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译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庄子译注-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7)

是故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仁义已
明而分守次之
(18)
,分守已明而形名次之,形名已明而因任次之
(19)
,因任已
明而原省次之
(20)
,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
愚知处宜
(21)
;贵贱履位
(22)
,仁贤不肖袭情
(23)
。必分其能,必由其名
(24)
。以
此事上,以此畜下
(25)
;以此治物,以此修身,知谋不用,必归其天
(26)
。此之
谓大平
(27)
,治之至也。故书曰:“有形有名。”形名者,古人有之
(28)
;而非
所以先也。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
(29)
,九变而赏罚可言也
(30)
。骤
而语形名
(31)
;不知其本也;骤而语赏罚,不知其始也,倒道而言
(32)
,迁道而
说者
(33)
,人之所治也
(34)
,安能治人!骤而语形名赏罚,此有知治之具
(35)



非知治之道。可用于天下,不足以用天下
(36)
,此之谓辩士,一曲之人也
(37)

礼法数度,形名比详,古人有之,此下之所以事上,非上之所以畜下也。
'注释'
(1)本末:中国古代哲学重要范畴,包含本体与现象,主要与次要,根本与从属诸方面及其相互
关系的论述辨析,先秦时期多言本,还未将本末对举作系统阐述,汉与魏晋时期则有较多讨论。在中
国传统观念中,则以农为本,以工商为未。此处本未有特定意义,本为根本,指天道无为;未为枝节,
指人事之政事礼法等。上为君主,下为群臣,意即天道无为是根本,由在上之君主掌握。政事礼法是
枝节,由群臣执行。
(2)要:纲要,机要。详,细目、细节。这句话意思为:君主行的是无为之道,只总概要就够了,
细节细目要臣去作。
(3)三军:泛指军队。五兵:五种兵器,具体所指说法不一,通行说法指矛、戟、钺、楯。弓矢。
运:运用。
(4)五刑:墨、剿、刚、宫、大辟。辟:法。
(5)礼法:吉、凶、军、宾、嘉五礼所遵行的法度。度:计量长短之标准,如丈尺之类。数:数
字计算。
(6)形名比详:即对事物之名实关系进行比较审核。形指事物,名力名、称,比为比较,详为审
核、审定。
(7)羽旄之容:用鸟羽、兽毛装饰歌舞者的服装、道具,以显示仪客华美。羽,鸟羽。姹,兽毛。
(8)衰绖(cuidie):衰,丧服,绖为用麻制作的腰带和冠带,皆为服丧时穿戴,根据生者与死
者血缘亲疏关系,丧礼规定了相应的哭祭仪式和丧服规格,不可以相滥。
(9)隆杀之服:隆,加隆、提升;杀为降等。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绸麻五种,要根
据本人与死者关系之亲疏,予以加隆或降等,确定其应当穿那种丧服。
(10) 心术:心智、心之能力。此句意为,精神心智是本,五未必须从属于本,不能把枝节当根
本,本末倒置。
(11) 尊卑:上下也。言天地之运行有上下先后之分。
(12) 取象,取而效法。
(13) 言天在上,地在·已是神明安排之位置。
(14) 萌区有状:万物萌生后区分为各种形状。
(15) 由兴盛转而降为衰杀,是变化之流行。
(16) 乡党:乡里。齿:年龄。
(17) 安取道:何处取得大道。庄子认为道有先后次第,离开次第讲道,不是真道;讲述的不是
真道,又让人从哪里去取得真道,
(18) 分守:职责、职守。
(19) 因任:根据职责授与职事。
(20) 原省:推究省察,指对人进行政绩考核。
(21) 愚知处宜:愚笨的人和聪明有智之人都安排合适的位置。
(22) 履:践,就。贵贱履位:尊贵者与低贱者各就各位。
(23) 袭情:依据实际情况。袭,因袭、依据。情,实也。
(24) 必分其能:人各有所能,不能兼也,故称分其能。必由其名:能各有名,不能相混,必循
名以责实。
(25) 畜下:治理下民之意。畜,养。
(26) 归其天:复归于虚静无为之天道。
(27) 大平:太平盛世,治道之极致。大,同太。


