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升职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明升职记- 第1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场的十五个,即使不是拖家带口,但也有一堆亲戚朋友,起屋建房的时候即使不能客串大匠,但是使个力气搭把手肯定没问题,当然亲戚朋友要起屋建房的时候,聂远他们也会赶过去帮忙。
这么一算下来,聂远觉得自己的宅子应当修得不错:“柳少,不如把那点钱都拿出去买砖瓦大木。”
柳鹏却笑骂了一声:“每天的点心酒肉,你来解决啊?”
大家不由都笑了起来,虽然人家看在谷梦语与亲戚朋友的面子过来干白活,连一文钱都不要,但这不代表人家天天要饿着肚子干活,一天至少要两三顿点心,还得有酒有肉,人家吃饱吃好了才能卖力干活。
聂远一拍脑袋,发现自己还真遗漏了伙食这大问题,而顾山河倒是畅快:“柳少,就这么说定了,吃食由我们来解决,不就是几顿吃食,只要能起了宅子,我们就有办法。”


第243章晒盐

这个结果倒是出于柳鹏的意料之外,他原本以为能借这个问题再跟这批老兄弟卖个好处,但是仔细一想,大河有水小河满,现在龙口这边的生意红火得到这般地步,顾山河、聂远多多少少都攒了些银钱,大家一起凑一凑,百八十人的伙食似乎也不难解决。最新最快更新
“那就这么说定了!”
起屋的事情柳鹏整整谈了一下午,才谈下来一个大致的章程,送走了这帮老兄弟以后,柳鹏才在自己的高脚屋接见了朱子洪:“老朱,实在太不好意思了!不该让你等这么久,但是刚才跟一帮石山之战的老兄弟谈得尽兴,要给他们起个宅子,所以只能跟你一起吃个饭。”
虽然等了大半个下午,但是有这么一个与柳鹏一起吃饭的机会,朱子洪哪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他只是说道:“柳少,我知道你忙,没事!这吃食不错!”
龙口的特色就是海鲜宴,事实上整个龙口甚至整个登州自古都是利擅渔盐,只是有明以来山东渔业因为禁海政策遭到长期的摧残,因此朱子洪平时自负是半个渔民,柳鹏这一桌饭菜摆上来来,他居然有大半渔获都不认识,就是认识的渔获,他也第一次知道居然能这么处理,就是知道处理方法的渔获,他也是第一次知道这鱼汤居然能如此鲜美。
“这鱼汤是找了福建那边的厨师才能熬出来,得多喝点,前次姚厂公喝这鱼汤的时候都是赞不绝口!”柳鹏继续说道:“老朱,今天你过来了,兄弟开心得很,千万不要客气。”
说起来朱子洪与柳鹏并没有什么交情,只是前次东西大道上与赵宁这伙流贼大战的时候,朱子洪带了百八十个附近的农夫、渔夫过来助战,赶来的时候正是时候,当场格杀流贼数人,活捉二十余人。
在那之前的朱子洪只能算是乡间的土棍,甚至连土棍都算不上,只是乡下的小人物而已,自那以后,整个黄县都知道有朱子洪这么一号人物,在酒桌喝酒都喝得不安心,时不时有人听到他的名字就肃然起敬,要过来给他敬酒。
官府已经嘉奖他好几次,府里、县里都有,都说他是忠心义胆的义民,还多多少少奖了一些钱粮米布,经手的公人平时遇到这样的好事总喜欢先扣下来一半再说,但是听说他朱子洪的事迹之后,一文钱一粒米都没少就全部给他发下来。
只是风光是够风光了,但朱子洪的生活还是没有多少改变,固然是在官府那边得了一些粮钱布帛,但是请了几次客摆了几十桌酒,这些钱粮布帛都花得干干净净不说,甚至还倒贴进去不少。
名气是响亮了,但是投靠过来的亲戚朋友也多了,甚至有些好些年没见过面的故旧也都到他这边来找门路,负担一下子就重了起来,还好柳鹏把黄山馆那边的乡兵队伍都接收过来组建了黄山馆的巡防分队,而朱子洪因为上个月的这件奇勋,也在巡防队兼了一个差使领了一份钱粮。
但是这份钱粮跟县里公人的工食银差不多,也就是刚够养活朱子洪自己而已,因此朱子洪就掂记起柳鹏当初的承诺,因此喝了两杯老酒以后,朱子子洪就小声询问道:“柳少,我问个事,当初您可以说要指点我一条发财的门路啊!”
说到这,朱子洪说话越发流利起来,在柳鹏面前一点也不显得拘瑾:“柳少,为了这事,我在村里可是落了好大的埋怨,都说我有眼无珠,柳鹏这么大方的人,五个人就赏了五百两银子,咱们出了百多人,至少也有千儿八百两银子,有这么千儿八百两银子,白干什么不好?”
