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四念处-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四念处
作者:摩诃布瓦(Maha Boowa) 【完结】
译者:曾银湖




编译前言
一、四念处修习纲要
二、大念处经
三、念身经(身观念处经)
四、解脱心
五、毘婆舍那禅修法
六、禅思技术
七、四念处
八、出入息观修持法要
九、修习安那般那念的境界
十、正道足迹
十一、 四念处
十二、禅思——心智的修习
十三、身观念处的十项功德
十四、修习四念处的譬喻
 




编译前言

 

谨编译原始圣典中有关「四念处」的教导,献给持戒清净、正见具足的僧伽,其纲要如是:
净其戒┐┌立心正住—┐
├→具足三业→│├→修四念处
直其见┘└安那般那念┘
(入出息念)


书中同时也节录当代比丘的著述,但仅供参考。编译者希望清净正直的僧伽借着四念处的实践,亲自体验正法律的宝 
贵,进而促使正法律能在台湾乃至中原汉土流传教化,永为出苦飞航的轨迹。编译如有失误之处,亦盼贤达予以指正。

在此谨向所有助成本书译校排印和流通因缘的人们致谢。愿正法的光辉照破世间的愚闇,长令人、天欢喜,幽冥获益 

法义尊贵,请勿以任何商品化的交易方式来流通此书。
曾银湖

 
一、四念处修习纲要

 

梵文汉译杂阿含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
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六)云庵译
汉译中阿含经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
巴利英译长部经英国摩瑞斯瓦修译
英文中译长部经台湾曾银湖译

