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清风云- 第1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道光暗叫可惜,打个补丁花了五两银子,从此命令后妃们学习补丁之术,硬生生把这笔开支节省下来。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大臣们为了官禄亨通,无不对道光极尽逢迎之能事。其中,最刁滑的莫过于穆彰阿,如果说曹振镛还只是平庸琐碎的话,穆彰阿已经是奸诈狡猾了。在道光面前,他衣服上的补丁最多,但是背后却贪污受贿挥霍无度。
一天,皇太后钮祜禄氏过生日,道光自己是不搞庆典的,但太后毕竟是太后,不办就对不住皇考了。办要办,但道光舍不得破费,下了一道旨:“当皇帝的,只需国泰民安,就是尽了孝道。皇太后一向以节俭成为大家的模范,如果大典过于铺张的话,反而让她老人家不高兴了。所以,万寿期间,不可过于奢靡,以免违背祖训,让皇太后不高兴。”
圣旨一下,大家都知道,皇上不想花钱。穆彰阿灵机一动,对道光说,皇太后大寿的所有费用不需动用内帑,都由臣子们孝敬吧!道光一听,面露喜色,让穆彰阿好好办理此事。穆彰阿借着这个机会,对各级官员进行敲诈勒索,虽然给道光贡献了不少银子,最大的受惠者还是他本人。光这一次,穆彰阿就捞了上千万两银子。
就在道光满怀成就感地看着满朝文武全身补丁之时,他万万没有想到,北京城的旧衣服店里,破旧衣服的价格在不断上涨,是新衣服的好几倍。破衣服成了抢手货,有些穷官买不起这么贵的破衣服,只好自己想办法把衣服弄破弄脏弄旧。但是,道光把这一切都看成是自己的政绩,认为勤俭节约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所谓“成由勤俭破由奢”,既然节俭深入人心,那么大清江山就万年不倒了,他这个皇帝能不有一股自豪感吗?
抠门到无语
从来没有一个皇帝像道光这样把内务府当成眼中钉,在道光眼中,内务府是一只硕鼠,专门吞食自己的银子。
正因此,道光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和内务府斗法。
野史有这样一个记载,某天,道光忽然想吃“片儿汤”,这是一种由面粉、肉末、鸡蛋、青菜、香葱为原料做成的面条,是一种民间广为流传的食物,但是道光想吃到却非常困难。道光先是吩咐御膳房,不料厨师却说不会做。自从缩减内务府开支后,道光把很多人都得罪了,这个厨师就是其中之一。有人或许奇怪,一个厨师而已,怎么敢有这么大脾气。厨师虽然是个小人物,但掌管皇帝的饮食,连皇帝都不敢得罪,脾气大点儿在所难免。
吃不上片儿汤,道光倒也没有怨言。没想到第二天内务府大臣就请求见皇上,说是有相当重要的大事禀告,道光一听这么重要,那就召见吧!内务府大臣所谓的大事就是增设“片儿汤膳房”,道光再一看增设膳房的数字,吓了一跳,要一万两银子的开办费。
道光委屈地说,不至于吧,城外的饭馆里片儿汤四十文一碗,让太监去买就是了,用不着花费巨资建片儿汤膳房。内务府大臣没好气地回答:“那就让太监去买吧!”
下午,去买片儿汤的太监空手而归,道光问怎么了。太监说,门外卖片儿汤的饭店不是倒闭了,就是搬走了。这事肯定是内务府大臣搞的鬼,道光也知道,但他没把内务府大臣怎么样,毕竟是自己扫他的兴在先。
如果说生活上的节俭尚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对待平定叛乱的功臣如果也一毛不拔,连顿像样的饭都没有,那就太过分了。大学士长龄平定了新疆叛乱,把贼首张格尔押送到北京,照例皇帝是要摆庆功宴招待有功将士的。道光也没有破例,举办了一个庆功宴,参加宴席的包括道光本人在内共有十七人,坐了两桌。
每桌只有几样菜,可以算得上史上最寒碜的庆功宴了。寒碜还是次要的,关键是没人敢先动筷子,因为大家知道,只要有人动筷子,这点儿菜马上就会吃光。吃光了以后对着一桌的空碗碟,那是非常尴尬的。
道光坐在首席,也不动筷子,也不喝酒,而是侃侃而谈,讲前朝的文治武功,说完这些,又说到作诗。有人提议不如大家联诗吧!结果君臣一起,谱写了一首八十句的长诗。庆功宴足足持续了四个多小时,这么长的时间,居然没一个人动筷子,菜一口没吃宴席就散了。
道光这么做绝不仅仅是弘扬节俭,说明他天性就是相当吝啬,只是作为一个皇帝,后人换个好听的说法:节俭。吝啬的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心眼儿小。一个皇帝如果心眼儿小是没法治理好国家的,即使这个皇帝人品并不差。道光的人品也不差,吝啬也是天性,天性是很难改变的。
