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海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燃烧的海洋- 第1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二百一十四章 仓皇而逃

第二百一十四章 仓皇而逃

黄峙博猜得没错,联军确实准备从海上突围。

因为黄峙博首先向第五十四集团军增兵,所以皮特收到消息后,意识到志愿军将“关门打狗”,用重兵堵住联军地面部队向开城突围的通道,然后集中兵力,分别吃掉分散在战场上的三个美军师。

如果手上还有一支预备队,皮特还不会担忧。

志愿军向平山增兵,证明第五十四集团军已是强弩之末,不但没有能力继续进攻,连守卫平山的力量也不足。

问题是,皮特手里没有预备队了。

虽然开城还有十多万韩军,但是几乎都是后勤部队,没有一支像样的作战部队,而这些在战争爆发后征召的预备役官兵根本没有战斗力,一些军人甚至没有完成基本训练,连如何保养步枪都不大清楚。

显然,开城的韩军是不能指望了。

动用平壤的韩军,问题也非常大。

关键是,平山离平壤太远了,大概有一百五十公里。因为志愿军至少还有三个师的预备队没有上场,所以皮特不得不担心,志愿军会用围点打援的战术,在运动战中消灭从平壤向南突围的韩军。

更重要的是,就算志愿军没有这么做,韩军也要两天后才能到达平山附近。

虽然第三步兵师与第四步兵师的物资还能坚持五天,但是等到韩军到达平山,至少还需要几天才能击溃第五十四集团军,而第三步兵师与第四步兵师肯定坚持不到那时,也就不可能从平山突围。

显然,从地面突围,联军的希望非常渺茫。

不能走陆路,就只能走海路。

对美军来说,这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首先,中国潜艇在黄海上的活动强度并不大,而且很少到近海活动,也很少袭击靠近海岸线航行的小型船只,不然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联军不可能通过海路向前线运送一百多万吨作战物资。其次,在第一次战役后,联军开始寻找应对电磁武器的方法,开始为所有小型运输船只进行改造,换上机械控制系统,不再使用容易被摧毁的电子设备,使得排水量在五千吨以下的船只能够在电磁战的环境下正常航行。最后,海州在平壤南面,离平山有一百多公里,离石潭里也有一百多公里,志愿军的突击部队不可能在一两天内打过去,也就无法切断从平壤到海州的公路线。

只要行动及时,美军就能在海州上船。

在战略撤退的问题上,皮特没有决定权,必须请示杜立德。

万幸的是,杜立德上将不大懂得陆战,也就不大干预地面作战,基本上完全采纳了皮特的建议,只是要求在撤退的时候,充分考虑到韩国军队,不要只把美军撤下来,让韩军留下等死。

这个要求不算过分,就算杜立德不提到,皮特也会想到。

战略打撤退后,联军能否守住开城都是个问题,志愿军很有可能在打下平壤之后进军开城,一举推进到三八线。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保卫韩国本土了,而及时撤出平壤的韩军对后面的战斗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别的不说,至少在政治上证明了美国会竭力保护韩国,而不会抛弃韩国。

最重要的是,在安排突围行动的时候,皮特能动用的也只有韩军。

在他的安排下,驻扎平壤的韩军抽调大半兵力向南突围,而且分成五路,除了尽快帮助第2步兵旅突围之外,还要前往海州与南埔,撤走囤积的作战物资。为了防止志愿军抽调兵力阻击韩军,皮特还让四个师向平山进发,做出强攻平山的样子,迫使志愿军向平山增派更多的作战部队。

能否让志愿军向平山增兵,皮特心里也没数。

四个韩军师,对第五十四集团军的威胁不是很大,而且已经有一支志愿军的增援部队在赶往平山。

关键是,能否及时突破第四十七集团军的包围圈,打同从平壤到海州的公路线。

做出这个决定之前,皮特收到了一条消息,即志愿军再次动用预备队,开始强攻第四步兵师的后卫部队。

这条情报,促使皮特上校立即做出决定。

在他看来,志愿军已经发动总攻,而且会首先围歼第四步兵师,再集中兵力对付困守战线的第三步兵师。

如果突围不果断,美军将全军覆没。

问题是,皮特忽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第四十七集团军也获得了增援,而且是一个整编步兵师。

虽然在他下达了命令之后,联军的E8C发现了从阳德向平壤运动的这个步兵师,但是皮特没有调整作战部署,仍然让大部分韩军向南突围,仅在平壤留下了六个师、不到四万人的防御部队。

可以说,这是皮特犯下的最为严重的错误。

如果当时他多留下三个师,接下来的战斗肯定会对联军有利。

要知道,留在平壤的六个韩军师都没满编,而且状态都不怎么样,其中四个师是在第三次战争动员时组建的,兵力还不到六千,大部分都是年纪在四十岁以上的男性,没有多少青壮年。

这样的部队,怎么可能是志愿军的对手?

