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间谍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抓间谍者-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菲尔比结结巴巴地抗议,说他是清白的。可他那惊慌失措、语无伦次的声音表明他
是在说谎。一旦菲尔比不知所云时,审问的人就会启发他作出一个满意的回答。
    “嗯,我想这,这应该解释说明一下。”
    菲尔比会感激地点头同意,谈话继续进行。后来这种滑头愈耍愈露骨了,于是
温特博恩请来了卡明。卡明板着一张怒气冲冲的脸,走进了房间。他听了一会儿,
拍着大腿骂道:“这帮畜生在为他开脱!”卡明马上送了一份备忘录给安全局反间
谍处处长格雷厄姆·米切尔,对军情六处的这种包庇行为,作了一个直率而又不带
偏见的评价,可是这根本就无济于事。几天以后,麦克米伦在下院为菲尔比洗刷罪
名。此刻,我才第一次领悟到自己是置身于一个是非颠倒的世界里。在这里,一个
使人不愉快但却极简单的事实可以被否定。在此后的二十年当中,这种现象反复发
生。
    对菲尔比的审问,第一次使我对军情五处的监视中心有所了解。实际上,八楼
仅仅是设备网的一部分。最重要的分站设在圣保罗附近的邮局特别调查组的总部,
军情五处在那里的二楼有一套房间,由登曼少校负责。登曼是个守旧的军界老朽,
但却富有幽默感。他在邮政当局的批准下,专门负责截查邮件和安装电话窃听器。
同时他还负责军情五处的实验室,主要为跟踪和传送秘密文件的方法作技术上的处
理。实验室的房子是由他提供的。英国的各大邮局的分信处和国内电话局都设有特
别调查组的办公室,主要任务是安装窃听器和截查邮件,直接由登曼控制。后来,
我们迁往在萨福克郡马特尔山姆的邮局实验中心所属的实验室去了。如果一封信在
圣保罗被打开,那就意味着这封信需要进一步检查,于是就由信使驾驶摩托车把这
封信送到萨福克郡。
    登曼的主要办公室里放着一排排的搁板桌,每张桌子上的邮件都根据不同的地
址分别排放着。伦敦的信件放在一边,欧洲的信件放在另一边,铁幕后面的信件也
有一个专门的地方。约有二十多个邮局技术人员在桌边忙碌着打开一件件的邮件。
他们都戴着橡皮手套,以免在信件上留下指纹。每个人的桌上都有一盏光线强烈的
台灯和一只蒸气壶。有时候也使用传统的竹切刀技术。这种方法虽然古老,但仍然
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技术人员先拿起信封对着强烈的灯光照着,然后把竹切刀
从信封的一角伸进去,随着竹刀的转动,信笺被卷在竹刀上,只要轻轻一拉,信笺
便被竹刀带出了信封。
    如果信封上的姓名和地址是用打字机打印的,有时就把信封撕开,待检查完毕,
再换上一个打好同样姓名地址的信封。可是直到我快结束我的间谍生涯时,我们还
不曾偷偷地打开过一封四边都用胶带封好的信。在这种情况下,军情五处往往要作
出这样决定:要么干脆拆开检查后就销毁,要么就让它保留着被拆过的痕迹仍然寄
出。信件拆开后,用脚踏式微型胶卷照相机把内容摄下来,冲印后再由负责截查信
件的官员送往档案室存档。
    登曼的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只镜框,里面装着一只信封,这是登曼最值得骄傲
的纪念品。它是寄给一位杰出的共产党员的,这位党员的信件总是被我们截查。信
被拆开后,邮局的技术人员们都觉得好笑,原来是写给军情五处的。里面有一页用
打字机打的简短的话:“致军情五处,如果你们用蒸气壶把这封信拆开,你们就是
一帮令人恶心的鸡奸犯。”登曼把这封信列为“下流邮件”处理,其意思是,他没
有责任把它送达信封上的地址。
    实际上,登曼从事的活动是严格地受到上级授权的束缚的。在没有上级授权的
情况下,只有确切地知道将很快得到上级的授权时,他才能动手安装窃听器或截查
邮件。军情五处可以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要求对信件作某种形式的检查。我们可以
记下信封上写的一切:发信地点、收信地址、寄发日期等,只要我们不把它完全打
开。登曼和邮局里那些知道内情的人生怕他们在电话和邮件上做手脚的事被人发现。
他们对国际邮件并不担心,因为这种邮件即使被耽搁几天,也不会引起人们的怀疑。
他们在处理国内信函时,简直是雷厉风行,以便让信件能如期送到收信人的手里。
    请求授权是由军情五处的副局长负责。如果某个官员要窃听电话或截查邮件,
