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教育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蒙特梭利教育法-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现,蒙特梭利更追本溯源地往上寻根,她认为:〃孩子从生命之初就不仅开始有了肉体,也同时有了精神,孩子是同时拥有精神生命与肉体生命的。〃因而,提出了在当时极为超前的想法,生命的开始既是始自受孕的那天,幼儿教育也该从那一天就开始(胎教)。


这个意见,在当时并未受到大家的采纳,一直到最近二、三十年,由于医学与科学的进步,已经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胎儿在母亲肚子里的成长情形,〃胎教〃可能性与可信度才流行开来。


影响人类聪愚的因素


你会不会又问,既然人类的脑细胞数目一样,蕴含的潜能也就大致相同, 那智愚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据Jencks的研究指出: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遗传大约占45%,环境(后天经验)占35%,遗传与环境交互联合作用占20%,所以除了遗传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外,后天环境的影响占着


更为主要的地位,遗传的特质决定了人类的天赋资质(约占45%),而后天环境和后天的经验更有助于增进智慧潜能的推展,因为脑的极微细胞,不同于一般物质,它是越用越灵活的,不经磨练的大脑,只有反射运动及本能活动而已!


所以,一个生下来就资质优异的儿童,假如缺乏后天良好的教养,他的成就也就〃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发展非常有限了。


蒙氏以提高智力为实践手段


由人类运用潜能的比例,也可以看出智愚的分别程度。据精神科医师指出, 普通人只使用了潜能总数的4%,高智慧所谓〃天才〃的人,却使用着更多的潜能比例,父母如果能够帮助孩子充分开发潜能,我们可以说就是〃制造天才〃了。 


由于蒙特梭利看到了这个现象,所以她主张以〃提早教育〃和〃感官训练〃,来开发潜能。也终其一生地设计出符合儿童不同阶段的各类教具,使儿童借着亲自操作的机会,提高基本智力,同时也达到开发潜能的目的。


然而,为什么她会侧重感官训练呢?因为人类的学习始自感官(视、听、味、触、嗅等五觉)的直接接触(具体),例如一生出来就会吸吮,小孩子喜欢以手去摸东摸西(由具体到抽象),所以,增加智力的第一步就是敏锐孩子的感官机能。


第7章 原理论(一)──环境适应



蒙特梭利终其一生,并没有将〃蒙特梭利法〃,作过有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就算说明,也只限于一些原则性的阐述,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于她尊重儿童,尊重生命,知道儿童内心蕴蓄的宝藏,像海水一样的深,对生命本体的研究,根本就是无穷无尽,绝难有定论的。


所以她自己曾谦虚地说:〃我只不过是对儿童加以研究,只不过是接受儿童给予我的,并把它表现出来而已。〃她孙子小玛利奥。 蒙特梭利也说:〃她并没一个理论体系……〃。


但是被很多著名学者称之为〃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在意大利她故乡的碑上刻的),以及被称为〃科学的幼儿教育倡导人〃,一生都以那样虔敬、辛勤的态度,彻底地以科学方法来思维,来治事的旷世才女,在研究她认为〃是未来世界缔造者和成人老师〃的儿童时,岂能漫无头绪地胡思乱想?研究出来的道理、写出来的文章,又哪会没有脉络、没有体系?


我自己从1982年以来,即潜心研究她的幼儿教育法,今日大胆地试将我六年来的读书心得,初步归纳出以下六项原理,来作初学者入门的参考:

(1)环境适应论 (2)独立成长论 (3)生命自然发展论 (4)吸收心智论 (5)工作人性论 (6)奖罚无用论 我们先从第一项──环境适应论开始谈起吧!


从 狼 童 说 起


1920年,在印度的东北部发现了两个女狼童,一个八岁,一个二岁,她们因为从小与狼一同生活,生活习性完全与狼一样,口不会吸吮,两手不会抓东西,甚至连声带也发生了变化;夜晚常常不睡觉,只是不断地吼叫;不会站着走路,只有爬行,耳朵亦如狼耳,常常会动(人的耳朵不会动),一切的生活方式均显示出不能适应的情况,其中活得较长的八岁女狼童,在十七岁时去世,中间虽经过九年人类文明的教导,仍旧无法成为真正的〃人〃。这个事例,使我们发现了二件事实:


(1)虽然她们本质上是人类, 但因为从小不在人的环境中长大,也就发展不出人类的特性。


(2)人类有适应环境的本能,为求取生存,他能够因应不同的环境,而发展出适合该环境的特征来。


环境的重要性


蒙特梭利曾将〃环境〃比类于人的头部,强调环境对小孩的重要性,因为人类的一切成长都与头部有关,它是发号施令者,控制着生理与心理上的发展成熟度;而环境对于人类而言,也像头部一样,主宰着一个人是否够聪明的最大关键。正如前一章所提过,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实际上远比遗传重要,它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智愚和成败呢!


