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恶明- 第3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嘉靖皇帝听完陆炳的话语之后。开口说出的章程,说完还没有等到周围的臣子们提出意见,他自己就颇为为难的止住了话头,陆炳在这几天地介绍中都已经是说的明白,现在各地的卫所边镇。军官大都是趋势兵丁军户为奴为工,甚至有把丁壮租给商人做工的,借此捞取钱财。 
    这样的训练和士兵,自然就不要谈什么战斗力了,陕西三镇和云贵之兵虽然合用,可在西域的亦利巴里部同样是巨大地威胁。陕西三镇也不会抽调出来太多的人马,云贵方向上暹罗和缅甸的威胁还有土司们的变乱,也是不容忽视的威胁,也是抽调不出人手,其余的地方就不要提了,那边的兵丁连农民也不如。 
    各个边镇的整顿显然是迫在眉睫地事情,但是不管是整顿训练还是要进行战斗,都会牵扯到一个问题——钱。 
    先前所说的那些钱财之险已经是说的明白了。国库空虚如此,即便是抄家得来的那几百万银两,用在此时这个百废待兴的局面上,也是杯水车薪,要等到第二年的赋税收上来,也耽误不起。 
    既然是没钱,何谈什么练兵打仗,先发愁文武百官的俸禄和军饷吧!皇帝的苦恼周围几个人都是明白,陆炳没有再说什么,他已经是把所有的情况大概的说了一遍。给嘉靖清楚地分析了当今的局面,剩下地。如何解决,如何应对,那就是皇帝和最近上来的司礼监和内阁六部的问题。 
    而且说句实话,陆炳自己也没有什么解决现在这种局面的妙招,这次的内书房里面不光是陆炳和小三和周林三人了,还有新任的几名尚书,现在的内阁大学士没有资历足够的人来担任。 
    皇帝简拔的西党官员大都很年轻,户部,吏部,兵部是被清洗最厉害的一个机构,大部分的人都是被定罪拘押,所以户部的尚书竟然是一名员外郎提拔起来的,吏部和兵部都是由从前致仕回家的几个西人老臣担任,这些大臣们都是在书房里面,和嘉靖皇帝一起听着陆炳的讲解。 
    们知道这个时候也就是他们在皇帝面前表现的机会了是绞尽脑汁的想着,希望能够在嘉靖心里面得到好评。 
    户部尚书毕竟是年轻,从较低的职位上面被提拔上来,心里面的城府涵养差了些,看到大家都不出声,他在那里稍微琢磨了一下,就开口说道: 
    “万岁,臣下这几日在户部勘察历年的文档账簿,还有刑部对那些乱臣的审问记录,这些年南北的商人们贿赂那些乱臣,往往都是把自家的税赋定的很低,正是以为这个,各地的税司衙门都是缴纳不上银子,臣以为,正应该接陛下神威,把这税制清理一番,想必可以让国库充盈。” 
    吏部的尚书是老臣担任,做事也是稳重许多,听到同僚的建议,沉吟一下开口反对说道: 
    “陛下,现如今人心初定,况且各地商人们已不是当年,各个煊赫异常,翻云覆雨颇有权势,这清理税赋之策定会让商人们人心动荡,怕会招致更大的风波!” 
    别看这些人在从前都被人称作西党,而今都是做到了高位之上,自然而然的就分出了派系,一个人提出的意见比较激进,另外一个比较持重,在座的臣子都是纷纷的选择自己支持的方向辩论了开来。 
    嘉靖皇帝这时候倒是没有服丹药,不过看着书房里面这些臣子们引经据典的争吵,禁不住苦笑了一声,心里面想到,这果然百官的劣性,改不了了。 
    屋子里面的人虽然或者是低品的官员升下来,或者是久不在官场之上的老臣,但是几千年的官场文化沉淀可是骨子里面的东西,大家虽然是在那里争论,可都看着皇帝和陆炳几个人的脸色。他们可是知道,陆炳和周林,包括公公才是此时真正的亲信之臣,他们没有发表意见的时候,自己不要把话说死。 
    所以书房里面的大臣虽然是在争论,可是说话言辞都是很有分寸,点到极致,陆炳这几年被关在府中,早就是磨练出来了沉稳性情,也知道言多必失的道理,在那里只是沉静着不出声。 
    =;监总管,也是小心翼翼的习惯了,也在那里不作声。反倒是京卫提督周林有些忍不住了,他到京师之后,虽然是贵为京卫提督,总管京师兵马。 
    但是接下来就马上是东党文官们把持朝政的时候,文官们都是知道周林是皇帝的亲信,又是出身陕西边镇的武官,和西党的关系很近,这些人处处打压周林,京师的武官大多是勋贵出身,对于兴献王府的武官周林也颇为的瞧不起,更是混不到一个圈子里面去,所以周林这么多年,经历这种争论还是第一次。 
    听着文官们那边说着颇为让人气闷的话语,翻来覆去的却只是为了是不是收税,听得他越来越烦闷,终于是忍不住开口说道: 
    “陛下,诸位大人,财赋之事咱是外行,不过却知道一个道理,这打仗作战的事情,凡是先动手的都要占上风,眼下关外和塞外虽然是安静,但谁知道对方什么时候会有举动,别是那边动起手来,咱们这边还在收税。” 
    周林一说话屋子里面就安静了下来,这些文臣们一边是听着周林说话,另一边都是拿眼睛瞧着皇帝的神色。 
    嘉靖皇帝心里面也是为难,知道现在虽然是各地的官员都表示了归顺臣服,但是这些虚言说明不了什么,那名老成持重的尚书说的也是在理,突然的收从前的税赋,怕是刚刚稳定的局势真的就这么动荡起来。 
    不过周林的一番话却更是让他猛醒了过来,商人们的动荡算什么,太祖朱元璋定鼎的时候,一样是把江南的富商们杀头破家,历代的皇帝都是会商人们不客气,动荡算什么,北方的威胁一天不清楚,这江山做的就不稳定,何况在关外塞外的这股力量,还是一支把和大明纠缠了一百多年的蒙元鞑虏打的消失的势力,怎么能不小心。 
    皇帝终于是开口,作出了判断: 
    “这税要收,要加,要追!” 
