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后期政治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政治史-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主,分重装骑兵和轻装骑兵,重装骑兵由贵族组成,轻装骑兵由同盟的游牧 

部落组成。步兵只起辅助作用。 



                              4。地方行政体制 



     安息对各地区的统治没有统一的制度,根据各地历史和现实条件实行因 

地而宜的管理。西部地区因袭塞琉古的制度。郡设郡守,郡以下设府、县, 

府、县下面设镇,镇辖村社。重要道路上的驿站也称镇,军队驻扎在镇上。 

镇可能是行政区划的基层单位。村社是农业生产的基层单位。它支配一定的 

土地,交给各农户耕种,并负责处理灌溉用水的分配。农民通过村社向国家 


… Page 47…

缴纳赋税。 

     在东部地区,仍保存部落残余,部落贵族各自统治一方,但须对国王表 

示归顺。重要战略地区专设总督,总督权力一般高于郡守。要塞地区设要塞 

司令,同时也是行政长官。 

     安息的城市包括原有的古老城市和亚历山大、塞琉古时期建成的希腊式 

城市。在两河流域以西的希腊殖民城市,如塞琉西亚、杜拉·欧罗坡斯等虽 

然还保留其某种自治权利,但驻有国王派去的官吏监督。各城市必须履行纳 

税义务,接受中央政权控制。这一类城市不太普遍,数量也少,有一定的城 

市自治制度,但不同于希腊城邦,必须听从国王统治,不能独立存在。 

     两河流域以东亚历山大建立的军事据点,如百牢门、马尔吉安那的安条 

克等已被取消政治上的自治权,由国王派官吏统治。原有的许多古老城市, 

如巴比伦、苏撒和尼萨等,是古代巴比伦人、波斯人和安息人建立的。这类 

城市中的某种城市自治公社制度,则是原有传统的继续。上述各类城市都受 

国王管辖,城市自治公社活动都受国王控制。国王可以干涉城市政治生活, 

派人充当城市长官,审批城市议事会选举结果。 



                            5。安息王朝的衰亡 



     公元前2世纪,罗马的势力开始伸入小亚细亚。从公元前1世纪中叶起, 

安息对罗马向东扩张的企图予以回击,双方为争夺亚美尼亚进行了一系列的 

战争。公元前65年,罗马将领庞培东侵,同安息交战,安息被迫后退。安 

息和罗马的第一次大战是在公元前54—前53年,罗马大将克拉苏率7个军 

团攻取两河流域,侵占安息要塞,追击安息骑兵。公元前53年5月,两军 

相遇于幼发拉底河上游卡雷城。安息佯作败退,将罗马大军诱至叙利亚草原 

深处,然后回师猛攻。罗马几乎全军覆灭,10万大军逃到叙利亚的不到1万 

人,克拉苏被俘杀。公元前36年,罗马将军安敦尼率10万大军入侵安息, 

图雪前耻,安息王弗拉特四世(公元前37—2年)大举反攻。罗马又遭惨败, 

损失精锐3万人。此后,两国签订和约,以幼发拉底河为界,维持对峙局面。 

公元2世纪初,罗马皇帝图拉真征服了亚美尼亚,并夺取了巴比伦尼亚和泰 

西封。由于西亚各地爆发了反罗马斗争,图拉真被迫撤兵,安息又收回失地。 

此后双方续有战争,各有胜负。 

     长期的对外战争消耗了国力,加之无尽无休的王朝内讧,以 

     致中央政权的统治严重削弱,政局不稳,民怨沸腾,在其属土上出现脱 

离其统治的独立公国。公元226年,安息为新兴的伊朗萨珊王朝所取代。 


… Page 48…

                              六、萨珊王朝 



                            1。萨珊王朝的兴起 



     波斯萨珊王朝是波斯贵族阿尔达希尔 (公元226—242年)创建的。波 

斯人和安息人虽然都属于印欧语系的伊朗族,却受到安息人的歧视,无权参 

与政事,不准担任官职,还要负担沉重的赋税徭役,波斯人对安息统治的不 

满与日俱增。公元3世纪初,安息阿尔萨息王朝的统治出现了危机,内外交 

困,政局动荡,与此同时,波斯萨珊家族在伊朗西南部法尔斯崛起。王朝的 

