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清风云- 第1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能是受遗传因素影响,咸丰有非常浓重的作秀癖,他所以能当上皇帝就仰赖于打死也要作秀的精神。道光死的时候,他哭得跟个泪人儿似的,唯恐自己的孝心不能被天下人知道。登基后,咸丰强烈要求恢复三年之丧的古制。三年之丧是古代最重的一种丧服,起源于周朝。
咸丰这么做无非是想告诉天下人:我是一个有德的明君,以孝治天下。
大臣们当然不能同意,说皇上你刚登基,日理万机,怎么能服孝三年呢?还是按照祖制服丧百日吧!咸丰对大臣们说:“看了大家的奏折,朕的哀痛更深更重了。皇考对朕有养育大恩,就算守丧三年,也不能报答皇考的慈恩啊!而且三年之丧是礼经上记载的,古人能够做到的,朕也一定能做到。”
朝臣们自然大肆颂扬新皇帝的仁孝,但强烈建议皇帝还是要化悲痛为力量,以国家为重。咸丰终于妥协了,但这么一秀,就秀出了名声,天下人都知道他咸丰是个孝子皇帝。
咸丰是个乐此不疲的演员,做了太多“仁孝”的事情,这个我们就不说了,还是看看他有没有做一些实际的事情。
咸丰做的最雷人的事情莫过于罢免三朝元老穆彰阿,罢免穆彰阿之后,咸丰还表示永不叙用。当时朝堂上下一片吃惊声,其实如果熟悉清史,丝毫没有值得奇怪的地方。从康熙以来,大家都这么干的,一个不落。
穆彰阿和曹振镛是道光最宠信的两个元老,这两人都是会做官不做好事的典型。穆彰阿比曹振镛更狡猾,也更贪婪,而且当过咸丰的老师。咸丰老早就了解到穆彰阿的人品,所以上台后迫不及待地拿他开刀。曹振镛虽然平庸,但人品毕竟还不错,所以没遭殃。
咸丰当然少不了给穆彰阿一顿臭骂,说穆彰阿这个人小忠小信,为人阴谋,好奸诈之术,遇事喜欢逢迎阿谀,还说穆彰阿贪婪好虚荣,打压贤才,妨碍林则徐复出。
耆英也受到惩罚,咸丰将他从一品降到五品,以六部员外郎候补。耆英的错误在于承诺允许英国人进入广州城。细心的人会发现,穆彰阿和耆英都是林则徐在政治上的反对派,而咸丰是比较欣赏林则徐的,他这么做似有打压政敌的嫌疑。不光是打压政敌,更是为了立威。
林则徐让咸丰这个二十岁年轻人崇拜的地方很多,他的骨气,他在外交中的强硬姿态,以及他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穆彰阿和耆英的表现完全相反,这两人做事显得优柔寡断,在与英国人交往时又处处丢中国的脸。
咸丰当时并不知道丢人事小,利益事大。他有年轻人常见的那种激情和愤青脾气,鸦片战争的失败并不能算到穆彰阿、耆英这些妥协派的头上,根本原因还是中国实力不行。但是当时的人,不论是咸丰也好,还是朝臣们也好,或是平民老百姓也好,都不愿承认中国技不如人,都认为堂堂天朝居然败给海外夷狄,肯定是有奸臣在其中捣鬼。
其实,这次鸦片战争林则徐是有很大责任的,但结果大家都把责任推到穆彰阿和耆英这些妥协派身上,都以为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奉行林则徐的抵抗政策。
耆英这个人是非常冤的,战争失败不是他的错,主张妥协也是针对当时形势所提供的一个建议,而且妥协确实比强硬要好。
耆英还有一个地方得罪了咸丰。咸丰登基不久就下达求言诏,希望大家踊跃发言,敢于说真话。耆英却莫名其妙地说了一句:“小人且当保全,君子亦恐误事。”
老实说,咸丰猜不透耆英是什么意思,耆英的意思大概是小人也可以做好事,君子也会误大事。耆英这话可能是暗讽林则徐,他亲临第一线,跟林则徐一样和洋人打交道,所以深知林则徐这个君子误了大事。但在当时的那种氛围下,他不可能说出心里话。
咸丰不明白耆英的话,于是便开始猜。他想起耆英担任两广总督期间,做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事,后来居然跟英国人私下里达成协议,允许他们两年后进城。之后,耆英又巧妙脱身,离开广州,回到京城,把烂摊子留给继任者徐广缙。这种做法分明就是小人行径,莫非耆英心虚,说的就是保全自己,那所谓君子误事说的应该是林则徐。
这笔账咸丰记在心里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耆英再度“出卖”国家利益,咸丰干脆一口把他赐死。
道光朝最大的弊病是暮气沉沉,大家都奉行“多磕头少说话”的方针,没有人会提出实质性的问题,更没有人会说一些让皇帝不高兴的话。咸丰做皇子时就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他不理解道光为什么要那样,也许咸丰直到死都没有明白,因为他死得太年轻了,才三十一岁。如果他活到道光的岁数可能就明白,对一个最高领导者来说,有时候朝政振作与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一切都符合自己的心情,自己能够很舒服很快乐地面对每一天,不会有人在耳边聒噪,说一些破坏心情的话。
