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清风云- 第1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乾隆用权术虽然可以维护国家的利益,但已伏下了吏治隐患。譬如,李侍尧犯了贪污罪,理应处死。乾隆巧妙地把他救了出来,最后李侍尧为国家立了大功,这事既可以说乾隆非常善于用人,但也破坏了律法的权威性,根据蝴蝶效应,法律权威被破坏后,后面必然是吏治腐败。
乾隆实际上是收获了眼前利益,却失去了长远利益。
同是南巡,康乾有所不同
康熙是清朝历史上一个开疆拓土的皇帝,历史学家对他评价相当高。康熙的南巡也没有落下话柄,为何同样南巡的乾隆却引来阵阵骂声呢?甚至,到晚年连乾隆自己都意识到错误。
我们来看看这祖孙俩在南巡事情上有何不同。
康熙幼冲即位,国家局势不稳,朝政被权臣把持。年少的他韬光养晦,除掉权臣鳌拜。亲政以后,国内局势变幻莫测,内有三藩,外有台湾的郑氏政权,西北有准噶尔的叛乱势力,东北俄国人虎视眈眈。内忧外患之下,康熙一步步解决了问题,平三藩,收台湾,平定准部叛乱,击退俄国侵略者。成就了千古大帝的名声,康熙虽然丰功伟绩甚多,但始终把治国安民放在首要地位,这便是他南巡的真正原因。
康熙南巡有六个主要的原因。
一是治理黄河。封建统治者历来把黄河的治理当作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提到与吏治同等的地位,这意味着黄河治理不好,可能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元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康熙执政以后,黄河的灾患仍然严重,影响了黄河附近各省的人民生活。在出发前,康熙就把河工一事放在心里。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他又逐步了解民情,考察吏治,一举多得。由于多次亲临黄河现场,康熙自己总结出了治理的新方法。他提出疏通河底、修改清口、拆毁拦水坝和引水归江四大措施,为黄河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察访民情。康熙对民情是非常关心的,雍正曾说自己在通达下情这块比康熙强,这话得这样说:雍正比康熙更了解官情。正因为深入了解民间疾苦,为了稳固大清江山,康熙提出了“永不加赋”的政策。了解民情也是康熙南巡途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三是考察吏治。康熙南巡亲临官场第一线,发现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是他一贯的办事风格。第一次南巡时他发现漕运总督邵甘有问题,立即将其撤职。第二次南巡他搜集了更多的官场情况,重新任命了一批官吏。对于吏治这个问题康熙从来不敢怠慢,也不会轻易相信下面的奏折,自己亲自了解情况才是最可靠的。
四是减免钱粮。南巡与钱粮并无必然联系,这个决定是在南巡的途中作出的。深入了解百姓的疾苦,才能选择更好的统治方法,康熙有感于百姓苛捐杂税繁多,多次减免钱粮。
五是笼络人心。康熙爱才,哪个明君又不爱才呢?爱才容易求才难。南巡的途中,康熙不忘发掘人才,跟地方上一些有贤名贤才的人谈话,量才录用。这既能挑选人才,又能笼络天下士人之心,一举多得。
六是游览名胜。康熙本人是个有艺术细胞的人,对于美景名胜当然也不会拒绝,看看自己治理下的大好河山也是他的兴趣所在。康熙过人的地方在于他并没有在游玩上面耗费太多精力,而是放在一个非常次要的地位。这是他跟乾隆非常大的一个区别。
乾隆南巡跟乃祖康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南巡的本意也是为了察吏安民,知得失,识兴替,制定更加利国利民的政策。动机虽好,可是做起来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说到才智和聪明,乾隆未必比康熙差多少,但为什么结果迥然有别呢?其根本原因不是才智,而是品格,康熙能够克制自己,乾隆却相对显得有些放纵了。
乾隆南巡也是把治理黄河当成大事来看待,乾隆甚至说过:“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乾隆并没有光说好话不做好事,在治理河工这块他确实下了很大工夫。
