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第一战:抗美援朝战争全景纪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开国第一战:抗美援朝战争全景纪实- 第5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富里、县里方向实施突击; 以韩军第三师位于春阳地域为预备
队。韩军第一军团军团长金白一中将指挥韩军第九师、首都师为
第一梯队在北洞里至玉溪30 公里地段上展开; 沿东海岸向北配
合进攻。
美陆战第一师和韩军第十一师分别位于义城、大田地域。
这是第八集团军的战役预备队。
与沃克的套路相比; 这次李奇微招法很有些特别之处。
首先; 步兵一改只靠公路前进的套路; 开始注意抢占山头、争
夺制高点、实施宽正面的多路进攻; 最多时达15 路; 每路约一个营
至一个团的兵力; 对中朝军队各防守要点同时实施攻击。
其次; 针对中国军队惯用的迂回穿插战术; 一反过去分兵冒进
的做法; 而改取互相靠拢、齐头并进、稳打稳扎的战法; 力求东西呼
应; 互相支援; 保持一条连续的战线。公路上小股坦克配合下的机
械化分队与中朝军队保持接触; 一遇猛烈反扑就往回缩; 粘住中朝
军队第一线部队不放; 用炮火消耗中朝方的兵力后; 再根据中朝军
队投入兵力的大小; 或迟滞对手行动; 掩护主力退缩转入防御; 或
进占某一地域; 借助猛烈炮火发展进攻。
这就是所谓“ 磁性战术”。
除此之外; 李奇微还有一个“ 火海战术”———利用其优势的炮
兵、航空兵和坦克的火力; 对中朝军队进行一种密集的高度炽烈的
442





火力空击; 最大限度地杀伤中朝军队的有生力量。
这回; 李奇微将美韩混合编队中的美军放在主攻位置; 并加大
了战役的纵深配备; 从而也强化了进攻的力度和韧性。
李奇微的一拳出得迅猛又有力!
李奇微迅速反扑; 既出乎毛泽东预料; 也出乎彭德怀预料。
虽然毛泽东、彭德怀及志愿军总部曾经估计“可能形势逼迫我
们在2 月间打一仗”; 但对屡遭打击连连败退的“ 联合国军”在如此
短的时间内就气势汹汹地卷土重来; 却明显地缺乏预见。
从1 月8 日中朝军队全线停止进攻; 到1 月15 日第八集团军
转入试探性进攻; 时间间隔仅仅一周!
这种情况; 在国内战争和蒋军部队过招时全没遇到过。
此前; 作为战场统帅; 彭德怀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警觉。
刚一停止进攻; 联司就命令各部队组织前沿的少量部队也组
织小分队利用伏击、夜袭和麻雀战法牵制骚扰“联合国军”部队; 目
的也是以战斗侦察的方法察明敌人下一步的企图。
但根深蒂固的经验型思维惯性; 却不是一道命令就能消除的。
全军部队仍然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物质方面的准备。
这时; 国内动员的后备兵员和调集的老兵尚未补充到位; 准备
入朝的第十九兵团又尚在国内开始集结中; 远水解不了近渴。第
九兵团又因第二次战役减员严重正在咸兴、元山一带休整; 整个就
是一个医院。能马上在前线投入作战的部队; 只有刚刚进行了连
续三次进攻战役的中国人民志愿军6 个军和刚整补完毕的朝鲜人
民军3 个军团。
这就是说; 减员甚大的中朝军队现在不仅在技术装备和火力
上劣于对手; 而且在地面部队兵员上的优势已经基本丧失。
后方正在集结的主力还好说; 虽然补给极为困难; 兵员也未得
到及时补充; 但好歹总算还是争取到了半个来月的休整时间。
第一线的部队就苦了。
在第一线的第三十八军第一一二师、第四十二军第一二五师、
443
第十九章
反扑有力
磁性战术施辣手
应对仓促
机动防御筑血墙
第五十军全军和朝鲜人民军第二、第五军团; 都是在休整期不到一
周的情况下; 就完全被动仓促地投入战斗的。
从一开始; 这支饥疲之师就陷入了穷于应付招架的被动局面。
“ 要被迫打一仗”已成定局; 而且将面临巨大的困难。
对这一点; 毛泽东估计不足; 彭德怀有所预料。
1 月27 日; 彭德怀在判明了李奇微的企图后; 决定全军停止休
整。总结经验的高干会也立即变成了准备进行第四次战役的动员
会。
当日; 彭德怀在与金日成、朴宪永、高岗、邓华等协商后; 于当
晚24 时致电毛泽东:
为增加帝国主义内部矛盾; 可否播发中、朝两军拥护
限期停战; 人民军与志愿军从乌山、太平里、丹邱里线; 向
北撤15 至30 公里的消息; 如同意; 请由北京播出。
敌继续北犯; 我保持桥头阵地甚困难; 出击将破坏整
体计划; 推迟春季攻势; 且目前兵员、弹药、粮食全无补
