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第2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索财物,其暴虐甚于前和卓千倍万倍”,与其入疆之宣传完全相反。广大维吾尔族人民强烈反对,转而支持清军。占领叶尔羌之叛军五六千人,进攻阿克苏(今属新疆)。阿克苏办事大臣长清,派参将王鸿仪率兵600人阻击,在都尔特(今阿瓦提北)被歼,王鸿仪战死。当叛军进至距阿克苏仅80里处,企图强渡浑巴什河时,由库车及喀喇沙尔(今焉耆)来援之达凌河、巴哈布两部清军到达。在当地维吾尔族人民自发组织的数百抗叛部队协助下,击退渡河叛军,并进至南岸立营。叛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被俘斩千余人。叛军不敢东进,东部局势趋于稳定。道光帝命伊犁将军长龄为扬威将军,署陕甘总督杨遇春、山东巡抚武隆阿为参赞大臣,调集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四川5省兵3万会攻叛军。十月间,陕西等地清军万余到达阿克苏,开始转为攻势作战。时叛军300Q人据守阿克苏西南约250里之柯尔坪(今柯坪),该地西南通巴尔楚克(今巴楚)、喀什噶尔,为清军进军必经之路。长龄派陕西提督杨芳,以突袭攻占该地,打开了西进的通道。此时,和阗伯克伊敏亦率当地群众2000余人击败叛军,收复和阗。但因大雪封路,清军不能驰援,又为叛军夺占。

    七年二月六日,清军主力开始西进。二十二日在大河拐击败叛军3000人后,次日又击败叛军2万于浑阿巴特(今伽师东),二十五日再歼叛军万人于沙布都尔,二十八日进至浑河(又称洋达玛河,今博罗和硕河)北岸,距喀什噶尔城仅10里。叛军10余万阻河列阵,亘20里。清军用声东击西战术,先以一部骑兵在下游渡河,将敌军注意力引向下游,尔后以主力乘夜暗由上游急渡,突袭敌阵地,叛军溃逃。清军乘胜疾进,于三月初一日收复喀什噶尔城,初五日收复英吉沙尔,十六日收复叶尔羌,五月收复和阗。前后歼灭叛军近3万。但张格尔已先期由木吉(今布伦库勒西北)逃往达尔瓦斯山之藏堪(参见浑河之战)。道光帝以叛乱主犯未获,夺长龄、杨遇春、武凌阿衔,仍勒限擒获。十二月二十七日,张格尔率500余人潜入阿尔瑚(今阿图什西北),当其退走时,在喀尔铁盖山(今喀拉铁克山)被清军全歼。张格尔逃布鲁特,被缚送清军。张格尔叛乱平定。

    点评:张格尔叛乱主要是外国侵略势力支持下的民族分裂叛乱。清军在维吾尔族人民协助下,平定叛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中国战争 清收复台湾之战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至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师收复澎湖、台湾的作战。

    一,清政府对郑氏集团的进攻和招抚

    顺治十八年(1661年)明延平王郑成功率水师由厦门进军澎(湖)台(湾),收复了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台湾(参见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以为抗清基地。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在台湾去逝,郑氏集团遂发生分裂。在台湾的郑军将领拥郑成功之五弟郑袭继位,而在厦门的将领却推郑成功之长子郑经继位,双方兵戎相见,内部陷于混乱。清王朝认为有机可乘,曾多次派员到厦门招抚郑经。郑经为解除后顾之忧,以便集中力量解决内部问题,遂派人与清朝谈判,并作出愿意归顺清朝的姿态。次年六月,郑氏集团内变平息,郑经回师金、厦,便以种种理由,拒绝履行和谈条件。和谈宣告失败。于是,清王朝对郑氏集团采取军事进攻与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方针。

    康熙二年(1663年)十月,请军进攻金、厦,郑经败退铜山(今东山)。清政府乘机展开了大规模的招降活动。在高官厚禄的引诱下,郑军人心浮动,自承天府南北总督周全斌、前提督黄廷、水师统帅忠靖伯陈辉以下数十员镇将、总兵、都督相继率部降清。郑军损失兵力10余万人,战船900余艘,宿将精锐十去七八。面对全军即将瓦解的严重局面,郑经只得放弃沿海岛屿,率残部逃往台湾。清王朝派降将施琅为统帅,周全斌、杨富为副帅率领原郑军水师部队追击。施琅等部于康熙四年(1665年)五月启铜山启航,至清水洋遇风折返。清王朝怀疑这些降将暗通郑氏集团,下令将所有郑军降将调至北京归旗或分散到各省屯垦,战船全部焚弃。

    在放弃军事进攻之后,清王朝又两次派员到台湾“招抚”。郑经始终坚持“须援朝鲜例,不薙(同剃)发,不易服”。康熙则认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不能与藩属朝鲜相提并论。由于双方立场完全对立,谈判没有取得成功。这时,清王朝正集中力量削弱“三藩”割据势力,台湾问题便暂时搁置起来。郑经亦得以利用较长时间的和平环境休养生息,使台湾的经济和文化有了相当的发展。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七月,“三藩”乱起(参见清平三藩之乱),郑军渡海反攻,曾攻陷海澄,围困泉州,不久就被逐出。此后即以海澄、金门、厦门为据点,与清军隔海对峙。清朝曾四次派员劝说郑经退回台湾,均未奏效,成为清统一的障碍。