在清朝,大臣进京述职,如果皇帝给面子的话,会请大臣吃饭,这叫赐宴。道光也经常赐宴,但是没有一个大臣当真,大家都很了解皇帝。道光赐宴后,大臣有面子的,自己找个馆子好好吃一顿。如果某个大臣真想吃道光一顿饭,这个人在大家眼里就是二百五。
道光甚至在国家大事上也相当抠门,平定新疆后,需要在新疆驻军维护稳定。将军们上奏要派一万八千士兵防守,道光一看,哪需要这么多人,六千人足够了。将军们个个被道光激怒了,说这么点儿人是没法保证新疆稳定的,如果皇上只能留六千人,干脆让西部自治,不设防吧!道光又骂这些人居心叵测,置国防于不顾。
经过几年的争吵,双方终于达成妥协,道光决定各省的绿营兵裁减百分之二。这样每年可以节省三十万两银子,用于支付新疆的防御。在治理国家时,一旦有大臣上奏要拨款,道光不会有任何掩饰,马上面露不悦之色。
有时道光赏赐有功大臣,居然是赏给他们几个鸡蛋,大臣们个个无语。但是在道光自己看来,这已经是格外开恩了,平常道光自己都不舍得吃鸡蛋呢。
节俭误国
尽管道光在节省上绞尽脑汁,大清国的财政问题却越来越多。其实,国库收入并没有减少,但是开支却越来越大了。
一方面,皇室人口膨胀,顺治时才两千人,道光时已有三万多人,这些人本身不会创造价值,而且还要吃香的喝辣的,全靠财政养着。这么庞大的白吃群体让道光的压力非常大。
另一方面,道光年间物价上涨,因为人口越来越多了,耕地面积不变,人越多人均粮食就越少,价格自然会上涨。这么一来,行政运营成本就增加了。那人们会问,物价上涨,道光怎么不增加赋税呢?说来还是康熙惹的祸,康熙不懂经济,曾经下了一道“永不加赋”的圣旨。这道圣旨害苦了他的子孙们,他们就是有再大的胆子也不敢违抗康熙的圣旨。
再说了,就是额定税收也不可能全部收到,每年都有亏欠的省份。不光如此,贪官还将手伸向国库,落入国库的钱自然越来越少。
从乾隆后期开始,各地动乱不断,这些动乱从政治上来说是破坏社会稳定,从经济上来看是增加清廷经济负担。平定一场叛乱,需要花费大量的银子,光是平定白莲教叛乱清廷就花费了两亿两银子。一次叛乱就耗尽清廷家底,你说嘉庆敢不节省吗?道光就算天性不吝啬,也不能不节省。
白莲教起义之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起义就是家常便饭。道光节省倒是对的,你得随时准备好一笔钱,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用兵。但节省也要看情况,该省的可以省,不该省的就不能省。解决财政问题的最好办法不是节衣缩食,而是开源兴利。
道光刚即位的时候,国库只有两千万两银子,这是自三藩叛乱以来清廷财政最困窘的一次。而且这个数字还是账面上的,真实有多少,恐怕道光自己也不知道。当时,治理黄河就要花费上千万两白银,国库中就这么点儿钱,这无疑加重了道光的忧患意识。
道光呕心沥血地推行节俭,然而对帝国的影响微乎其微,官员们只是当着他的面作出节俭的样子而已,私下里仍是挥金如土。道光的节俭甚至不能影响到自己的继任者,咸丰和慈禧都是挥霍奢侈的主儿,尤其是慈禧,可以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光和他的父亲嘉庆都是悲剧皇帝。
林则徐禁烟的时候,曾经逼迫英国商人义律交出鸦片,并答应每箱鸦片按五斤茶叶补偿。当时缴获的鸦片价值八百万两银子,数字报上去后,道光很心疼,不签字。林则徐只好承诺,这些钱由臣子们凑齐,道光这才高兴地签字了。
道光的努力并没有扭转财政状况,反而每况愈下。以至于有大臣发出质问:“为什么乾隆挥金如土,国库却如此充盈;道光锱铢必较,国库却越来越空虚?”蔡东藩评论道光节俭是舍本逐末,以道光的能力治家还可以,治国就远远不够——这个评价是切中肯綮的。

第十三章平定张格尔

这次闹腾的是一个叫张格尔的人,此人是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的首领,他以圣战的名义发起这场“独立战争”。这本来是一次可以避免的战争,但是因为清朝官员的愚蠢,让事态扩大,最终酿成了一次恶性的叛乱事件。
点起狼烟的张格尔
新疆地处西北,在太平盛世尚且不安稳,一旦王朝衰落,难免会闹出一点事。
这次闹腾的是一个叫张格尔的人,此人是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的首领,他以圣战的名义发起这场“独立战争”。这本来是一次可以避免的战争,但是因为清朝官员的愚蠢,让事态扩大,最终酿成了一次恶性的叛乱事件。
道光刚登基的第三天凌晨,就在睡梦中被太监叫醒:“不好了,皇上,新疆那边来了八百里加紧的急报。”道光一听,连忙从床上爬起,拿起奏折一看,才知道原来张格尔在新疆发动了叛乱。
