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调教大宋- 第7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自己不行,还怪气怪调,欠揍!”
唐奕横了黑子一眼,“狗咬你一口,你还咬回去?”
。。。。。。


第147章 又见半阙
狗咬你一口,你还咬回去?
一句话说得一众文生差点吐血,就没见过说话这么贱的。
“你你你,你用词怎会如此粗鄙?”
唐奕撇嘴道:“行啦,装他妈什么孙子,我就骂你了,你咬我啊?”
论起打嘴炮,他们一群人捆在一块也不是唐奕的对手。
不再理会那些文生,唐奕走到桌案前。
“多大个事儿,不就是半阙诗吗?本公子满足你便是。”
说着,唐奕拿起笔,点墨挥毫,几句诗文转眼即成。
把笔一扔,唐奕环视众人道:“老子今天心情好,再多送你们一句!”
“黑子,走了!”
“得勒!”
正好使女把给尹先生的点心也拿了出来,黑子提上点心,跟在唐奕身后就走。
“对了。。。”唐奕停步回身对众人道,“我说,你们献殷勤也挑挑人啊!”
说完,唐奕极尽审视地上下把董靖瑶扫了个遍。
董靖瑶一哆嗦,还从没被人这么看过。
“就她这要胸没胸,要屁股没尼股的柴火妞,还不如身后那烧火大妈来的实在。,什么他妈品味!”
一众文生忍不住转过头去,用唐奕刚刚看董靖瑶的眼神又上下扫了一遍。
好像。。。。是有点平。。。。
董靖瑶被大伙看得直冒冷汗,“唐子浩!唐疯子!!!”气急的柴火妞儿歇斯底里地大吼,“本姑娘和你势不两立!”
只不过,唐奕根本不搭理她,掉头就走。
等唐奕走了,一众文生才想起靠过来看唐疯子到底写了什么。
只看一眼,就有人暗骂,这贼厮!!
还真就多送了一句。。。
狂生半阙郎,邓州酒天王。
坊间传闻,这唐子浩作诗,从来都只做半阙,剩下半阙,你怎么求,人家也不作。所以,一些看不惯其作派的,都讽刺唐奕只会半阙。
而现在,唐奕写在纸上的,不能算半阙。,。但也不能算整首。
因为。。。
因为真如他所说,“心情好。。。。。多送了一句。”
纸上是三句。。。。
桃花坞里桃花庵,
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
。。。
没了!!!
奶奶的,这比半阙还让人心痒难耐。
“这最后一句会是什么?”有人开始猜了。
“也许是长诗,后面不只一句。”有人猜对了一些。
“这算什么诗吗?什么都没有。”有人不服。
“也不对,又好像什么都有了。”有人服了。
“点睛之笔应该皆在最后一句!”有明白人。
“唐疯子你给我回来,有种你别跑哇!”董靖瑶大吼着追出人群。
不过,哪里还找得到唐奕的影子。
柴火妞儿气得真跺脚,这人怎么这么讨厌!
唐奕能不跑吗?要是被人抓回去,逼问后面的诗句,他该怎么答?
答不上来啊,因为后面的根本就不应景儿了。
。。。。。。
回到回山,至于桃园居外掀起了怎样的波澜,就不是唐奕关心的了,范仲淹第一天开讲就翘课。。。
范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唐奕足足把《左氏春秋》抄了一遍才算过关!
近二十万字的儒学巨著啊!要不是尹先生求了情,范师父宽限他半月抄完,唐奕非累死不可。
曹佾第二天来到了回山,显然,潘丰要入股之事官家已经有了计较。但这货一见面先不提正事,反而一脸便秘地劈头就问:
“那最后一句是什么!?”
唐奕让他问得莫名其妙,一边提笔抄书,一边道:“什么最后一句?”
“你在桃园居留下那三句诗的最后一句!”
呃。。。。曹佾这就知道了?
他哪知道,那三句诗只一夜就传遍了开封,肚子里有点墨水的,都在琢磨这最后一句是什么。
“快说,快说,某昨晚想了一夜,发现最后一句放什么句子都少些意境,快些给为兄解惑!”
唐奕尴尬一笑,故作神秘道:“不可言。。。。”
说了就露馅了。
“。。。。。”
“说了就没意思了,大家猜着玩才有趣嘛!”
“你!”曹佾直瞪眼。“你不会是也没想好最后一句吧?”
“嘿嘿。”唐奕干笑两声,“你就当我没起好就行了。”
在曹佾狐疑的目光中,唐奕急忙扯开话题,“说正事,官家是什么意思?”
“官家自然是同意的,而且官家说,有什么困难尽管开口!”
唐奕点点头,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你说,咱们是不是把官粮的事情趁现在和官家通个气?”
“不行!”唐奕断然回绝。“时机未到,还要等上几个月。”
“还等。。。。”曹佾扁着嘴。
现在他看汴河上的粮船,好像每一艘都是观澜商合的一般。
“那官家还让我给你稍来两字。。。”
嗯?唐奕一怔,“什么字?”