    ……   
      正文 第五百二十六章 税监 
       
    臣们变幻观点,所用的时间很快,既然皇帝都已经是的政策,方才还为到底是收还是不收争吵的人们论点迅速的变得一致起来,大家纷纷的开口说现在草原上的危险迫在眉睫,所以先凑齐军费整顿士兵才是正事。 
    税在文官执政的时候,可是油水最大的差事,上下其手的机会极多,既然是定下来要去收税,加税,那么谁来负责这个呢,书房里面的几位尚书彼此交换了一下眼神,谁都没有说话,不过却都是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垂涎。 
    不管从前这些人如何的受到东党官员的打压,川陕四省的农业如何受到东边工商的侵害,他们上台了之后,所想到的不是什么振兴家乡,或者是让家乡的工商兴起,扶持家乡的农产。 
    想的都是很直接的事情——捞钱,有了捞钱的机会,大家都是摩拳擦掌的准备动手,这可不是客气的时候。而且文官把持朝政的时候,收税的权力被户部牢牢的把握在手中,实实在在的做到了把持天下钱粮。 
    户部尚书心里面高兴到天上去了,心想这才上任没有几天,天上就掉下来这么个金山,心里面已经是开始盘算如何的捞钱了,周围的那些大臣们心里面都是想着,如何在这个大肥肉上给自己捞上一份。 
    在这个书房里面,几乎是能听见吞咽口水的声音,坐在座位上的这些大臣的表情眼神,都是全部的落在了嘉靖皇帝的眼中,服用丹药,人变得很是敏感易怒,皇帝这么多年的隐忍,本来就是对周围特别的敏感,更不要说这些政坛新人们的脸上表情了。 
    皇帝的心里面禁不住是厌恶非常,不过治理国家,显然不能只是倚靠太监和武官,这些文官们的存在也是必须地。国家机器必须的有这些人才能顺畅的运转,朝廷中的官员本身就是以北三省和南方的居多,这次的清洗对象大部分都是东党的官员,因为他们在官员队伍里面比例太大,现在各个衙门已经是出现了缺额的现象,大明的官场向来是人浮于事,臃肿不堪。此时居然是缺人当真是天下奇闻。 
    厌恶归厌恶,既然是还需要他们,皇帝也不会这时候当面地翻脸。嘉靖微笑着说道: 
    “各位臣工都是新近赴任,手上的事情千头万绪,税赋之事。朕自有安排。” 
    在座的那些大臣们心里面都是纳闷,不过也不好明着问出来,只是现在地皇帝可不是几个月前,文臣们可以借着什么“垂拱之君,君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之类的话语把皇帝架起来。若是有疑问,呆在天牢里面从前的上司和同僚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小三!” 
    皇帝轻喝了一声,侍立在边上的公公连忙地朝前走了一步,嘉靖皇帝脸带着笑意,开口说道: 
    “东厂重建,正是需要用人的地方的。你选调信得过的人手,去各地纠察税赋吧,陆炳的衙门也要抽调人手协助!” 