让皮特犯下这个错误的原因只有一个:不想让囤积在南埔的作战物资落入志愿军手中。

从某种意义上讲,皮特的决定没有错。

一直以来,后勤保障都困扰着志愿军,成为制约志愿军战斗力的主要因素,如果让南埔的物资落入志愿军手中,就算联军撤了出去,退到三八线上,也不见得能够挡住志愿军的第三次进攻。

要知道,联军的很多物资都可以为志愿军所用。

比如囤积在南埔的三十万吨粮食,就能供七个主力集团军消耗半年以上。此外,美军的一些弹药,比如M109A7实用的一五五榴弹也能由志愿军的大口径火炮使用。有必要,志愿军甚至能获得一些一二零滑膛炮,以便使用美军的穿甲弹。从技术上讲,把96式改成一二零滑膛炮的难度并不大,因为在96式的几种外销型号上,就可以选择使用西方标准的坦克炮。至于更加重要的燃料,更是全世界通用,照样能够装到志愿军坦克战车的油箱里,为志愿军服务。

对联军来说,这些物资也很重要。

如果没有这些物资,联军就算退了下去,也不见得能在三八线上站稳脚跟。

按照皮特的安排,前往南埔的韩军就算不能运走所有物资,也绝对不能让这些物资落入志愿军手中。

从撤退安排上来讲,肯定得有一支部队留下来殿后,而且很有可能没有“船票”。与其让主力部队断后,还不如让没有多少战斗力的部队留下来,以便让主力部队撤走,也就有必要先安排主力部队突围。

受此影响,留守平壤的韩军看上去不少,却没有多少实际战斗力。

必须承认,黄峙博赌对了。

十八日傍晚,第十三集团军的增援部队到达,随即按照黄峙博重新下达的命令,集中兵力攻打平壤。

在此之前,第十三集团军与第十六集团军的两个师已经在德川附近与第四步兵师交火。

上半夜,重点不在平壤,而是在德川。

按照黄峙博的安排,只有德川的进攻得手,或者说取得重大突破之后,即让第四步兵师不得不留下主力首位后方战线,无法在平壤方向上投入重兵,第四十七集团军才会投入主力部队参加攻打平壤的战斗。

志愿军要做的,就是把握好时间点。

在第四步兵师坚决突围的情况下,增援部队争取到的时间非常有限,能有一天就非常不错了,所以第四十七集团军必须在准确的时间投入战斗,以最快的速度攻占平壤,然后作战部署,迎接第四步兵师的反击。

这个时间点把握不好的话,第四十七集团军很有可能腹背受敌。

为此,黄峙博毫无保留的动用了一切能够动用的火力支援力量。

按照他的命令,除了第三十九集团军与第六十五集团军之外,其他五个集团军的远程炮兵全部得在十九日上午参与攻打平壤的战斗,为第四十七集团军提供火力支援。似乎觉得炮火支援还不够猛烈,黄峙博动用了战略空军,让四十架H6从本土起飞,使用射程在一百五十公里以上的火箭增程滑翔炸弹轰炸平壤。因为需要应付电磁战,所以这些炸弹全部采用惯性制导系统,加上投掷距离过远,轰炸精度得不到保证,无法进行定点精确轰炸,只能采用“地毯式”轰炸战术。

也许谁也没有想到,平壤会毁在志愿军手里。

因为人民军崩溃的速度快得惊人,在联军突破黄州川之后,就没再平壤坚守,所以在此之前,平壤受到的破坏非常有限,不然联军也不可能在这座只有一百多万人口的城市里部署二十多万军队。此外,联军占领平壤后,城区里还有大约四十万市民,所以联军在平壤的军管措施非常严厉,有效维护了平壤的社会秩序,没有让平壤因为战争后遗症遭到破坏,保护了大部分建筑物。

不在本土作战,黄峙博没有这么多顾虑。

打不下来,平壤是个什么样子都与他无关。打了下来,打成什么样子也不要他负责。

只是,黄峙博忽略了一件事,即平壤是朝鲜的首都。

第二百一十五章 光复

第二百一十五章 光复

平壤会战,成为第二次战役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志愿军来说,这场会战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政治上的意义不用多说,那是政治家的事情。从军事角度出发,平壤会战让志愿军学会了如何使用空中力量,或者说打破了一直由地面部队唱主角的尴尬局面,让志愿军首次尝到了大规模轰炸的甜头。

