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存在感-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意向的行为始于留意


行为是我们最信任的沟通方式。除非你先开始留意,然后了解,最后改变自己的微观行为和宏观行为,否则你无法真正开始对存在感的追求。现在你可能在想:“这里有很多要尝试和在意的事。我必须先从整体上确定关于存在感的意向,然后再留意我的肢体语言和行为。”请记住这本书里面提到的一条原则:你不必把所有的事都做了,只要选出对自己有益和带给你成果的事。很多方法都能提高存在感,而且其中有些方法会给你带来更多的优势,这由你决定。

本章要点

1。 相比其他的沟通方式,人类最信任行为。行为会增强或破坏你的存在感。

2。 为了清楚明白地进行沟通,你必须要让意向和行为一致,即通过宏观行为(比如肢体语言)和微观行为(比如如何利用时间)完成。

3。 你已经知道如何将肢体语言完美融入令你感觉舒适的情境当中了。

4。 当你的行为与意向不一致的时候,你的身体就本能地知道了。当进行自我观察的时候,你可以检视自己的肢体语言。

5。 大多数人都需要微笑得更多一些,尤其在工作中。它会提升你的存在感,也会从别人那里收获更多对自己的积极看法。

6。 你的行为就像“红色闪光灯”,旨在向别人表明“这对我很重要”。



本章启示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 1英寸=2。54厘米。——编者注





第3章

摆脱消极模式


现在你知道该怎样看待自己的存在感,即作为创造意向并以其行事的结果。这一切看似顺风顺水,但如果事情没按照自己的预期进行怎么办?紧张、焦虑和不安全感会阻挠我们极想实施的计划,尤其当我们非常在意后果的时候。

上一章我提到,我在伟事达国际做过演讲。这家公司拥有14 000名会员,是专为CEO的职业发展而成立的一家全球知名企业,其取得的成就非常惊人。而我在成为一名演讲者之前,也曾经在这里做过4年的会员。这家公司既有很多优秀的演讲家——这些年我从他们身上受益良多,也有很多聪明且经验丰富的会员和集团主席(因《非常对话》一书而声名鹊起的作家苏珊·斯科特就经营着伟事达国际的一家分公司)。

当我卖掉公关公司的股份,开始以领导力教练的身份工作时,我就决定要当伟事达国际的一名演讲者。之前我就已经被提醒过:成为伟事达国际的演讲者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首先,你必须给你的评分小组做演讲。如果你的分数够高,你就得到给下一个评分小组做演讲的机会;如果你还能维持一个较高的分数,那你就成功了。伟事达国际的会员每个月都会迎来一个新的演讲者,演讲内容必须是新颖而相关的。每场长达三小时的研讨会必须要有吸引力,而且信息量要足。最后,按照伟事达国际的传统,在每次对话之后,会员们会轮番跟你面对面地讲述他们对你演讲的感受。这里的氛围就是这样:资深CEO之间的对话方式都是直来直往,不会藏着掖着——他们也以此为荣。


紧张、焦虑和不安全感会阻挠我们极想实施的计划,尤其当我们非常在意后果的时候。



2008年,经过几周的准备之后,我主持了自己的第一场伟事达研讨会,主题就是关于领袖存在感。如果我没能展现自己的强大存在感,那我就完蛋了。多年来,我有时会冒着很大的风险做事(比如顶着资金紧张的压力,依旧给员工发工资),但这次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紧张。通过采用这本书中的很多理念,我最终还是渡过了这个难关。那不是我最好的一次演讲,但却是我的第一次演讲,而且还获得了一个及格的分数。我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大概一个月后,我迎来了第二场伟事达研讨会,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一次经历。从一开始,我就很难和整个小组产生联系。之前收效很好的观点在这场研讨会上却没能引起共鸣。演讲时我用了很多幽默的表达,但不幸的是,这次毫无“笑果”可言。有几个小组成员对我的一些观点提出了反驳,我却听之任之,给他们留有争辩的余地。听完他们的讲话后,我没有很好地处理,反而不知所措。不管怎样,我还是拿下了这一场。可最后的反馈让人很难受。我感觉其中有一些成员质疑我没有那个能力站在那里,我的分数也只是平均水平,不够好。