乾隆还有一项重要任务是修筑海塘,这就是为什么他屡次住在海宁陈阁老的家里。钱塘江的水位关系到江浙一带百姓的生计,也关系到朝廷的赋税,所以乾隆才深入了解钱塘江的水情。
乾隆南巡也有笼络人心的意思,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和当地的父母官以及地方上的名士交流,甚至祭拜明陵,拜谒孔庙,以此笼络天下人心。
在减免赋税这块,乾隆做得比康熙还多,这也是南巡的一个原因之一。南巡需要大量的开支,这些开支基本上是地方解决。乾隆自然报之以李,凡是路过的州县都减免钱粮,百姓对此是非常感恩的。
乾隆南巡还有一个目的:笼络官商。这跟康熙南巡不太一样,以乾隆的脾气,他是更喜欢人治的。所以,他不会像雍正那样对待官员,他更多的是笼络天下的官员,其中还包括商人。乾隆花钱非常大方,光是国库里的钱无法支撑乾隆挥霍,很多商人自然会支持乾隆,所以乾隆对商人还是非常看重的。
游山玩水是乾隆南巡的一个重头戏,所以在南巡的过程中,乾隆留下了太多的风流韵事。
表面上,乾隆南巡和康熙南巡有很多相似之处,其实往深里看,大不相同。康熙每一次南巡都是尽量节俭,而且费用由内务府解决,不动用百姓一针一线。如果地方官因此要百姓摊派,会受到康熙严厉的惩罚。乾隆又是怎么做的呢?他每一次南巡都是兴师动众,极为铺张奢华,如此劳民伤财,跟隋炀帝下江南有异曲同工之妙。
劳民伤财的南巡
乾隆十五年,南巡之事就已经在紧锣密鼓之中筹备了。乾隆上任之后,经过十五年的积累,国库已经很充裕了,南巡的钱是没问题的,所以乾隆希望尽量办得隆重一些。
第一次南巡随行的大臣有三十二人,侍卫章京官员六百一十一名,兵丁两千五百五十九人,马匹六千六百九十匹。南巡途中经过的一些地区还得准备大量的船只和马匹,乾隆御用船只由漕运衙门打造,装饰要求奢华精美。此外,还有大量运粮的骆驼、骡子等等。
南巡的路线是这样的:先经过直隶到达山东,在山东祭拜孔庙后,转到江苏,再由江苏进入浙江。光是陆路就有一千七百五十八里,水路一千三百四十六里,往返路程总计五千八百四十里。乾隆每到一处,地方官都要带领兵民前来迎驾,百姓跪在地上夹道欢迎,场面非常宏大。
皇帝南巡这是百年难遇的大事,地方官都引以为荣,百姓也乐得看热闹。所以,只要乾隆到一个地方,这里就成了黄金旅游点,许多百姓赶过来围观,人口往往暴增。乾隆还要求,各地必须保证临时增加人口的物资供应,不能让人饿肚子,所以事先截留几十万石的粮食保证地方上的供应,以免出现粮食匮乏的事情。乾隆是不希望看到有人饿肚子的,南巡本是喜庆事,如果因这事让许多人饿肚子,不仅良心不安,也会煞了喜气。
准备好充足的粮食和蔬菜也是为了防止物价上涨,影响经济的稳定。南巡需要调用大量的民夫,光是乾隆乘坐的御舟就调用了三千六百多个纤夫。这固然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但怎么看怎么都让人觉得心里不踏实。康熙在南巡时就没有这些问题,平平静静,无风无雨,极少扰民。
根据账面上的统计,乾隆六下江南耗费了两千多万两银子,可以肯定,实际数目绝对比这个多得多。各级地方官和商人们贡献了多少钱是没法算进去的。
乾隆南巡虽说也做了一些实事,总的说来就是摆阔花钱,吃喝玩乐。
乾隆是个非常喜欢享受的皇帝,凡事喜欢讲排场,饮食相当讲究。在皇宫里享受可以理解,难道南巡的途中就不可以将就一下吗?换做乾隆的祖辈或者子孙都可以,但乾隆是不能将就的。就拿饮用水来说,乾隆喝的是最上等的矿泉水,在直隶饮用的是玉泉山中的泉水,在山东喝的是济南珍珠泉水,在江苏喝的是镇江金山泉水,到浙江则是杭州虎跑泉水。光是运输这些水,就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有人就问了,喝水就不必这么讲究了吧,地方官为何不能用一般的水假冒呢?
谁敢啊,乾隆的舌头可灵敏了,就算舌头不灵敏,他还有一种特制的仪器,能够测量水质的好坏。如果你敢忽悠他,那是活腻了。
南巡的途中还带了大量的牛羊,牛羊虽多,但也不够吃。不够的肯定是从地方上取,总之,皇帝南巡途中的物资不会有半点匮乏。
乾隆经过的御道也是非常讲究的,陆路御道要修得平直宽敞,路面要坚实稳固。中心正路宽一丈六尺,两旁马道各宽七尺。有石桥的地方,一律要撒上黄土。御驾经过的地方,必须用清水泼街。
沿途修建了三十多处行宫,虽为行宫,条件也不能差。必须布置得富丽堂皇,起码要做到一住进去就能感觉到皇帝的气派。尽管乾隆让各地修建行宫时不要铺张浪费,但事实上地方上把行宫修得相当豪华,也没看乾隆责备惩罚他们。
商人也借着这个机会向乾隆邀宠,他们纷纷掏钱承担乾隆在江南的花销,有的甚至主动负责接待乾隆。乾隆第一次南巡经过扬州的平山堂,当地的商人闻知乾隆酷爱梅花,集体出资在行宫里栽种了上万株梅花。乾隆来到这里后,看到一望无际的梅林,大为愉悦。盐商汪氏,破费几万两银子在扬州建造了“三仙池”,乾隆看了后大大夸奖了汪氏一番,自然在官盐这块会多给他一些项目。
