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德宏基(第一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火德宏基(第一部)- 第1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你们这些书生,只会斗嘴。不论是廉颇还是陶潜,都是唐尧虞舜的子民嘛,朕不许你们对先哲飞短流长,妄加议论!就如同卢参政、赵太傅、徐学士、王将军,还有在座的列位臣工,都是朕的信臣,朕的股肱,朕何尝对你们恶语中伤!”

  “陛下圣明!”

  “陛下万岁!”

  “大宋万岁!”

  赵匡胤在一片颂扬声中走下龙床,来到跪在地上的王全斌面前,将他扶起,深情地说:

  “王将军,你就归去来吧,需要多少钱,对朕明言!”

  王全斌颤颤悠悠地站起身,眼里挂着泪,说道:

  “陛下,那臣就再加餐饭吧!”





第五十七回 江南佳丽听佛法

  天气转热起来。曹彬求见赵匡胤。

  “陛下,吴越世子钱惟浚送给臣一封奏表,是钱俶亲笔所书。”

  “你曹枢密在钱氏那里面子真大,连奏表都先给你了,将朕置于何地?”赵匡胤与曹彬开了句玩笑。“讲吧,钱俶都说了些什么?”

 
 
 
  曹彬笑笑禀道: “钱俶言道,江南荡平,本欲入朝恭贺,不料国夫人有丧,不得亲至汴京。如今丧期已过,又听说陛下要征讨太原,必欲来京拜贺助战,惟陛下马首是瞻。”

  “钱俶是吓坏了。”赵匡胤捋了捋胡子说。“他是太信不过朕了。朕既然诏告天下,留吴越一方土地,就一定不会言而无信。你且告诉钱惟浚,天气暑热,待河东大捷时再来不迟。”

  “臣已多次以陛下之意讽之,无奈钱俶执意要来。”

  “那朕还有什么话说?不过来一趟也好,让在朝百官看一看钱氏的诚意,免得光义、卢多逊、潘美这些人总想以武力迫其归朝。此番钱俶之来,朕一定要尽礼待之。”赵匡胤深情说道。“唉,要是刘继元也这么识大体该有多好?何须朕再动刀兵,重伤生灵!”

  曹彬也正想问赵匡胤何日对北汉开战,赵匡胤说道:

  “如今酷暑之中,将士岂不过于辛苦?再加上粮草易霉,水潦断路,不若等到天气稍凉,一鼓作气。”

  曹彬领旨告辞,随即命潘美加紧训练在京禁军,党进加紧训练在外禁军,又命樊若水在江南广积粮米,运往北方,以供军需之费。

  有了攻打北汉的总体方案,赵匡胤心里放松下来。这一天他在凉阁闲坐,阎承翰跑来说道:

  “陛下,违命侯李煜递了本奏章,请求让他的眷属和他团聚。”

  赵匡胤不听则已,一听这话,立刻冒上火来,没好气地说道:

  “让他先把‘违命’二字写上一万遍,再议归还眷属之事!”

  说到李煜眷属,赵匡胤才想起,江南人来到汴京有一个多月了。当初之所以把她们安置在后宫东北角的宜香苑里,一方面是为了惩罚李煜拒不投降,给他增加些耻辱,另一方面听说江南女子既精丝竹,又善歌舞,不如备在此处,倘有消闲解闷之需,不妨取来一用。但时至今日,他还没领略过这些女人何以能把那个风流国主迷得六神无主。他吩咐阎承翰到宜香苑将她们带来。

  飞琼、窈娘一行人来到凉阁,依次跪在赵匡胤面前。

  “你就是周氏?”赵匡胤问为首的那一个。

  “臣妾违命侯正妻周飞琼。”

  “你能歌善舞的名声不仅传于江南,连中原人都知道。朕命你们在此起舞助兴。”