对于登州的乡间来说,千儿八百两银子确实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特别是每年都上解赋税的乡村来说,白银最最实惠不过,平时解赋税的时候讲究“以粮易钱,以钱易银,由县输郡”,解一次赋税至少要吃两次亏,现在有银钱在手就能作很多事情了。最新最快更新
柳鹏不由笑了起来:“我若是真赏你们千儿八百两银子,估计在你们手上留了不几天。”
朱子洪不由喝了一杯酒,痛痛快快地说道:“柳少说得极是,光是县里就不知道有多少人眼红这笔钱,绝对留不了几天,还不如柳少那二十多石辽东大盐来得实在,那盐真不错!”
朱子洪说到这,把酒杯放下来了:“柳少,我知道您不会亏待咱们老实人,咱们老实人也不会亏待你!就象你刚才你赏功臣的事情,我知道是两个选法,要么赏五十两银子,要么就赏十两银子加一套好宅子。”
“大家都觉得十两银子加一套好宅子要吃亏,本来就有宅子,凭什么搬到龙口来,而且柳少您虽然是帮大伙起了宅子,但是这套宅子自己多多少少贴补进些银钱,别说您赏的十两银子要花个干干净净,说不定还要把这些年的积蓄都砸进去,但是我觉得他们想错了!”
朱子洪眼睛里流露着一种少见的精明:“把宅子搬到龙口来,才是柳少您的嫡系班底,您有点石成金的本领,只要成了您的嫡系班底,别说是一个五十两,就是十个五十两银子都没问题了,所以老朱就冒味请教一句,柳少到底有什么发财的门路,老朱赴汤蹈火,愿意替柳少把这事情给办了。”
柳鹏还没回答,旁边的谷梦雨已经为朱子洪的说法击节长叹了:“说得好,说得真好,朱大哥,您以前没混出头,那是时运不济,但是现在再混不出头,那就是天理不容了!”
就连柳鹏都没有想到朱子洪这么一个乡间的小土棍居然有这番见识,不过这也让柳鹏越多了几分爱才之心:“朱老哥说得确实好,那兄弟我就指点一条生财的路子,前次我送过去的辽东大盐可满意不?”
“满意,非常满意!”朱子洪当即问道:“柳少是不是让我到辽东去运盐,虽然这行当没作过了,但柳少让我作,我就去干了!”
柳鹏就喜欢他这个劲头:“朱老哥,你想得不错,但生意不是这么干的,辽东是李成梁李大帅的地盘,可金百万明明是李大帅的侄女婿,一年下来都弄不到几石私盐,你到辽东去运盐那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登州虽然是“凭山负海,利擅渔盐”,但总体上却是一个缺盐区,贩卖私盐有大利可图,因此朱子洪也很直接地问道:“那柳少跟老朱说说,到底是怎么一个章程,反正柳少您定个章程,老朱拼了命去干,搏一场大富贵。”
柳鹏笑了起来:“朱老哥,听说过晒盐没有?”
“晒盐?”现在轮不到朱子洪不明白:“什么是晒盐?”
晒盐法在元代已经被发明出来,到了明代在南方的一部分盐场已经被普及开来,甚至离山东不远的长芦盐场都改变了千百年煮海盐的惯例,改为晒盐法,但是古代技术的普及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整个山东仍然采用的是极其落后的煮海之法,不但要消耗大量柴草和人力,而且煮出的海盐质量很差,登州百姓对此苦不堪言。
柳鹏当即把晒盐法的好处跟朱子洪详详细细说了一番:“……那晒出来的海盐才是真正的好盐,雪白雪白,品质没话说!”
“这样的盐我尝过几粒,确实是雪白雪白!”朱子洪当即兴奋地一拍大腿:“当时我以为这就是传说中的井盐,原来是晒出来的食盐啊!柳少是说南边还有长芦盐场都用上晒盐的法子?”
“又省又快又好!”柳鹏作了一个很好的总结:“我本来是有心想作这个买卖,但实在是分不出来的,朱老哥若是有心的话,沿着龙口到黄山馆的海岸走一走,看看哪里合适,然后出去转一转,看看哪里比较合适,就在那里晒盐好了!”
朱子洪这才明白柳鹏所说的“发财的门路”是什么,这何止是一条发财的门路,这简直是一座金山银山啊!
当然别人是做不了这样的生意,即使知道晒盐法比煮海法比优越,也不会改进山东传统的食盐生产方式,原因很简单,这些年来山东盐场的灶丁已经开始疯狂逃亡,上面给的盐价太低而且动不动就要克扣大半,而且时不时另立名目还要灶丁出盐出银子,这种情况下灶丁根本没有活路,再先进的生产方式又有何用,晒出再多再好的盐也是白搭。
也只有柳鹏给了承诺,朱子洪才能做晒盐生意,谁都知道,从龙口到黄山馆的这条黄金海岸,除了马停寨附近一圈,其余都是柳鹏柳大少的地盘,甚至连黄山馆的驿丞杨广文都成了柳鹏的门下走狗,在这种情况,只要柳鹏点头,他朱子洪别说是晒盐,就是杀人越货都没什么问题。


第244章东丝之争

因此朱子洪心中一团火热,他当即说道:“柳少,那老朱接着就去海边挑个好地方,然后再去南方走一趟,看看能不能挖来几个会晒盐的灶丁,开盐场的人工银钱,我也会尽力想办法,实在不够了,再向柳少您开口借一点,现在就只想跟您问一句,柳少,这盐场你要抽几分利!”