皇帝下江南,百姓虽说可以看热闹,但真正受苦的还是百姓。御道要笔直,碰到不笔直的地方,不得不把民房拆迁,老百姓活得好好的,突然要搬家,谁乐意啊!一边是皇帝辇车浩浩荡荡,一面是百姓怨声载道。号称察吏安民的乾隆非但没有真正做到安民,反而一再扰民,表面文章做得再好,也不能掩盖舆论。
每到一个地方,侍卫们都要清道,防范百姓如同防贼。虽然乾隆口口声声说自己不会回避百姓,但实际上把百姓隔得远远的,老百姓只能看到浩浩荡荡的巡幸队伍,根本没法看到乾隆长啥样。有一次,队伍经过扬州时,一个女人在城楼下面烧火做饭,侍卫们看到烟火,以为有人要行刺,立即乱箭将那名无辜的女子射死。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乾隆晚年时总结南巡说:“朕在位六十年,并没有什么失德的地方,只有六次南巡,劳民伤财,好处不多,坏处不少。”
为此,乾隆对军机章京吴熊光说:“将来如果有皇帝要南巡,你如果不阻止的话,你就没脸在地下见朕了。”
嘉庆当皇帝后,有一次打算南巡,时任直隶总督的吴熊光立即出来阻止,把乾隆对自己说的话向嘉庆复述一遍。这才打消嘉庆下江南的打算,乾隆好歹算一个有自知之明的皇帝。
南巡途中的故事
乾隆第一次南巡时来到扬州,富商汪如龙献给乾隆一个才艺双绝的歌妓,这个歌妓名叫雪如,歌喉如同夜莺,肌肤雪白若冰雪。得到雪如后,乾隆非常欢喜,一高兴,就赏给汪如龙二品顶戴,让他在御前当差。
汪如龙得到好处后,极大地刺激了其他人的欲望,这些人尽己所能讨好乾隆。陈阁老和雍正关系比较好,又是海宁的望族,所以此次乾隆视察钱塘江就暂住在陈阁老的家里。乾隆第一次南巡时,陈阁老还活着,为了让乾隆住着舒服,陈阁老家人把安澜园修建得富丽堂皇,将通往家门的大道修建得平坦宽敞。乾隆到来前,陈阁老全家人在码头跪迎。
到了陈家后,乾隆对陈阁老相当亲热,当场口占诗句:“老成忆告能无惜,皇祖朝臣有几人?”陈阁老全家将这首诗当成宝贝珍藏着,视为隆恩。乾隆在陈阁老家里待了四五天,花费不算小。为此,乾隆赏给陈阁老一笔库银。乾隆临走前对陈阁老说:“朕走以后把安澜园的大门封上,以后若非天子临幸,这门不可以再开。”
陈阁老自是满口答应。
乾隆在南巡的路上喜欢微服私访,一天晚上,他带着两个随从来到一个村子里。忽然下起了大雨,乾隆便敲门投宿,结果那个住户理都没理他。乾隆也不生气,只好去敲另一家的门。没想到这一家养着一条狗,乾隆还没走进院子里,狗就狂吠不止。听到狗叫,这家人以为有贼,拿着棍棒冲出来,把乾隆和两个随从狠狠揍了一番。两个随从想说“你们敢打皇上”,乾隆示意别让他们说。
乾隆只能大喊救命了,这时走来一个白发老者,老人阅历颇深,一看乾隆就知道不是寻常人物。此人气度不凡,显得尊贵威严,即使被人痛打,也流露出不凡的气概。老人说:“此人仪表堂堂,肯定不会是盗贼,你们快放了他。”
乾隆对老人说,自己是山东人,出生于书香世家,特来江南看望表哥,不巧下雨了,无处避雨,所以才到这里来投宿。
老人一听,便让乾隆住在自己的家里。老人有两个儿子,长子三十多,职业务农;小儿子二十多,读了几年书,人很机灵。当晚,乾隆就与老人的小儿子睡在一起。两人聊得挺多,乾隆从他口中得知了许多民间趣事,各地的风俗习惯,以及老百姓的生活状况。
第二天,乾隆临走前送给老人一块白玉。老人推辞不受,乾隆便把白玉送给了老人的小儿子。几天后,乾隆以皇帝的身份拜访老人家,并给他的小儿子赐名“奇逢”,还带他去京城上学。村里其他人听说这个人是乾隆,都非常吃惊,那几个打过乾隆的人非常害怕,没想到乾隆一笑置之,并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
还有一次,乾隆巡游,百姓们想瞻仰一下皇帝的尊容。乾隆听说后,便恩准了,从坐辇上走下来,来到百姓中间。一个百姓激动地喊乾隆为“皇帝老爷”,侍卫一听,认为这个人大不敬,准备把他拿下治罪。乾隆本人对这个称呼倒也没在意,只是觉得有些奇怪,便问随从。一个大臣说:“南方的百姓愚昧啊,不识大体,他们往往把上天称为天老爷,把大地唤作地老爷,什么神灵都称老爷。”
乾隆哈哈大笑,知道这个百姓并无恶意,便让人释放了他。
来到扬州时,乾隆还光顾了史可法祠堂,当着大家的面称赞史可法是一个忠心耿耿的爱国将领,并赐史可法“忠正”二字。乾隆亲自为史可法题了一首诗,当时乾隆身边有人提出疑问,史可法是因为抗清被豫亲王多铎杀的,赞扬他是不是有点不合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