(28) 形名之分辨,古代就有了。
(29) 五变:论述中经历五个演绎推理过程。具体次序为:一天,二道德,三仁义,四分守,五
形名,六因任,七原省,八是非,九赏罚。这句的意思为,推理至第五层,形名之辨即列举出来。
(30) 九变:演绎推理至第九层。
(31) 骤:急剧、匆忙之意。
(32) 倒道:与道相反相违。指违背大道由本及未的先后次第,把形名赏罚等次要的、枝节的东
西提到首位,即是倒道。
(33) 迕,违逆。迕道,与倒道同义。
(34) 人之所治:被人治理。
(35) 知治之具:只知治世的具体方法、手段,不知精神实质,知未而不知本。
(36) 这句的意思力:可用于为天下事奔波操劳,不足以让天下自行治理,可有力而治而不能无
为而治。
(37) 一曲之人:只有一孔之见,一枝之长,不通晓无为大道的人。
'译文'
天道无为之本君主掌握,政事礼法之未群臣执行;君主在上总其纲要,
群臣在下行其细目。军队武器的动用,是道德之末流;赏罚利害之推行,五
种刑法之设立,是教化之未流;五礼之法,长度计算,名实比较审核,是治
道之未流;用钟鼓奏出乐曲,用鸟羽兽毛装饰舞者,是乐之未流;哭祭丧服,
各有等次,是哀悼之未流。这五类未流枝节之事,必须待精神、心智运动,
然后随之而动。五种末流枝节之学,古代就有,但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君
在先而臣从属,父在先而子从属,兄在先而弟从属,年长者在先而年幼者从
属,男人在先而女人从属,丈夫在先而妻子从属。天地之运行,有上下先后
区分,故取而效法之。天在上地在下,是神明确定的地位;春夏在先,秋冬
在后,是四时之顺序;万物化生,萌生后区分为各种形状,再由兴盛转而为
衰杀,是变化流行也。天地之道最为神妙莫测,还有上下先后之顺序,何况
是人道呢!宗庙祭把崇尚血缘之亲,朝廷崇尚高爵位,乡里间尊敬年长者,
治事崇尚贤能,这是大道的先后次第。讲论道而不合道之第,不是真正的道;
讲述的不是真正的道,又从哪里去得道呢!
所以古时明大道之人,先明天道而把道德放在其次,道德既明则把仁义
放在其次,仁义既明则把职责放在其次,职责既明则把名实放在其次,名实
既明则把因职授事放在其次,因职授事既明则把推究省察放在其次,推究省
察既明则把是非放在其次,是非既明则把赏罚放在其次,赏罚既明则愚笨的
与聪明的都安排合宜,尊贵者与低贱者各就其位,仁厚的贤达的和不成才的
都依据实际作了安置。按其能加以区分,由其名而责其实。用这一套来服事
君主,畜养下民,治理万物,修养自身,就会不用智谋,复归于虚静无为之
天道。这就叫作太平,是治道之极致。古书上说:“有形有名。”形名之区
分,古人就有的,只是不放在首要地位。古代谈论大道的人,经历五个层次
的演绎推理,形名辨析可列举出来,九次演绎推理,赏罚被讲说出来。急剧
匆忙去讲说形名问题,就不知道它之所本;匆忙讲述赏罚问题,就不知道它
之所始。违背道去讲,抵触道去说,只能为人所治,怎么能治理别人!匆忙
讲说形名赏罚的人,他们只知治世的具体方法、手段,并不真正懂得治世之
道。这样的人可用于为天下事奔波劳碌,不足让天下自己治理自己。这就是
言辩之士,只具一孔之见的人。五礼之法,长度计算,名实比较审核,古代


就有。这是臣用以事奉君的,不是君用以畜养臣民的。
昔者舜问于尧曰:“天王之用心何如
(1)
?”尧由:“吾不敖无告
(2)
,不
废穷民,苦死者
(3)
,嘉孺子而哀妇人
(4)
。此吾所以用心已。”舜曰:“美则
美矣,而未大也
(5)
。”尧曰:“然则何如?”舜曰:“天德而出宁
(6)
,日月
照而四时行,若昼夜之有经
(7)
,云行而雨施矣。”尧曰:“胶胶扰扰乎
(8)

子,天之合也
(9)
;我,人之合也。”夫天地者,古之资大也,而黄帝尧舜之
所共美也。故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而已矣
(10)

'注释'
(1)天王,帝王,指尧。因其具有天德,故称为天王。
(2)敖:同傲,侮慢。无告:有苦无处诉、处境极为悲惨之人,或指鳏寡孤独者。
(3)废:抛弃,苦:忧劳。苦死者:对死者表示哀痛和抚慰。
(4)嘉:善,亲爱之意。孺子:小孩。哀:怜悯。
(5)未大:不算弘大。因为尧所讲皆有心而为,所及有限,故其心不算弘大。
(6)天德:虚静无为也。出:运行。
(7)经:不变之常规、常法。
(8)胶胶:粘台在一起不能解开。扰扰:纷乱不宁。尧听了舜的话受到启示,觉得自己的用心是
多余的,不如静默无为,复归天德。
(9)天之合,与天道相合。
(10)天地而已矣:象天地那样虚静无为就是了。
'译文'
从前舜问尧说:“天王您用心怎样呢?”尧说:“我不侮慢求告无门处
境悲惨的人,不抛弃贫穷之民,忧劳死者,亲爱孩子又怜悯妇女,这就是我
用心之处。”舜说:“好却是很好,只是其心还不够弘大。”尧说:“那么
应该怎样呢?”舜说:“天德运行而虚静安宁,日月照耀而四时运行,好象
昼夜更替之有常规,云行而雨降一样。”尧说:“我真是粘滞纷扰啊!你与
天道相合,我只是与人道相合。”天地,自古以来被认为是弘大的,为黄帝、
尧舜所共同赞美。所以古时为天下之王的人,还要作什么呢?象天地那样虚
静无为就是了。
孔子西藏书于周室
(1)
,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
(2)
,免而
归居
(3)
,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
(4)
。”孔子曰:“善。”往见老聃而老聃
不许,于是繙十二经以说
(5)
。老聃中其说
(6)
,曰:“大谩,愿闻其要
(7)
。”
孔子曰:“要在仁义。”老聘曰:“请问,仁义,人之性邪?”孔子曰:“然,
君子不仁则不成,不义则不生
(8)
。仁义,真人之性也,又将奚为矣
(9)
?”老
聘曰:“请问何谓仁义?”孔子曰:“中心物恺
(10)
,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
也。”老聃曰:“意,几乎后言
(11)
!夫兼爱,不亦迂乎
(12)
!无私焉,乃私

