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源泉,而且也从理论上彻底地解决了使古典学派陷入绝境的难题。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工人获得的工资只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资本获得的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力使用价值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就是被资本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即利润的原生形态。马克思正是在严格意义的劳动价值论基础上阐明剩余价值起源的。

3。剩余价值生产形式的探索

剩余价值生产形式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提到〃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概念,并初步分析了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原因。他认为,资本是力图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的不停运动,而生产力一旦成为资本的生产力,就自然成了创造更多剩余价值的物质条件。其原因在于,〃工人提高了的劳动生产力,由于缩短了补偿物化在工人身上的劳动。。。。。。所必需的时间,因而表现为工人用在资本价值增殖。。。。。。上的劳动时间延长了〃 。马克思还探讨了剩余价值〃相对量〃的增大与〃生产力乘数〃即生产力增长倍数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是,马克思这时还没从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上,阐明这两种剩余价值生产形式的内在联系。

四、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及其趋势研究

1。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必然性研究

1863年以后,特别是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在他所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趋势的高度系统地阐述了资本积累理论,从而研究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化的实质,分析了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和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因素。马克思认为,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真正来源是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贪欲,是驱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而激烈的竞争则是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由于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因而资本积累的数量也就取决于剩余价值的数量。因此,在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基金和资本家个人消费基金比例已定的情况下,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预付资本的总量,就是决定并制约资本积累量的主要因素。

马克思考察了资本积累的中心问题,即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命运的影响,〃最重要的因素是资本的构成和它在积累过程进行中所起的变化〃 。马克思认为,资本积累引起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从而使资本的可变部分同不变部分相比越来越小;同时又由于资本集中加速资本积累的作用,扩大和加速了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即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的需求以增加它的不变部分,从而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这样,〃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 。马克思由此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中所特有的人口规律。过剩的工人人口既是资本主义财富积累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重要杠杆,它绝对隶属于资本,是资本积累的杠杆。马克思通过大量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资本财富积累和工人贫困积累之间的对立运动,得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就是: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

马克思还从资本积累回溯到资本原始积累,并在对资本原始积累的考察中,揭示出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即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马克思指出,资本积累提高了生产水平,资本主义生产实现了社会化;生产资料日益集中,生产规模扩大;劳动社会化,每件产品都成为许多人共同劳动的结果;生产过程社会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项生产活动联系紧密;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国际市场形成,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成为世界性的生产。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并由社会对生产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对产品在全社会范围内根据劳动者的利益进行分配。但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随着资本积累不可遏止的发展,私有制不断扩大,资本日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结果,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中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社会化的矛盾日趋尖锐。当这一矛盾的尖锐达到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相容的地步时,〃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潜藏在它自身的历史形成过程中。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对小私有制的否定;然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又必然造成对自身的否定。马克思称之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过程中固有的〃否定的否定〃过程。这后一个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可见,资本积累理论是马克思探索资本主义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的重要内容,也是剩余价值理论的继续和发展。

1863年以后,马克思在《资本论》三卷手稿中按原先的方法论原则,对经济危机从潜在的可能性向实在的现实性逐步转化的过程作了论述。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在对货币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分析中,探讨了经济危机的潜在可能性问题。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在对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的分析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之间的一系列矛盾,证明了这些矛盾和经济危机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中积累规律和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其对资本主义运动历史趋势的影响。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经济运动中物质生产能力发展和它的社会形式之间的冲突:〃当一方面分配关系,因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一定的历史形式,和另一方面生产力,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扩大和加深时,就表明这样的危机时刻已经到来。这时,在生产的物质发展和它的社会形式之间就发生冲突。〃 马克思由此揭示了立足于资本主义基础之上的,有限的消费范围和不断地为突破自己固有的这种限制的生产之间的冲突,以及资本增殖的生产目的和社会生产力的无条件的发展这一手段之间的冲突的根本性质。马克思认为,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的经济危机,都是通过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强制地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些矛盾得到缓解。但是,〃危机永远只是现有矛盾的暂时的暴力的解决,永远只是使已经破坏的平衡得到瞬间恢复的暴力的爆发〃 。当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只能依靠对这种生产力本身的暴力的破坏才能继续前进时,这一社会肯定无法逃脱最后崩溃的历史命运。
五、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

