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清风云- 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怀隼吹模烤故撬持蜗氡奘故切⒆氡奘只蚴橇饺硕枷氡奘飧鼍退挡磺宄恕
老外看到鞭尸这种行为,除了佩服中国人的创意之外,对中国人人性中的那种恨也是非常佩服的。
在清算多尔衮的同时,顺治也在积极为长兄豪格平反。二月,顺治帝封豪格的儿子富寿为和硕显亲王,将豪格的功劳重新记录在赏功册上,并且归还豪格的财产。
令人吃惊的是,清算多尔衮的过程中,大学士刚林也受到了处分。根据谈迁的说法,多尔衮死前和阿济格密谋,正是刚林识破了阴谋,连夜赶到京城,才将政变扼杀在摇篮里。在多尔衮死后,刚林的功劳是非常大的。他不仅告密,提前扑灭了一场政变,还帮助皇上从多尔衮的府中收回信符和赏功册。即便功劳如此大,由于刚林多年追随多尔衮,济尔哈朗认为这个人不可信,始终是一个祸患,所以选择了杀人灭口。刚林被处死后,家产被没收,妻子为奴。
还有一个大学士祁充格,因为以前跟着多尔衮混,擅自修改《太祖实录》,参与多尔衮的谋反,最后也被判了死刑。清算运动很快就扩大化了,汉人大臣范文程、宁完我、王文奎等人也被人告发,曾经和多尔衮狼狈为奸,但是顺治皇帝并没有给他们治罪,其中原因我们也不得而知,应该有一些潜规则在里面。当然,跟顺治帝深受汉文化有关系,跟幕后人物孝庄的态度也有关系。
四月份,又惩处了大臣巴赫纳,罪名是谄媚睿王,将户部金银送到多尔衮家中。巴赫纳也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历任户部尚书和刑部尚书,是个位高权重的人。巴赫纳被给予革职处分,家产被没收了三分之二。
冷僧机也被处分了,冷僧机以前是满洲正黄旗人,跟着三贝勒莽古尔泰混。皇太极打掉莽古尔泰时,冷僧机非常识趣,自首保命,此后就跟着皇太极混。多尔衮掌权后,冷僧机又跟着多尔衮混,而且还得到多尔衮的宠信。冷僧机的罪名是为多尔衮说话,污蔑两黄旗大臣,到处强调当年立顺治的是多尔衮。冷僧机为了讨好多尔衮,还把珍贵的白狼裘献给多尔衮,没想过这么好的东西应该献给皇上。大家商议之后,决定把冷僧机处死。不过顺治帝却饶他一死,批道:“姑从宽免死为民。”
八月,吏部尚书谭泰被人告发,罗列罪状十多条,其中最严重的一条是,谭泰曾经在多尔衮府上表示“我死亦在此门,我生亦在此门”。议政王大臣商量之后,认为谭泰和子孙都应该问斩。顺治网开一面:谭泰就地正法,籍没家产,子孙免死。
冷僧机逃过第一劫,却没有逃过第二劫,也许是做错了什么事。顺治九年(1652年)三月,顺治皇帝突然颁布了一道谕旨:“拜音图、巩阿岱、锡翰、席那布库、冷僧机这五个人曾经依附多尔衮,朕心知肚明,之所以从轻发落是希望他们幡然悔悟,没想到这些人死不悔改,还敢藐视朕,扰乱国政,朕实在是不能再原谅他们了。”
议政王大臣们又开始搜罗这些人的罪状,这些大臣们当然是希望从严发落,而顺治一定是从宽发落,以此彰显君王仁慈,皇恩浩荡。
顺治说,拜音图这个人庸弱无能,到了晚年,更是昏聩,看在他年老体迈的份上,就免他一死,关在牢里吃套餐。巩阿岱、锡翰、席那布库、冷僧机这些人呢,死不悔改的东西,全部就地正法,没收家产。
本来这五人的家人也应该一并处死的,但皇恩总是浩荡的,不必要的死伤是皇帝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你们都不必死,老老实实做老百姓吧!