他必须写一个简要报告给副局长,由副局长向内政部负责军情五处工作的副大臣提
出。副大臣对呈报的申请报告提出意见,看看是否会引出麻烦。内务大臣每一个月
对所有的申请报告进行一次审查。与邮电部门一样,内政部在截查信件上和窃听电
话问题上十分敏感,因此在这方面控制很严。
    除了圣保罗以外,伦敦北部一幢丑陋无比的被称为“多利斯山”的维多利亚式
建筑,就是五十年代邮政部门的研究总部。约翰·泰勒为军情五处和军情六处所搞
的一个小实验室就设在这里的地下室里,门上标有“邮局特别调查组研究室”。这
里的房间光线黯淡,拥挤不堪,完全不适合开展这样的工作。
    我刚进军情五处时,泰勒的实验室正为“柏林隧道行动计划”忙得不可开交。
一九五五年二月,由英国秘密情报局和美国中央情报局派出的联合小分队在苏联的
柏林防区地下挖地道,在地道里装上窃听器,窃听苏联军事指挥中心的通讯。这种
窃听装置是邮局的技术人员搞出来的一种电子窃听器,从地道里收集到的大量的情
报使英国秘密情报局和美国中央情报局大为震惊。这些从东方世界蜂拥而至的原始
情报,使英国和美国在翻译和分析工作上感到措手不及。军情六处在厄尔斯大院设
有一个专门的译报中心。七年以后,他们发现乔治·布莱克从一开始就把隧道计划
捅给了俄国人,可他们仍然在抄写打印这些材料。这个行动计划也存在许多技术上
的问题,其主要的问题是线路受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泰勒几乎耗尽了心血。
    泰勒的实验室还忙于为一种叫“出租汽车司机”的特殊设备作技术改造。它靠
向电话机发射强无线电射线来工作,主要用来在室外操纵电话机。试验成功了,但
只能在近距离范围内使用。
    他们同时还在研制一种叫“拖把”的装置,这个装置的研制工作尚处在初级阶
段。“拖把”使电缆同时做两种工作——传送所收到的音频信号和接收电源。这项
工作虽然刚刚展开,但前景是十分乐观的,它将为军情六处的活动带来巨大的变化。
它的产生可以取代许多多余的导线,这样就可以使保密度进一步提高,因为那些多
余的导线会泄漏秘密的窃听行动。在我进军情五处后的头几年里,我花了大量的时
间来确定“拖把”的正确技术指标。“拖把”后来终于由军情六处在鲍勒姆森林的
工厂里制造出来。
    军情六处找菲尔比会谈之后不久,我便开始寻找改进和装备第八楼的方法。窃
听处理必须遵循一套模式:负责窃听的办案官员先向译报部门提交一份书面的简报,
详述他从窃听中可能得到的材料的类型,然后由译报人员查找所窃听到的谈话内容。
我刚进军情五处时,窃听到的谈话内容通常是记录在留声唱片上,而不是记录在磁
带上。先把唱片放在唱机上,选择几处放一下,大概了解一下谈话内容,一旦发现
有关的东西,译报人员便用粉笔在适当的地方做上记号,根据这些粉笔记号进行工
作。这种处理方法效率很低,耗费的时间也很多,但是比当时的标准磁带记录方法
的效率要高一些。
    大多数的译报人员都是在凯尔当局长的时候从外国人流亡者团体里招来的。她
们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逃到英国来的。大部分人是旧时的俄罗斯贵族,她们
把八楼变成了一片小小的沙皇俄国领地。白俄人坚信总有一天她们会重新回到那些
在革命后被没收的土地上去。对她们来说,克格勃不是什么国家安全委员会,简直
就是过去布尔什维克的“契卡”。她们大多数人都是狂热的宗教信徒,甚至在她们
的房间里也挂着宗教偶像。她们脾气古怪,在整个安全局里都是出了名的。她们把
自己视若艺术家或歌剧中的女主角。一个有经验的办案官员如果要到八楼核实某一
段译文,他必须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的要求会招惹不快。这种紧张的气氛是无法
避免的。这些女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聆听着俄国外交人员那些晦涩难懂的含糊
谈话和那迷宫般的阴谋策划,耗尽毕生精力,在那些毫无价值的谈话里寻找一鳞半
爪的情报(行话称之为“白菜堆里找王子”)。对任何一个人来说,这都免不了是
一件令人极其厌烦的事。
    我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对这些妇女进行听力测试。结果表明,她们当中有许多人
由于年龄的原因已不适合于这种工作。我鼓励这些听力较差的人去搞电话监听材料
处理,而把话筒监听和材料翻译的工作交给年轻一些的人去做。这些人当中,干得
