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征战实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新四军征战实录-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攻,并按照原议
    保证新四军安全移防江北及释放一切被俘人员。
    电文二:
    我全军被围于泾县、茂林以南,准备固守,可
    支持一星期。请党中央以周恩来名义,速向蒋、顾交涉、以不惜全面破裂威胁,要顾撤
围,或可挽救。
    上下一致,决打到最后一人一枪,我等不足惜。一周后如无转机,则将全部覆没。盼立
示。
    项英躺在荒野上,望着灰浑的天际。远处零星的枪声时隐时现。8日深夜离开军部后,
由于夜色苍茫,道路不熟,他们只在2个小山头转来转去,没有突出包围。现在,他也弄不
清到底在什么地方。周子昆和袁国平背靠背地坐在一起,各自想着心事。
    远处,一哨人马急奔过来。警卫员大叫一声“有情况!”
    拔出手枪,引导项英等人躲在一座土丘后面。
    奔来的,是刚从高岭撤下来的5团残部,为首的是团长徐锦树。徐团长见到项英等人,
不禁一阵惊喜:“项副军长,你们怎么在这儿?难道军部已经……”
    项英一阵慌乱,竟不知说什么好。袁国平抢过话头含糊地说道:“夜间突围时与军部失
去了联系,我们正在寻找军部。”
    徐团长疑惑地望着他们,喃喃地说:“我们也在找军部,我们一起找吧。”
    项英迟疑片刻,然后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项英低着头,跟着徐团长一行回到了军部。叶挺得知这一消息,怒火难平,大声说道:
“可耻的逃兵,我不想再见到他们!”
    项英、周子昆、袁国平羞愧至极,遂电告中共中央:
    今已归队……临时动摇,企图带小部队穿插绕
    小道而出……至9日即感觉不对……今日闻5团在附近,及赶到时与军部会合。此次行
动甚坏,听候
    中央处罚。我坚决与部队共存亡。
    在饶漱石的反复劝说下,叶挺还是给了项英等人面子。项英见到叶挺后说:“军长,在
危急关头,我本是不能离开部队的。这是我的错误,我已向中央报告,请求处分,听候处
理。”在得知中原局1月9日关于要叶、饶挽救危局的指示后,他表示:“既然中央有命
令,那你们负责指挥吧。”
    项英意识到,他是归来的逃兵,权力再不属于他。以后将无人来请示他,往日的威风已
不复存在。他叹了口气,垂下了头:“一场恶梦。”
    上官云相放下酒杯,望着杯中殷红的葡萄酒自言自语:“现在还不是喝酒的时候,穷寇
必追,除恶务尽。”他来到了作战室,下达了分区清剿计划:
    残匪亡过半,三日未食。自昨(9)日晚起,战志全失,匪首无法掌握,已分头窜逃,
星散于我包
    围圈内。各进剿部队,务于本日黄昏前将本区残匪清扫完毕。
    1941年1月11日。
    拂晓,国民党第108师、52师逼近求岭一带,与新四军第1纵队新1团遭遇,发生激
战。新1团在团长张侄秀率领下奋力拼杀,终因寡不敌众被打散。
    叶挺在石井坑临时指挥部里,分别致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人:
    一、顽敌40、144、79、52、108各师,已于今日合围,预计明晨会总攻。
    二、顾已下生擒我等之命令。
    三、我们方针:缩短防线,加强工事,以少数
    箝制多数,控制一个团以上兵力,选择弱点,俟机突击,给以大打击,再做第二步,能
突破当更好。
    四、现士气尚佳,惟粮弹不齐,不能持久。
    本军五昼夜不停与五六倍之敌激战于重围,计
    划又告失败,现将士疲劳过度,只好固死一拼。
    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当即致电刘少奇、叶挺等:
    希夷、小姚的领导是完全正确的,希望全党全
    军服从叶、姚指挥,执行北移任务。你们的环境虽困难,但以游击方式保存骨干,达到
苏南是可能的。
    叶挺在危难中又挑起了更重的担子。于是,他重新调整了守备部队的任务:
    第3纵队老3团2营固守石井坑西南东流山北高地,向西防御;3营坚守石井坑北香炉
墩高地,向西北防御。新3团在石井东北,以1营坚守白山高地,向东防御;以2营坚守狮
形山以北二里路高地,向北防御;3营随团部在白山西侧高地。纵队指挥所在狮形山的东山
南侧。
    第3纵队的5团坚守石井坑的东流山,1营在左边的主峰东头山,2营在右,3营在中
间,各守一个山头。
    夜幕中,各部队在加紧构筑工事,准备迎接更大的风暴……
    1941年1月12日。
    清晨5时30公,上官云相电话命令:
    各部队即刻开始向当面之匪进行拂晓攻击。