经过一年多的清洗和淘汰,多尔衮的党羽总算剔除得差不多。如果说这次清算有什么特色的话,就是只在高层内进行,没有扩大到下层官员,更没有扩大到平民百姓。这个做法是非常明智的,没有引起国家的动荡。
多尔衮一世戎马,为大清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却遭到这种待遇估计是他始料未及的。直到一百多年后,出现了一个喜欢下江南,喜欢到处享乐的乾隆,才给他平了反。乾隆是个享乐主义者,心里没那么多怨恨,觉得这人对我们大清有功,不该是这么个待遇,应该给他平反。看来,有时候做好事只需要平常心。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孝庄和顺治这么做就做坏了。当时,国家不稳,皇帝又很小,满朝多尔衮的爪牙。小皇帝要树立威信,加强皇权,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再说,多尔衮本来就视自己眼中钉肉中刺,顺治不拿他开刀拿谁开刀,何况还是个死人,毫无还手之力。
浪花淘尽英雄——评多尔衮
政治这东西不是非常残酷,而是绝对残酷。在政治角逐中,几乎就没有第二名的立足之地。
多尔衮摄政七年,权力无边,他唯一做错的事情就是没有篡位。如果他篡位当了皇帝,后来的一切就不会发生了,而且他当时的情况确实具备篡位的资本。
在中国历史中,权臣一般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从春秋时期晋国的赵盾到明末张居正、清末袁世凯这些人。像曹操这种,虽然自己没篡位,但儿子篡位的就不会有什么风险。权臣、丞相、摄政王这些职务在中国历史中都是风险非常高的职业。
明朝万历年间的张居正是一代权相,辅佐明神宗十年。张居正掌权期间,利用手中权力,整顿朝纲,惩治腐败,加强军事力量,清查税收,创造了一段时间的盛世。万历头十年边境安定,国库充实,出现了少有的太平盛世的景象。张居正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不光是靠左右逢源的做人技巧,应该说主要还是依靠霹雳手段,你要改革,必然会触动一群人的利益,要想改革成功,没有铁腕是不行的。
不用怀疑,张居正的改革得罪了许多人,甚至连皇帝都得罪了。当小皇帝长大成人,自然渴望摆脱这个严师的影响。张居正死了以后,反对者们开始给他罗列罪名,明神宗突然觉得自己被张居正骗了很多年,于是向死去的张居正举起了屠刀。张居正的罪名何其多,其中就有一条是谋反,当然,明神宗并不真的相信张居正谋反。只是剥夺了他的一切称号,将他的家产充公,子弟发配到边远地区,亲信大臣一一革职。
多尔衮和张居正的地位很像,但实际情况却不尽相同。张居正是为了国家大局着想实行改革,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这些人反击他更多的是为了自身利益。多尔衮的情况不太相同,多尔衮掌权之后,打压异己,虽然为国家立了大功,但对于对手多尔衮下手也非常重。多尔衮死后,对手们更多的是为了报复而清算他。
政敌们对多尔衮更多的是恨,这些仇恨都集中在多尔衮的头上,并没有涉及具体的政策。多尔衮和张居正都对本朝作出了巨大贡献,张居正的被打倒是跟他的改革密切相关,而多尔衮的被打倒更多的是因为权力斗争。
乾隆皇帝为多尔衮平反时说,多尔衮虽然独断擅权,但是没有谋逆的意思,如果谋逆的话,当时多尔衮手中掌握兵权,想自立为帝并不是什么难事。这里要说明,多尔衮没有谋逆,不代表他不想当皇帝。
多尔衮对于清朝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但是在政治上,远远赶不上皇太极。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察。
经济和民生方面,多尔衮做得远远不如皇太极,他大肆圈地,处决逃人非常残酷。入关后,多尔衮对于反抗的汉人实行了恐怖的屠杀政策,如果是皇太极,这种事情是不会出现的,或者至少出现得非常少。多尔衮自始至终没有统一中原,跟他的政策不无关系。多尔衮在文化上也毫无建树,他真正的功劳就是为清朝打下江山。
如果把皇太极比作一个一流的政治家,多尔衮最多只能算是二流。多尔衮应该算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
叛逆的顺治
福临从六岁当皇帝,到十三岁亲政,中间有七年的时间。这七年他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变成一个熟悉权力斗争的少年,开始对自己身处其中的这个环境有所了解。他没有成熟,但是他开始觉醒。
福临继承了皇太极和孝庄的基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可惜他没有机会接受皇太极那样的教育,很小的时候就被置身于风口浪尖之上,来不及按照生命本来的轨迹成长。特殊的环境加上天生的敏感,导致福临这孩子性情特别暴躁,喜怒无常。
这也不能怪他,换作是别人,结果可能也差不多。如果你头脑迟钝一点还好,偏偏福临很聪明很敏感,所以就很痛苦。
他的内心强烈地缺乏安全感,这导致了他的感情,无论是好的感情还是不良的感情都特别强烈。他无法理解自己的母亲,也看不惯自己的母亲;他很讨厌多尔衮,却又惧怕他的权威。他很愤怒,他很生气,但是他没有办法。终于等到多尔衮死掉,一切似乎可以重新开始。
