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第2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声言将趋福建建阳,断清军后路。经李之芳劝说,白显忠降清。郑经占漳、泉后,又犯兴化,兵势将及福州。耿精忠两面受敌,势渐蹙,谋出降。杰书率清军次建阳,克建宁。十月初,杰书抵达延平。耿精忠降。后曾养性于温州亦降。

    点评:此战,清军出兵快捷,抢占战略要地,歼敌有生力量,并能抓住战机,发起反攻,故而迅速取胜。

中国战争 清平三藩之乱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至二十年(1681年)清军平定三藩叛乱、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

    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分别镇守云南、广东及福建,史称三藩。三藩均握重兵,各据一方,对清廷的中央集权已构成潜在威胁。康熙帝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控制,于十二年先后下令撤去三藩。实力最强的吴三桂首先发难,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改明年为周王始武元年,以复兴明室为幌子,起兵反清。贵州巡抚曹吉申及提督李本深等立即响应。吴三桂遂部署叛军经贵州向湖南进攻。康熙帝为将叛军遏阻于云、贵、湘地区,令前锋都统硕岱率一部兵力急驰荆州,令都统巴尔布及珠满各率精骑3000,分由荆州、武昌南进,抢占常德及岳州两战略要点;令西安将军瓦尔喀率军入四川,扼守云南入川要隘;令抚蛮将军孙延龄坚守广西,威胁叛军侧背。二十四日,又命多罗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率京师八旗劲旅1。1万余骑进讨叛军。为孤立吴三桂,还下令停撤耿、尚二藩。

    十三年正月,吴军连破沅州、常德、衡阳等地,湖南清军节节败退,四川提督郑蛟龙及副将黄正卿等,以所部叛应吴军。二三月间,孙延龄、耿精忠亦先后反,于是云、贵、川、湘、闽五省尽为吴三桂所有。由于吴三桂的战略企图仅欲割据江南,故下令所属各将,毋得过江。南下清军进抵江北后,见吴军势盛,亦不敢渡江,于是形成隔江对峙态势。五月,吴三桂开始向两翼扩展:一路由湖南进攻江西,一路由四川进攻陕西,开辟东、西新战场,企图分散清军兵力,扩大势力范围及影响,从而迫使清廷同意划江而治。六月至九月间,康熙帝又出兵5路增援前方。东南财富之区,系清廷主要赋税基地,为保证其不为叛军占领,派3支大军增援东战场:命安亲王岳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率军入江西迎击吴军;命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率军入福建进击耿精忠;命简亲王喇布为扬威将军,率军进屯江宁(今南京),准备随时接应、支援江西及福建清军。同时令尚可喜与两广总督金光祖进攻广西孙延龄。派贝勒洞鄂为定西大将军,率军增援西战场,由陕西进攻四川。派贝勒尚善为安远靖寇大将军,率军增援中战场,与勒尔锦协同进攻湖南。这一部署的重点在东战场,西战场兵力显然不足。十二月,陕西提督王辅臣反,吴三桂急派其得力大将左都督王屏藩出汉中支援;西战场形势趋于严峻。当时京师已无八旗主力可调,康熙帝遂打破常规,重用汉籍将领为主将,并派刚刚平定内蒙古察哈尔部布尔尼汗叛乱的大学士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统一指挥西战场各部清军。当甘肃提督张勇、西宁总兵王进宝等切断王辅臣与吴军联系,在兰州、西河等地连战连捷,西战场形势好转时,东战场方面,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在吴三桂诱使下,将其父囚禁,于十五年二月与金光祖起兵反。康熙帝为能集中兵力消灭叛军主力吴三桂部,决定先翦除两翼,再合击中间,对东、西战场方面的叛将,采取“剿抚兼施”的方针。在武力打击的同时,利用其内部矛盾,加强政治争取工作。至十六年五月,东西两战场的主要叛将尚之信、耿精忠、王辅臣相继投降(参见清平耿精忠之战、清平王辅臣之战、清平尚之信之战)。应耿精忠之约由台湾进占福建漳、泉等地区的郑经军,亦被杰书部击败,退至厦门,战争集中至湖南正面战场。

    康熙帝认为吴三桂是主要敌人,湖南是主要战场,“必速灭吴三桂,底定湖南”,其他叛军,“自当瓦解”。因而早在十四年,即命岳乐“将江西要地进行整理,稍有就绪进取湖南”,“由袁州直取长沙”,同时令喇布进入江西支援岳乐。清军与吴军在江西、湖南激战两年,岳乐部一度进攻长沙,勒尔锦部亦曾渡江南下,进入湖南,但在吴军有力反击下,均未成功。长沙、岳州等各战略要地,仍在吴军手中。吴三桂为减轻湖南战场的压力,分散清军兵力,十六年四月间转移至衡州,并派军由宜章进攻广东韶州,并分兵进攻南安,以牵制江西清军。康熙帝令将军莽依图、觉罗舒恕分守韶州、南安,同时令征南将军穆占与喇布部会合,集中兵力进攻衡州、永兴等湘南各地。至十七年初,清军已攻占攸县、茶陵、永兴、郴州、宜章等12城。吴三桂危急之中,于三月在衡州称帝,改元绍武。永兴为衡州门户,距衡州仅百余里,双方势在必争。吴三桂调回其得力将领马宝、胡国柱等各部,集中力量于七月间围攻永兴。清都统伊里布、护军统领哈克山先后战死,永兴即将失守。因吴三桂于八月十七日病死,吴军撤围退走。

