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宅男当崇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百度宅男当崇祯-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想来想去,还是想到了文臣们的死对头,东林党的噩梦,九千岁,魏忠贤。这货可是好东西,文臣们看到他一定会恶心死,东林党看到他,一定会气得颤抖起来。

想完,杨改革决定给魏忠贤写信。

想了半宿,想自己和魏忠贤是在没有半点交情,有点交往的那还是这具身体的前任。崇祯。

自己应该对这魏忠贤用什么口气写信?下圣旨?显然不合杨改革的心思,杨改革只是为了恶心一下那些官僚们。让他们知道,自己手中还有一个“大牌”,你们不让我高兴,我就叫你们恶心。现在的魏案未定,给魏忠贤下圣旨不太合适,魏案杨改革还等着收钱呢。

难道用九年义务教育的标准体。先给他来个“亲爱的魏忠贤……”,杨改革觉得自己很恶心。肚子里有翻江倒海的前奏了。

难道来:“敬爱的魏忠贤……”这~,似乎更加恶心,那魏忠贤不过是个太监,皇帝的家奴,当得起他这样“敬爱”吗?恐怕这信一去,魏忠贤就要上吊死了。怕死的。

“忠贤吾兄……”不行。要这样叫,他这九千岁那还不成了一万一千岁。比自己还大?

“魏爱卿……”这个更不行了,他现在就一个等死的人,还爱卿呢。

“小魏子……”这个……,杨改革几乎到了吐的边缘了。肚子里的晚餐纷纷表示压力很大。

“魏忠贤……”直接叫名字,这个似乎强了一点。但是也不行,这世界皇帝最大,皇帝给一个奴才写信,还用顶格称呼。杨改革又枪毙了。

看来,用九年义务教育的标准体给魏忠贤写信,是铁定不成的。于是,杨改革只能将一张白纸用信封包住。叫来王承恩。

“大伴,把这封信送到魏忠贤的手上。”

王承恩吓了一跳,魏忠贤!但还是伸手接过了那封信,道:“皇上,可是魏逆?……”王承恩欲言又止。也很疑惑,怎么皇帝忽然就想起这号人来了呢?这可真的是个烫手的山芋啊!

“是的,就是魏忠贤。”

“是,皇上。老奴这就叫人送去。”王承恩还是很利索的答应道。

想大明朝的“读书人”,特别是当官的,当大官的,没有不恨魏忠贤的,全都要置他于死地,原因也很简单,太多人给这魏忠贤立过生祠,这是多么尴尬的事,他不死,大臣们的颜面就地上的扫把,专门来扫地的。

皇帝这个时候还写信给他,那些人知道了,还不得跳起来跟皇帝作对。王承恩想自己应该劝几句,可是又一想,自己不过是个奴婢,皇帝也有皇帝的想法,也就不再出声了。默默无闻的转身离去,叫人去送信了。

看着王承恩默默的转身离去,杨改革心中一团乱麻,不知道这次是对是错,自己身边没有一个“谋士”,给自己出主意,分析局面。自己这个宅男,是一个人在战斗啊!

一夜无话。

……

第二天,杨改革不用上朝,九点才起床,吃过了早饭,王承恩才禀报,袁崇焕这个菜鸟来了,说是有了新战法,要找孙师傅切磋,想用皇上的“沙盘”。

“准了。朕也过去观看。”杨改革很痛快的准了袁崇焕的请求,没想到这袁崇焕这样快就有了新战法了。看看去。

平台。

房子不大,中间有个硕大的“沙盘”,用来推演局势用的。

还是袁崇焕对孙承宗。不过菜鸟袁崇焕始终还是个菜鸟,虽然有了新战法。但是奈何自己这边的东西巨贵,农民太少,出的钱太少,很容易就被孙承宗虐了一把。

即时战略打得那是一塌糊涂。

袁崇焕很沮丧,本以为自己的新战法可以扳平一局,没想到又输了,丢人还不算,更重要的是在皇帝的眼皮底下又输了,这让袁崇焕难堪加自卑。自信心再次严重受打击。

其实,杨改革这样“虐待”袁崇焕,目的有两个,首先就是让他有自知之明,不要乱干。胡乱的去杀毛文龙什么的,让他知道,皇帝不好忽悠,你也不是天才。第二就是提高袁崇焕的“战略”水准。

鉴于基本目的已经达到了,所以,杨改革对于袁崇焕的战法没有太多的兴趣。有兴趣的是一件事。和袁崇焕有关。

传说,他在保卫京师的广渠门之战当中,“袁崇焕身中数箭,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这是杨改革在梦回百度搜索袁崇焕的时候看到的,忽然那个眼前一亮。

“身中数箭,两肋如猬,赖有重甲不透”。从这几个简简单单的字当中。杨改革忽然发现,这袁崇焕当真是个很牛B的人物,不怕死,想那乱军当中,已经是混战了,射箭几乎是抵着射,居然身中数箭没一点事。从“赖有重甲”来看,袁崇焕的“防箭衣”,比现代的“防弹衣”效果也不差。