    为了防止郑军窜扰大陆,清朝在福建沿海重行“迁界”,强迫居民内迁十里或二十里,遍筑界墙守望,断绝内外交通,对郑军实行全面封锁。与此同时,任命曾在洞庭湖大破吴三桂有功的万正色为福建水师提督,加紧建造战船,编练水师,准备进攻金厦。招降活动也从未停止,而且规模更大,条件更加优厚,如对投诚的官员保留原职或按原衔补官,士兵赏银20—50两不等。

    由于清朝的封锁和诱降,郑军土地日蹙,财源枯竭,士气低落,人心涣散,先后又有5陆镇、5水镇官兵共10余万人降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万正色率水师攻下海坛,并乘胜南下厦门;海澄、丙州守将相继投降。郑军水师著名将领朱天贵也率官员600余人,兵2万余名,舰船300余艘献铜山降清。郑经仅领千人逃回台湾,沿海岛屿悉为清军占领。

    清王朝大败郑军,平定了“三藩”之乱后,全国大陆完全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日趋巩固,进攻台湾便再次提上了清朝廷的议事日程。

    二,战前清郑双方的态势和作战方针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抗清复明的基地,进而统一全中国。可惜他壮志未酬,过早去世。郑经继位后,仍旧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帜,但这时在政治上已没有多大的号召力了。这是因为清政府已基本控制了全国的局势,大陆上的抗清武装几乎全部失败,郑氏集团复明的愿望已不可能实现。

    郑经出兵大陆,参与“三藩”之乱失败后,损失惨重,被迫退回台湾。从此,郑经沉湎于酒色,不问政事,令长子郑克臧为监国主政。二十年(1681年)正月,郑经病死,郑经死后,郑氏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更加腐化。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郑克臧被害,年仅12岁的郑经次子郑克塽在权臣冯锡范等人拥戴下继位主政。实际上,权力全掌握在冯锡范手中,形成“文武解体,主幼国疑”的混乱局面,郑氏集团已成为一个割据政权,因而丧失了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在军事上,为了防御清军进攻台湾,郑军加紧修理战船,增强防御部署。以中提督武平侯刘国轩为总督守澎湖,在澎湖修筑营垒炮台。以左武卫何祜为台湾北路总督,守鸡笼(今基隆市)、淡水,重修西班牙人遗留下来的城堡。由于兵力不足,只得征集乡兵分守要口,百姓怨声载道,变乱时有发生。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正月,刘国轩得知清军即将进攻台湾,乃进一步加强防御,以忠诚伯冯锡范为左提督,守鹿耳门。五月,刘国轩再增兵澎湖,总兵力达2万余人,并有大小炮船、鸟船,赶缯船、洋船、双帆船船等战船近200艘.分戍澎湖各要地。此外,在娘妈宫、风柜尾、鸡笼山、四角山、内外堑、西屿头、牛心湾等处,均添筑炮城1—4座。在便于登陆的地段,还筑造了短墙,派兵把守。

    由此可见,郑军的防御重点是澎湖各岛,主要兵力由主帅刘国轩统领,都部署在这一地区,并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屯泊子大量战船,形成了海陆配合的防御体系,以防止清军攻占澎湖。同时,加强了鹿耳门的防御,以防清军登陆台湾。在台湾北部也加强了防御部署,以防清军拊其侧背。

    六月,康熙帝下诏,乘机进取澎、台,底定海疆。七月,削平“三藩”战争进入尾声,昆明指日可下,清军得以集中力量解决台湾问题。清王朝在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大陆后,致力于行政的改革和生产的恢复,社会日趋安定,民族矛盾逐渐缓和,经济也不断发展,这就为攻取台湾创造了条件。

