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调教大宋- 第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到时候,我看谁敢说我曹觉是个废物?谁敢说我不是自己拼出来的?
我要像面涅将军狄青一样,做大宋的人样子!
所以,现在脑子不太清醒的曹觉。。。非要在脸上刻字。
。。。。
曹家疯找了一个多月也没找着人,最后只得放弃,祈祷曹老二能早点扛不住,自己回来。
曹佾哪里知道,自己的弟弟已经找到了长期饭票,在邓州当了大头兵,而且是面刺金印,以最底层的罪人之身入了军籍。
这件事闹的不小,曹佾是又喜又忧。喜的是,不管此次曹觉什么时候回来,经历了这么一次大起大落,肯定会有一番蜕变;忧的是,弟弟从小被姐姐和他惯坏了,不知道在外面得吃多少苦。
总之,这事也把唐奕坑苦了,弄得他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在曹佾面前抬不起头来。但事情总会过去,曹佾也知道,唐奕是好心,而且细琢磨这也不算坏事,依曹觉在开封这么作下去,早晚要出事的。
得利最多的是潘丰。。潘丰也犯愁潘越整天不务正业,没想到曹家的老二跑了,反倒让潘越老实了。
这段时间在回山,除了隔三叉五找唐奕打一架,真的老实了。从言谈之中就能看出,不似以前那般浮躁了,开始沉稳起来。
七月中,肆虐了一个多月的大水终于退去,曹潘两家,还有桃花庵,因为受灾严重皆要重新修缮,这回唐奕又被抓了壮丁。,他把观澜书院修得那么漂亮,自然少不得为几家的重修,出谋划策。
而观澜的运力依然在为朝廷救灾的事宜忙碌,不过,今年虽为千年大灾,但却无一地有灾民作乱之事发生,足见观澜运力起到了多么大的作用。
赵祯已经和富弼、文彦博商量过了,将以后向京兆运输官粮的任务交给观澜商合。对此,朝中大臣并无异议,毕竟官粮运转之事,一直是让朝廷头疼不已的一件事。经常是贪腐频生,毛病不断,正好借此把这个麻烦甩出去。
八月末,桃花庵的修缮之事最先完成,毕竟只是倒了几间草庐,重建很容易。但是,桃园夫人和董惜琴却没有走,而是继续住在观澜,倒是董靖瑶和那一大群使女先回去了。
桃园夫人是以后都不走了。对此,只能说是尹先生好福气,不但有一个死心踏地爱他一生的女人,还有一双孝顺懂事的儿子。
尹文若、尹文钦二人从老家来到回山,按说,他们应该恨桃园夫人的,毕竟父亲一生爱一个**多过自己的生母。
如今家母仙去多年,二人也终于见到这个传说中的女人。但是,他们没有选择恨,而是选择包容。
父亲颠沛流离大半生,临近晚年,为什么还要让他留下遗憾呢?
。。。。。
桃园夫人本来是要回到桃花庵的,却被尹氏兄弟拦下了。尹文若做为长子长兄,直接给桃园夫人行了一个跪拜大礼。
言:“父亲大人老了,夫人也老了。,如今父亲也已辞官,又何必在乎那些所谓的世俗名声呢?”
桃园夫人被两个小辈跪的一时手足无措,黯然泪下,“师鲁可以不在乎了,但是你们不能不在乎。。。”
“你们都是好孩子,将来是要为尹家光耀门眉的,不能因为我一个人耽误了你们的前程。”
尹文道:“如娘。。。。留下来吧,若尹家连如娘都容不下,又谈什么光耀门眉!?”
如娘。。。
二人叫的不是姨娘,而是学着范家后辈叫甄氏的称呼,叫如娘。
桃园夫人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两个孩子没把自己当尹洙的妾室,而是要如自己的亲娘一般侍奉。
最后,桃园夫人还是留下了,却没有同意尹洙明媒正娶的好意。用她的话说,两个孩子都是好孩子,能把孩子教得这么好的女人,也一定是好女人,她不能抢了她的名份。
一出儿孝母慈的正能量大剧,差点没把唐奕看哭了。。。。。
那董惜琴为什么不走,却是唐奕怎么也看不懂的。
这董行首一点都不像个青楼女子,倒像个苦修的尼姑。除了一些京中贵胄邀请她到宴助演,剩下的时间基本就呆在回山,哪儿也不去。就算出演也是匆匆而去,弹唱两首即匆匆而回。。。
。。。。
八月开始,前来回山求学、拜山的人越来越多。
离明年开春的大比越来越近,各地举子向京中聚集也属正常。而来到开封,有两个地方是一定要去的,一是去太学拜会胡瑷;二就是来回山听学。
没办法,范仲淹、尹洙、杜衍、孙复、柳三变的名头实在太大了,你要不来朝个圣,都不好意思说你是学儒的。
几位老师父都是谦和之人,而且,本来也是本着开门授讲的目的,所以,来拜山的,能见就见,绝不推诿。有能力出众者,范仲淹等人还会把他们留下来,大比之前,悉心教导。
而这其中,也确实有几位牛人。。。
比如,冯京,就算唐奕记不住大宋每一科的状元是谁,但也一定记得住把‘冯京’当‘马凉’的典故吧?
