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后期政治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政治史-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兵。这样,诸王不仅掌握了封国的军政大权,还控制了相当数量的军队。晋 



② 《晋书·后妃·胡贵嫔传》。 

③ 《晋书·石苞传子崇附传》。 

④ 《晋书·傅玄传子戍附传》。 


… Page 82…

武帝分封宗室的目的是为了拱卫皇室,后来诸王大都卷入了争夺最高统治权 

的混战,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跟他的初衷恰恰相反。 

      “八王之乱”的八王,一般指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冏、河 

间王颙、成都王颖、长沙王 和东海王越。亮、伦是司马懿之子,玮、颖、 

  是武帝之子,冏是司马昭之子,颙是司马懿弟司马孚之孙,越是司马懿弟 

司马馗之孙。实际上,卷入八王之乱的不只八王,大概这八王关系最大,唐 

人编《晋书》时,将这八王合为一传,因而通称为“八王之乱”。 

     公元291年,贾后为了专权,密召都督荆州诸军事的楚王玮入京,杀掉 

杨骏及其党羽,皆夷三族,囚杀杨太后。朝臣推举汝南王亮和元老卫瓘共同 

辅政,贾后仍未掌权。悍妇贾南风指使白痴丈夫惠帝密令楚王玮杀死司马亮 

和卫瓘;又以“擅杀”罪杀玮,大权尽归于贾后。贾后除了依靠族兄贾模、 

内侄贾谧、母舅郭彰这些亲党外,还起用当时的名士张华、世族裴頠等出掌 

机要,相对稳定了七八年时间。 

     惠帝只有一个儿子太子遹,是后宫谢氏所生。太子和贾谧有矛盾,贾谧 

劝贾后废掉太子,以免日后太子继位时他们不利。公元299年,贾后诬陷太 

子遹要杀害她和惠帝,废太子为庶人,次年杀之。赵王伦先已奉调入京为禁 

军将领,他谄事贾后,得掌要权。公元300年四月,他利用禁军对贾后杀害 

太子的不满情绪,起兵杀了贾后和张华、裴頠、贾谧等人。次年正月,司马 

伦废掉惠帝,自立为帝。出镇许昌的齐王司马冏首先起兵讨伐司马伦,得到 

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冏等的响应。三王联兵与司马伦大战60余日, 

双方死亡近10万人。司马伦战败被杀,惠帝复位。司马冏入京辅政,掌握 

了大权。 

     齐王冏沉迷于酒色,荒废政事,为久专朝政,他立惠帝弟清河王司马遐 

之子年仅8岁的司马覃为太子,引起成都王颖、河间王颙和长沙王 的不满。 

公元302年十二月,河间王颙出兵进攻洛阳,长沙王 时为骠骑将军在洛阳 

开府,也举兵讨伐司马冏。冏为 所杀,惠帝即用司马 掌握朝政。 

     司马颙原来打算借这次起义废掉惠帝,拥立司马颖,自己做宰相,掌握 

实权,没料到实力较弱的司马 杀司马冏并掌握了大权。公元303年8月, 

成都王颙和河间王颖又联合起来,攻打司马 。 屡破颖军,斩获六七万人。 

但由于双方兵力悬殊,洛阳形势日紧。东海王司马越勾结部分禁军,拘禁了 

司马 ,向外兵求和;司马 被转交给司马颙部将张方,张方将他用火烤死。 

     此后,东海王越与成都王颖、河间王颙等,为争夺中央统治权反复攻杀。 

至公元306年,颖、颙相继为越所杀,司马越总揽大权。同年,司马越毒死 

惠帝,拥立晋武帝第二十五子司马炽继位(晋怀帝),八王之乱才告结束。 

     八王之乱延续16年之久,战场从洛阳、长安扩展到黄河南北,北方生 

产遭到极大的破坏,给人民造成了无穷灾难。诸王的军队到处烧杀抢掠;幽 

州刺史王浚率乌桓、鲜卑军队先后进攻邺城和洛阳,抢劫妇女财物,屠杀人 

民。西晋统治集团的力量也在这场混杀狂斗中消耗殆尽,导致西晋政权的早 


… Page 83…

   日覆亡。 



                                     5。士族门阀制 



         (1)门阀制度的形成 

        门阀制度的特点是按照门户等级区别士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所处的 

  不同地位。门阀贵族在各方面享有特权。汉代虽然已有士人和庶民的区分, 

  但不象后来那样以门户来区别政治地位。士族在政治上或选举上特权的获得 

  是门阀形成的重要标志。这一标志在东汉时期已见端倪。 

       西汉后期豪强地主已有相当的发展。刘秀创建的东汉王朝,是在南阳、 

  颖川、河北等地的地主、官僚集团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刘秀本人是豪强地主, 

  他的亲信、大臣也大都出身于州郡著姓、地方长吏。刘秀的姐夫邓晨,“世 

                                  ① 

  吏二千石”,“家自富足”;妹婿李通,“世以货殖著姓”,与其父皆仕 

          ② 

  于王莽 ;母舅樊宏,也是南阳著名的豪强地主,拥有众多的依附农民和奴 

  隶。 

       东汉王朝建立以后,追随刘秀的豪强地主都封侯食邑,成了新的贵族。 

  这些人地位尊崇,生活待遇优越,他们联结地主、富商,形成强大的豪强地 

  主阶层。在东汉王朝的保护下,豪强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享有种种特 

  权。政治上,豪强地主通过把持“察举”和“征辟”,获得从政的特权,东 

                                                               ③ 

  汉后期,“以族(门第)举德,以位(权位)命贤”,成了司空见惯的现 

  象。所以仲长统在《昌言》中说:“天下士有三俗,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一 

  俗。”豪强地主世代充任封建政府的各级官吏,牢牢地控制着中央和地方政 

  权。经济上,他们拥有比西汉豪强地主更雄厚的经济力量,控制大量的土地、 

  奴婢和依附农民,占有巨额社会财富。他们多采用庄园经济的形式剥削压迫 

  农民,佃农受到超经济剥削,实际上是农奴,豪强地主往往以宗族关系掩盖 

  这种阶级剥削关系;庄园实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文化上,东汉重文吏, 

  兴太学,士大夫通过累世专攻一经入仕,子弟大多做官,门生故吏遍天下, 

  形成累世的公卿名门望族。如东汉弘农杨氏,四世皆为三公;汝南袁氏,四 

  世五公。他们熟悉儒家经典,是宣传封建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并以此维护 

  其政治、经济特权。 

       至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战胜对手,无不尽力笼 

  络拥有部曲、佃客的世家大族。如曹操拉拢许褚、李典、田畴、任峻、吕虔, 

  孙权拉拢鲁肃、甘宁和吴中四姓,刘备拉庞麋竺、霍峻等,在这些世家大族 

  的归附和支持下,魏、蜀、吴政权才得以巩固发展,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① 《后汉书·邓晨传》。 