咸丰下达求言诏不久,大理寺卿倭仁对用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倭仁说的多少有些道理,我们不妨总结一下:一、就性格来说,君子看上去木讷笨拙,小人看上去机巧奸诈,君子淡定,小人急躁。
二、从胸怀来看,君子爱惜人才,小人排挤异类。
三、在志向方面,君子志存高远,以国家元气为重,小人注重私利,以敛财升官为重。
四、从气质上说,君子刚正不阿,小人善于揣摩,阿谀逢迎。
五、对待君主时,君子敢于直谏,小人却百般奉承。
六、在写奏折时,君子动辄提醒人君要警钟长鸣,而小人却百般歌颂,让人君消磨斗志。
倭仁的这段分析大体说中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但是人善于伪装,光有理论肯定不够,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咸丰求言也是有限度的,对于那些将批评的矛头直指自己的官员,他大动肝火,将奏折扔在地上。所以说,叶公好龙容易,真心爱龙难。
成立智囊团
咸丰急切地想补救这个千疮百孔的帝国,为了重振大清,他首先罢免那些手握实权但不干事的权臣,接下来就是成立自己的智囊团了。
咸丰首先要提拔的人是林则徐,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已经爆发,咸丰将镇压的任务委托给林则徐。幸或不幸的是,林则徐在前赴两广总督的任上病死。
咸丰提拔的第一个智囊是祁寯藻,他是嘉庆十九年的进士,当过道光、咸丰、同治的老师。在道光朝,祁寯藻已经当上了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和户部尚书。作为一个对外政策的强硬派,他极力反对穆彰阿等人的妥协政策。祁寯藻还是一个诗人大学者,他保举了一大批寒门士人,在仕林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过他更多的是一个文人,并不是一个有魄力的改革家。
咸丰提拔的第二个智囊就是他的恩师杜受田了,杜受田在咸丰二年就已去世,所以他到底有几斤几两很难说清楚。杜受田工于心计和谋略,有一定的才能,咸丰即位后,奉他为帝王师,加封太子太傅头衔,兼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杜受田相当于当朝宰相,咸丰感于他的拥戴之功,对他言听计从。杜受田掌权后,也确实做了一些好事,他重新启用了在鸦片战争中获咎的林则徐、周天爵等人,让他们镇压太平天国。周天爵才具虽然一般,但确实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挖空心思剿灭太平军。
杜受田死后,咸丰心里很空虚,感觉失去了臂膀。
在咸丰提拔的这帮人中,肃顺是最有胆识的一个。肃顺是郑亲王济尔哈朗的七世孙,在咸丰朝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当然时人对他有一些偏见,这是难免的,人们对一个被扳倒的铁腕人物是不会有好语气的。
肃顺这个人极为爱惜人才,尤其重用汉人,常能做到礼贤下士。咸丰用他的目的就是为了一扫官场陋习,肃顺这个人做事雷厉风行,做事刚勐,头脑又特别精明,对腐化堕落的八旗子弟态度很严厉。肃顺虽然是满人,但他好像非常看不惯满人,经常说八旗子弟的坏话,反倒是极为欣赏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这些人。在对外关系上,肃顺跟林则徐一样,也是一个非常强硬的人。《清史稿》对肃顺的评价相对客观,认为他是一个对大清有重大贡献的重臣。
文庆也是咸丰非常重视的一个智囊,文庆是满洲镶红旗人,在道光年间,文庆当上了军机大臣和尚书等职,后来又被免职。咸丰登基之后,重新启用他,文庆不仅官复原职,还被逐步加升为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
在咸丰看来,文庆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在重用汉臣这块,文庆跟肃顺是一致的。文庆重用汉臣的理由很朴实,他说他们都是从民间走过来的,深知百姓疾苦,不像我们这些身居庙堂的人只会空谈。文庆的主要任务是在人事这块给咸丰提建议,咸丰六年,文庆去世,临死前他还对咸丰说,哪些督抚不堪胜任,应该换掉,确实是不辱使命的一个大臣。
刚开始这段日子咸丰确实是非常卖力的,很想有些作为,后来逐渐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跟他的祖父嘉庆、父亲道光一样,顺其自然吧!反正我是皇帝,活着得好好享乐才算便宜,为了国家励精图治,反而不讨好,太亏了。