一、修习四念处的重要性
(1)有一乘道,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处。(六○七)【注()内的数字是大正藏中杂阿含的经文次第,以下同此。】
(2)修习四念处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六三八)(六三九)
(3)所说一切法,一切法者谓四念处,是名正说。(六三三)
当知如来所说无量无边,名、句、味、身亦复无量,无有终极,所谓四念处。(六一二)
(4)离四念处者,则离如实圣法;离如实圣法者,则离圣道;离圣道者,则离甘露法;离甘露法者,不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彼于苦不得解脱。(六○八)
(5)得阿罗汉,所作已作,心善解脱,亦修四念处故,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证者证,乃至现法安乐住。(五四三)
二、修习四念处的功用及福利
(1)除恶聚善:
1。究竟灭尽贪想、恚想、害想,贪觉、恚觉、害觉及种种不善。(二七二)
2。善法聚、纯一满净聚。(六一一)
3。纯善满具。(六一三)
(2)处父母境界。(六一七、六二○)(中译注:根本境界,本份境界)
(3)身诸苦痛能自安忍。(五四○)
身诸苦痛,渐得安隐。(五四一)
身诸苦患,时得休息。(一○三八)
(4)自护护他。不恐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护他、自护。(六一九)
(5)贤圣出离。(六三四)
(6)得不退转:(六二九)
1。上求安隐涅盘心住。(五四二)
2。顺趣、浚输、向于远离;顺趣、浚输、向于出要;顺趣、浚输,向于涅盘。(五四五)
3。未净众生令得清净,已净众生令增光泽。(六三五)
4。未度彼岸众生得度彼岸。(六三一)
(7)超越诸魔。(六二五)
(8)成就大德大力大神通。
1。于小千世界,少作方便,能遍观察。(五三七)
2。于千须弥山,以少方便,悉能观察。(五三八)
3。以净天眼过天人眼,见诸众生死时、生时,好色、恶色、上色、下色、善趣、恶趣、随业受生,皆如实见。(五三九)
(9)证果得解脱:
1。当得四果、四种福利。云何为四﹖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六一八)
2。四念处满足已,七觉分满足。七觉分满足已,明、解脱福利满足。(二八一、八一○)
三、修习四念处之前的准备工作
(1)正信非家,出家学道【注一】。(六三六、六三七)
(2)住于静处。(六三七)
(3)习贤圣戒:
1。六触入处律仪。(二八一)
2。摄受波罗提木叉律仪。(六三七)
3。正其身行,护口四过,正命清净,习贤圣戒,守诸根门。(六三六)
4。尊者优陀夷语尊者阿难:「何故如来、应、等正觉所见,为诸比丘说圣戒,不断、不缺乃至智者所叹、所不憎恶﹖」尊者阿难答:「为修四念处故……」(六二八)
(4)行处具足【注二】。(六三七)
(5)于微细罪生大怖畏。(六三七)
(6)先净其戒(六二四),学戒成就。(六三七)
(7)直其见。(六二四)
(8)具足三业(六二四),三妙行满足。(二八一)
(9)修四念处。
【注】
一:出家学道——在家人也有修习四念处证阿那含果的例子,例如杂阿含一○三八经所记载的摩那提长者。但是一般在家人难以持守像螺贝一般洁净的梵行,所以要修习四念处也就更为不容易了。
二:行处具足——南传汉译为「具足行所行」,也就是具备一个比丘行所当行的本份。(另行处亦作业处——禅思时观察思惟的对象)
四、立心正住修习四念处(主要内容系根据巴利英译长部第22经)
(1)具足三业(六二四),三妙行满足。(二八一)
(2)立心正住(汉译中阿含经卷第24念处经第二)
1。坚定正住——热切地、念念分明地、专注地观察思惟。(巴利英译长部经第22经)
2。当取自心相,莫令外散。不取自心相而取外相,然后退减,自生障阂。(六一六)
3。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顾声、色,善摄心法住四念处。(六二三)
(3)修习四念处。
(一)身身观念处:
1。四威仪。
2。全念住。
3。不净观。
4。四大观。
5。九墓墟观。
(二)受受观念处:
1。乐受。
2。苦受。
3。不苦不乐受。
(三)心心观念处:
1。贪离贪。
2。瞋离瞋。
3。痴不痴。
4。收摄放逸。
5。增上停滞。
6。胜妙下劣。
7。定散漫。
8。解脱系缚。
(四)法法观念处:
1。五盖。
2。五蕴。
3。六根尘。
4。七觉支。
5。四圣谛。
(以上根据巴利英译长部第22经)
五、安那般那念(念住呼吸)修习四念处(主要内容系根据梵文汉译杂阿含经)
(1)修安那般那念的功用及福利(八一四)
1。身不疲倦。
2。眼亦不患。
3。断诸在家之思念。(相应部入出息相应第八经)
4。乐随观住。(中译注:乐于随时随地观察思惟而住)
5。乐觉知。(中译注:乐于念念分明)
6。不染着乐。
7。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
8。第二禅具足住。
9。第三禅具足住。
10。第四禅具足住。
11。慈具足住。(于净最胜。七四三)
12。悲具足住。(空入处最胜。七四三)
13。喜具足住。(识入处最胜。七四三)
14。舍具足住。(无所有入处最胜。七四三)
15。空(无边)入处具足住。
16。识(无边)入处具足住。
17。无所有入处具足住。
18。非想非非想入处具足住。
19。三结尽,得须陀洹果。
20。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果。
21。五下分结尽,得阿那含果。
22。得无量种神通力,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得阿罗汉果)
(2)五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八○一)
1。住于净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于微细罪能生怖畏,受持学戒。
2。少欲、少事、少务。
3。饮食知量。
4。初夜后夜,不着睡眠,精勤思惟。
5。空闲林中,离诸愦闹或入林中、闲房、树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远离五盖。(八○三)
(3)阿梨瑟咤比丘自述所修安那般那念。(但有更胜妙者,如(4)所述之十六阶)
1。于过去诸行不顾念。
2。于未来诸行不生欣乐。
3。于现在诸行不生染着。(八○五)
(4)修习安那般那念能令四念处满足:
第一段:
1。长入息念时,如长入息系念善学;长出息念时,如长出息系念善学。
2。短入息念时,如短入息系念善学;短出息念时,如短出息系念善学。
3。觉知一切身行入息念时,于一切身行入息系念善学;觉知一切身行出息念时,于一切身行出息系念善学。
4。觉知一切身行止息入息念时,于一切身行止息入息系念善学;觉知一切身行止息出息念时,于一切身行止息出息系念善学。
圣弟子尔时身身观念住,异于身者,彼亦如是随身比思惟。
第二段:
5。觉知喜入息念时,于觉知喜入息系念善学;觉知喜出息念时,于觉知喜出息系念善学。
6。觉知乐入息念时,于觉知乐入息系念善学;觉知乐出息念时,于觉知乐出息系念善学。
7。觉知心行入息念时,于觉知心行入息系念善学;觉知心行出息念时,于觉知心行出息系念善学。
8。觉知心行止息入息念时,于觉知心行止息入息念善学;觉知心行止息出息念时,于觉知心行止息出息系念善学。
圣弟子尔时受受观念住,若复异受者,彼亦随受比思惟。
第三段:
9。觉知心入息念时,于觉知心入息系念善学;觉知心出息念时,于觉知心出息系念善学。
10。觉知心悦入息念时,于觉知心悦入息系念善学;觉知心悦出息念时,于觉知心悦出息系念善学。
11。觉知心定入息念时,于觉知心定入息系念善学;觉知心定出息念时,于觉知心定出息系念善学。
12。觉知心解脱入息念时,于觉知心解脱入息系念善学;觉知心解脱出息念时,于觉知心解脱出息系念善学。
圣弟子尔时心心观念住,若有异心者,彼亦随心比思惟。
(以上12阶系根据梵文汉译杂阿含八○三、八一○、八一三)
第四段:
13。观察无常入息念时,于观察无常入息系念善学;观察无常出息念时,于观察无常出息系念善学。
14。观察离贪入息念时,于观察离贪入息系念善学;观察离贪出息念时,于观察离贪出息系念善学。
15。观察灭尽入息念时,于观察灭尽入息系念善学;观察灭尽出息念时,于观察灭尽出息系念善学。
16。观察舍弃入息念时,于观察舍弃入息系念善学;观察舍弃出息念时,于观察舍弃出息系念善学。圣弟子尔时法法观念住,异于法者,亦随法比思惟。
(以上13~16阶系根据巴利南传相应部,其所列为「观察无常、离贪、灭尽、舍弃」的次第。梵文汉译杂阿含则为「观察无常、断、无欲、灭」的次第。)
一九九五?十二?二十编译于台中远离轩