    于是国民党军队对新四军发动向心合击。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皖南新四军的处境十分关心。作出了《关于新四军由叶挺、饶漱石
负责领导的决定》,指出:
    一、中央决定一切军事、政治行动均由叶军长、饶漱石二人负责,一切行动决心由叶军
长下。项英
    同志随军行动北上。
    二、中央此决定向部队干部宣布。
    同时,中共中央致电在重庆的周恩来、叶剑英:
    望向国民党提出严重交涉,即日撤围,放我东
    进北上,并向各方面呼吁,证明国民党有意破裂,促国民党改变方针,否则有全军覆灭
的危险。
    东流山在流血。
    国民党40师凭借着精良的武器装备,整营整团地向新四军阵地轮番进攻。5团的战士
在敌军的炮火下顽强地抵抗,鲜血已染红了阵地。有的阵地已被突破,双方展开殊死的肉搏
战。有的战士拖着打断的双腿,拉响手榴弹,同敌人抱在一起同归于尽;有的负了重伤,抱
着敌人一同滚下山崖……
    在国民党40师的强烈攻势下,新四军东流山及其以北高地失守。接着,白山等阵地和
军部南北各高地相继失守。
    夜幕又降临了。
    然而,石井坑上空曳光弹交错,将天空变成了白昼。借着火光,国民党军步步逼近。
    叶挺意识到,最坏的结局就要来临。他开始焚烧文件,眼光不禁落在刚刚收到不久的
毛、朱、王来电上:
    你们当前情况是否许可突围,如有可能,似以
    突围出去分批东进或北进(指定目标,分作几个支队分道前进,不限时间,以保存实
力,达到任务为
    原则)为有利,望考虑决定为盼。周在重庆交涉恐靠不住。同时应注意与包围部队首长
谈判,并盼将
    情形告之。
    突围!叶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这支英雄的部队,3年游击战争造就的一批骨干,生死
存亡都系在这个早已不是共产党员的军长身上。
    枪声越来越密,越来越近。
    “任光!任光”,一阵撕人心肺的呼唤声传了进来,叶挺感到心口一阵紧缩,急步冲出
指挥所。
    任光中了流弹,呼吸微弱,流血不止,他紧握着叶挺的双手,嘴角微微颤抖,似乎要说
什么,可是什么也没能说出来。叶挺悲痛地吼道:“敌人就要冲上来了,你们还等什么?
    快抬走!”几个战士急忙抬起任光向安全地带跑去。
    望着他们远去的身影,叶挺禁不住泪光莹莹。
    任光,是与冼星海齐名的著名音乐家。抗战爆发后,他毅然抛弃优越的生活、工作条
件,携夫人徐韧跟随叶挺加入了新四军。他创作的《渔光曲》、《大刀进行曲》、《打回老
家去》等歌曲曾风靡中国大地。不论城市、农村、国民党军队、共产党军队,到处都有他的
崇拜者。不久前,叶挺曾决定任光夫妇离开皖南,可任光执意不肯……
    任光静静地躺在地上。国民党军包围上来。
    几位新四军战士为保卫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与敌人进行了一场殊死的肉搏,然而,他们
一个又一个地倒下去,敌人冲上来。
    几个国民党兵端着刺刀围住任光,凶狠地问道:“你是什么官儿?”
    任光抬起微弱的头,十分艰难地回答:“我……我……是《渔光曲》……的……作
者……任……”
    凶狠的士兵愣住了。片刻,他们不约而同地脱下帽子,向任光深深地鞠了一躬,转身远
去。
    苍茫的夜色中,任光的心脏停止了跳动,鲜血染红了身下的一片土地……
    石井坑终于失守了。
    叶挺指挥部队边打边撤,退到了狮形山,并召开团以上干部紧急会议。会上,叶挺决定
立即分散突围。叶挺、饶漱石等为一路,项英、袁国平、周子昆等为一路。其它各部队向四
面八方分散突围,总的目标一个是苏南,一个是江北无为。
    最后,叶挺望着跟随自己几年的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坚定而又不无悲伤地说道:“同志
们,只要突出去就是胜利!留得火种在,不怕不燎原!祝同志们突围胜利!”
    夜间零点。新、老3团十几个号兵以吹开饭号为突围信号,发出了分散突围的命令。
    历史记住了这个时刻,被围困的皖南新四军,冒着枪林弹雨,开始了最后的突围……
    1941年1月13日。
    袁国平从昏迷中醒了过来,他感到浑身剧痛,天旋地转。凌晨突围后,他先后4次负
伤。由于失血过多,他已经很衰弱了。在他朦胧的记忆中,只有一些零零散散的画面:尸横
遍野,血流如溪,枪弹呼啸,火光冲天……
    几位战士抬着他,艰难地向前走着。他意识到自己生命的路程就要完结了。他微睁双
眼,望着这些与自己朝夕相处、生死与共的战士们,心里充满内疚和愧恨。“你们走你们的
吧,赶快突围出去,不要管我了。”他真诚地说道,“你们冲出去一个,就是一颗革命的火
种。”
    “不!”战士们固执地回答,“袁主任,要死我们死在一起!”