充; 最快也需下月才能勉强出动。如我暂时放弃仁川及
桥头阵地; 国内外政治情况是否许可? 如不能停止敌北
进; 政治上又不许可放弃汉城、仁川; 即须被迫部署反击;
但从各方面考虑甚为勉强。以何为好; 盼示复。
从军事角度来说; 这不失为一种比较切合实际的处置。
可惜晚了一点。
如果两个星期前联合国三人停战委员会那个方案一出手; 中
朝方就立即作出这般姿态; 既能争取补给时间; 又能从政治上陷美
国政府于尴尬被动处境; 从战略态势上来说; 将对中朝方更为有
利。
彼一时; 此一时也。
彼时行此策; 利大于弊; 此时行此策; 弊大于利。
444





次日; 毛泽东复电:
27 日24 时来电及给各军准备作战的命令均已收到。
我军必须准备发起第四次战役; 以歼灭两万至三万
敌军; 占领大田、安东之线以北为目标。
战役准备期间必须保持仁川及汉城南岸; 并吸引敌
人主力于水原、利川地区。战役发起时; 中、朝两军应突
破原州直向荣州、安东发展进攻。
中、朝两军北撤至15 至30 公里; 发表拥护限期停战
的新闻是不适宜的; 敌军正希望我军撤退一段地区封锁
汉江; 然后停战。
第四次战役后; 敌人可能和我方进行解决朝鲜问题
的谈判; 那时谈判对中、朝两国有利。
我军没补兵; 弹药也不足; 确有很大困难。但集中主
力向原州、荣州打下去; 歼灭几部美军及四五个南朝鲜师
的力量还是有的。请你在高干会上说明; 此次会议即作
为动员进行第四次战役的会议。
中、朝两军在占领大田、安东之敌军以北区域以后再
进行两个至三个月的准备工作; 然后进行带最后性质的
第五次战役; 从各个方面说来都比较有利。
斩钉截铁; 毫不含糊。
毛泽东有毛泽东的道理。
从政治上来说; 在敌军大举反扑的时候; 发布“拥护限期停战;
中、朝两军北撤15 至30 公里”的新闻的确不妥。你想; 敌人在全线
溃退时率先提出停战; 中朝方没有同意; 现在敌人反扑上来了; 中
朝方却要接受停战了。
任谁一看都是中朝方被“ 联合国军”强大的军事实力吓住了。
的确在政治上大大的不利。
445
第十九章
反扑有力
磁性战术施辣手
应对仓促
机动防御筑血墙
毛泽东作为铁骨铮铮的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 作为一生都
在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危机局面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是站在俯
瞰全球政治大格局的战略高度上来考察战局进退之得失的; 较之
于彭德怀等战区统帅; 当然要更多地着眼于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
然而回到战场上来; 彭德怀们对战场实际和面临的困难; 却有
着比毛泽东更为深入、更为具体的了解和体察。一个战役部署究
竟是可行还是不可行; 应该说比毛泽东更有发言权。而且从后来
战役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大军事家毛泽东在此时此刻为第四次
战役确定的战役目标; 的的确确是不切实际的。
战略统帅; 对战役形势的判断出现失误; 这不奇怪。
关键在于发现失误怎么办? 失误造成了后果怎么办?
伟人、庸人泾渭分明; 高下就从这里看!
毛泽东的第一个不切实际是“ 占领大田、安东一线为目标”。
这是一个发展战略进攻的计划。
也就是说把战线前推至北纬三十六点五度线附近。
这时毛泽东的思维; 想必还处在当年指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
大别山的模式中。想想那会儿是多么困难; 简直可以说是困难重
重; 各解放区都承受了极大的压力; 都还在战略防御态势中与优势
敌人周旋。毛泽东却毅然在力量对比还没有发生根本转变的情况
下; 反常规用兵; 令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挥师千
里; 挺进大别山; 向敌人后方发展进攻; 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一锤子就把蒋介石的“ 哑铃”阵形砸了个稀巴烂。
如果仅凭困难的程度来说; 毛泽东这种设想应该说是有道理
的; 那会儿没吃没喝; 一支枪才几粒子弹; 放弃了延安; 放弃了华
中; 放弃了苏北; 放弃了大片根据地; 带着中央机关肩挨肩背靠背
地与胡宗南数十万大军兜圈子打游击。除了毛泽东这等雄才大略
的战略家; 换了别人谁敢在那个时候去设想什么战略进攻呀?