“官家说。。。‘藏匿’!”
“我靠!好端端的,官家说这两个字做甚?”
呃。。。。曹佾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把事情的经过一说。
曹佾跟官家说唐奕说了两个字“聚势”,于是,官家就回了两个字——藏匿。
“你这不是坑我吗!?”唐奕都快哭了,让皇帝对一个草民说出这两个字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啊!
。。。。。
更要命的还在后面呢,这事让范仲淹知道了,老头儿浸淫官场一辈子,太了解其中的深意了。
回想唐奕随他入京这一年多,官家这意思是说他锋芒太露,让他低调做人啊!
于是,范仲淹当下下了严令,不许唐奕出回山一步。
唐奕被彻底禁足了。
对此,唐奕出奇的没有抗争,皇帝说要你藏匿,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回想这一年多的,确实有些太过出风头,而且因为性格使然,这些所谓的‘风头’还都是些有碍名声的坏事。
也应该隐藏一段时间,让京中不好的言论逐渐归于平静。
况且,他呆在回山也不是无事可做,一来,要跟着几位师父学习课业;二来,终于能沉下心来做一些以前设想过,但却一直没时间去做的实验了。
别忘了,唐奕后世所学的可是化学。
三来,则是随着书院的建成,观澜民学也要开始运作。
而第四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范纯仁、尹文若决定要参加明年的春闱。
。。。。。。


第148章 师侄
尹文若是尹洙长子。
之前,尹洙牵扯庆历之争,漂泊不定,两个儿子尹文若、尹文钦一直安置于相州祖地兄长家中。如今,尹洙大难不死,且定于回山,就想把两个儿子接到了京城,现在二子已在路上,不日即到京师。
那范老二要考试,关唐奕什么事?
呵呵,还真有关系,因为唐奕现在算是范老二的老师之一!
范纯仁绝对是个书呆子,这是唐奕早就给他下了定论的事情,说白了,就是勤勉有余,灵性不足。
说起儒学诸经的来,范老二绝对的扎实,说是倒背如流也不为过。而且,范纯仁早几年曾随孙复学经,深得泰山先生真传。
但要论起自由发挥的诗赋、策论来,范纯仁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灵性。
如今的进士考试,诗赋为重,策论次之,而经义最轻,这是当下大宋科举的现状。
范纯仁最为擅长的经义所占的比重最轻,那能不能考上,考个什么名次,就得看诗赋、策论的水平了。
诗赋的培养有范仲淹、尹洙两位大儒相佐,不说是大宋最好的老师,但也差不多了。
而且,范仲淹还找了一位专精诗词歌赋的能人,只是还未到回山。相信等他一到,范纯仁在这方面的能力会有一个长足的进步。
至于策论的养成,范老二也有两位师父——杜衍和唐奕。
杜衍就不用说了,这老头的政治眼光比范仲淹还要独到,对策论行文的把握,大宋朝现在还在世的人中,没人比他更精于此道。
且杜老头有个特点,其人中正谦和,这种性格亦反应在他的时文之中,与范纯仁刻板、少谋的性格正好相合。
至于唐奕,完全是尹先生推出来的。
在邓州的时候,尹洙就发现,唐奕虽不懂行文,亦文笔潜白,但其观点新奇,眼光高远,往往一偏范纯仁的作文,唐奕看一眼就能找出其中不足,且点评一针见血。
于是,在训练范老二的策论方面,唐奕的任务也是十分特别,别家书院绝对没有!
就是。。。。。
聊天。。。。。尹洙的办法就是让范纯仁和唐奕多聊天,汲取其独到的眼光和一些看法为己用。
如此算下来,唐奕的日子其实还真不轻松,又要管好自己的学业,又要开课民学,还有管好范老二。。。。。
不过比起去年来,已经是轻松太多了。
日子也在这种看似忙碌,却还算惬意的生活中缓缓而过。
当然,唐奕除了这些‘正事’,又干了一件不算正事的正事。
锻炼身体!
早就说让君欣卓帮他打熬一下筋骨,像去岁那般的忙碌差点没把唐奕搞垮。十六岁的年纪,七尺身量的半大小子,瘦得只剩一把骨头。跟个病捞鬼似的。
唐奕是真怕了,以大宋的医疗水平,一个不好,他就得来个英年早逝。
所以,现在闲下来了,唐奕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锻炼身体。不求提枪上马,最起码也得结结实实的,别一点小病就要了命吧?