不管黄峙博对空军有没有信心,在损失了几百架先进战斗机之后,他不再对空中力量抱多大希望。虽然在第二次战役的组织策划阶段,母祁铁就提出,动用战略空军,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但是被黄峙博一口否决了,因为在他看来,那些H6提供的帮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地面部队本身就有足够强大的火力,没有必要让空军冒险,更没有必要拿轰炸机冒险。

黄峙博不重视,不等于空军不会自己想办法。

在母祁铁看来,黄峙博拒绝使用战略空军,主要还是空军难以适应电磁战,很难为志愿军提供有效支持。

这是客观存在的问题,谁也不能忽视。

解决办法不是没有,只是实施起来有难度。

当时,志愿军空军想到的办法与联军采用的办法差不多,即用闭式惯性制导系统取代其他制导方式,提高弹药的投掷精度。虽然很难达到精确轰炸的要求,但是总比使用自由落体炸弹好得多。

更重要的是,采用了惯性制导系统之后,可以通过某些手段增加弹药的投掷距离,让轰炸机在安全区域投弹,不用冒险进入战场。

问题是,在具体实施的时候遇到了麻烦。

中国军队不是美军,不但数十年没有打过仗,更没有像美军那样打过仗。虽然中国军队的高层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了空军与海军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制空权的重要性,但是在中国军队中,空军的地位仍然不高。别说其他将领,就连黄峙博都认为,空军只是陆军的保护伞。

这个问题,在志愿军中更加突出。

除了在战争初期,即地面部队入朝之前,志愿军发动了几次规模不大的空袭,其他绝大多数时候,空军的任务就是夺取制空权,掩护地面部队作战,而不是充当主力,用轰炸把敌人打回去。

在志愿军空军的兵力配置上,这个问题显得非常突出。

别的不说,在志愿军损失的八百架先进战斗机中,以制空任务为主的战斗机就有六百多架。虽然像J11B与Su30MKK这类的多用途战斗机也能执行对地打击任务,但是在作战使用中,几乎全部参加制空作战。

兵力配置上的问题,直接导致了志愿军空军的弹药以制空为主。

事实上,这也正是中国空军的主要任务。

在刚刚引进Su30MKK的时候,中国空军甚至一度让这种价值数千万美元的重型战斗机挂着非制导火箭与自由落体炸弹执行轰炸任务,而没有配备精确制导武器,连激光制导炸弹都非常少。

虽然这些年来,中国空军在精确制导弹药上有了长足进步,还一度向国外出口,比如在销售JF17与FC20、即J10的出口型号时,连同把“雷石”制导炸弹在内的几种精确制导弹药卖给了巴基斯坦,而且获得了巴基斯坦空军的好评,为巴基斯坦空军采购第二批FC20打下了基础。但是在中国空军的武器库里,精确制导弹药仍然不多,甚至连对地打击弹药也不是很充足。

志愿军空军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获得足够多的惯性制导弹药。

如果有足够的时间,这个问题还能解决。

当时,空军提出了一个办法,即委托科研机构开发一种通用制导装置,把库存的各种炸弹改装成制导炸弹。

这个办法并不新鲜,美军一直在这么做。

可以说,美军使用的几乎所有制导炸弹,都是由在冷战期间生产的大量非制导炸弹安装制导系统改装而来的,连JDAM也是用MK系列炸弹改装的。

改装的好处非常多,比如可以有效利用库存弹药,避免在销毁弹药的时候再花钱,还能有效减少制造新弹药的费用。更重要的是,通过更换不同的制导组件,能够非常便利的采用各种制导手段。

联军能快速适应电磁战,就与这个因素有关。

只是,对中国空军来说,开发一种制导组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大规模生产,而且满足战争的巨大消耗,显然更加困难。

到第二次战役打响的时候,南京电子所已经在外贸军火的基础上,开发出了适用于二百五十公斤到一千公斤级别炸弹的制导组件,而且空军还开发出了增程组件,把制导炸弹的投掷距离提高到了一百公里以上。

只是,批量生产刚刚开始,志愿军获得的制导弹药并不多。

在黄峙博决定让战略空军参战的时候,只获得了两千套制导与增程组件,仅够四十架轰炸机执行三次轰炸任务。

所幸的是,对攻打平壤来说,三次轰炸就足够了。

再说了,黄峙博并没把希望寄托在空军身上,火力打击的主要兵力是陆军的远程炮兵。

夜间的轰炸与炮击后,十九日上午,第十三集团军的步兵师率先攻入平壤城区,随即遇到了韩军的顽强抵抗。

城市作战,对志愿军提出了新的考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