这特么可是皇佑元年的状元郎啊!一定得留住!
而另一位,虽然不是什么状元,准确地说,这位考了一辈子,连个进士也没考上,但却比冯京大牌一万倍!


第169章 两大名人
考试之前先拜会名儒,这已经是宋朝考场的潜规则了。
若是哪位大儒看你不错,公开赞扬几句,再把你推荐给朝中名臣,那你高中的几率会很大。
这一天。
正好唐奕和贱纯礼等人跟着君欣卓早起晨练,一路冲到码头,又折回望河坡。跑到山脚的文圣石处,就见两个中年文生站在那儿不进不退。
众人不禁暗笑,这事天天都有发生,那些应试举子都是早早就来到回山,但又怕太早打扰了几位名儒休息,所以就手足无措地等在山下,一直到临近中午才敢上山。
丁源快跑了几步,来到二人身前。
“两位是来拜山的?”
两人一见是一队跑得满头大汗的少年,不禁疑惑,“学生正是来拜会范公和几位先生的,不知几位是。。。。。”
丁源道:“我们是观澜的儒生,二位可有作文送上,若是有就拿出来,小生帮你递给范师父。若师父觉得好,自然就会见二位。”
二人闻之大喜,急忙拿出作文送上。
丁源接过,“不知道二位高姓大名,我好向老师禀报。”
“学生眉州苏洵,苏明允。”
“学生眉州陈…希亮,陈公弼。”
。。。
我去!!
唐奕正好跑到旁边,听见二人自报家门,一个趔趄差点趴地上。
“你说你是谁?”唐奕指着苏洵叫道,吓得苏明允以为自己欠这少年的银钱不成。
“在下眉州苏洵。。。。。”
“苏洵。。。。苏老泉?”
呃。。。。
苏洵一阵尴尬,“老泉之号,乃学生无聊之时自娱自乐的称呼,不知公子是从哪里听说的?”
呃。。。
这回轮到唐奕尴尬了,“忘了哪儿听来的了!不过,先生的文采小子还是听说过不少的。”
“先生不敢当。!”
“当得,当得。”唐奕笑着客气道。开玩笑,苏洵还当不起一个先生。
“来来,随我上山,等老师用过早饭,就带你去见。”
陈…希亮这时插话道:“刚刚那位公子不是说,要看过作文之后,才。。。。。”
“别人当是如此,二位的才学肯定是没问题的,老师定会见你们的。”说着,唐奕就拉着两人往山上走。
苏洵与陈…希亮对视一眼,心说,这小公子好不奇怪,他都没看过咱们的作文,怎么就知道好?
呵呵。。。
就这两位的文章,不用看也知道很好啊。。。。
一个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另一个简直就是科举考试的吉祥物!不但自己是进士,儿子也是进士,侄子还是进士,好友的儿子更是进士,反正跟他沾点边儿的都考上了,就跟礼部贡院是他们家开的一样。
到了山上,二人亦被观澜的美景所慑,心说,范公的书院就是不一样,仙境一般的好地方。
此时,范仲淹等人应该是刚散完步,正在用早饭。遂唐奕问两人道:“二位用过早饭了没有?”
二人脸色一窘,为了早点来,少排队,二人三更就出城了,还真没吃早饭。
“公子且去用饭,不用管我二人。”
“那就是没吃喽?正好跟我们一起。”
丁源、宋楷等人不禁奇怪,从来没见唐子浩这么热心过啊?今天这是怎么了?
到了食舍,苏洵和陈…希亮有些不知道干什么好,因为这食舍跟别处不一样,吃法也是见所未见。
唐奕见二人不动,知道他们第一次来观澜吃饭,必是不适应,就为两人各拿了一个铜盘。
“这边是馒头、炊饼、汤饼、饺儿、枣糕等主食,那边是牛乳、豆浆、米粥,那边是时令小菜,二位想吃什么,自取便可。”
两人看得新鲜,还从来没这么吃过饭。
而且,这里面餐食种类极多,花样百出,市面上常见的早点应有尽有。
随着观澜的学生捡了几样可口的食物,二人就随唐奕找了一处僻静角落坐下。
唐奕见也差不多了,有意无意地对苏洵道:“听说先生家里有二个惊世神童?”
嘎!?
虽然唐奕装着很随意地一问,但还是惊着苏洵了。
我那两个儿子这么出名了?都传到京城来了?
“呃。。。犬子不才,还当不起神童之说,最多算是聪慧罢了。”
“先生谦虚了,令公子之才,将来必是大宋之文星也。”
谁不喜欢别人夸自己儿子啊,苏洵心下当然高兴。
只不过,唐奕下一句,他就高兴不起来了。
“先生下次进京赶考,可要把两位公子带到观澜来啊!以他们的才学,老师一定会悉心教导的。”
。。。
苏洵心里这个郁闷,心说,我哪得罪你了?还下次赶考,你这是咒我这次考不上啊?
“还不知道公子高姓大名。”
“在下唐奕,唐子浩。”
噗!!
