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第4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天海面上起著浓雾,全部漆成灰蓝色的日本军舰不太容易辨认,反倒是俄舰黑色的舰身上鲜黄色涂漆的烟囱,成为明显的目标。日本巡洋舰队一直遥遥地监视俄舰的动向,私毫不放松。

    11:00,俄舰奥瑞尔号战舰向跟踪的日本巡洋舰首开战火,而后又在罗兹德文斯基的命令下停火继续航行。5月27日是俄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纪念日,俄军大肆庆祝,并享用了一顿丰盛的午餐。12:00,日军联合舰队的主力抵达冲岛海面。

    13:40分,罗兹德文斯基判断日军主力舰应是由西北方前来,于是下令其第1、2战队顺序转向左舷8点(90度),如此一来,他的新式战舰恰好可以横过日本舰队的先头旗舰,得以集中各舰火力猛击日舰的旗舰。但是此一命令却未完全贯彻,只有第一战队的四艘战舰完成了转向,第二战队却没有任何动静,于是俄国舰队分成了两列前后并行的队伍,第一战队大约在第二战队又前方约6公里处。

    13:45分,双方都可以目视到日舰,可是日舰却出乎罗兹德文斯基意料地出现在俄舰的东北方,于是罗兹德文斯基又下令俄舰队成一纵队前进。俄国舰队由于队形变换不良,造成一阵混乱,第二战队旗舰奥斯里比号甚至被迫停止前进,以免与其他舰只相撞。13:55分,东乡平八郎在三笠旗舰上升起了Z字大旗,下达了“皇国兴废在此一战;各员一层奋励努力”的昭示。此时,在俄国炮火的射程之外,东乡先率领舰队横过俄舰的正前方,等到横过之后转向南方航行。此时的俄军则严密监控著日舰的动向。14:00时,东乡下令各舰依次转向左舷16点(180度)。此举令日本军官与俄国舰队都大吃一惊,因为如此一来,转向后的日舰会妨碍到未转向军舰的射击,而且那一个转向点,使正在转向的日舰成为俄舰的活靶。14:08分,俄舰首先开火,日舰仍依次转向而受到俄舰的攻击,浅间号装甲巡洋舰舰尾中弹3发,舵机转动失灵,被迫退出战斗行列,其它日舰亦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14:10分,日本舰队大部分已转向完成,并开始还击,日舰前四艘集中攻击俄军第一战队旗舰苏沃洛夫公爵号,后六艘攻击俄国第二战队旗舰奥斯利亚比亚号。此时的俄军舰队由于旗舰遭到攻击,使得其他战队阵脚大乱,奥斯利亚比亚号失去动力全舰笼罩在大火之中。而苏沃洛夫公爵号舵机失灵,向左舷倾斜8度。罗兹德文斯基中将本身亦受伤,头部、背部与脚都有受伤,众人将他移到指挥塔;此时的罗兹德文斯基已陷入昏迷状态。日军利用改良的下濑火药,杀伤力大增,加上准确的命中率,俄舰损失惨重。15:10分,奥斯利亚比亚号沉没。

    此后的一段时间,日本舰队失去俄舰的踪影,但时而重新捕捉到俄舰主力。至于早先担任斥候任务的日军第3、4、5、6战队,则集中全力攻击俄国的巡洋舰、驱逐舰及补给舰。16:45分,日本铃木贯太郎的驱逐舰队攻击受伤的苏沃洛夫公爵号战舰,使其倾斜增为10度。之后东乡的舰队又失去俄舰踪影。17:30分,日军发现俄舰往东北加速逃逸,于是向北追击。此时的罗兹德文斯基早已换乘驱逐舰毕尼号,而后又换乘驱逐舰毕耳多夫号。

    18:00时,日军再度捕捉到俄舰的踪影,并对亚历山大三世号战舰展开攻击。18:30分,亚历山大三世号战舰多处中弹,最后终被击沉。19:00时,日本富士号战舰开始对败走的俄军博罗季诺号战舰展开攻击,第一炮即命中博罗季诺号,博罗季诺号的锅炉爆炸,全舰化为灰烬。19:20分,俄军旗舰苏沃洛夫公爵号因多处的损伤,航速减慢,且舰上只剩一门75公厘的尾炮尚在还击,最后在日军鱼雷快艇队的包围及攻击之下,终于沉没。19:30分,东乡将受伤残存的俄舰委托由鱼雷艇继续追击并加以击沉,其余日舰全部撤离战区,传令各舰次日于郁陵岛集合。