  飞琼初时有些执拗,没有动身。窈娘给她递了个眼色,像是在告诉她: 好汉不吃眼前亏。飞琼会意,只得起身更换舞裙。随着乐声渐起,飞琼和窈娘二人合跳了一个金莲之舞。这个舞是李煜最喜爱的,他曾命人在“步步生金莲”的柔荑殿里铸了一座青铜莲花,底座是一片荷叶,中间矗起一茎金莲。李煜常在此处与飞琼和众嫔妃们作达旦之乐。不过今天在汴京的皇宫里再跳这段舞,身边没有了莲花,没有了李煜,两人都不免有隔世之感。

  说江南佳丽舞姿蹁跹,真是名不虚传,赵匡胤原本只想随意看上几眼,不想这一看竟着了迷。眼睛看着她们跳舞,心里不免想入非非起来: 天下的美女虽如此不同,却能各臻其妙。宋皇后娇嗔热烈、迷离杏眼,如一团火焰,让人心潮激荡;花蕊夫人娴娴雅雅、冰清玉洁,如空中白云,让人神清气朗;眼前这个飞琼柳腰婀娜、轻裾广袖,如莺燕翻飞,让人魂不守舍。呵呵,他这才明白李煜为什么不爱江山爱美人了。

  飞琼香汗滴滴娇喘阵阵,一个旋转倒在地上,累得爬不起来了。

  “天子面前,竟敢如此戏耍?尔等不明白如今的身份吗?”赵匡胤的话说得不好听,态度却很温和。

  飞琼既不辩解也不讨饶,只轻轻说了句: “亡国罪妾,惟陛下裁处!”

  阎承翰走到赵匡胤身边,附耳禀道:

  “陛下,晋王求见。”

  “哦?宣他进来吧。”

  赵光义来到凉阁,赵匡胤对他说: “你来得正好,与朕同赏歌舞。”又对趴在地上的飞琼说道:“晋王新来,你们重舞一回。”

  看着身心俱疲的飞琼,赵光义大发恻隐,对赵匡胤说道:

  “臣弟有事禀奏,歌舞改日再赏吧。”

  听光义如此说,赵匡胤命阎承翰把飞琼等人送回。

  李煜一行到汴京后的许多安排都是由赵光义决定的。早在李穆出使江南为他带回侍女桃儿后,他就对李煜后宫女眷留着心眼儿了。当时桃儿说江南最美艳、最善歌舞的当属王后周飞琼,“周飞琼”这三个字就刻进了他的脑子。如今江南归降,他亲眼见到了这个美人,才相信桃儿所言不虚。那时赵光义非常高兴,单等安排定后,再设法将此女弄到手。不想赵匡胤偏偏又把李煜的嫔妃一股脑儿收拢在宜香苑里,让他大为懊丧,因为这些女人一旦进了后宫,莫说是自己,就是李煜,也难得一见了。当时诸事丛脞,只好先将此事隐忍下来。不过隐忍归隐忍,这一回他可是下定了决心,绝不能再像花蕊夫人那样,本已谋划得天衣无缝,事到临头却迟了半步。

  “说吧。”

  “陛下,臣弟想提个建议。如今海内残贼只剩河东刘继元一人,臣弟以为当速胜之,以厌天意人心。”

  “怎么个速胜法?”

  “臣弟思来想去,惟有两途,第一,调集最精之兵从井陉、潞州两路猛攻。第二,陛下 
 
 
御驾亲征,以鼓士气,以威敌国。”

  赵匡胤听罢沉思片刻,问了句: “朕南下汉、唐两个大国,尚未亲征,小小北汉,有这个必要吗?”

  “臣弟知道陛下会这么想,可将帅们都说: 南北之兵相差甚远。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南、广南雨丰草茂,生活富足,其人性情平和而不欲战,故往往不堪一击。北人则不然,天寒地冻,大山密林,生活艰苦,其人则性暴烈而好格杀。陛下不妨想想: 蜀、汉、江南皆一鼓而平之,而北汉小小一国,自柴荣为帝时便屡攻而不能得,大宋建国以来又讨伐了三次,皆未能攻而下之。此臣弟所以认为必须御驾亲征,方能济事。臣弟愿与陛下各监一路,会师太原!”