马克思恩格斯从来不打算教条式地预料未来社会,更不打算用未来社会的幻想图景作为救世之道。他们只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只是在对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分析中,对未来社会作出科学预测。马克思一再强调,未来社会的产生是以现存的〃物质和精神条件的发展为前提〃的;资产阶级社会内部产生的〃一些交往关系和生产关系〃,是〃炸毁这个社会的地雷〃,是未来社会产生的现实基础。〃如果我们在现在这样的社会中没有发现隐蔽地存在着无阶级社会所必需的物质生产条件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关系,那么一切炸毁的尝试都是唐?吉诃德的荒唐行为〃。当然,马克思恩格斯所预言的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社会,并不能等同于现存的社会主义社会。但是,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现存的社会主义社会却是向马克思所预言的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对深刻地理解现存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理解现存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启迪。

1。未来社会所有制问题的探索

恩格斯曾经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它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7卷,4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恩格斯所强调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和发展为基础的,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完善和巩固为目标的思想,说明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未来社会经济制度的一个基本特征。

19世纪40年代初,马克思在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就提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这种〃积极的扬弃〃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扬弃〃 。可见,共产主义的社会占有形式是对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的直接否定,共产主义对财产占有形式的变革是以完全地、自觉地保存以往社会发展已有的全部物质财富为基础的。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在唯物史观创立和形成的基础上,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占有制〃的重要概念,认为〃无产阶级的占有制〃作为取代资本主义占有制的新型的所有制形式,其特征就在于:在消除旧的社会分工和实现了社会对全部生产调节的基础上,〃许多生产工具应当受每一个个人支配,而财产则受所有的个人支配〃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角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地位,并把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当作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问题之一,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这一明确的革命目标,把共产党人的理论概括为〃消灭私有制〃 。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所有制问题的这些初步论述,主要是在运用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制度整体发展的考察中作出的。之后不久,在对1848年欧洲革命这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事实的反思中,马克思进一步对〃无产阶级的占有制〃的对象和主体问题作了科学的论证。在《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中,马克思指出:〃劳动权实际上是表示控制资本,而控制资本又是表示占有生产资料,使生产资料受联合的工人阶级支配,从而消灭雇佣劳动、资本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曾给予高度的评价,认为马克思〃在这里第一次提出了世界各国工人政党都一致用以概述自己的经济改造要求的公式,即: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从而〃第一次表述了一个使现代工人社会主义既与形形色色封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等的社会主义截然不同,又与空想和自发的工人共产主义所提出的模糊的'财产公有'截然不同的原理〃 。社会主义社会的〃无产阶级的占有制〃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占有生产资料的主体是联合起来的工人阶级。

19世纪50年代初,马克思在《伦敦笔记》中,较为详细地摘录了有关西欧小农所有制和土地所有制历史演变的材料,探讨了东方社会经济关系中是否存在土地私有制关系的问题。他认为,〃改造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所有制这种肮脏东西,应该成为未来的变革的基本内容〃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所有制问题作了较为清晰的理论探讨。这一探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探讨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向未来社会公有制过渡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基本内容就在于:〃工人丧失所有权,而物化劳动拥有对活劳动的所有权,或者说资本占有他人劳动〃 。资本主义所有制既能〃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 ,同时也会产生〃新的限制〃,〃驱使人们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 。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先前存在的所有制即小私有制是相对立的,是对先前存在的小私有制的否定。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发展又必然造成对自身的否定,形成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否定之否定过程。这时,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对立的就是劳动主体共同的生产能力,成为他们共同的社会财富的所有制形式,亦即在共同占有和共同控制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以联合起来的个人所进行的自由交换为特征的社会所有制形式。当然,这种新型的所有制形式,完全是以物质和精神条件的发展为前提的。第二,探讨了未来社会公有制的本质规定及在未来社会生产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从一般意义上论述了未来社会公有制的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对社会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和共同控制〃;二是〃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三是占有和控制这些生产资料的主体是〃社会化的工人〃,即以高度的〃社会性〃和〃科学性〃为基础的结合劳动主体,或者说是〃联合起来的个人〃。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未来社会全部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基础〃。在这一基础上,不仅社会经济形成了以有计划分配社会劳动时间为特征的运行模式,而且社会生产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