二、大念处经

 

巴利英译长部第22经
巴利英译:MauriceWalshe(英国)
英文中译:曾银湖(台湾)
※译文中的()处是中译者加注,只供参考。

我听说是这样:有一段时间,世尊住在俱卢族人间一个叫做卡摩沙达摩的聚落里。在那儿,世尊告诸比丘说:「比丘们!」「世尊」比丘们应声。世尊说道:
「比丘们,有这么一条道路可以引导众生至于清净,克服忧悲恼苦,袪除痛苦悲伤,获得正道,体证涅盘——那就是四念处。」
「是那四念处呢﹖比丘们啊!比丘坚定正住,热切的,念念分明的,专注的,就身体(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就得以袪除世间的渴爱和烦恼;他坚定正住,热切的,清明的,专注的,就感受(的状态)来观察思惟感受(的真相),就得以袪除世间的渴爱和烦恼;他坚定正住,热切的,清明的,专注的,就心意(的状态)来观察思惟心意(的真相),就得以袪除世间的渴爱和烦恼;他坚定正住,热切的,清明的,专注的,就心法(的状态)来观察思惟心法(的真相),就得以袪除世间的渴爱和烦恼。」
【身观念处】
一、专注于呼吸


「比丘们啊!比丘应该怎样坚定正住,就身体(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呢﹖比丘住于林间、树下或空旷之处,趺跏而坐,正身端坐,念住现前。专注于入息,专注于出息。长入息时知其为长入息,长出息时知其为长出息。短入息时知其为短入息,短出息时知其为短出息。他训练自己,系念着:『入息时,了了分明觉知全身(与入息互动的过程)。』他训练自己,系念着:『出息时,了了分明觉知全身(与出息互动的过程)』他训练自己,系念着:『入息时,平息了全身(与入息互动)的过程。』他训练自己,系念着:『出息时,平息了全身(与出息互动)的过程。』就像一个旋盘工(好比手拉胚的陶师)或他的助手,在做一个长转的时候,知道他正在做一个长转,或者在做一个短转的时候,知道他正在做一个短转,比丘也是一样,长入息时知道其为长入息?如是训练自己,系念着:『出息时,平息了全身(与出息互动)的过程。』」「所以他坚定正住,就(自己)内在的身体(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就(其它)外在的身体(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就(自己)内在的和(其它)外在的身体(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他坚定正住于观察思惟身体上生起的现相,他坚定正住于观察思惟身体上消失的现相,他坚定正住于观察思惟身体上生起和消失的两种现相。然则,念住『有身』对他而言,不过是为了觉察和认知(真相)所需而已,而他独立正住,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身体(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
二、四威仪
「再者,比丘当走路时,了了分明正在走着;当站立时,了了分明正在站着;当坐下时,了了分明正在坐着;当躺卧时,了了分明正在卧着;不论身体处于何种状态,他都了了分明。」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自己)内在的,(其它)外在的,内在的兼外在的身体(状态)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他独立正住,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比丘们,比丘应如是坚定正住,就身体(的状态)来观察思惟身体(的真相)。」
三、念兹在兹


「再者,比丘在前进后退之间,要了了分明他的一举一动;在前瞻后视之间,要了了分明他的一举一动;在屈伸俯仰之间,要了了分明他的一举一动;在穿衣持钵之间,要了了分明他的一举一动;吃、喝、嚼、尝之间,要了了分明他的一举一动;大、小便利之际,要了了分明他的一举一动;在行、住、坐、睡、醒、语、默之间,应了了分明他的一举一动。」

「所以他坚定正住,就(自己)内在的,坚定正住,就(自己)内在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