    而此时的俄军,涅博加托夫少将继续率领俄舰尼古拉一世号、奥瑞尔号、艾波山号、山尼文号、希索维立基号、纳瓦里诺、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及巡洋舰伊苏穆德号向海参威方向逃逸,但日本鱼雷艇却毫不放松。当天的天气并不是很好,而日军的鱼雷艇在波涛汹涌中奋力驶近俄舰攻击,纳瓦里诺被鱼雷击中而沉没,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及希索维立基号亦被鱼雷击中,深受重伤却不愿投降,于是驶到对马岛搁浅自沉。此时的俄军第二与第三太平洋舰队早已溃不成军,而安克威斯特少将在入夜前早已脱离战场,率领巡洋舰阿芙乐尔号、奥列格号与珍珠号航向南方,最后驶到马尼拉被解除武装。10:30分,日本联合舰队于顷竹岛南方约35公里处包围残存俄舰,涅博加托夫少将决定投降,而俄国巡洋舰伊苏穆德号则高速逃走,最后在亚伯力亚水域失事。15:30分,日军驱逐舰涟号在郁陵岛西南方约75公里处拦截到俄军驱逐舰毕尔多夫号,俘虏了俄舰对司令罗兹德文斯基中将。至于其它俄舰,或是被击沉,或是逃到中立港被解除武装,最后只剩下巡洋舰阿马斯号及2艘驱逐舰到达海参威。

    辅助巡洋舰1艘(“乌拉尔”号),并击伤其它一些舰船。入夜后,日军派出约60艘雷击舰攻击罗热斯特文斯基的分舰队,夜间共发射75条鱼雷。夜战中,俄国的“纳瓦里诺”号装甲舰被击沉,“伟大的西索伊”号装甲舰、“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和“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号装甲巡洋舰受重伤,俄国舰员不得不将受伤舰只沉没。日本3艘雷击舰被击沉,10多艘雷击舰被击伤。截至5月28日晨,俄国分舰队已不复存在,仅个别军舰,其中有“乌沙科夫海军上将”号岸防装甲舰仍继续同敌人进行着力量悬殊的战斗。

    对马海战的结果,俄国分舰队损失舰队装甲舰8艘、装甲巡洋舰1艘、岸防装甲舰1艘、巡洋舰4艘、辅助巡洋舰1艘、雷击舰5艘和运输船数艘;另有舰队装甲舰2艘、岸防装甲舰2艘和雷击舰1艘(负伤的罗热斯特文斯基在该舰上)被俘。“阿芙乐尔”号、“奥列格”号、“珍珠”号巡洋舰突围到马尼拉,“朝气”号雷击舰、“斯维里”号和“朝鲜”号运输船突围到上海,这些舰船在当地一直被扣留到战争结束。速度高的“绿宝石”号巡洋舰摆脱了日军的追击,驶入圣弗拉基米尔湾,夜暗中在湾内搁浅。舰员们担心追击的日舰驶来,不得不将其炸沉。只有“金刚石”号巡洋舰,“威武”号和“严厉”号雷击舰突围成功,到达符拉迪沃斯托克。罗热斯特文斯基分舰队的失败,对整个战争的结局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列宁写道:“俄国海军彻底被消灭。吃败仗是注定的了……我们面临的不仅是军事失败,而且是专制制度在军事上的彻底崩溃。”(《列宁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51页)。

    点评:对马海战的这种结局,是日本舰队技术装备占有优势,沙皇俄国经济落后、政治制度腐朽造成的。俄国分舰队指挥官无明确的战斗计划,不善于正确判断情况,不善于组织和保障分舰队指挥的连续性,这对海战也造成不利影响。这次海战暴露了俄国舰队装甲舰生命力差、火炮弱,表明了必须改进火炮射击的指挥方法、增厚舷装甲和甲板装甲,同时也显示了鱼雷武器在海战中的作用不断增大。对日本而言,此一战争最重要的意义,是日本海军在世界上的地位仅次于英美,成为第三强海军国家,而东乡平八郎大将也就成为日本军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这一连串的信心,也奠定日后日本海军造舰发展、大胆地自行废除伦敦裁军协定,以至于向太平洋扩张的雄心。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近代…D'多米尼加海战

    1782年4月12日,在北美独立战争(1775—1783)期间德格拉斯海军中将指挥的法国分舰队同G。罗德尼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分舰队在多米尼加岛(在西印度群岛)附近进行的海战。

    4月初,法国分舰队和西班牙分舰队(50艘战列舰)应在海地岛附近会合,然后驶往牙买加岛,遣送2万名登陆兵在该岛登陆。4月9日,法国分舰队(33艘战列舰)和英国分舰队(36艘战列舰)在多米尼加岛附近进行首次战斗,法国分舰队损失军舰3艘。4月12日晨,双方又在多米尼加岛东北海域遭遇,各自成单纵队以迎向航向进行战斗。不久,风向突变,法国分舰队队形遭到破坏,造成战斗线中断。罗德尼乘机派出中军6艘军舰切断法国分舰队队形,并用纵向齐射炮击法国军舰。后卫各舰也照此机动。结果法国分舰队战斗线被截成3段,指挥失灵,军舰成小群多路撤退。日终前,英军俘获法国军舰5艘(其中包括旗舰1艘),这几艘军舰载有供登陆兵用的全部火炮。德格拉斯亦被生俘。英国分舰队无一损失。

    点评:经这次海战,英军破坏了法军在牙买加岛登陆的计划,并迫使法国海军不敢在西印度群岛采取积极行动。多米尼加海战中,线式战术的基本原则——务使平行于敌航向的战斗线保持严整不乱——在西欧海军史上第一次被打破。切断敌舰队形,随之以优势兵力攻击敌分舰队之一部,则是英军获胜的新的战术方法。