  “嗯,你说的不无道理,容朕再想一想。”

  “陛下,臣弟本来只此一事,可来到此间,还想再奏一事。”赵光义一脸严肃地说。

  “兄弟之间嘛,不必拘谨,有话就说吧。”

  “那臣弟就说了?”赵光义偷瞅了赵匡胤一眼。“其实还是几句老生常谈,就是希望陛下小心不要被这些妖姬所惑。大凡亡国之妃,哪个不想在新朝获得新宠以固其位?臣弟知陛下英武一世,不会有惑溺之心,怎奈这些女子会想方设法极尽其媚。自古以来,哪个帝王是真想抛开江山只要美女的?不过是难防其渐罢了!”

  听了这话,赵匡胤虽然没有恼怒,但总归有些不快。其实他心中很明白,退一步说,总归还记得老母亲的教诲吧!自己这么个开疆拓土的帝王,能不懂江山事大美人事小的道理?这个兄弟,真是气他不得恼他不得!不过念他是一片好心,没必要和他计较。

  “依你之见,该怎么处置这些伪国嫔妃?难道让朕给李煜送回去?”

  赵光义摇了摇头,说道:

  “臣弟绝无此意,不过要想把这些人的希宠之心荡涤干净,找个高僧给她们讲说佛法倒是个好办法。佛教讲求一个空字,尘世之人一旦灰懒下来,就不会再生妖媚枝节了。”

  赵匡胤一向不信佛,光义这个主意虽然好笑,但一来他不想因此与兄弟反目,二来觉得让美人听听佛法静静心境,未必不是件好事,于是答应下来:

  “朕听说大梁门外宝相寺的了一大师道行甚高,当年杀张崇诂的时候,朕就认得他了。把此人请进宫来,怎么样?”

  “陛下说的极是,臣弟这几天就去请了一大师。”

  赵匡胤还没来得及考虑是否亲征太原的事,卢多逊又来求见。他估计卢多逊也是为这事来的,因为自从光义明明白白说出此意后,沈伦、曹彬、潘美等都流露过同样的想法,看来众臣的意见差不太多。

  果然,卢多逊进来之后,开口便道: “不知陛下此番攻打刘汉,是否有亲征之意?”

  “朕还没想好。”赵匡胤示意卢多逊坐下。“不过这最后一块顽石,朕也的确有心亲率众将,一股脑儿把它砸个稀烂!”

  “臣将命史官将此页大书特书,以垂永世!”卢多逊拱手盛赞,又讲了自己的一些谋策,赵匡胤每每称是。卢多逊滔滔不绝说了半天,突然停住话头,几次望望赵匡胤,才说:

  “臣见到陛下的华发了!”

  “不觉老之将至啊!”赵匡胤轻声感慨。“想当年陈桥回戈,朕才三十冒头。一晃十几年,如今已届五十,怎能不生华发!”

  “陛下所言甚好,臣说句冒犯天颜的话,用不了几年,陛下就不只是华发,而是白发了!”卢多逊又道。

  赵匡胤微微点头,动了下身子: “参政好像有话要说?”

  “陛下圣明!”卢多逊深拱道。“陛下既知华发已生,当为江山社稷之后续谋!”

  “哦?你是说立嗣的事?”

  “正是。臣以为人之生老乃自然之事,真忠臣不该讳言于此。如今陛下虽意气不衰,然凡事总该防备万一。臣说话不太中听,此类言语无论臣怎么说也不会中听,还望陛下恕臣之罪。近年来见皇子渐渐长大成人,臣心下甚悦。臣意陛下不妨在两个皇子中择其尤异者建为君储,继续涵养,一旦陛下万岁之后,大宋江山便可顺理成章地传延下去,大臣有所归属,万民有所仰瞻,外夷不敢妄动,盗寇不敢张狂,岂不美哉?”