杨改革的兴趣就是袁崇焕是怎么穿的,怎么弄出这“重甲”的。要说袁崇焕一个文人,上战场穿盔甲,也是情理之中,但是要说有多“重”,抵近的箭都射不透的“重甲”,那得多厚的铁片子?这其中,恐怕那就有“玄机”了,如果真的是“重甲”,袁崇焕根本就穿不了多长时间,而传说,广渠门之战有好几个小时。

可见,这“重甲”肯定不算很重。而防御力,特别是防箭的能力,却相当的惊人,而且,还能把射过来的箭“挂”在身上,不然怎么形容“如猬”呢?所以,杨改革对这个很感兴趣,准备和袁崇焕讨论一下这个“防箭衣”。

古代的杀伤力,特别是和骑兵作战,很大程度上的杀伤都在箭伤,能防御这个,可以说伤亡率大减。这东西,值得杨改革去研究一下。

“袁爱卿,先歇歇,朕有话跟你说。”杨改革和颜悦色的跟袁崇焕说道。

“遵命,陛下。”袁崇焕已经没有了第一次和崇祯皇帝见面时候的“意气风发”,“云英飞扬”“侃侃而谈”“天下舍我其谁”的那种感觉。转而是诚恳的,谦虚的,卑躬的对待皇帝。不再把皇帝当作一个十八岁的毛头小伙子那样忽悠了。

“呵呵,袁爱卿,是这样的,朕想袁爱卿是一文人,也敢上战场,真是勇气可嘉,胆气十足啊!想必有什么‘可恃’之物吧。”

“回陛下,臣全奈一颗忠心,舍生忘死而已。幸奈陛下洪福,没有裹尸疆场而已。”袁崇焕很小心的给崇祯皇帝拍马屁。

“呵呵,袁爱卿,朕知道你的忠心,没有忠心,也不会坐在这了,朕有一点很敢兴趣,爱卿上战场之前都穿了那些防护物品呢?朕很有兴趣,朕也不是个壮汉,如果日后有机会上战场,或许会和袁爱卿一样,需要一个防御力很好的……”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皇帝要上战场?这让孙承宗和袁崇焕吓得不轻,皇帝都要上战场了,这让我们这些臣子情以何堪?

“臣该死,臣有罪,置君父于危险之境地……”两个人忙不迭的告罪。

杨改革一阵郁闷,又换了一种说法:“唉……其实也不是朕要上战场,只是朕觉得我朝和东虏后金作战,很大程度上都是箭伤,如果能有一件有效的‘防箭衣’,应该能很大的程度上减少伤亡,所以朕才问袁爱卿此事,将来做成了,就赐给前线的将士们,也让前线的将士们感受到朝廷对他们的关心,这也是一件能让广大军士感恩戴德的好事啊!朕也是为前线的军士考虑啊!两位爱卿以为呢?”

这……不可思议,孙承宗和袁崇焕对于杨改革的这种“天真”和“天才”以及“天马行空”的想法感觉不可思议。

“吾皇真乃圣主也。”孙承宗说了一句的奉承话。袁崇焕则目瞪口呆。心想这位皇帝,当真是一位喜欢异想天开的主。

老朱家的,精怪。这就是袁崇焕脑中所想。

马屁归马屁,事情还是要办的,意见既然已经取得了统一,那就得办事。于是,练习“即时战略”的袁崇焕,开始和孙承宗讨论起“防箭衣”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袁崇焕发挥了百分之二百的热情和主动,将自己多年的心得抛出。

历史的潮流始终是巨大的。日后在广渠门身中数箭,两肋如猬却没一点事的袁崇焕,在这次讨论“防箭衣”的问题上,注定是个“天才”,很快就敲定了设计方案。只待制作好了去“试箭”。

杨改革则在一边看着,笑而不语。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全的全本小说尽在/!

 第二十五章 草船借箭个人版

'''cp|w:250|h:190|A:c|u:file2。/cpters/20109/30/1705845634214440277871345513881。jpg'''

(图为明朝万历年间头盔与盔甲复原图)

崇祯元年。/

二月十八日。

晴,风和日丽。

十七日皇帝命袁崇焕和孙承宗商讨“防箭衣”。一夜制成试穿。

皇城校场。

杨改革惊讶于袁崇焕和孙承宗的“效率”,昨天才讨论,今天就有了成品了,这速度,就是在二十一世纪“网购”也没这样快吧。

“袁爱卿,你的这‘防箭衣’怎么如此之快就制好了?”