始祖萨珊是琐罗亚斯德教的祭司。3世纪初他的儿子帕佩克在贵族和琐罗亚 

斯德教僧侣的支持下,占据法尔斯自立为王。224年,帕佩克之子阿尔达希 

尔以波斯血统相号召,起兵反抗阿尔萨息王朝。同年4月,阿尔达希尔和安 

息王阿尔塔邦五世会战于米底地区的奥米尔兹塔干,安息王兵败阵亡。226 

年,阿尔达希尔攻占安息都城泰西封,加冕为“诸王之王”,进而占领了原 

安息帝国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新的波斯帝国,用其始祖之名称为萨珊王朝, 

又译萨桑王朝,仍定都泰西封。 



                               2。政治制度 



     萨珊波斯实行中央集权制,国王掌握国家一切大权,号称“天下大王” 

和“众王之王”。国王之下设有辅佐大臣,管理行政和辖制各地官吏,另设 

军队司令和总司令掌管军队,象波斯帝国一样军政分权。以祆教(即琐罗亚 

斯德教)为国教,设立最高祭司执掌祆教大权。祆教祭司和贵族一样享有特 

权,阿尔达希尔分给祆教祭司和军事贵族大量土地,并授予祭司向纳税人征 

收什一税的权利,人民需将个人收入的十分之一献给祆教神庙。 

     萨珊王朝把全国分为18个省,各省总督由国王任命。总督隶属于中央, 

听命于国王。重要省份的总督常由王室成员担任。 

     萨珊王朝的军队由骑兵和步兵组成。骑兵领有小块份地和国家给养,是 

战斗的主力;步兵地位较低,从农民中募集。 



                               3。等级制度 



     萨珊王朝是一个典型的等级制度的国家。从萨珊王朝初期到公元5世 

纪,奴隶占有制关系还很普遍。自由民发生阶级分化,多数变为农民阶级, 

遭受僧侣和军事贵族的剥削。在萨珊王朝初期,主要的阶层有4个:僧侣、 

军人、农民和手工业者。后来除了僧侣和军事贵族,又出现了第三个统治阶 

层世俗官吏。农民和手工业者与城市居民中的下等阶层合为一阶层。僧侣、 

军人、官吏这三个等级是特权阶层,免纳赋税。处于第四等级的农民、手工 


… Page 49…

业者、普通商人等是非特权阶层,必须纳税。萨珊的奴隶主阶级,主要由祭 

司、军官、官吏和贵族构成,是国家的统治阶级。其中寺庙僧侣拥有很多庙 

田,执掌司法,在国内有极大的政治经济势力,是统治阶级中最重要的一个 

阶层。 



                           4。萨珊王朝的衰亡 



     萨珊王朝立国以后,继承了安息与罗马抗衡的传统,为争夺叙利亚、两 

河流域、亚美尼亚等地的统治地位,和罗马帝国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两个世 

纪的战争。沙普尔一世 (公元241—272年)在位时,使罗马帝国受到3次 

极沉重的打击。此后双方互有胜负。从5世纪初叶开始,东方强大的游牧部 

落 哒人(白匈奴)开始进犯阿姆河及呼罗珊一带,威胁萨珊东境。萨珊和 

  哒人进行了一个世纪的战争。萨珊王菲鲁兹(公元457—484年)抵御 哒 

人,战死疆场,其时王室衰弱,贵族专横。菲鲁兹的兄弟继位时,萨珊不得 

不向 哒人纳贡金求和。 

     长期的对外战争加剧了萨珊的社会矛盾,人民对繁重的赋税和兵役极为 

不满,天灾荒年使人民的灾难更为深重。公元491年,爆发了马资达克领导 

的起义。起义队伍的主体是农民,同时有大批奴隶、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参 

加。起义者捣毁大臣和贵族奴隶主的粮仓,占领贵族的土地和庄园,杀死大 

批地主、奴隶主,把他们的财产分给穷人。在很短的时间内,起义便席卷全 

国。国王卡瓦德(两次在位时间:公元487—498年,公元503—531年)复 

位后,感到马资达克运动对他的统治是一种威胁,于公元529年诱杀了马资 

达克和其他领导人,起义被镇压下去。马资达克起义标志着萨珊波斯由奴隶 

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卡瓦德一世之子库斯鲁一世(公元531—579年)统治期间,实行了一 