在教育上,后天良好环境的影响能够弥补个人先天的不足,诱发内在的潜能,使可凶、可善的人性导向正常化的发展。


在个人成长而言,个人的成长一定要与环境相适应,如果不能相适应,人的基本能力便无从发展甚或消失,严重的甚至导致不能生存,正如前面狼童的例子,他们不但失掉了人的本性,而且将他们带回〃人〃的世界后, 由于年龄已大,已经无法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生命也就非常短暂。


适 应 环 境


任何事物,包括万物之灵的人类,想要生存,就非得适应环境不可。反而言之,〃适应环境〃也是万物的一种本能。例如:长在沙漠上的骆驼,它们为了适应早晚温差大的气候,生理上就发展出了各种特殊的器官;而人类呢?我们以语言能力一例来说明本能的适应现象,例如母亲不希望孩


子讲粗话,小孩子居然朗朗上口,完全是他自己从环境中学来的;一个生长在英语系国家的孩子,


他家附近住许多墨西哥人,孩子的父母对西班牙文是一窍不通,而他却能说得极为流利,实际上成人们谁也没有教他,那也完全是他自己从环境中自然学得。甚至蒙特梭利也曾以一个例子来说明这


种关系:〃例如有些小孩一生下来,母亲即撒手人寰,那么小孩所学会的东西很明显的不是经由母


亲所教的。〃这完全是人一生下来,就有适应环境的本能,帮助他生存,甚至驱使他去发展未来生存必备的生理或心理机能。也就是说,人类的各种智能与体能都是因为适应环境而增长的。


智能与体能的成长


智能的成长,除了因为先天年龄的限制,而呈一定的发展规则外;个体与环境相适应的好、坏,亦是促使智能成长快速或者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个人有以下的推论:


〃个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果,是和两者之间的〃内容〃(品质、〃频率〃(数量)以成正比的关系而发展的〃。


也就是说,假如能给儿童一个非常丰富,能提供学习刺激的〃环境〃,而儿童在这环境中也能勤勉,多方的去〃适应〃,那么智能成长的速度和品质必将是很好的!


体能的成长,也是如此!比方说,小孩子想洗手,那他必须去开那个美观、灵活,而且水压很好的水龙头,开水龙头的动作,不太费力,让孩子多练习几次就会使小肌肉有良好的发展。他对水龙头愈能转动自如(与环境相适应),他愈能有兴趣(玩它),而小肌肉的旋转动作也就越成熟。


我们熟知的〃孟母三迁〃,也告诉了我们同样的讯息:(1) 人类的适应环境是一种本能(孟子住在葬仪社旁,天天学着他们哭哭啼啼!)(2) 环境的好与坏会影响孩子未来的一切发展(孟母迁到学校旁边,使得孟子走上学者之途)。


鉴于这种生命事实,蒙特梭利将环境列为教育的第一要素,并更进一步地配合她的儿童成长法则,设计出了适合孩子个别差异,并能激发孩子成长的各类教具,使孩子在环境中真正地适应,进而利用环境。


第8章原理论(二)──独立成长



您是否有过这样的经验,那天在菜市场买了一盆植物回家,每天一清早,你就会提着小浇壶,小心翼翼地将水洒向植物,说不定心里还会对它说起话来,〃快长大哟!〃;可是,一星期后,它居然枯萎了!为什么?


您是否曾又为孩子吃饭问题伤脑筋,只要一开饭您就得端着饭碗,满屋子地追小孩,就为了要喂他几口饭?甚至你气不过,还揍了他一顿,可是孩子却愈来愈不爱吃饭,为什么?


前面的例子说明了三件事情:

(1)你不曾了解这盆植物属于干燥型或者潮湿型; 正如你不曾了解孩子为什么会不爱吃饭。


(2)因为你的不了解, 你只好臆测──拼命地浇水穷命地追孩子。


(3)长大的是植物,长大的是孩子。 它自己能吸收就会自动长大,不能吸收,就生命枯萎。


植物的成长也与人类一样,除了外围的环境因素(水、空气之类)外,其余的,就得靠它自己一步步扎根 ,一层层发芽了,浇花的人是无法替〃它〃长大的!孩子呢?大人除了能供给他成长的外围环境外(食物、爱……等),将身子拔高拔壮的,其实还是孩子自己,大人是无法替他生活的呀!