但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而且是你们看到的表面部分。内在的部分则是我的脑子里出现了一个不断循环着的消极怪圈,甚至在我于第一场研讨会上说第一个字之前,它就出现了。我开始质疑自己是否适合加入这个高端团队。我仍留有一些挥之不去的感觉,认为自己无法胜任,这源自我在童年时期害怕公众演讲的经历(请别笑话我:在小学的一次学生会选举中,我在全校面前做竞选演讲,遭遇了无比失败的窘境)。我还质疑自己,我不知道人们怎样看待一个30岁出头的女性面对一群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管做演讲,尤其是其中很多都是男性。那时的我缺乏勇气和积极性。

第二次演讲之后,所有那些消极情绪似乎都显现出来了。我甚至把这种消极上升到更强的自我挫败感:我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我既不好笑又无趣;我并没有那么讨人喜欢;我会毁了自己的整个教练事业;也许我该尝试别的工作。

我可以一直说下去,但你也看到这里发生了什么吧?这就是一个大的消极怪圈,而且当它膨胀的时候,事情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那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我花了很多天仔细研究他们的反馈意见,借酒反复沉思和安慰自己,然后决定从这次经历中吸取教训,更努力地进行尝试。于是我向一些同事请教,寻求他们的建议;回归根本问题,审视自己现有的存在感策略;专注于当下能及时控制的事情,用录音的方式不断修正和练习演讲中的事例和内容,直至觉得自己能自然地演讲。等到下一次再面对这个评分小组的时候,我的分数不仅得到了提升,而且还能继续保持高分,甚至到后来还有几次获得了满分!

尽管最终克服了障碍从而让这则故事有一个好的结局,但这并不是我提及这段经历的原因。我关注的重点在于,我很快陷入消极的怪圈中,并且忘记我对存在感所知悉的一切。此外,我让自己变得越消极,我也就在不知所措的境地中陷得越深。

有趣的是,后来在和研讨会上的人聊到这段经历的时候,虽然在我看来那是个灾难,但他们却有些许不同的认识。有人说,作为第二次演讲,我的表现已经相当不错了;也有人说他学到了很多东西,甚至借用了我的演讲材料;还有人告诉我,那个评分小组很特别,他们对演讲者非常苛刻。几个月后,有两个隶属于不同小组的成员甚至主动跟我接触,邀请我去他们公司当教练。

我们对待同一情境的反应为何会如此不同?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我那么快就变得消极了呢?


消极想法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出现。你可以学着事先给自己做心理预设,这样当消极透顶且令人焦虑的想法出现的时候,你就可以更快地恢复。



我总是看到客户们陷入同样的消极怪圈中,所以我猜测,这对本书的读者而言也并不陌生。消极怪圈会毁掉我们的意向。它们就像一个重量级的职业拳手和一个轻量级的业余拳手进行对抗,只要你拿走那个大家伙的力量,你就赢了。幸运的是,有很多方式都能让自己提前做心理预设,以此来对抗这种消极透顶且令人焦虑的想法——当它发生时,你就可以更快地恢复。





“积极”是可以学习的


大约10年前,一个名为“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学分支进入了主流大众的视线。它由《活出最乐观的自己》和《真实的幸福》等书的作者、任教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知名心理学教授马丁·塞利格曼发起,如今已渗入多个领域,其中就包括领导力培养。

根据塞利格曼的说法,他开创积极心理学是受到了他原本不支持的实践行为的启发。在他看来,心理学很大程度上是关于诊断和修正错误之处的科学。另外在依靠一贯的治疗方法去分析核心问题这一点上,心理学家正越来越频繁地推行药物治疗的手段。塞利格曼对越来越多青少年患抑郁症的情况深感担忧: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患抑郁症的青少年人数已经增长了10倍(而且还在继续增加)。在12岁到17岁的青少年人群中,有14%的人经历过严重的抑郁时期。因此,塞利格曼开始着手研究能够在学龄儿童身上建立坚韧人格的方法,这样他们从一开始就不会经历抑郁。经过长达30年的实践和纵向研究后,他发现这种韧性实际上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教授,也就是我们现在所了解的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表明,韧性是可以学会的。



关于这项研究的重要信息之一就是,通过专注于“对”而非“错”,并且学习如何用韧性对抗消极的方法,我们就能保护自己免受持续不断的挫折,并且过上一种更快乐、更充实的生活。塞利格曼还提到,我们都有独特的优势,而且当我们将这些优势用在日常生活中时,我们会觉得更充实。让这一“优势理论”广为人知的是“克利夫顿优势识别器”,它是由盖洛普公司注册研发的一个评估系统,而且也是畅销书《现在,发现你的优势》的特色之一。