    吴三桂死后,马宝等迎其孙吴世瑶至衡州继位,改元洪化,尔后扶柩返回云南。此时吴军部众涣散,军心不稳。康熙帝乘机令大将军察尼水陆并进,攻取岳州。他认为“岳州为湖南咽喉要地,必此地恢复,则长沙、荆州之兵始能前进”,“规定湖南,在此一举”。十八年正月,清军攻占岳州,湖南局势急转直下,常德、衡州等地,相继为清军攻占,湖南全境基本平定,吴军退据武岗及辰州之辰龙关,扼守入黔要隘。岳乐、喇布等于八月间攻破武岗,十九年三月攻破辰龙关,打开了入黔门户。此时,图海所属绿营将领勇略将军、宁夏提督赵良栋、奋威将军平凉提督王进宝等已攻占汉中、兴安、成都、保宁、重庆等地,四川悉平。

    三月下旬,新升云贵总督赵良栋提出自湖南、广西、四川三路合击,进取云贵的方案,为康熙帝采纳,令贝勒彰泰代岳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为东路,从湖南;令喇布为南路,从广西;令将军吴丹、赵良栋等为北路,从四川;共向云贵进军。南、东两路清军迟迟不进,吴军主力马宝、胡国柱、夏国相等部集中兵力出击四川,企图以各个击破打破合击,沪州、叙州、永州等地先后为吴军攻占。但吴军主力进入四川,云贵方面防守力量削弱,康熙帝掌握战机,于九月初严令南、东两路迅速进军。二十年正月,新任征南大将军赖塔,率军从广西出发,在石门坎、黄草坝连败吴军,进至曲靖,彰泰亦由湖南急进,至曲靖与赖塔会合。尔后分路进攻,二月下旬包围昆明。四川吴军奉命回救,赵良栋等乘势追击,大败吴军,于九月进抵昆明。三路大军以彰泰为主帅,但其指挥无方,久围不下,康熙帝极为不满。赵良栋遂指挥所部绿营兵,切断城内外一切联系,从十月八日开始强攻,二十八日吴世埔自杀,二十九日叛军出城投降(参见昆明之战),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至此被彻底平定。

    点评:此战,平定“三藩”叛乱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说是正义力量的胜利。吴三桂等人发动的叛乱,目的在于搞分裂割据,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失败是必然的。而清朝平叛则是维护国家的统一,符合人民的愿望,能得到各族人民群众的支持。吴三桂初期攻势凌厉,进展迅速,但受划江而治方针的束缚,未能及时扩张战果,主动寻歼清军,致丧失战机,终归失败。清军初期畏葸不前,后康熙帝调整战略,确定以剿抚兼施策略先翦除东西两翼,再集中兵力实施正面进攻,并能面对现实,打破旧习,重用绿营官兵,故能变被动为主动。在这次战争中,康熙帝玄烨表现出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他指挥有方,处置得当,临危不躁,谨慎地对待战局的变化,不急于求成,也不放过良好的进攻时机。对待将领,不论亲疏贵贱,一律赏罚严明,而且大胆启用汉将,这对平叛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中国战争 清平睦尔撒纳之战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清军两度进讨伊犁,平定辉特汗阿睦尔撒纳武装叛乱的作战。