独立成长的含意


孩子一出生,生理的各项功能尚未健全,心智也还没有成长,当然无法独立生存,他必得靠着亲职人员的照料,提供给他生存的必需品,才能一天天长大;而他向哪个目标长大呢?他是自然而然地朝向〃独立〃,朝向成长前进发展的!你看!他一步步地会爬、会走、会跳,渴望脱离大人的摆布,使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这世界;以自己的双脚走向自己想要去的地方。这不仅是孩子天天心里想把自己〃变成〃大人的一种向往,而是所有生物自然发展的内具力量。


所以我们说〃独立成长论〃,实际上它包含着二层意义:


(1) 〃独立〃是成长的主要目标──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就具有发展生命的能力。


(2) 〃独立〃是成长的必备条件──代表各项生理心理功能上的成熟。例如:能自己走路,能自由呼吸……。


举个例子来说吧,小明是一个婴儿,妈妈在他的婴儿床上吊着一个彩色球,三个月的他,只能睁着眼睛,随着它绕呀绕的,却没办法把它拿到手上把玩。


五个月后,小明看见墙角有一个圆球,他想要,就会自己爬过去,得到那个球。冥冥中小明自有一股力量驱使着他由〃躺〃到〃爬〃,能有力量自己完成愿望,也就是说,〃成长〃就是要使自己更有能力(成长目标──独立);为了要使自己更有能力,生理和心理就都必须要逐步发展成熟(所以,〃功能独立〃,我们也可以说它是成长的〃手段〃)。


让我们串联起这些观念:


┌─────────────────┐


│ │


│ 个体想要能生存(能成长) │


│ ↓ │


│ 必须自己适应环境(能独立) │


│ │


└─────────────────┘


┌─────────────────┐


│ │


│ 个体想要适应环境 │


│ ↓ │


│ 必得生理、心理 │


│ 功能独立(成熟) │


│ 例如:会走路、会拿 │


│ 扫把、有自信…… │


│ │


└─────────────────┘


这一连串的过程,他人是无法替代经历的,正如母亲不能替至爱的小孩呼吸一样。


成长的路相当地漫长,也并非一蹴可及,得靠不断地促使生理及心理功能独立(成熟),才能成为所谓〃独立的人〃,才有能力靠着自己的努力,完成生命发展中需要的各种活动。


让孩子独立地做


然而,生理、心理功能如何才能达到成熟(独立)?除开它们会随着年龄,逐序发展的自然因素外,亲职人员帮助儿童学习,即是重要的辅助因素了!但得记住 帮助是适量的,比如说看孩子折手帕的动作很慢,母亲忍不住抢过来帮他折。这种行为其实很残忍,因为你不但剥夺了孩子学习的


机会,而且,剥夺了他的自尊。所以在这里,〃独立〃也变成了一种大人对小孩的态度,即──〃放手〃,请让孩子自己做!你得尊重他的学习意愿。他所做的,虽然很慢很蠢,但那是一项神圣的工作!他正在学习呢!


帮助孩子独立的要诀,除开〃放手〃之外,还应该是〃最少的指导,最大的耐性和最多的鼓励〃! 


第9章 原理论(三)──生命自然发展



生命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看看那土里冒出的新芽,瞧瞧那〃唉!衣服又太小了〃的宝宝,你都可以确实地发现,生命它不曾滞止。


爷爷不是一生下来,就白了胡子,你也不是一生下来就长得这么高,都必须经过由幼小到成年的连续过程,才有现在的自己。但是只要问:是什么力量让我们长大的?恐怕没有人能够说个所以然。其实,生命它自然而然地发展,看上去很像极为随意,实际上,却充满着秩序和规律(一定由小到大,由简而繁),在一定的自然法则下,万物生生不息!


生命的自然发展


蒙特梭利在观察中,就注意到了生命〃自然发展〃的事实,她发现人的〃完成〃,实际上是经由自己的不断活动来达成的。比如〃母鸡孵蛋〃,母鸡生下鸡蛋之后,它能做的,也只是供给蛋的温暖,至于蛋壳里的〃胚胎〃如何变成小鸡,就得靠蛋壳内的〃生命〃自己去一步步地完成,老母鸡无论如何着急,也控制不了蛋壳里的小生命。


蒙特梭利更追根究底地往上找寻生命体自我活动的根据,她发现,儿童在出生以前,就具有了发展的预定计划,由于这个计划从生命的一开始就已存在,正如鸡蛋会变成鸡,人的受精卵会开展成胎,变成人,所以她称未出生之前,便具有这种〃开展功能〃的儿童,为〃精神和肉体胚体〃。〃胚体〃在卵受精的那一时刻,就含有了〃未来成为人〃的这一大自然的〃预定计划〃,于是〃预定计划〃也按着大自然订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