狠狠地报复了多尔衮一通之后,顺治发现自己并不幸福,他还是那样喜怒无常,还是那样动辄生气。他发现环境依然很复杂,自己依然掌控不了很多东西,连自己的幸福和自由都无法掌控,他很压抑,情绪特别敏感,经常和母亲闹别扭、发脾气。
他发现自己是那么反感那个别人称之为太后的母亲。
在顺治短暂的一生中,充满了矛盾和痛苦,用时髦的话来说,他没法和谐。本来母子之间应该很和睦才对啊,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不是提出过什么恋母情结吗?母亲和儿子本来不应该有那么多矛盾的,顺治帝为啥这么恨自己的母亲,估计连他自己也搞不清楚,这中间可能有个过程:恋母——恨父——恨母。
母子关系不好,君臣关系也好不到哪里去,夫妻关系也一样。最后没办法,只好一头扎进佛教中,可惜就连出家都失败了,在内外交困身心俱疲的情况下,二十四岁的顺治患上天花,一命呜呼。
顺治帝有“痴情天子”的称号,那是基于他对董鄂妃的迷恋,其实董鄂妃还是他从他弟弟那儿抢过来的。为此,他弟弟受不了,自杀了。要说顺治纯情,真不太可能,根据洋鬼子汤若望的描写,顺治是个非常好色的皇帝。当然,这并不影响他对董鄂妃的痴情,好色跟痴情有时候并不矛盾。像他老爹皇太极,老婆一大堆,还是对海兰珠情有独钟。
顺治八年(1651)正月十二日,十三岁的顺治在太和殿举行了隆重的亲政大典,名义上是顺治掌权,但是背后仍然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孝庄。二月初十,顺治率领文武大臣给孝庄上尊号——昭圣慈寿皇太后。
皇太后随即也有所表示,亲自给顺治下了一篇《诰谕》,这份《诰谕》可以看作是教导小皇帝如何当皇帝的,我们不妨摘录下来,确实挺有道理,是封建社会里做好皇帝的指导性文件,凝聚了孝庄历经政治波涛后的大智慧。
为天子者,处于至尊,诚为不易。上承祖宗功德,益廓鸿图;下能兢兢业业,经国理民,斯可为天下主。
民者,国之本,治民必简任贤才,治国必亲忠远佞,用人必出于灼见真知,莅政必加以详审刚断,赏罚必得其平,服用必合乎则。毋作奢靡,务图远大,勤学好问,惩忿戒嬉。倘专事佚豫,则大业由兹替矣!凡几务至前,必综理勿倦。诚守此言,岂惟福泽及于万世,亦大孝之本也。
这番话说得非常漂亮,体现了孝庄的一片苦心。如果顺治帝能够将其谨记于心,即使赶不上儿子康熙,估计也是个不错的皇帝。可惜顺治非常叛逆,表面上谨遵母后教诲,背地却按着自己那套行事。
根据史书记载,福临亲政的第五天,他妈给他找来了一个皇后。这女人不是别人,正是孝庄亲哥哥吴克善的女儿,论理亲上加亲,在没有近亲不能结婚的意识的古代,绝对是美事一桩啊!就连福临也认为这女孩子不但容貌可以称得上是佳丽,而且心灵手巧称得上贤惠。但是当大臣们请求在二月内举行婚礼的时候,顺治帝却说这事得从长计议,暂且还不行,容我慢慢考虑。
顺治的表现让孝庄的老花镜都快掉下来了,儿子这是咋的,怎么变成这样了?
孝庄不理解的是,孩子长大了不由娘,以前你说啥是啥,现在你指东,他偏要往西。因为顺治帝正在长大,他的独立人格正在形成。
顺治从一出生就是皇太极的儿子,老爸死后,母亲为他打理一切。母亲跟多尔衮斗智斗勇,他是看在眼里的,他的江山是母亲给他的,现在母亲又给他安排了一个老婆,什么都是母后做主,母后英明,母后伟大。那么,顺治的自我呢?他的尊严呢?他的独立人格呢?
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多尔衮死后,顺治仍然还只是一个傀儡。不,他已经受够了做傀儡的日子。他要亲手构建自己的幸福,所以他不能接受母亲为自己安排的老婆。这可能就是青春期的叛逆,顺治发育得稍早一些,十三岁也不算太早熟,加上是古代,加上是在宫廷中,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他的行为和心理。
这一沉寂就是八个月,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八个月后敲锣打鼓的,顺治拉长着脸娶了这个皇后。可以想象,母子之间发生过多少次争吵。婚礼的第二天就册封了吴克善的女儿为皇后,婚礼确实非常隆重,场面极其热闹。我们可以想象顺治的心情有多烦。
顺治与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相处了两年的时间,就遇上了婚姻之痒,受不了啦,要闹离婚。
顺治十年(1653)八月下旬,顺治帝降旨命礼部讨论廢后的事情。这道圣旨下来,群臣一片哗然,大学士冯铨、陈名夏、刘正宗等人联名上奏:“臣等不胜惶恐,窃以为皇后母仪天下,此事关系重大,希望皇上三思而行。”
顺治看了奏章,气不打一处来,下了一道圣旨批评这些大臣:我也知道皇后母仪天下,关系重大,所以才要廢后啊!不能让无能之人当皇后啊!你们好好反思吧,怎么替朕办事的?
还没等大臣们反思,第二天顺治就把皇后降为静妃。不久,顺治帝又增补了一条廢后的理由:这桩婚姻是多尔衮在世的时候定下的,没有经过选择,从册立皇后开始,朕就觉得很不满意。
在中国古代的宫廷里,廢后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顺治帝廢后的理由实在不充足。皇后并没有什么重大失德的地方。
孝庄虽然知道自己这孩子脾气很怪,万万没有料到他会来这一招。孝庄是个聪明的女人,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