    多么好的战士,他们带着心灵的创伤和身躯的伤痕,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挣扎,而对领
导指挥的失误却没有半句怨言。袁国平不禁感到心头一热,泪水模糊了视线。
    此刻,他也许想用最后的力量回顾一生,也许想用最后的力量来总结这次事变的教训,
也许想用最后的力量来向党中央作出检讨,也许想用最后的力量向身边可爱的战士鞠上一
躬,然后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也许……
    他努力使自己平静了片刻。然后,趁同志们不注意,用一生中最后的力量摸出手枪,向
自己的头部扣动了扳机。
    他死了,殷红的血从额头涓涓涌出,手中紧握着那支枪管微热的手枪……
    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致电周恩来、叶剑英,要他们“向当局提出最严重交涉,如不立
即解围,我们即刻出兵增助。
    破裂之责由彼方担负。”
    周恩来、叶剑英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在重庆与蒋介石等人进行了交涉。
    蒋介石表示:12、13日已2次令顾祝同撤围。
    皖南大地仍然硝烟滚滚,鲜血如注……
    中共中央又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的名义发表抗议皖南包围通电:
    我八路军新四军前受日寇,后受国军之攻击,奉命移防者,则遇聚歼,努力杀敌者,则
被屠杀,是
    可忍、孰不可忍?特电奉达,敬恳中央立解皖南大军之包围,开放挺等北上之道路,撤
退华中之剿共
    军,平毁西北之封锁线,停止全国之屠杀,制止黑暗之反动,以挽危局,以全国命。
    叶挺率教导总队及军部工作人员,一路激战,连夜翻过火云尖,拂晓抵达大康附近的西
坑。
    一缕阳光透过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山脚下,一个人高举着白旗边喊边走过来:“不要
开枪!不要开枪!自家人不打自家人啊!”来人走近后,自称是国民党108师644团2营的
排长。他气喘吁吁地说:“我是108师的,请你们派一位代表出去商量办法。”
    面对这种情况,大家面面相觑,将信将疑。教导总队决定派敌工部长林植夫代表前去接
头。林植夫暗想:108师过去同新四军的关系处得比较好,也许他们会让一条路给新四军。
    于是决定出去试一试。
    半晌,不见林植夫返回。
    饶漱石决定,再派军部秘书处长黄克诚前去谈判。……
    1941年1月14日。
    延安。
    毛泽东在注视着皖南。
    中共中央在注视着皖南。
    毛泽东在焦急地等待着皖南的消息,他已经连续发出电文,向叶挺通报,向叶挺询问:
    接周恩来电称:“蒋12日、13日两次电令顾祝同撤围,并允走苏南”等语。特达。望
你们再坚持二、三天就有办法
    (一)蒋介石已令皖南停战撤围,究竟是否停战,望即告。
    (二)如未停战,望鼓励全军,定有办法。
    (三)我军死伤多少,被俘多少,死伤及被俘干部姓名、官级,望查明速报,以便向蒋
交涉。
    在毛泽东心急如焚的时候,传来了使他失望的消息:“上官云相13日未时(13至15
时)解决我7000余人,另有1000余人已命坚决解决。”
    毛泽东仿佛看到在血泊中拼力挣扎的新四军,仿佛看到叶挺在绝境中向党中央伸出呼救
的双手。他悲愤难平,立即致电周恩来、叶剑英:
    ……现在不是走何路线问题,而是救死问题,如不停止攻击,即将全军覆没,请立即要
蒋下命令停
    战撤围。
    西坑。
    弹痕累累的新四军军旗在寒风中抖动。
    军旗下,伫立着一群同样累累伤痕的士兵。
    士兵群中,挺立着叶挺那高大身躯。他的细呢中将军服上布满弹洞、泥浆和鲜血,一双
炯炯有神的眼睛在憔悴的脸庞上闪着光芒。
    他已经组织手枪队向108师644团阵地进行多次猛攻,但终未能冲出坑口。
    “叶军长,”饶漱石走了过来,“你是否可以到三战区与顾祝同谈判,让我军指战员能
下山回苏北?”
    叶挺注视着远方,缓缓地说道:“我现在是败军之将,身无一卒,根本没有谈判的条
件。我是坚决不能去的。大革命失败后,我离开党已经10年,这是个惨痛的教训,我是深
刻记取的。”
    饶漱石望了一眼疲惫的士兵,转过身来说道:“不是你自己要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