  赵匡胤听罢,没有做声。他很欣赏卢多逊的才能和智虑,也很爱听他讲话,因为他的话不仅思路清晰,多有己见,而且气势磅礴,有咄咄逼人之势。可今天他说的这件事,自己既无法点头,又无法摇头。十几年前太后临终前亲口讲过,倘若匡胤崩时皇子尚小,就把帝位传给光义。光义崩时皇子太小,就把帝位传给光美。他还记得当时对天发誓时,自己确有些不大情愿,但静心一想: 老母为的是大宋赵氏千秋万代,而不是哪一个宗枝,也有道理啊!立嗣的事他不是没想过,眼看德昭、德芳一岁大似一岁,都已成人,他心里很高兴。他觉得自己还很硬朗,打算再过几年,等德昭二十多岁再立为太子,那时即使光义知道太后的遗嘱,也没有太多的话说。卢多逊的讽劝没一点儿错,只是此时不便回答他。

  “陛下还在犹豫?”卢多逊见赵匡胤不置可否,追问一句。

  “爱卿突然间言及此事,朕总需要考虑些时日。”赵匡胤答道。他说这话本是想拖延时日,但卢多逊所言确实拨动了他的心弦。他何尝不想早立太子,但一个“孝”字使他不得不时时按住心弦,不让它鸣响。今天卢多逊愣头愣脑地撞在弦上,他想捂也费劲。“朕现在筋骨尚健,无须如此急切。”

 
 
 
  “恕臣口无遮拦。”卢多逊又道。“陛下筋骨尚健乃不争之实,可陛下细想: 为什么自古以来所有帝王刚刚即位便修筑陵墓?难道他们筋骨不健?建储立嗣的目的是为了固江山之本,安亿兆之心,望陛下勿以龙体尚健而一再延迟。”

  赵匡胤陷入了沉思,停了好一会儿,才问卢多逊:

  “大臣们中间还有议论此事的吗?”

  “眼下议论此事的还不多,但翰林李昉、工部李昊、中书李穆等几个人都对臣提起过。陛下如果担心臣僚中有议论,臣身为副相,理当一齐众口,协谟劝立!”

  “谁要你协谟劝立!”赵匡胤立即阻止。“朕意攻破太原后再议此事。”

  卢多逊见赵匡胤态度暧昧,只好作罢。赵匡胤叮嘱他说:

  “你不要再生是非,胡乱传布。此事你知朕知就算了,日后朕有何打算,自会宣你共议。”

  “臣遵旨!”

  再说赵光义此时一心都在周飞琼身上。这次他用的心思较多,考虑得也很周详,请高僧说法是他最得意的一个举措。把这些女人置于佛徒眼皮底下,莫说李煜无法再占有她们,就是赵匡胤想召幸,岂不也要顾及佛门的规戒?这就等于把她们安放在了一个最安全的地方,而他自己也不用着急,先把鸟儿锁在笼子里,还愁没有把鸟儿搂在怀中的那一天?

  他亲自来到宝相寺拜见了一大师。了一大师到底是出家人,即使是晋王来访,依然一副不卑不亢的神态,眯着眼朝赵光义诵了一句“阿弥陀佛”。

  “大师精神矍铄,真让本王羡慕啊。”赵光义随口说着,坐了下来。

  了一大师没抬眼皮,不紧不慢地说:

  “我佛从不在意肉身之寿夭,晋王所云,贫僧无言以谢。晋王来找贫僧,定是有话要讲。请吧。”

  “有件善事要请大师劳苦一阵。”赵光义也不闲谈,直破本题。“江南国主李煜归降之后,其姬妾数人心神未宁。吾皇闻知江南人多信佛法,意欲遂其土风,而一群女眷,日日来此多有不便,故烦请大师到宫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