(13)
。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
(14)
?则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
星辰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木固有立矣
(15)
。夫子亦放德而行
(16)
,循
道而趋,已至矣
(17)
!又何偈偈乎揭仁义
(18)
,若击鼓而求亡子焉
(19)
?意,夫
子乱人之性也。”


'注释'
(1)书:指孔子编辑整理之书。孔子何以要藏书周王室,不可确知。或以为当时列国纷争,战祸
连年,周天子还保持形式上的共主地位,可避免战火波及,书藏在那里较为安全。
(2)子路:姓仲名田,孔子弟子。征藏史:周王室管理藏书之官。
(3)免而归居:去职归家隐居。据载老子见周室衰微,不可匡复,便辞官而去。
(4)因:依也,依靠老聃帮助联络舒通藏书事宜。
(5)繙(fan):演绎发挥。十二经:有三种说法:一说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加上相应的六种纬书;一说指《周易》上下经和十翼,共十二篇;一说指《春秋》十二公之经,三说
皆不可信。严灵峰先生以为十二应为六,此说可从。说:说服。
(6)中:中间。孔子解说过程中,老子插言。
(7)大谩:大冗长,大烦琐。谩,或作曼,长。
(8)这句的意思为:离开仁义就没有君于生成,以此推断仁义为人之本性。
(9)又将奚为:舍弃仁义,又将何为呢。
(10) 中心物恺:心地中正无偏私,与物和乐而下使毁伤。恺,和乐。
(11) 意:同噫,叹词,几:接近。后言:泛指与上古先圣之言相对的后代言论,也就是抛弃天
道无为根本,把仁义札法之未放在首位的说法。
(12) 迂:迂远。庄子认为:行虚静无为之道,则无有不爱,何心又说兼爱,既讲兼爱,则有兼
之所不及者,因此反而更为迂远。
(13) 这句的意思为:私与无私的区分与对立,正是私产生的根源。讲无私即包含有私,只有混
同私与无私,抹灭二者对立,才能达到真正无私。
(14) 牧:养。
(15) 立:树立。树木植立生长之所。
(16) 放德:循性。对自性不加约束,任其自然。
(17) 已至:已达,达到向往的理想境界。
(18) 偈(jiá)偈:用力的样子。揭:举,引申为提倡、倡导。
(19) 亡子:丢失的孩子。
'译文'
孔子要西去把书藏于周王室,学生子路出主意说:“我听说周王室有位
掌管图书的史官老呐,现已辞官在家隐居,先生想藏书周室,可依靠老聃出
面帮助。”孔子说:“好吧。”前往拜见老聃,而老聃不同意,于是孔子就
对六经内容演绎发挥,想说服老聃。在讲述中老聃插言说:“太冗长烦琐,
愿意听听要点。”孔子说:“要点在仁义。”老聃说:“请问,仁义是人的
本性吗?”孔子说:“是的,君子没有仁就不能成长,没有义就不能生存。
仁义,确实是人的本性,舍弃仁义,人又将何为呢?”老聃说:“请问,什
么叫仁义?”孔子说:“心中正无偏私,与物和乐而不毁伤,兼爱万物而无
私心,这就是仁义的实质。”老聃说:“唉,这些话近似于后代之言!讲兼
爱不是大迂远了么!讲无私就包含了私。先生如果要想使天下不失去其养育
吗?则天地原本就有恒常之规则,日月本来就是光明的,星辰本来就排列有
序,禽兽本来就是群居的,树木本来就有植立之处。先生也循性而行,遵道
而进,就达到了理想境界!又何必用力去倡导仁义,象击鼓聚众去寻找丢失
小孩那般急切呢?唉,先生是在扰乱人性啊。”
士成绮见老子而问曰
(1)
:“吾闻夫子圣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