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第2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国战争 广州起义

    1927年(民国十六年)12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为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由中国共产党广东省委员会在广州市领导发动的工农兵武装起义。

    蒋介石集团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后,接着在广州也发动“四一五”政变,残酷地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解散工人纠察队,从各方面向工农进攻。广州被白色恐怖所笼罩。中共广州党组织仍领导广大工农群众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1927年10月中旬,国民党新军阀李宗仁对唐生智的战争爆发,11月,国民党粤系军阀和桂系军阀之间为争夺地盘,爆发了粤桂战争。因此,张发奎在广州的兵力空虚,仅有教导团、警卫团、炮兵团及新编第2师第13团和一部分警察武装。其中教导团是由共产党人叶剑英领导和掌握的,共产党在该团有深厚的基础,有100多名共产党员在那里起骨干作用,战斗力较强,可成为起义军的主力;警卫团是在广州新组建的,团长是共产党员,其中也有共产党员起作用。另外,李福林的第5军,分驻在韶关和江门等地,战斗力不强。但广州外围国民党军的力量还很强大,革命形势仍处于低潮。17日,中共中央委员会通过了《广东工作计划决议案》,要求中共广东省委迅速组织全省工农起义,建立广东的苏维埃政权。中共广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抓住张发奎在广州兵力薄弱的有利时机,于11月26日决定立即组织由中共领导的第四军教导团和第四军警卫团一部以及工农武装举行广州起义,夺取并固守广州,促进全省起义,进而夺取全省政权。接着,省委即着手组织工人赤卫队,在第四军教导团和警卫团的官兵中进行准备起义的动员;成立革命军事委员会,作为起义的最高机关,省委书记张太雷为委员长;成立起义军总指挥部和参谋部,负责作战指挥,叶挺任总指挥,叶剑英任副总指挥,徐光英任参谋长;共产国际代表纽曼也参加了起义的组织和领导。在教导团和警卫团的官兵中和工人群众中进行了组织动员工作,并将工人赤卫队组成7个联队和两个敢死队,周文雍任总指挥。12月7日,秘密召开了工农兵代表会议,选出广州苏维埃政府的执行委员。起义原定于12月12日晚举行,由于起义计划被汪精卫、张发奎察觉,张发奎准备解散教导团,宣布对广州实行戒严,并调其远离广州的主力部队回广州。在此紧急情况下,中共广东省委决定提前到11日举行起义。是日凌晨3时许,在张太雷、叶挺、恽代英、叶剑英、杨殷、周文雍、聂荣臻等人领导下,起义开始,在广州的苏联、朝鲜、越南的部分革命者也参加了起义。教导团全部、警卫团一部和工人赤卫队7个联队,分别按预定计划分别向广州市各要点发起突然进攻,首先歼灭了驻城东北的沙河、燕塘之炮兵团等部,接着攻占了公安局和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并控制了制高点观音山(今越秀山)及八旗会馆。市郊的芳村、西村等地的农民也同时起义,配合市内起义军民的作战。经过10多小时的战斗,除敌人第四军军部、军械库和第十二师后方办事处等以外,市内的敌人大部被歼,绝大部分地区均被起义军所占领,缴获各种炮20余门、各种枪1000余支。当天上午,广州市苏维埃政府宣告成立,苏兆征为主席(在苏未到广州前,由张太雷代理),发布了《广州苏维埃宣言》等文件,《广州苏维埃告民众》,颁布了苏维埃政府的内外政纲,提出广州一切政权属于工人、农民和士兵,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镇压地主豪绅的政治纲领,颁布了各项法令,确定了建立工农革命军和实行土地革命等项任务和政策。起义后,叶挺于当日晚提出迅速将起义部队撤出广州市区的建议。省委机关没有接受这一建议,使起义军失去了及早避开优势敌人打击的时机。第2天,张发奎急忙从江门、肇庆、韶关等地调回约3个师及驻守珠江南岸的李福林部,在英、美、日、法等帝国主义的军舰和陆战队的支援下,从南、西、北三面向广州市反扑。起义军民在处境不利的情况下,在观音山、公安局等地,同国民党军进行了浴血奋战,终因力量悬殊,遭受严重损失,在起义的第3天遭到失败,张太雷和许多指战员阵亡。起义军余部约1000人于13日被迫撤出广州,后由叶庸、袁裕(即袁国平)收集,在花县整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4师,转移到东江同海陆丰地区的农民武装会合后,坚持革命斗争;另一小部分转移到广西左右江地区,参加百色起义;还有少数人员撤到粤北韶关地区,参加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