随后,道光紧急召见军机大臣进宫商量对策,大家都说奏折太简单,现在还无法作出判断,还是等待进一步的消息吧!没办法,大家只好慢慢等待消息。
此时,道光刚登基,先皇的丧事还没办完,军机处改组计划尚在酝酿,许多改革措施正在心里发酵。道光也觉得,应该暂时把新疆叛乱搁一边,等情报和奏折足够了再作定夺。
几天后,道光接到奏报,叛乱的头目张格尔是乾隆时期的叛乱头领大和卓木波罗尼都的孙子,属于有来头的人。张格尔叛乱的人数不多,只有几百人,但是胆子却非常大,他们烧毁清军哨所,杀死十几名清军。
收到这个奏折,道光长吁一口气,原来并不是叛乱,只不过是不法分子“闹事”而已。才几百人而已嘛,道光命令清军把这些人全部拿下。刚开始的时候,清军表现不错,轻松将张格尔击败。由于清军急于过中秋节防守疏忽,张格尔趁机带着亲信们逃脱。
张格尔的失败早在道光的预料之中,道光本着穷寇莫追的思想让清军不要追拿张格尔,以免他狗急跳墙。道光原是想息事宁人,没想到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他万万没想到张格尔居然能东山再起,还发起群众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圣战”。
到了道光朝,大清江山本已江河日下,国家财政枯竭、吏治腐败、内忧外患,张格尔叛乱如果发生在康乾盛世不是什么大事情,但是对于千疮百孔的道光朝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再说了,道光天性吝啬,叛乱本身也许对他来说还不至于太痛心,但让他掏钱等于是要他的命。
从一开始,道光就不愿在新疆设置太多的兵力,因为这意味着高昂的军费。新疆的防守相当脆弱,兵力不多,而且当兵的还得自己种田养活自己,能够投入作战的士兵屈指可数。
新疆地处边远,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和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千头万绪,稍微处理失当就可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地方,理应派一批干练清正的官员坐镇指挥,可惜真实情况刚刚相反。到新疆的官员都是一些素质相对差一点的官员,因为但凡能力出色的官员没人愿意到这么边远寒苦的地方,根据淘汰原则,最后到这里的只能是那些能力和操行相对低下的官员。
这些官员到了新疆后,仗着天高皇帝远,就开始为非作歹,横行霸道。本来在朝中他们就很失落,好不容易来到了一个没人管的地方,过去的不满和郁闷肯定得发泄发泄。
狼子野心遇上官逼民反
从后来新疆官员们不断隐瞒军情可以看出,对这批官员的任命是极大的失败,客观地说,如果不是清廷的官员胡作非为,张格尔根本就没有兴风作浪的机会。最后道光也不得不承认:“这十多年来,派往新疆的参赞、办事大臣贪虐残暴,致使民众怨恨日深,从而激起反抗。”
到了道光五年(1825年),官民关系越来越紧张,双方剑拔弩张,有一触即发之势。论理,新疆的办事官员应该感到烦躁不安才是,但他们却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坐视形势不断恶化。
清廷一个官员带着两百骑兵追剿张格尔的时候,没找到张格尔,反而杀掉回民柯勒克孜部落的许多老弱妇孺,以此冒功。张格尔趁机和柯勒克孜的首领结盟,把这两百清军围在一个峡谷里,全部歼灭。
道光六年(1826年)六月,张格尔对清军正式出手了,他以祭奠祖先的名义,率领五百人,袭击回城。清军前来围剿,反而被击溃。这个消息一传开,在新疆引起了剧烈的反响,许多对政府不满的人蠢蠢欲动。两个月不到,张格尔的叛乱势力已经达到几万人。
不久,张格尔带着大部队围攻喀什噶尔。清军困守孤城七十多天,最后城破人亡,参赞大臣庆祥知道接下来面对的将是张格尔的疯狂报复,干脆自己解决了自己。果然,张格尔的叛军进城后,对清军进行了疯狂的报复,不少清军被虐待致死。
喀什噶尔陷落之后,叛军的气焰更加高涨,又先后攻下了叶尔羌、英吉沙尔、和田等城。至此,张格尔已经控制了新疆,他志得意满,公然建国称王。
直到此时,道光才意识到新疆问题远远比想象的要严重,遂召集各个重要的部门一起研讨军情,并让各级官员好好检讨一下过去六年在新疆问题上的错误。这种检讨更多的是一种台面功夫,大家都清楚,在新疆将会发生一场大战,必须在全国调兵,合力围歼张格尔的叛军。
为此,需要一个统帅,国家衰落的当头,能干的人似乎也越来越少。经过精挑细选,道光选择了杨遇春,杨遇春是一个沙场老将,在乾隆时期,就是福康安手下一个得力干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