最出色的无疑是安妮·奥尔尤因,她后来跟着我在反间谍部门当助手。话筒监听记
录和翻译是很困难的,因为往往是一个话筒传送好几个人的谈话信号。我决定设计
一种装置来缓和这种矛盾。我到奥林匹亚电子产品展览会上买回了一台双磁头录音
机。第二个磁头能使声音达到几毫秒的延迟,这样一来,声音效果更充实。其效果
是模拟立体声,即使是最糟糕的磁带,也容易听清楚。我把它安装在八楼,伊芙琳
·格莱斯特十分感激,成了我终生的好朋友。
    这是我在科学上的第一次小小成功。可是在八楼下面,军情五处这个偌大的古
董陈列室却依然无人问津。
    最急需引起重视的,但又最没有决心搞技术现代化的是A 处四科。战争爆发以
来,A 处四科的监视人员骤然超过应有的数目,但仍然无法对付伦敦大街上日益增
加的苏联外交人员和外交随行人员。我的第一个重点就是要全面考察一下监视人员
的一套工作方法。
    我安排一次任务,到军情五处的一个观察站去看了一下。它设在肯辛顿公园内
俄国大使馆正对着的一幢房子里。观察地点选在楼上的卧室里。窗户的两边分别有
一名观察员。三脚架上有一架照相机,机上装有摄远镜头,固定不变地对准下面的
大街。两个观察员都只穿着衬衫,脖子上挂着双筒望远镜,看上去显得非常疲惫。
此时快到他们交班的时候了,烟灰缸里的烟蒂满得快要溢了出来,桌子上散乱地摆
着咖啡杯。
    每一个从肯辛顿公园的大门出来的外交官,都被观察员用望远镜盯着仔细观察,
一旦识别出来,观察站便用五位数字的密码通过无线电把这个人的名字向观察总部
汇报。对任何一个从肯辛顿公园出来的人,无线电都用号码来代替他们的名字进行
喊话。每个监视员和每辆汽车都专门负责跟踪一定的号码。一旦他负责跟踪的号码
从无线电中传来,他就自动跟上这个人,不必回答无线电的呼叫。被跟踪的人并不
知道他是不是目标。
    外交官走出了观察站的视线范围,并向西区走去时,无线电便断断续续地响起
来,命令停在附近大街上的监视车盯上他。
    那些在固定的观察站进行监视观察的工作人员,多年来一直兢兢业业地干着他
们的工作,这种工作很大程度上培养了他们对人的相貌的记忆力。一个哪怕离开英
国多年的克格勃官员也会立即被他们认出来。为了帮助他们识别,观察站有三卷手
册,记有每一个来过英国的俄国情报官员的特征,并附有照片。那些常驻大使馆的
俄国情报官员的特征材料用塑料夹作为记号,这样查阅起来方便。如果你注意到有
陌生的面孔出入使馆,必须立即将这个人的相貌特征拍下来,送交军情五处的研究
科,进行一系列的识别工作。这是一项枯燥乏味的工作,需要耐心和献身精神。安
全局里的工作,没有哪一项是无足轻重的。如果说,档案室是军情五处的中枢神经
系统,那么观察员们则是军情五处的手指尖,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伸开的状态,摸清
敌人的形象轮廓。
    载有俄国情报人员特征的手册,是多年来细致收集的情报结晶。这些情报来自
各种可能的渠道——签证上的照片、叛逃者、双重间谍。那些照片上的人,表情严
峻,目光尖锐。他们大多数是克格勃或前内务人民委员会中的铁腕人物,间或也有
文化水平较高,长着欧洲人模样的常驻外交官或穿军服的武官。可是很快使我感到
吃惊的是,观察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俄国外交人员护照上的照片来进行工作。这些
照片虽然都要送交五处,但早已是些破旧不堪的东西。俄国人有时故意贴上废弃不
要的照片,使人很难把握辨认是否可靠。
    我建议观察人员扩大他们的拍摄范围,可以选择系列动作进行拍摄。动作照要
比一张头部照片更容易识别。克劳斯·富克斯案件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富克斯在
一九四九年坦白了他曾经泄漏过关于原子武器的详细情报,并开始与我们合作。军
情五处想设法搞到富克斯的同谋者、原子间谍哈里·格林格拉斯的详细情况。他们
拿出哈里的一张护照照片让富克斯辨认,可他完全认不出。后来又拿出一组动作照
片让他看,他才认出来。
    多年来,军情五处知道,监视员们进出莱肯菲尔德大楼,会被俄国反监视工作
队的人跟踪并被认出,因此这些监视员的活动基地便设在摄政王公园内一幢没有标
记的乔治亚式四层楼房里。中心控制室的一面墙上挂着巨幅伦敦街道地图,用来追
踪监视活动的进展情况。室中央有无线电控制台,主要用来与所有观察站和流动监
视队保持通讯联系。
    监视科科长吉姆·斯卡登的办公室就在这幢楼里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