    乾隆二十年六月,清军千格登山一役彻底击败准噶尔叛军(参见清征达瓦齐之战),不久,又俘叛首达瓦齐。之后,清廷册封厄鲁特四部汗王,并设立盟旗制度。辉特汗阿睦尔撒纳擅以厄鲁特总汗自居,密谋叛乱。八月,阿睦尔撒纳奉命到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入觐,行至乌隆古河,忽然率领320人亲兵,沿额尔齐斯河返回博罗塔拉(今新疆博乐)。在这里,阿睦尔撒纳纠集2000余人发动武装叛乱,袭击清军,抢劫台站,四处煽惑。伊犁诸喇嘛、宰桑蜂起响应。这时,清军主力已大部撤回,仅有定北将军班第留守伊犁。八月二十四日,班第率部撤离伊犁,向崆吉斯转移,沿途遭叛军袭击;二十九日,被困于乌兰布图勒,班第自杀,所部覆没。时驻扎于乌鲁木齐附近的定西将军永常畏敌自保,不去救援,率所部5800人向巴里坤退去。阿睦尔撒纳乘机不去传檄各部,编练军队,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叛乱。十月底、十一月初,乾隆帝先后任命策楞为内大臣兼定西将军,哈达哈为定边左副将军,雅尔哈善为参赞大臣,扎拉丰阿为定边右副将军,达勒当阿为参赞大臣,阿兰泰为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调整和充实了前线的指挥力量。乾隆帝并册封厄鲁特四部新汗,陷叛军于孤境。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正月,哈达哈率北路清军,策楞率西路清军,分别从乌里雅苏台(今属蒙古)、巴里坤,向伊犁进军。策楞所率西路军迅速接近叛军,但因其先锋玉保所部误中敌之缓兵计,致使阿睦尔撒纳顺利退入哈萨克领地。三月,策楞率军进入空城伊犁后,以战马疲竭为由,顿师不前。四月,乾隆帝诏令将策楞、玉保解京治罪。五月,任命达尔党阿为定西将军,出西路,定边左副将军哈达哈仍出北路,兆惠为定边右副将军,驻伊犁为后援,再次发起攻势。时哈萨克汗阿布赉已同阿睦尔撒纳一起叛乱。哈达哈率领北路清军行至嵩哈萨拉克山,遇阿布赉拥众自巴颜山西行。两军激战,清军将领瑚尔起、鄂博什、奇彻布等乘胜追击,斩百余级,获马200匹。哈达哈作战不力,使阿布赉逃脱。八月,阿布赉令和集博尔根率4000骑兵,分前后2队,随阿睦尔撒纳往鲁腊;自己率1000骑兵西行,约定于毫阿腊克山下会师。定西将军达尔党阿所部,于雅尔拉同和集博尔根之前队遭遇。达尔党阿先派兵将叛军诱出山谷,然后伏兵四起,毙敌570余人,俘头人楚鲁克,后又追至喇努,斩340余人。但是,达尔党阿亦中敌缓兵之计,停止追击,使阿睦尔撒纳再次逃脱。清军将领指挥无方,使已降清之厄鲁特各部产生轻视心理,加之兵役过重,绰罗斯特、辉特二部亦起兵叛清。阿睦尔撒纳于博罗塔拉会合各部叛军,劫杀押送途中的策楞、玉保,使叛乱再次升级。驻伊犁的定边右副将军兆惠,因兵少力单,于十一月率所部500人退向乌鲁木齐。途中,先后于鄂垒札拉图、库图齐、达勒奇等地与叛军恶战,共歼敌数千,于二十二年(1757年)正月抵乌鲁木齐,又遭叛军围攻,兆惠所部连日作战数l0次,在冰雪泥淖中苦争,于次年正月二十二日抵特讷格(今新疆阜康),准备向巴里坤转移(参见巴里坤之战)。在危难之际,侍卫图伦楚率,2000人清军自巴里坤来援,三十日抵特讷格,叛军遂退去。二月二十三日,兆惠所部抵达巴里坤,脱离险境,时厄鲁特内部战乱复起,病疫流行,阿睦尔撒纳请求沙俄政府援助,只得到空头许诺。清军抓住战机,再次出兵征讨。四月,清廷调集7000人清军,仍分作北、西两路向伊犁进发。以成衮札布为定边将军,舒赫德为参赞,率北路军,从珠勒都斯出发;以兆惠为伊犁将军,富德为参赞大臣,率西部军,从额琳哈毕尔噶出发。清军很快进抵伊犁,时阿睦尔撒纳已退入哈萨克。清军两路大军占领伊犁后,分路追击叛军。兆惠、富德率部进入哈萨克境内,五月三十日,在爱登苏击败哈萨克骑兵。六月,哈萨克汗阿布赉降。阿睦尔撒纳逃入俄国境内,当年病死。为清剿叛军,兆惠、富德、策布登札布、舒赫德、阿桂等将领先后率兵,分别由赛里木和博罗布尔向伊犁搜剿,连续作战两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彻底平息叛乱。这标志着准噶尔问题的基本解决。

    点评:此战,清军虽由于前线指挥上的错误而两度功亏一篑,但从战争全局上说,清军采取就近出兵、两路合击的战略是适宜的;尤其是将军兆惠指挥果敢,以一当百,以少胜多,穷追猛扑,连续作战,对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准噶尔军队机动能力强,战术灵活,但缺乏严格的组织和统一指挥,且丧失民心,故终至失败。

中国战争 清平尚之信之战

    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至十九年(1680年)八月,在清平三藩之乱中,清军平定尚之信叛乱的作战。

    尚之信为平南王尚可喜长子。平西王吴三桂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底起兵叛清后,尚可喜一心清室。后刘进忠引台湾郑经入潮州,高州总兵祖泽清引孙延龄部将马雄至高州,雷州(今广东海康)、廉州(今广西合浦)相继失守,粤东十郡,竟失其四。尚可喜东西受敌,力不能支,疏称病剧,请遣威望大臣赴粤。清廷即遣将军舒恕、副都统莽依图驰往。十五年(1676年)二月二十一日,尚之信于广州叛清,接受吴三桂“招讨大将军”、辅德公等封号。他下令炮击清军营,逼使清镇南将军舒恕引兵退赣,副都统莽依图自肇庆突围撤离。两广总督金光祖、广东巡抚佟养钜、广西巡抚陈洪明、总兵孙楷宗等俱叛降。吴三桂又晋封尚之信为辅德亲王;授已在广东的部将董重民为两广总督,驻肇庆;授马雄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