② 《后汉书·李通传》。 

③ 王符:《潜夫论·论荣篇》。 


… Page 84…

       曹操依靠世家大族的力量统一北方后,对那些不亲附自己的士人进行了 

  打击,先后杀掉了狂妄的名士孔融和以家世文才自傲的杨修,以及浮华惑众 

  的魏讽和他的几十名党羽,推行“唯才是举”,以扩大统治基础,树立专制 

  统治。 

       曹操死后,曹丕代汉称帝,以九品中正制作为选拔官吏的制度,废弃打 

  击世家大族的政策。自魏明帝以后,世族把持选举,相沿成风,积弊日深。 

  到司马氏当国时,就几乎专以家世论品了。掌握察考士人权柄的中正官位为 

  世家大族垄断。九品中正制成为世家大族享有高官厚禄的捷径。中正依倚权 

  贵,高下任情,按才德品人的规定已成空话。刘毅上书晋武帝论九品中正之 

                                              ① 

  弊时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九品中正制已完全演变为巩固门 

  阀势力的工具了。 

       司马氏代魏称帝,得到了世家大族的有力支持。西晋王朝建立后,对世 

  家大族的利益倍加保护。当时的世家大族如琅玡王氏、颖川荀氏、太原王氏、 

  泰山羊祜、河内山涛等,或以国之耆老,特蒙优礼;或以参与魏、晋递嬗密 

  谋,任掌机要;或以连姻皇室,为晋室爪牙虎臣。他们的子弟通过中正品第 

  入仕,获得高品显官,成为世代相承的贵胄。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士族,从他 

  们的家世源流看来,绝大多数都是在魏晋时期形成的。 

       西晋王朝除了在政治上通过九品中正的选举制度保障世家大族从政的 

  特权外,还运用占田制和荫族制保证他们在经济上的门阀世袭权利。西晋占 

  田制规定:各级官员按照他们官品的高低,合法占有多寡不等的土地,一品 

  官占地50顷,以下每品递减5顷,连最低级的九品官也占有10顷土地。当 

  时能够做到高品官的只有士族,而通过九品中正制,士族官位实际上具有世 

  袭性,因而也就保证了他们广占土地的世袭性。 

       西晋的户调式还明确规定了各级贵族官僚、宗室、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 

  的荫族权利,多者九族,少者三世,享受免役免税的特权。士人子孙即使不 

  做官,也同样可以获得荫族权,只要祖先被认为是士人,子孙自然也是士人, 

  这一规定在以前是缺乏保证的。 

       为了保护自己的特权,他们特别注意门第,明确士人和非士人的区别。 

  挚虞撰《族姓昭穆》10卷,专门记叙士族官僚的家谱,作为中正官评定士人 

  品级的依据。《晋书·苻坚载记》(上)称“复魏晋士籍,使役有常”,同 

  书《慕容宝载记》称慕容宝“定士族旧籍”,所称旧籍应指魏晋士籍。由此 

  可见魏晋时已出现了确立“士名”的士籍,使“士”的身分有籍可查。南朝 

  人认为士庶分隔始于魏晋,从这个角度来讲是有道理的。 

        (2)门阀制度的盛衰 

       公元317年,东晋建立。晋元帝司马睿在洛阳时就与北方士族的代表人 

  物琅玡大族王导关系密切,渡江南来后,司马睿用王导为谋主,王导建议他 



① 《晋书·刘毅传》。 


… Page 85…

  从北方南来的士族中网罗人才,同时拉拢江南士族。司马睿以勃海刁协、颖 

  川庾亮等百余人为掾属,称为“百六掾”,南下的北方大族垄断了政权、顾 

  荣、纪瞻等江南大族也投靠了司马睿。东晋王朝是在北方南方的“侨姓士族” 