系列改革,使帝国达于极盛。他清查全部耕地,规定了固定税率,以货币税 

代替实物征收,一年征收两次土地税,克服了以往税率不固定而任意苛索的 

弊端,增加了国库的收入;更多地依靠小贵族,让他们担任地方行政职务, 

从而减少了世家大族在政治上的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他还把马资达克运 

动期间死亡者的土地分给效忠于他的军官,赢得了他们的支持和拥戴。库斯 

鲁一世的改革巩固了王室和中央政府的权力。国力也强盛起来。对外战争取 

得了一系列胜利,约公元558年,他与西突厥联合,击溃了 哒人。公元572 

年,为了断绝东罗马帝国从海上取得中国丝绸的通路,萨珊王朝的军队占领 

了阿拉伯半岛南端的也门。 

     库斯鲁一世死后,萨珊王朝开始衰落。其子库斯鲁二世(公元590—628 

年)统治后期,萨珊同东罗马的战争接连失利。拜占廷皇帝希拉克略收复小 

亚细亚,进占底格里斯河地区。公元628年,伊朗军事贵族发动政变,杀死 

库斯鲁二世,立其子卡瓦德二世为王。卡瓦德二世在位仅数月就病死了。此 


… Page 50…

后5年间,暗杀篡弑不断,大贵族和僧侣先后立了10个傀儡国王。由于帝 

国内讧和对东罗马的长期战争,萨珊王朝大大削弱。公元637年,阿拉伯人 

大败萨珊军于卡迪西亚,首都泰西封失陷。公元642年,在奈哈万德之役被 

阿拉伯人彻底击败,国王雅兹底格德三世(公元633—651年)东逃,于公 

元651年在木鹿被一个磨坊主杀死,萨珊波斯遂亡。 


… Page 51…

                                 七、秦汉时期的中国 



                                     1。秦朝的建立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争夺土地和人口的兼并战争连年不断,战祸极其惨 

                                                                             ① 

  烈。孟子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到战国晚 

  期,战争规模更大,杀伐更加残酷。“齐以二十万之众攻荆(楚),五年乃 

                                                     ② 

  罢;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公元前312年,秦楚丹阳 (今 

  河南浙川)之战,楚军大败,甲士死者8万人。公元前293年,秦大破魏、 

  韩联军于伊阙 (今河南洛阳市南),斩首24万。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 

   (今山西高平)之战,赵军因绝粮而降秦,40余万人全部被坑杀。战争给社 

  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繁重的赋税,无止尽的徭役和兵役, 

  使人民的痛苦达到了极点,他们迫切希望结束混战状态,实现和平。混乱的 

  根源是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所以大国欺侮小国,强凌弱,众暴寡,战 

  乱不休。要消除封建割据,只有实现统一。 

        当时不但政治上需要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提出了统一的要求。战国 

  时期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较快,各地区的经济联系也日益密切,为统一局 

  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可是,经济发展与当时的政治形势有严重 

  的矛盾。诸侯割据,各国之间壁垒森严,关界阻隔,交通受到重重阻隔;各 

  国货币不同,度量衡各异,商品交换极为不便。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战国时 

  代各国兴修水利大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旱时抢水,涝时放水。黄河 

  中游的两个小国东周和西周本是一家,后来分为两国,西周在上游,东周在 

                                             ① 

  下游,“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这些问题显 

  然是无法解决的。 

       这些情况表明,实现全国的大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当时 

  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用和平方式无法实现统一,统一只能用武力征服来实 

  现。 

       战国七雄都在追求统一,各国进行的兼并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一历史 

  要求的反映。关东六国与秦国相比,由于改革不彻底,贵族掌权,内争不断, 

  阶级矛盾尖锐,国力虚弱,没有力量来完成统一大业。秦自商鞅变法以来, 

  建立起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官吏奉公守法,“不比周,不朋党” 

  ②,工作效率高,社会较稳定,民众纯朴服从。在经济方面,废井田,开阡 

  陌,实行土地私有,奖励耕织,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扩 



① 《孟子·离娄上》。 

② 《战国策·赵策三》。 

① 《战国策·东周》。 

② 《荀子·强国》。 


… Page 52…

  大,生产技术也不断提高。在军事方面,严格训练士卒,实行军功爵制,民 

  众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追求立功受赏,军队战斗力明显强于关东六国,“齐 

                                                                       ③ 

  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自秦孝公 

   (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以下6代100多年的不断战争,消灭了六国 

  150多万军队,领土从今关中地区扩展到陕南、陕北、甘肃、宁夏、四川、 

  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区,占有当时中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