柳鹏当然不仅仅是提供了一条发财的门路那么简单,而且他还给朱子洪提供了保护伞,没有柳鹏在后面支持,恐怕朱子洪的盐场还没有开张,就要被官府或者是大盐商派人捣毁了。
而现在柳鹏也不客气:“知道徐震吧?”
“柳少您是拿走五成利?”这个比例让朱子洪有些肉痛,但是他也知道这件事没有柳鹏的支持根本办不了,他当即答应下来:“没问题,有利润咱们五五分成。”
柳鹏却是朝着谷梦雨说道:“这件事也不能让朱老哥白担风险,我先投五百两银子进来,梦雨姐,先让朱老哥拿五十两路费,朱老哥若是要正式开工的话,再拔四百五十两银子过去。”
虽然说是“再拔四百五十两银子”,但是这笔银钱的使用恐怕朱子洪管不着管不到,肯定直接就用在盐场的建设之上,但是朱子洪觉得有这五百两银子,他办这件事就有六七成把握了。
虽然盐场建设需要用的银钱不是一个小数字,搞不好就是要把金山银山砸进去,但是朱子洪立即即答道:“柳少,您放心,银钱我会尽力想办法,如果筹不到再向谷夫人借钱,现在我只想再问柳少一句,这食盐上的专利,我能独占多少年?”
大家都知道柳鹏是出名的的一诺千金,说一是一,说二说二,他答应的事情肯定不会反悔,因此朱子洪宁可把话说得难听些,也要柳鹏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而柳鹏也当即答道:“九年,朱老哥,我给你九年独占的机会!”
说到这个,柳鹏扳着手指说道:“头三年,是投钱的三年,最后算下来或是微利,或是保本,后面三年是收钱的三年,盐场肯定成了,虽然我拿走了五成利,但是朱老哥肯定能坐着收钱,最后三年既要投钱又能收钱,盐场用了这么多年,肯定要花钱修缮一二,但是这么年做下去,路子都作熟了,也能赚大钱!”
柳鹏说得很合理,而且他最后还补充了一句:“而且这九年下来,朱老哥绝对赚到大钱不说,就是九年的期限到了,我想要这条门路收回去,也会给朱老哥足够的补偿,不会让朱老哥吃亏了!”
“行!”朱子洪当即说道:“这事就这么定了,我明天就去找人挑地方,这九年下来,我怎么也要建个前后整整九进的大宅子,再攒下九百两银子的现钱,外加九百石的粮食。”
柳鹏却是笑了笑,他觉得朱子洪可能太小看了这其中的利润。
临清州的暖阁里,郑齐生正一手拔着算盘,一边听着歌女的浅吟低唱,手指在各地分号的账本轻轻划过,看帐本看得开心的时候还在打开窗户给歌女赞个好,打赏点碎银子。
别人只要看到他的名字,都会知道他不是什么山东土著,而是一个寓居临清州的徽州商人,事实却并非完全如此,虽然他祖籍宁国府,但是他们家族在山东发展已经是整整四代人,现在在家里都是说着一口标准的山东话。
但是在生意场上,郑齐生却是一个标准的徽州人,甚至根本不提自己出身于宁国府,一口徽州话说得再标准不过了,时不时会向大家提醒一下他在徽州的豪华祖宅--虽然他这辈子都没回过宁国府,更没去过徽州府,而且他们家在宁国府根本就是个破落户,到了山东以后才正式发迹。
但是就是凭借着这重身份,现在的郑齐生已经是整个临清州最成功的商人之一,结交了不知多少大学士、进士、六部主事之类的大人物,甚至还是临清徽宁商会的会首。
今天他就在盘点着今天的收获,几个月下来,郑家的生意在临清州又有了新发展,而且进展之大收益之多,让郑齐生喜不胜喜,他觉得歌女的声音从来没有这么好听过。
嗯,临清州这地方是运河上最重要的城镇,还得在这里多接待几位南直隶进京赶考的举人相公,在他们身上多作投资攀个交情,最好是他们当中能出个首畏、阁臣或是尚书那样的大人物,这郑家的事业自然就高枕无忧了。
算盘子拔得如同上了油一般,郑齐生越想越美,却是突然想了一件事来,他朝着一边嚷道:“叫二弟过来见我!我要问问什么事竟然让他这么着急,连半天时间等不了。”
郑齐生口中的这位二弟,实际并不是郑齐生的亲生兄弟,而是他生意上的合作伙伴郑家济,但是郑家济跟郑齐生的关系又不仅仅是合作伙伴那么简单,两个人不但同宗而且还是远房表兄弟,郑家济的家道一度中落,是郑齐生拉了郑家济一把,郑家济才有现在这个局面。
因此郑家济在郑齐生面前表现得不象生意合作伙伴,倒象是郑齐生的大管家一般:“大兄,您应当一早就让我进来,东丝的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