积极性创造了一种向上和向外的循环模式。



现在我们来谈谈这些发现对你的存在感非常重要的原因。积极心理学家所讨论的内容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深深扎根于你的存在感中,决定着你该如何接触这个世界。那些消极的想法也同样依据情境而定:当我们身处高压环境时,它们就会被放大到极致——这就和我们需要存在感帮助我们渡过难关时的情况一样。当我们处于不舒服的环境中,我们的消极想法就会乘虚而入,即我们创造了一种向下的循环模式。大多数人都很了解这种感觉。然而,积极性则创造了一种向上和向外的循环模式,以及缩短我们的恢复时间的韧性。我们可能仍然有着悲观的想法,但如果我们能及时识别出来,那么就可以让自己更快地回到正常的轨道上,也就是回到我们的意向上来。





与消极对抗的三种练习方法


你该如何围绕自己的存在感培养韧性呢?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理想化,但塞利格曼提供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让我们管理自己的思维模式。

塞利格曼说,消极的想法具备两种特征:永久性和普遍性。永久性是指某些会一直存在而不会改变的感觉。我经常会从客户那里听到有关永久性的言论:“我永远没法在董事会会议上表现得好”或“他总是难以共事”。普遍性则是指情境是广泛存在的。我们经常听到关于普遍性的言论可能是这样的:“我不是个合群的人”或“公司上下全都缺乏上进心”。正如你所见,在我的第二场极其关键的伟事达演讲结束之后,我的几乎所有想法都落入这两大“陷阱”之中。


消极的想法是永久而普遍的,积极的想法则是暂时而特定的。



而拥有积极想法的人就会获得韧性。当遭遇挫折时,这些人会把它们当成是暂时而特定的问题,而不是永久而普遍的。如果我用一种积极乐观的视角看待自己的伟事达演讲,我就会把当时那种不甚理想的表现归因于情境式紧张(暂时性)以及这个评分小组的特点(特定性)。

真相就是,这样一来我从一开始就会做得更好,因为我不会被那种向下的循环模式拖离正轨。

塞利格曼表示,你可以学会如何对抗自己的消极性,并把它转化为积极性。我看到客户们已经在我的指导下学会并反复利用积极性。你要看清那些让自己“压力如山大”的想法的本质,即现实中一些原本莫须有的事情却让你濒临崩溃。姑且把它们想象成一个朋友带着消极想法来寻求你的帮助,那你就能轻松地对抗它们了。


朋友:我永远没法在会议上表现得好,都没人重视我说的话。

你:你在开玩笑吧?还记得上个月那场关于产品的头脑风暴的会议吗?你提出的想法是整个团队里面最好的。这里的文化就是大家都要发表意见。他们对每个人都是如此。

朋友:我不擅长激励别人。

你:那只是因为你不是那种喜欢“大声叫好”的经理,而这并不代表你不会激励别人,你一直都在激励我啊!你只是在以一种更安静的方式表达你的激励。我向你寻求建议,是因为你想得周到,对我又诚恳。和我一样,你的团队也看得到你身上的这些品质。你只需要想办法在会议上多多激励你的团队就好。




你的工作就是要善于将消极想法转变为积极想法,只要它显现出来——即使是在当下。给这种想法贴上确定的标签就会削弱它的作用。它是永久和普遍的吗?我经常会和客户聊天,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说什么以及他们想怎么说,但却担心自己在当下该怎样面对挫折。他们的焦虑是因为,如果一切进行得不顺利的话,那他们的紧张情绪就会盖过自身具备的能力。但人生很少会是这样。如果你陷入了“假设”的游戏,那你会很快脱离正轨而不知所措。

你觉得自己通常多久会面临类似的处境?如果风险很高,结果也很重要,而你又想保持镇定,那要怎么办?最重要的是,你要让意向和沟通保持一致。如果事情进行得很糟糕,你还能轻松地完成任务吗?或者说你会觉得自己因受挫而心烦意乱呢?

你可以练习转变想法来维持正常的工作轨道,无论是处于高压环境还是每天都会遭遇的情况之中。我在表3–1中列举了一些例子,它们是我在与企业高管们共事时得出来的。看看你是否能写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并且将你的消极想法转变为积极想法。





表3–1 将消极想法转变为积极想法





(在这里写下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

__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