    被皇帝点名授命,公公和陆炳都是连忙的施礼领旨,公公不是什么有城府地人,领旨的时候,脸上已经是喜形于色,谁都能看得出来他高兴的要命。太监去各地收税这倒也不是什么特例。 
    税监的名声在正德年间就已经是臭不可闻。东厂派出的太监到大明富裕的府县,监视税赋的收取情况,这些宦官手段狠辣,刻薄非常,各地的官员和商户都是苦不堪言,从前地司礼监秉笔大太监还是黄锦的时候,税监的制度还是维持着,不过那时候真正可以收上来税赋的产业基本上都和京师商团有关,所以逐渐的弱化,开始从各地召回税监。 
    到了检地案之后。把持朝政的文官们直接就是插手各地的生意,想尽了方法偷逃税款。这些收税的太监们更是不招人待见了,内阁的命令一下,各地的宦官们都是灰溜溜地回到了皇宫之中。 
    东厂被削弱,税监之权被剥夺,没有了耳目,没有了钱财,司礼监秉笔太监的权势一落千丈,宫内地用度也是跟着紧张了起来,小三有时候也是暗自想,从有司礼监以来,哪有内相羸弱到自己这个地步的,实在是丢人到家了。 
    所以这次既然是要派人出去收税,嘉靖皇帝第一个就是选择了自己的心腹来负责,公公自然是喜悦非常,这也算是皇帝对小三和陆炳在这次的兵变里面功劳的赏赐,东厂派出税监,锦衣卫派人协助,这就是双方都有油水可以拿了。 
    的人手虽然是由宦官和内卫的武官们担任,可这收税需要六部尚书们共同商议了,牵头的自然就是户部,因为现在没有内阁大学士了,没有裁断之人,六部尚书不管是不是关着财赋这一块,却都是需要发表意见。 
    在书房的这些大臣们,眼睁睁的看着这个肥缺飞了出去,心里面都是失望之极,却不能明白的表示出来,各个忍受的很是辛苦。 
    既然是说起额度,而且自己在这个额度其中没有什么好处,这些尚书侍郎们的心思又是回到了从前的轨道上来。 
    从前西党和东党在朝中相争的时候,双方的分歧之一就是税赋,西党的川陕云贵本身没有什么工商,官员们出身都是地主乡绅,所以在朝廷上的意见是削减田赋徭役,加重商税,他们的根据是农桑才是国家的根本,工商是小道,有害于国家。 
    东党虽然进入朝廷的时候,背景也都是地主一流,可是这些年工商大兴,地租的收入已经是远远的及不上他们家中经营工商赚到的钱财了,他们在朝廷上所持的立场,自然是和西党完全的相反,加重农税田赋对他们来说,正好可以让更多的人不去种地,来到府县里面做工经商。 
    双方在朝堂上的争执不断,在嘉靖皇帝没有发动兵变的时候,在朝廷上西党都是完全的处于下风,所以天下间的农税田赋定额很高,从前地主们可以耍手段转嫁到自家的雇农和佃户的身上去,可是这赋税居然是收到连他们都要花钱缴纳的地步,尽管当时西党处于劣势,但是这些官员宁可被罢官和受到申斥,也要去反驳争执。因为这可是他们的家乡父老的产业,自家的赚钱手段,不去争不行。 
    此次收税,嘉靖皇帝既然已经是说出了让六部定下额度,那么这些人如何安排,就很显而易见了。 
    原来被加的很高的田赋被削减了下来,但是工场和商铺的税赋则是被定的很高,订的高没有关系,反正是不用自己去收,皇帝更不会知道对于工商收税到底多少才是一个合适的额度。 
    要是有什么辛苦和为难的地方,就让太监和锦衣卫去操心吧!反正等到钱收到国库来的时候,六部也有可以捞钱的机会,到时候少捞点,面子上不难看就是。既然都没有什么意见,就把商定的额度报了上去。 
    自从嘉靖皇帝重新掌握大权之后,在书房里面定期不定期举行小规模的聚会,六部尚书侍郎和各个大衙门的人员都是看着这个眼馋的要命,陆炳,公公和周林,或者是亲信的武官或者是内宫的太监,这几个人和嘉靖都是有这样那样的关系,可不是这些新进提拔起来的人能够参与进来的。 
    慢慢的,在书房商议国家大事成了朝廷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司礼监,锦衣卫,京卫的首领都是有资格议事的,偶尔也会宣召大臣们入内商讨咨询,仅仅凭着几个小太监在里面也无法完成更多的文牍工作。 
    在小三的建议下,司礼监排名第四和第五的秉笔太监开始来到书房轮值,礼部和礼部各有几名五品的堂官主事在这里办理公文,这些人品级虽然是不高,却每天接触中枢的事务,和皇帝勋贵大臣们打交道,往往是在书房的差事完结之后,立刻就是越级的提拔。文武百官,京城勋贵都是盯着这书房里面当值的差事,颇有当年的内朝和鼎盛时候翰林院的意思,所以后来就有这个规矩,看一个人的仕途前程。只要看他官衔前面有没有“值书房”三个字就是。 
    已经是破败了许久的锦衣卫和东厂衙门,迅速的开始恢复起来,大家都是知道皇帝现在对于这两个衙门十分的宠信,重回当年的威风也就是在眼前了,而且听说朝廷又要朝着各处派出税监,这更是变成一个油水丰厚的地方,从前从里面跑出来那些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