    点评:广州起义初期因准备充分,时机得当,指挥正确而取得成功,但占领广州后,未采纳叶挺迅速撤出广州的正确主张,最终遭到惨败。此战共歼敌一个炮兵团,缴枪1000枝,火炮25门。

    

中国战争 红二军团南征

    1930年(民国十九年)10月至12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第2军团南渡长江在湖南、湖北两省边界地区对国民党军的连续作战行动。

    10月中旬,红2军团奉令渡江南下,前出到岳阳,截断武长铁路(武汉至长沙),配合红1军团、红3军团攻打长沙。中国共产党红军第2军团前敌委员会考虑岳阳方向国民党军兵力较大,不易得手,乃决心攻占常德牵制国民党军,以配合红1、红3军团进攻长沙。15日,红2军团自峰口等处出发,18日,红2军由石首渡江经鲢鱼须、梅田湖径取南县;红6军第17师由监利陶家埠渡江,经长岗庙、松木桥向华容攻击,红6军第16师由石首调关渡江,在万庾歼国民党军近500人,接着配合第17师进攻华容。22日,红2、红6军分别占领南县、华容,歼国民党川军新编第11师一部及南、华等县团防队共1000余人。这时,中共红2军团前委认为南县、常德之间河流纵横,大部队行动不便,乃决定先取公安(今南平),再经澧州(今澧县)攻常德。30日,红2军占领公安,红6军第17师攻克藕池口,并在闸口歼川军新7旅一部。11月1日,红军继续向澧州推进,在三汊河歼湘军1个营。4日,进抵澧州城下。同日,向津市推进,红16师协同红4师第10团,于白洋堤歼湘军戴季韬团一部,乘胜占领津市。红军围攻澧州未克,转兵进攻石门,准备在石门建立临时后方,作为继续向常穗进攻的基地。13日,红军攻占石门,部队在石门进行丁休整和补充。下旬,国民党军进犯。红2军团政治委员邓中夏率红6军一部留守石门,红2军团总指挥贺龙率军团主力迎击国民党军。21日在石门县夹山寺击溃国民党军新11师,23日又在临澧县佘氏桥歼国民党军独立第1旅一部,乘势占领临澧县城。红2军团占领临澧县城后,得知红1、红3军团没有向长沙进攻,同时获悉驻津市国民党军有向石门进攻的企图。贺龙和红2军团多数领导成员主张将部队经公安、藕池口撤回洪湖苏区,准备迎击国民党军的围攻。但邓中夏不顾客观形势的变化,坚持再次攻打津市、澧州,以实现其夺取常德的既定方针。12月1日,红2军团再次进逼津市、澧州。2日,红6军分两路向津市新1l师一部进攻。守军顽强抵抗,红军以伤亡很大为代价占领津市。同日,红2军将澧州守军陈运部包围,虽顽强攻击,终因城墙坚固和缺乏攻城装备,未能奏效。12月初,国民党军第19师李觉部纠集湘西土著武装约两个师的兵力,向澧州推近。8日晚,进抵澧水南岸之停弦渡、宝塔湾一线。其一部渡过澧水,占领合口,向津、澧一带包抄;新11师残部亦配合第19师反扑,在此严峻形势下、红2军团不得不自津、澧撤退,于9日到达松滋县杨林市、街河市一线休整。12日,红2军占领公安,以第12团少数兵力掩护伤病人员及物资返回洪湖苏区。南征至此结束。

中国战争 红二十五军长征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11月至1935年9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退出鄂豫皖苏区,经鄂豫陕向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1934年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鄂豫皖省委员会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指示,决定由省委立即率红25军向乎汉铁路(北京至汉口)以西转移,建立新的苏区;留部分武装组成红军第28军,继续坚持鄂豫皖地区游击战争。同时决定撤销师一级建制,直辖3个步兵团和1个手枪团共2980余人,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任政治委员,徐海东任副军长(吴焕先阵亡后,由徐海东任军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16日,红25军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17日,在朱堂店突破国民党军的拦阻,从信阳以南的东双河至柳林间越过平汉进至陕西省雒南(今洛南)地区,在三要司歼灭陕军第42师1个营后,进抵雒南县的庾家河。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庾家河举行常委会议,决定在鄂豫陕边创建苏区。这时,国民党军第60师突然来袭,红25军经半日恶战,击退该师,毙伤其800余人。至此,红25军胜利完成了第一次战略转移。1934年12月至1935年7月,红25军大力开创苏区工作,并打破了蒋介石发动的两次重兵围剿。1935年7月中旬,为配合主力红军北上,同陕甘红军会师,留地方部队(后组成红军第74师)继续坚持原地斗争。16日,红25军从西安以南丰峪口出发,进行第二次战略转移,经鄠县(今户县)、熬厘(今周至)县境西进,接着,攻占甘肃两当,进占秦安,威逼静宁。8月17日,攻克隆德,歼国民党军第1l旅1个营的大部。20日,在平凉城东歼国民党军第35师第105旅1个多营。21日,在泾川以西四坡村再歼国民党军第35师第104旅1个团。此后,红25军继续转战于西(安)兰(州)公路附近的崇信、灵台地区。这时,国民党军正在向红25军周围集中。为争取主动,红25军于31日经平凉以东四十里铺渡过泾河,向东北急进。9月7日,到达合水东北的豹子川(今属华池县)。16日,在陕西延川县永平镇(今永坪)同陕甘红军会师。至此,红25军胜利结束长征。