“启禀陛下,臣这件‘防箭衣’是臣上阵所穿之物,昨日听得皇帝提起,所以,就在此物的基础上,加了些东西,就成了今日的‘防箭衣’。”说完,袁崇焕又奉上自己的“防箭衣”。

这件“防箭衣”,在外面看,不知道是什么制作的,不过看袁崇焕双手拿着都不怎么吃力,不怎么重,应该不是铁质的。又看外面似乎软绵绵的,里面估计是套了棉甲的。面子是绸缎做的。很光鲜。

“袁爱卿,说说你这‘防箭衣’是怎么做的,效果如何?”杨改革最关心的就是这个。

野猪皮很大一部分杀伤都是依靠弓箭的威力杀伤的。

根据历史记载。袁崇焕在广渠门之战的时候。身中数箭,两肋如猬。既然用到了“如猬”这个词,就算夸张了一点,但是也可以肯定,身上的箭肯定不少的,而且箭还肯定在袁崇焕身上的。野猪皮们一看到这是个大官,肯定拼命的朝他射,结果箭全部射在了袁崇焕身上。

当时的场面肯定很搞笑和血腥。一群野猪皮朝袁崇焕射箭,袁崇焕身中数箭,身上像个刺猬一般,箭都“挂”在身上,但是一点事也没有,依然指挥作战,这肯定让那些射箭的人目瞪口呆,感觉到恐惧,于是,后金败了。

当然,这是猜测,可以肯定的是,袁崇焕敢打仗,敢玩命,不怕死这绝对是真的,敢用人体吸引弓箭的攻击,绝对不是一般人办得到的。

广渠门之战打了八个小时,才结束,也可以肯定,袁崇焕的“重甲”,肯定也不会很重,要不然,他一个文人穿着,估计也坚持不了那样久,肯定会被压垮。这样,广渠门之战就不会是明朝小赢一把了。

“启禀陛下,臣这件‘防箭衣’,外面用绸缎做面子,胸、背要害部位用锁子甲再罩一层,用棉布包裹,外罩丝绸。然后里面依次是丝绸一层,皮甲一层,丝绸再一层,再里面又棉甲是一层,再是丝绸一层,再用绸缎做里子……这‘防箭衣’算是成了,不过臣上战场的时候,还贴身穿上棉衣棉裤,再用丝绸做的衣服罩住,这才敢上战场。”

袁崇焕说道这里,原本有些慷慨激昂的气势一下就变焉了,脸红。穿成这样才敢上战场,说出去多丢人。

杨改革亲口听袁崇焕解释这“防箭衣”的制作方法。才终于明白为什么在战场上,被抵近攻击的袁崇焕身上能“带着”那样多的箭了。

整个就是一个“草船借箭”的个人版。

这“防箭衣”确实也是牛B。要害部位用锁子甲外罩,然后是皮甲,内部是棉甲,中间都用丝绸隔开。估计也只有这样多层的甲,这样多层的丝绸,才能让箭“挂”在身上。也只能这样,才能让袁崇焕这个文人在战场上身中数箭而没一点事。

杨改革心里想到:看来这次收获不小,找袁崇焕做“防箭衣”是没错的,接下来就该是要推广这种“防箭衣”了。

“袁爱卿,真是好胆。敢在这乱军之中搏杀拼命,不简单啊!”杨改革可是真心诚意的称赞袁崇焕了。

“谢陛下夸赞,臣不敢当。”袁崇焕鞠了个躬。表示感谢。心里美美的,得皇帝一声赞美可不简单。

……

“孙师傅,你说说,这种‘防箭衣’的效果如何?”杨改革看到孙承宗望着自己。觉得该让孙承宗出出主意。

“启禀陛下,其实,用丝绸防御弓箭的伤害,古已有之,在我大明之前,据说成吉思汗的军队在打仗的时候就用数层丝绸缠裹身体的要害部位,为的就是防御弓箭的伤害。”

孙承宗不愧是饱学之士,一番话,引古论今,说得头头是道。

“真的?古代就这种技术了?”杨改革又诧异了一把,明朝的古代,至少也是元朝了。元代以前就有“防箭衣”?

“启禀陛下,是的。古语说,‘强弩之末,难穿鲁缟’,说的就是这丝绸防御弓箭的伤害有特效,据说,因为丝绸柔韧和箭头一起进到肉里,战后非致命地方拔箭的时候容易的多,相反皮甲和铁甲都没有这个优点。”孙承宗不紧不慢的说道。

……

袁崇焕也奏到:“启禀陛下,孙大人说的极是,这丝绸防御弓箭伤害有特效。臣就是看了古书,得了丝绸能防御弓箭伤害的秘密,才在我朝棉甲的基础上再多加了几层丝绸,这才敢上战场的,否则,臣一文人,如何有胆量上战场?”

“这……”杨改革终于明白,这古代,明朝的古代以前就知道用丝绸防御弓箭的知识了。那样不是说,自己要制这“防箭衣”,其实就是在现有的明军“棉甲”基础上多加几层丝绸就可以了?做成锦甲,既轻便又有效?

想到这里,杨改革觉得这是一个死胡同,丝绸多贵,那是普通人能穿得起的吗?所以,这防箭衣,也就高级将军穿一穿。普通的士卒,估计是没有那个“本钱”穿“防箭衣”了。

想到这里,杨改革觉得很失败,郁闷。一个研究的项目失败了。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自己以后和野猪皮干架,可以多穿“很多层”的丝绸做的战袍,这样既轻便,又能有效的防御弓箭的伤害。

杨改革看着这件“防箭衣”,也有了一丝的明悟!“重甲”,按照普通人的想当然,盔甲应该越重(zhong)越好。这样才能有更好的防御。其实,袁崇焕的“重甲”,应该读作“chong”第二声,【虫字音】。这样,就能很好的解释袁崇焕“奈有重cho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