    清军长于骑射而不善于海战,为了进攻台湾,采取了“以郑治郑”的办法。郑军官兵常在海上活动,不畏风浪,有丰富的海上作战经验。此次攻台,康熙启用大批原郑军将领,二十八日,康熙帝命郑氏降官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往福建与当地将吏商酌,统领舟师,进取澎台。不久,又调郑氏降将朱天贵至闽,仍统原辖舟师,以协力攻台。十月二十七日,康熙帝谕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共取澎、台。姚启圣提出于当年末3个月乘天晴水涸,分兵两路进征澎湖和上淡水(今台北)。冯锡范获悉施琅受命率师征台,命水师镇林亮掌修战船,主将武平侯刘国轩总督诸军防守台湾门户澎湖,命左武卫何祐任北路总督守鸡笼,李茂督兵守淡水。十二月,暗通姚启圣谋做内应的傅为霖等事败被杀,刘国轩更加强防御,亲自乘快艇巡视澎湖各屿,相地设险,分别于风柜尾、四角山、鸡笼屿、东峙、西峙、牛心湾、虎井、桶盘屿增设炮台,并修娘妈宫城,安设大炮。郑克塽以刘国轩为正总督,督率澎湖水陆诸军,并调征北将军曾瑞、定北将军王顺,协助刘国轩。何祜于鸡笼亦筑城、挖濠、造炮台,加强防御。鉴于以上情况,加之初到福建,需整军备械,施琅请求推迟进兵。获准后,施琅便加紧进行战前各项准备。二十一年(1682年)一月,施琅密疏专征台湾。施琅提出在南风盛发的五六月出兵,首先攻取澎湖的作战方案,姚启圣坚持九十月北风起时两路出击或先攻台湾,后攻澎湖。十月,康熙帝谕施琅负专征台湾之职。施琅修改了分两路进攻澎湖和上淡水的作战方案,决定集中兵力进剿澎湖,尔后下台湾。十一月,清军战舰齐集兴化平海卫。十二月二十三日清军出洋,驶往澎湖。不料遇大风,被迫返回。出海受挫,使施琅进一步熟悉了海情。他重新提出于夏季出洋,乘南风进兵的主张。这一方案得到清廷批准。刘国轩侦知施琅央计乘南风进兵,立即调兵拨船,领兵2万余人、船200余艘,亲自指挥镇守澎湖各屿,企图候台风起,以逸待劳,不战而胜。

    参战的清水师共有士兵2万余人,由原水师和福建新练水师两部分组成,两者的大多数成员均来自郑军。他们有多年海战经验,愿为攻取台湾出力,士气高,战斗力强。清军的战船有许多是新造的,“坚固便捷”,火力强,计有大鸟船70艘、赶缯船103艘,双帆朋船65艘,共238艘。

    清军进攻台湾采取稳打稳扎,逐步推进的战略方针,即先取澎湖,以后再相机进攻台湾。这是因为,第一,“澎湖是台湾四达的咽喉,外卫之藩屏,先取澎湖,胜势已居其半”(施琅:《边患宜靖疏》);第二,郑军的主力集中在澎湖,又是由郑军中威望最高的大将刘国轩指挥,如果将其全歼,则“台湾可不战而下”(李光地:《施将军逸事》)。

    三,海战的经过及结果

    二十二年(1683年)五月,康熙帝见招抚不能成功,遂命施琅进兵。在姚启圣准备了充足饷需的支持下,六月十四日晨,施琅在铜山港誓师,统水师2万多人,战船300多艘进攻澎湖,以提标署右营游击蓝理为先锋。十五日晚,清军驻泊郑军未设防的八罩岛和猫屿、花屿。在海上巡逻的郑军哨船发现后,即报知刘国轩,刘国轩闻讯,急命镇守狮屿头、风柜尾、鸡笼山、四角山、内堑、外堑、东峙、牛心湾等各要点之将领,把大炮移到海岸,以防清军寄泊,传令各水师将领驾驶大烦船、鸟船、赶缯船,环泊于娘妈宫前和内堑、外堑、东峙、西峙各要口,准备迎战。宣毅左镇请求乘清军远航疲惫,立足未稳之机主动出击,遭到拒绝。刘国轩认为炮城严密,清船无处可泊,只待风暴突起,将不战而溃。时值天晚,清军战船湾泊八罩以西的水坟澳。邱辉又欲进攻,刘国轩仍坚信日内必有大风,按兵不动。

    十六日晨,两军在澎湖海面初战。清先锋蓝理率7船冲阵,击沉和焚毁郑船数艘。标右营千总邓高匀等驾船5艘,又击沉郑船3艘。时值南潮初发,清军数船争先,未能保持好战斗队形,互相冲撞,不成行列。有几艘船被潮水冲近炮城,郑军乘机齐出包围,右武卫林升率船队奋勇冲杀,清军稍却。施琅亲督诸船冲入敌阵,与兴化镇吴英前后夹攻,救出数船,力战得脱。“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于帕,督战不少却”(《清史稿·施琅传》)。因天色将晚,清军水师收拢后,在西屿头洋中锚泊。邱辉又建议乘胜连夜出击,刘国轩寄希望于台风,坐失战机,不敢乘胜追击。经一天激战,郑军损失兵将2000余、船只16艘,清军损失小于郑军,施琅右眼负伤。当晚,施琅率舟师泊于西屿头。

    十七日晨,施琅率舟师驶回八罩水垵澳湾泊,严申军令,查定功罪,赏罚官兵;并议每镇督大鸟船6只,各配精兵,于十九日再战。十八日,施琅率师出战,总兵吴英进取虎井、桶盘二屿。十九日,施琅率罗士珍、张胜、何应元、刘沛、曾成等坐小赶缯船,深入郑军腹地内堑、外堑侦察。二十日,施琅遣使招降刘国轩,被拒绝。二十日、二十一日,用赶缯、双帆艍船分作两股,佯攻内堑、外堑,以分敌势,麻痹郑军。

    清军经过3天的休整和准备之后,于二十二日发起总攻。施琅改变战术,分三路进攻。随征都督陈蟒、魏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