  和南方原有的“吴姓士族”的共同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从一开始就代表士族 

  门阀大地主的利益。 

        司马睿称帝后,以王导为丞相,以王敦为镇东大将军,军政大权全部由 

  琅玡王氏掌握,甚至在登基时让王导同坐龙床,接受百官朝拜,时人称之为 

   “王与马,共天下”,反映出东晋政治的主要支撑力量是侨姓士族。东晋中 

  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几乎全部由“侨姓”或“吴姓”士族充任。士族门阀 

  享有政治、经济和法律上的种种特权,当时是“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 

  贵”。门阀政治发展的结果,在东晋时期形成了琅玡王氏、颖川庾氏、谯国 

  桓氏、陈郡谢氏等几家北方士族轮流执政的局面,皇帝实际上没有什么权 

  力,“晋主虽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宰辅执政,政出多门,权去公家, 

               ① 

  遂成习俗” 。 

        门阀士族自魏晋时期形成以后,到东晋时达到极盛。南朝时期,虽然是 

  寒门地主做皇帝,但门阀士族的特权仍得到承认。 

        南朝时期,士族一方面力图凭借父祖余荫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尽可能 

  地保存家族原有的政治经济势力,另一方面通过婚姻和仕宦两途,把自己和 

                                                                  ② 

  庶族地主严格区别开来,宣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 

        士族同庶族寒门保持着严格的界限,不同庶族通婚共坐,婚姻关系严格 

  限制在士族内部,以排除庶族混入士族的可能性。士族如果不严格遵守这种 

  限制,就会被士族阶层看作婚姻失类,而受到排抑和讥斥。齐代士族王源把 

  女儿嫁给寒门满璋之的儿子,御史中丞沈约上书弹劾,说“王满连姻,实骇 

          ③ 

  物听” ,请求将王源免官禁锢。庶族即使上升为贵戚近臣,如不自量去见 

  士族,也不为士族礼接,甚至会受到侮辱。如宋孝武帝母舅的孙子路琼之, 

  和士族王僧达是邻居,路琼之去拜望王僧达,他还没有出门,王僧达就叫左 

  右把路琼之坐着的床烧掉,弄得路琼之极为尴尬。 

        南朝寒门出身的将帅,有很多位至三公,大权在握。他们在政治上的势 

  力吸引了少数世家大族与他们结亲,如琅玡脁王锡以女妻沈庆之子沈文季, 

  陈郡谢超宗为子娶张敬儿女为妇,谢脁妻王敬则女等。这种士族向寒族权贵 

  攀亲以保全自己的情形虽然还不普遍,但反映了士庶间的婚姻关系实际上已 

  发生紊乱。沈约在弹劾王源时,就说宋代以来“衣冠之族,日失其序,姻娅 

                        ① 

  沦杂,罔论厮庶” 。 



① 《晋书·姚兴载记》。 

② 《宋书·王弘传》。 

③ 《文选》卷40,沈约《奏弹王源》。 

① 《文选》卷40,沈约《奏弹王源》。 


… Page 86…

        南朝的世家大族,承两晋以来的趋势,继续坐取公卿,盘据高官重位。 

  宋、齐、梁政府规定,高门士族的子弟20岁登仕,庶族地主子弟30岁才能 

  试做小吏。高门士族子弟不仅升迁极快,而且独占清流美职,只愿担任那些 

  品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