不光苏洵,连陈…希亮都把一嘴的吃食喷出去了。。。。。。
原来,这位就是狂生。。。
唐疯子啊!
进京不足半月,满耳听的都是这个唐疯子的事迹,桩桩件件就没一件像个读书人的。。
不过,看这位的作派,确有点异于常人。
二人心说,还是离这位远点的好。
。。。
别别扭扭地吃过早饭,二人终于逃似的由仆役带着去见范仲淹了。
唐奕看着二人离去的背影,有点失望。
一番攀谈下来,他发现,苏洵现在还只是个屡试不第的老举子,早没到立地成圣的地步。
他那两个妖孽一般的儿子,也只不过是两个十岁左右的小孩牙子。
苏仙啊。。。
十一岁的苏仙,那还叫苏仙吗?
不过,苏洵现在还没修成正果不假,但是水平还是有的。
苏洵二人去见范仲淹,范大神一看二人的文章,陈…希亮亮行文俊逸,不失大才。范仲淹又考了考他的经义、诗赋,觉得虽然还欠些火候,但假以时日必是良材。
但是,苏洵。。。。。范公却没法评价了。
简单来说,苏老泉这个人偏科很严重。。。。
他的经义之学算是二流,可能还没有范纯仁学得扎实,诗赋的功力根本不入流,最多只能算通顺。
但是,这货写时文策论的本事,却是超一流水平,范仲淹看过之后,都觉得有点自溃形骇。
苏洵的文章实在是太漂亮了,漂亮到无可挑剔!
读罢苏明允的文章,范仲淹有种酷夏如饮甘泉的通快之感。
“明允之时文,可为天下典范矣!”
。。。。。


第170章 中秋宴
范仲淹还真不是夸张,当今文坛,也唯有欧阳永叔的文章比苏洵略胜一筹了吧!
说心里话,苏洵虽文章写得漂亮,但是,范仲淹并不看好他能今科高中。
无它,目前大宋的文坛风向,还是偏向五代浮夸空泛的文风,现在朝廷贡试也是重诗赋,轻策论。苏洵文章作得再漂亮,诗词功底却是硬伤,很难在举业上有所建树。
他甚至还不如陈…希高中的可能性大。
不过,如今的范公已经不是朝堂上那个耿直不讳之人了,现在的他,更平和,更知道什么时候说实话,什么时候善意地回避问题。
老头儿也没有明说苏洵诗文不好,毕竟还有几个月就考试了,这个时候给仕子信心,比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
他只是很诚恳地邀请二人在观澜书院住下了,一应食宿分文不取,并根据二人的不足,隐晦地指出,苏洵可与柳永多多论诗评词。
而陈…希高如有时政、治世之论的疑问,可随时来找他或杜衍请教。
二人当然是大喜过望。要知道,进京举子来观澜拜会求学之人多如牛毛,但能真正进入观澜书院学习的,却是寥寥无几。
能有此殊荣跟着几位老相公学习,简直就是天大的造化。
这真不是二人夸张。
从现在京里流传的四难求,就不难看出,入学观澜有多难。
什么是四难求?
文武至尊惜琴曲;狂生下阙观澜举。
就是开封最难求的四件事:
唐子浩的下阙诗;
董惜琴的词曲;
天下第一美酒“文武至尊”;
还有观澜书院的举荐和收留。
因为几位名臣大儒的关系,观澜书院已经被传神了,简直比大宋最高学府太学院都牛气,就好像入了观澜,几乎就等于中了进士一般。
。。。
其实,这真不是观澜书院沽名钓誉、挑三捡四。
当初,观澜的初衷就是办一所义学,让天下间那些读不起书的有识之士,有一个可以一展才华的机会。
但是,一来从年初开学以来,大小事务不断,根本顾不上收容寒门学仕的事情;
二来,这些赶考仕子大多数来观澜,为的只是镀金。
进了观澜书院,那就算是范仲淹、孙复、杜衍、尹洙、柳永的弟子了,这等光宗耀祖的好事,谁不想要?是以,现在范仲淹等人接待举子极为谨慎。虽然见到几位名儒还算不难,但要经其首肯入学观澜,却是极难。
除了少数实在贫寒难济,又或确为可造之才的举子,观澜已经基本不收学生了。
可是,有的时候就是这样,你不去找麻烦,麻烦自己会来见你。
观澜出尽风头,有人却不乐意了。
谁呢?
开封第一学府!
太学。。。
往年进京仕子,都会选择去太学旁听或是求教,太学的教谕们每逢大比之年是最有存在感的。不光手底下苦心教导多年的学子又一次要在贡试之中大放异彩了,而且,全宋儒生聚于太学求教、求评,那种众星捧月的光荣很难用语言来表达。
可是,今年却一下变了味儿了,儒生们都去观澜书院了。若是观澜进不去,退而求其次,才会来太学听讲。,太学院的大儒们就不高兴了。。。。
凭什么范仲淹一来,就把我们的风头都给抢了?
再说了,观澜书院并非官学,把奉根正朔的太学的风头都给抢了,合适吗?
于是,有太学祭酒上书朝廷,说诸生只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