一帮不争气的督抚
咸丰是清朝罢免督抚最多的一个皇帝,很多督抚往往是上去屁股还没坐热就被赶了下来。不是咸丰心理变态,确实是当时形势特别严峻,洪秀全一闹,整个中国都不安分。咸丰急切地希望将叛乱之火扑灭,所以频繁提拔一些督抚,这些督抚往往让他失望,只好“落马”了。
咸丰登基不久,广西巡抚郑祖琛就发来一份奏报,说自己成功地镇压了一批造反的逆贼。这些“逆贼”并不是洪秀全的人马,而是湖南新宁县遭遇水灾的农民,一些没饭吃的农民起来造反,最后发展到五千人。咸丰让湖广总督裕泰亲自剿匪,没想到裕泰非常无能,不但镇压不了,反而损失不少士卒。
咸丰一生气,下令将湖南提督英俊和湖南巡抚冯德馨革职,让向荣和骆秉章接替他们。咸丰这么做是想给裕泰一次机会,裕泰终于珍惜了这次机会,配合郑祖琛、向荣、骆秉章等人剿灭了叛乱。咸丰给他们分别加了一些头衔,大家高兴之余万万没有想到好戏还在后头。
广西会党发展得非常快,尤以洪秀全的拜上帝会为最。不久,有人参奏广西提督闵正凤毫无治军之才,整天只知道喝酒应酬。随着广西形势的恶化,咸丰一怒之下,将闵正凤革职,发配边疆,巡抚郑祖琛革职回家。
其后,咸丰将镇压起义的重任交给李星沅和周天爵,任命两江总督李星沅为钦差大臣,周天爵为广西巡抚,向荣为广西提督。可惜这三人合不来,李星沅主动辞去钦差大臣职务,准备回家养病,不想中途病死。周天爵办事不力,免去广西巡抚之职,即刻回京,重新任命邹鸣鹤为广西巡抚。
后来,拜上帝会一发不可收十,咸丰任命首席军机大臣赛尚阿为钦差大臣,督办剿匪事务。赛尚阿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却没有扑灭太平军,反而让其突围。咸丰很生气,但不忍罢免赛尚阿,便让巡抚邹鸣鹤背了黑锅,由劳崇光接替广西巡抚。
到后来呢,形势更加恶化,赛尚阿自己也扛不住了,咸丰再也受不了,将赛尚阿革职下狱。赛尚阿走后,咸丰让徐广缙接替他,咸丰指望这个曾经的牛人能够挽回败局。没想到,今非昔比,今天的徐广缙已经不是过去的那个徐广缙了。他做事拖拖拉拉,不知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那边打得昏天黑地,他还一路慢悠悠地游山玩水。
咸丰三年,太平军围困长沙,攻陷岳州,咸丰逼急了,下令将徐广缙革职查办,定罪为斩监侯。国家正是用人之际,太平军又势如勐虎,没多久,咸丰又重新启用赛尚阿和徐广缙。
湖南巡抚骆秉章也被革职留任,以观后效。不久,云南巡抚张亮基署理湖南巡抚,后又署理湖广总督。太平军北伐时,张亮基调任山东巡抚,阻止北伐军,骆秉章再任湖南巡抚。太平军势如燎原之时,湖北巡抚龚裕为了避难,称病请辞。咸丰刚开始答应了他的请求,后来觉得不太对劲,如果答应了他,那以后遇到困难,所有督抚都辞职,大清不就完蛋了,遂把龚裕从重治罪,发配到新疆。
常大淳接任湖北巡抚,不幸的是没多久就被太平军击毙,看来龚裕还是有先见之明的,发配总比死了好。接着,崇纶接任湖北巡抚。
咸丰三年,太平军进入安徽,安徽巡抚蒋文庆被杀,周天爵和李嘉瑞先后接任安徽巡抚。后来,李嘉瑞被革职,江忠源替代他。当年十月,江忠源在庐州战死,福济成接任安徽巡抚。
太平军拿下武昌后,陆建瀛担任钦差大臣兼两江总督,陆建瀛是个软货,还没开战先自逃跑。江宁(南京)将军祥厚接替他。南京城攻破后,祥厚殉国。
在咸丰朝,最幸运的是朝中大臣,坐在朝堂之上,指手画脚,而且还酒足饭饱没有生命危险。督抚们却是提着脑袋干活,不是被太平军杀掉,就是被咸丰革职查办。这是由形势决定的,在雍正朝做朝臣远不如督抚划算,督抚是地方上的大头,权力很大,说一不二,雍正极为仰仗这些督抚;在朝中做官反而很危险,一不小心就得罪了雍正,吃不了兜着走。
财政红得刺眼
嘉庆上台之后,就感觉到财政的压力。到了道光更是如此,好歹道光节衣缩食,渡过了重重难关。到了咸丰朝,清廷的财政已经亮起了红灯。
鸦片战争后,中国流失白银三亿多两,虽说中国地大物博,但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国库一天比一天空虚,道光三十年,全国欠政府的税银有八百六十多万两。
咸丰即位以后,国库里的银子只够五个月的开支,还是正常的开支,碰到战争等肯定是不够的,内务府的银子就更少,只有四万多两。越穷破事越多,农民起义肯定是要镇压的,但咸丰拿不出这个钱啊,怎么办?从各省的蕃库里抽。但这么做是会引起连锁效应的,地方缺少银两,自然会导致货币紧缺,对各省的经济发展不利,经济发展不好,上缴的税收就少。税收一少,镇压就更难,地方政府就会陷入半瘫痪状态,总之是一头乱麻。
别说咸丰平庸,纵使有雍正之才,估计也难以应付这种局面。
货币紧缺,咸丰想到发行纸币,这事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