与我们改善关系,而这必然使美国受到损失。别的不说,菲律宾是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离我国本土最近的盟国,也是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前哨。从历史上看,菲律宾更是美国的关系非常特殊。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美国不会让菲律宾改辙易帜,也就有足够的理由策动军事政变。”

“关键是,我们该怎么办?”

黄瀚林这么一说,会议室内顿时安静了下来。

“我的观点是,立即采取行动,利用这个机会彻底解决南海问题,改变我们与菲律宾的关系。”

“怎么做?”黎平寇问了黄瀚林一句。

“以支持菲律宾总统回国为基础,要求菲律宾总统承认我们对南海的主权要求,然后采取军事干预行动。”

“太冒险了。”腾耀辉立即说道,“如果采取军事行动,必然会与美国直接对抗。”

“在南沙采取军事行动的风险不是很大,当然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