    点评:红25军长征历时10个月,途经,安徽、湖北、河南、陕西、甘肃5个省,转战近5000公里。它是在与中共中央长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单独转移并先期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中国战争 红六军团西征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8月至10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第6军团退出湘赣苏区向黔东地区实行的战略转移。

    7月23日,红6军团奉令退出湘赣苏区,到湖南中部发展游击战争,并同红2军团(当时称红3军,军长贺龙、政委关向英)取得联系;留地方武装和游击队在原苏区继续坚持斗争。接着成立以任弼时为主席、肖克、王震为委员的军政委员会,领导红6军团9700余人于8月7日,从江西省遂川县的横石挑区出发,突破国民党军衙前、五斗江之封锁线开始酉征。接着,红6军团通过国民党军的两道封锁线,于11日到达湖南省桂东县以南的寨前圩地区。12日,在此正式成立红6军团领导机关,肖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下辖第17师和第18师。国民党西路军总司令何键为防止红军深入湖南,急令刘建绪指挥第15,第16两师由永新地区尾追;并令第19师第55旅及。4个保安团设防拦击,企图与北上的粤军相配合,消灭红军于湘南地区。由于军情的变化,红军决定放弃在在东地区发展游击战争的原计划,乘国民党军部署尚末形成之际,迅速西进。9月3日,在灌阳以北的文市地压,红6军团击溃追剿军8个团的进攻。4日渡过湘江,5日占领西延城(今资源)。9日,红军由西延西进,跳出国民党军的合围圈,进到城步县的丹口,17日乘虚袭占通道城。19日,在靖县的新厂地区,红军给尾追之湘军补充第2总队两个团以歼灭性的打击。尔后红军继续西进,通过锦屏、黎平县境,进入了苗、侗两族聚居的清水江流域。红军在苗、侗广大群众协助下,顺利地渡过清水江。26日,红军在清江县(今剑河)地区击溃追剿军后,经镇远、台拱(今台江)县境进至黄平的瓮谷垅地区。这时,湘桂两军尾随跟追,黔军设防堵击。红军为迅速摆脱追剿军,于10月1日在施秉、黄平之间突破黔军防线,乘虚占领黄平县城(今旧州镇),继续向石阡前进。7日,红军进至石阡西南之甘溪街与桂军第19师遭遇,战斗失利,红军一部被隔断(该部后与红3军会合),主力被迫向东南转移。尔后在施秉的大庆地区遭到国民党军的拦击。红军又被截断一部。此时,红6军团处于各追剿军20多个团的包围之中,情况十分严重。为摆脱困境,红军利用山高林密,采取灵活的游击战与追剿军周旋,经过十多天的艰苦转战,终于在石阡以南突破国民党军的封锁线。红军第3军领导人贺龙、关向应等在得知红6军团的情况后,亲率红3军主力南下接应。10月24日红6军团主力在贵州省印江县的木黄与红3军会师,完成了战略转移的任务。

中国战争 红四方面军转移之战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10月至12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战略转移中对国民党军的作战。

    10月,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四方面军主力第10师(师长王宏坤,受伤后由曹光南代,后牺牲)、11师(师长倪志亮、政委李先念)、12师、73师(师长王树声)和少共国际团,共2万余人越过平汉铁路(今北京至汉口)向西转移。国民党军发觉红军主力西进后,立即以6个师另1个旅的兵力进行围追堵截。19日至21日,方面军主力在枣阳县南之新集与围追堵截的国民党军5个师另1个旅激战,在给其以重创后,继续向西北转移。22日,红军在枣阳西南之土桥铺地区,冲破国民党军第65、第67师的堵截,同时击退其第1、第51师从两侧的进攻,继续西进。11月初,红军进抵湖北、河南、陕西三省交界地区,准备在此创建新苏区。4日,国民党军第1、第44、第51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