世界战争 '近代…E'俄国十七世纪初的农民战争

    俄国十七世纪初,城乡被压迫阶级和阶层反对封建主阶级和封建农奴制国家的国内战争。

    十六世纪末,由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农奴制在全国范围内的形成,农民所受的剥削不断加重,致使阶级矛盾急剧尖锐化。这是农民战争的起因。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农奴、市民和自由哥萨克(顿河、伏尔加河、捷列克河以及亚伊克河的哥萨克)成为农民战争的主要动力,他们的斗争并得到社会下层其他各种人的支持。扎波罗热哥萨克也积极参加这一斗争。国家各种徭役(服军役、修建要塞等)的负担不断加重,使南部地区“募集”公职人员(射击兵、炮手、城市哥萨克)也受到影响,引起他们的不满。俄国对顿河和伏尔加河自由哥萨克的镇压(派遣讨伐队,禁止买卖武器弹药及其他商品),同样激起他们的愤慨。农民战争的发生及其规模大小在一定程度上还与国家政权机关因封建主阶级内部(宫廷贵族各集团之间、“莫斯科显宦”和地方权贵之间、南部各县和中部各县的地主之间)经济和社会政治领域的矛盾激化而遭到削弱有关,这种情况导致十七世纪初整个国家制度发生危机。农民战争的进程又因波兰和瑞典的武装干涉;这一外部因素而更趋复杂。十七世纪初俄国农民战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

    农民战争第一时期(1603—1605)1601—1603年,俄国大部分地区的歉收、瘟疫和饥饿使破产农民和农奴大批逃往大城市和南部及西南部地区。这大大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直接推动了农民战争的爆发。鲍里斯·戈杜诺夫政府尽管向莫斯科南部和西部地区派遣重兵讨伐,并在1601—1603年制定的法令中对农民和农奴作出某些让步,但仍然无法克服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和社会恶果。1603年夏,赫洛普科领导的起义爆发。这次起义是农民战争第一时期的中心事件,构成这一时期的第一阶段。赫洛普科领导的由逃亡农奴和农民组成的起义军一度活动于莫斯科附近。1603年9月,政府派遣重兵前往镇压。在首都附近的一次激战中,起义军遭到失败,致使运动略有衰退。然而到1604年秋,在科马里奇、奥科连斯卡亚两省(俄国西南部)又爆发了农民起义,这次起义与伪德米特里一世的冒险行为发生在同一时间,是农民战争第一时期的第二阶段。僭称为王者伪德米特里对人民群众的许诺以及其军队中扎波罗热和顿河哥萨克数量上占优势的情况,使俄国西南部和南部边疆人民反对鲍里斯·戈杜诺夫政府的起义在剑拔弩张的社会气氛中更为加强。在哥萨克军积极作战和市民、农民、军职人员及部分地方贵族起义过程中,切尔尼戈夫、普季夫利、库尔斯克、克罗梅、别尔哥罗德以及伏尔加河流域城镇的居民都归附于伪德米特里。政府军虽在多布雷尼奇会战中获胜,但终因受到广大群众阶级斗争的影响,未能扩大这一战果。到1605年春,运动蔓延到奥卡河以南包括伏尔加河流域在内的所有地区。1605年5月,政府军中的军役差丁在克罗梅附近举行暴动,使军队陷于瓦解,而1605年6月1日莫斯科市民的起义则推翻了戈杜诺夫政府。6月20日,伪德米特里一世进入莫斯科,上台执政。起义者认为,政权由“非法沙皇”转入伪德米特里手中之后,他们的社会地位将得到提高(废除农奴法、减轻封建压迫)。但是,这些希望并未实现。伪德米特里一世与波兰的关系也趋于恶化。以舒伊斯基公爵为首的贵族利用内外政策的危机策划夺权阴谋。结果,伪德米特里一世5月17日在莫斯科市民举行的抗波起义中被杀。舒伊斯基登上王位。

    农民战争第二时期(1606—1607)自1606年5月下半月起,农民战争出现新高潮,并汇成为博洛特尼科夫领导的农民起义(1606—1607)。此次起义成了农民战争的最高阶段。起义中,阶级阵线更加分明(贵族同路人大都退出起义),起义者人数增加,战争地区不断扩大(战争席卷俄国中部主要地区)。起义者口号中的反封建内容和他们的社会经济要求和政治要求更加明确。在起义过程中,各地农民队伍分散的起义行动在博洛特尼科夫领导下联合起来,进行有组织的武装斗争。他们曾数次同沙皇舒伊斯基的正规军作战。1606年10—12月围攻莫斯科期间,起义总部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大部分起义地区的军事行动。起义军采取人民战争的战术,对沙皇将领作战,围攻首都达两月之久,并在反对农奴制斗争中取得农民战争史上最大的军事政治胜利。起义军1607年10月的失利注定了农民战争的败局,但即使在起义失败之后,俄国许多地区仍有许多起义队伍继续活动。

    农民战争第三时期(1608—1615)1608年末至1610年初是这一时期的第一阶段。此前,各起义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