现在呢; 有国家政权; 新政权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又
有苏联后援; 力量空前强大; 兵员也优于敌人; 为什么不能像国内
446





战争一样; 和敌人掉个换位; 把进攻发展到敌人纵深去。
然而困难的性质却大大地不一样了。
对手不同了。
那是一支高度现代化的强大军队; 火力、机动力和防护力在全
世界都堪称一流。内部相对比较集权统一; 虽然也有重重矛盾; 但
却没有蒋军那么多派系纷争; 其将领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术水平
很高; 军内又能自由地争论探讨; 大胆揭露己方缺点; 吸取经验教
训和作出相应对策都异常迅捷灵敏。而对中国军队来说; 朝鲜战
场地形狭长; 在敌方空前密集的火力下; 自己非凡的徒步机动力发
挥大受局限; 大踏步地进退迂回相对于国内战争来说要困难得多。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 以一支久战饥疲之师; 去向被钢甲包裹起来正
气势汹汹扑来的敌人发展进攻; 还要把敌人逐退100 多公里; 无疑
是超越客观现实的一厢情愿。
后来的战况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个不切实际是要求保守汉城与仁川。
要实现这个战役目标; 中朝军队就要被迫在三七线附近采取
当时非常勉为其难的坚守防御方针。如此一来; 无异于以己之短;
就敌所长; 自己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从而丧失以机动防御消耗和迟
滞敌人; 以空间换取时间的主动权。
这种思维; 源自准备完成“带最后性质的战役”的战略设想。
在这个思维基础上设想的“ 有利于中朝方的谈判”; 自然也就
没有立刻成为现实。
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这不能不说是毛泽东的“ 千虑一失”。
有人要说啦; 毛泽东说的不对; 彭德怀说的又不行; 你能干; 你
是诸葛亮; 那你来说说怎么办才最为妥当合适?
这不是存心要笔者难看吗?
作为后来者; 我们看问题的背景和条件当然要比他们当年清
晰透彻得多; 也可能要冷静得多全面得多。一二三四; 甲乙丙丁;
随便在军校课堂上叫个少尉见习排长站起来; 他也能给你分析得
447
第十九章
反扑有力
磁性战术施辣手
应对仓促
机动防御筑血墙
头头是道; 论说得鞭辟入里。
可那管用吗?
别忘了; 毛泽东们当年面对的一个没法透视的封闭铁皮箱; 而
我们今天面对的却是一个什么都能瞅得清楚明白的透明玻璃箱。
事后诸葛亮最好当; 也最没用!
事实上; 哪还轮得着笔者这类蹩脚事后“ 臭皮匠”在那儿瞎叨
叨哟! 毛泽东彭德怀们自己; 很快就在将帅协谋的过程中; 在政治
目的和军事手段相互磨合中; 在战役战斗的实际发展进程中; 从两
个看似差异甚大的立场上彼此靠拢; 从两人的思路中; 扬弃了不切
实际的目标; 提炼出积极防御的思想; 在“ 实行机动防御和适时的
反突击; 消耗和迟滞敌人; 掩护二线部队开进和展开; 准备下一次
战役反击”的目标上; 统一了起来。
在战略家毛泽东一生中; 这是他最为虚怀若谷的时期。
1 月29 日; 彭德怀在中朝两军高级干部会议上作了战前动员。
在为会议作了总结后; 彭德怀传达了毛泽东的电报精神; 并区
分了各军、各军团的作战任务。
各军指挥员随即返回原部队指挥作战。
这时; 各军师团的主要军事指挥员大都在沈阳参加联合兵种
的培训; 因而在最初的战斗中; 部队大都是在政治委员们的率领下
迎击敌人的。
1 月30 日; 彭德怀、邓华、金雄、朴一禹联名向志愿军各军、人
民军各军团首长下达迎敌进攻的作战命令; 决定西线各军提前于2
月1 日晚出发; 中朝军队首长在重新区分了各军集结位置、出击路
线、攻击目标后指出:“敌近日北犯进展较快; 各部在开进时应争取
时机; 先敌到达; 并应随时准备乘敌前进或立足未稳时; 力争在运
动中出敌不意; 歼灭敌人。”
志愿军总部确定的部署是“ 西顶东放”。
“西顶”———由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指挥志愿军第三十八、
第五十军和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组成“韩集团”; 在金浦、仁川及野
448





牧里至骊州以北68 公里地段上组织防御; 坚决抗击敌人向汉城方
向的进攻。以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位于金浦、仁川港、永登浦、汉
城地区; 担任海岸防御及汉城守备任务。以第五十军配属炮兵第
二十六团两个营展开于野牧里至庆安川以西地区; 依托修理山、光
教山、文衡山等要点构筑第一线防御阵地; 依托博达里、内飞山、鹰
峰、国士峰等要点构筑第二线防御阵地; 坚决抗击由水原沿铁路两
侧向汉城方向进攻之敌。以第三十八军配属炮兵第二十七团两个
连; 以主力集结在磨石隅里以南地区进行作战准备; 以该军第一一
二师展开于利川以北、庆安川以东至南汉江之间地区; 于堂谷里、
泰华、广岘、天德峰地区构筑第一线防御阵地; 于旺谷、新垡里、中
悦美、南治岘构筑第二线防御阵地; 坚决抗击由利川沿公路向汉城
方向进攻之敌。
“东放”———由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指挥志愿军第三十九军、
第四十军、第四十二军、第六十六军组成“邓集团”; 于龙头里、阳德
院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