起初是君欣卓陪着他,每天一早从望河坡跑到回山码头,再从码头一路奔回。一来一回七里有余,回来之后,二人再到小树林里练一些基本的强身招式。
后来,唐奕觉得凭啥我自己天天累得跟狗似的,贱纯礼、宋楷他们却能睡到吃早饭?于是,唐奕连蒙再骗,带吓唬,把那几个懒货全都拉上一起受累。
再后来,习惯了这种每天晨练一番的生活,大伙也都自觉了,唐奕又把目光放到了范仲淹、尹洙的身上。
古人的养生之道。。。。
恩。。。。不动就是养生。
这是不对的,生命再于运动嘛!这帮‘老干部’更应该多多锻炼。
这一点得到了孙郎中的认可,药王孙思邈的养生法中就提到朝阳初升,采天地之精的秘法。
于是,整个观澜书院,上到范仲淹、赵德刚、尹洙、杜衍,下到烧火做饭的火夫,太阳一擦天边儿就都起来活动,整个观澜一派生机盎然,就连不满两岁的小幺儿,都被甄姨带出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
四月初。
泰山先生孙复进京,一并而来的,还有泰山书院学子四十三人。
自庆历五年,石介西去后,泰山书院失去了徂徕先生的辟护,日渐凋零。后幸得孙复罢官之后念往昔与泰山书院旧缘,重归授业,书院才能得以再现昔日荣耀。
此次,孙复得恩师范仲淹之请前来观澜,干脆就把书院愿随他而来的仕子一并带来,算是除了宋楷那帮官二代之外的第一批学生了。
据孙复说,这其中还真有几个算是好苗子,将来很可能成为经国之才。
。。。。
泰山先生在文坛的地位,仅次于一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和其师范仲淹,文名尤在胡瑷之上。
他一来,回山就热闹了起来,各地举子皆慕名而来,一些朝中后辈也来拜会。
其中最大牌的。,当属参知政事文彦博了。
唐奕之前一直在奇怪,这位文相公好像一直在躲着他。赵祯在回山住了半个月,文相公每次来觐见,若遇上唐奕,必是目光闪躲,从不与之照面。
现在,唐奕算是知道为什么了。
原来,算起来,文相公。。。。
是唐奕的师侄!
哈!
唐奕是范仲淹的弟子,泰山先生未成名之时,曾在应天多次受范仲淹的接济,感念其恩,一定要以师礼事之。
所以,孙复见了唐奕,从不以年龄论辈,坚称其为师弟。
这可把唐奕美坏了,泰山先生啊,宋初三先生之一啊!而且泰山先生还有个弟子很出息,已经当上了副宰相,当然就是文彦博。
按说,文相公真不用从师长那里论辈份,要是真较真那可是乱得很。
当年,石介以师理拜孙复,而石介年轻的时候,也尊范仲淹为师。那你说,这怎么算吧?石介和孙复说是师兄弟也行,说是师徒也行。
孙复这老头可是倔得很,说白了,就是有点认死理儿。别人他管不了,自己和自己的弟子还是能说了算的,文彦博可是孙复正二八经教出来的。
所以,孙复早就给文相公来了信,礼不废,范仲淹是你师公,那唐奕那个狂得没边儿的小娃娃。。。
呵呵,叫师叔没商量!
————————
Ps:文彦博管唐奕叫师叔这段儿,我自己都觉得有点扯,但正好后面的剧情有些地方要用到这里,所以就这么着吧,大伙儿就看个乐儿,细节党就别纠结了。


第149章 回山之危
文相公那可是将来的四朝宰执啊!上下五千年,有几个能一直牛逼了四朝的?现在却要给一个小娃娃行师礼,他能乐意?
况且,这位小师叔还不让人省心,名声一直不太好。
对此,唐奕也只能暗爽,不好真的和文相公较真。他可是知道,这位的心眼有点小,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给自己穿个小鞋。
对于孙复的到来,唐奕还没有过多的兴奋,毕竟这种纯粹的大儒,少了些风流,少了些趣事,相比于范仲淹、欧阳修这种传奇大牛人,失色不少。
可下面来的这位,却真的惊着唐奕了。
论起传奇程度,这位丝毫不弱于老师和醉翁,论起风流,还尤在二人之上。。。。。
好吧,就没有比他再风流的了。
老师一直说,有一位专精诗词的能人要来回山,唐奕千想万想,除了一个欧阳修,好像也没谁比回山现在这几位更牛的了吧。?还有一个胡瑷,但也是精于时文,诗赋的水平一般般。
他压根就没往这位的身上想,因为在他看来,偶像眠花宿柳,把软饭吃出了境界,那是要在花团锦簇之中仙去,方能诠释他无敌的一生的人物!
教书育人这种事情,他怎么会来干呢?
没错,要来的这位大神,就是柳永。,柳三变。
三变并非柳永的表字,而是他的本名。
仁宗初年,只因一首《鹤冲天》惹恼了赵祯,御批之时写下了,“且去浅吟低唱,何需浮名?且去添词吧。”就把柳三变的名字从中第举子之中划去了。
于是,就有了‘奉旨填词柳三变’的传说。一生填词,倚红偎翠,传为一世风流。
真实的历史却远比后世传说的种种要残酷得多。
柳永一世风流不假,大宋男人的偶像,女人的梦想,也不是吹出来的。
但其中除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依消得人憔悴’的唯美凄婉,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一种晚景愈凉的悲叹。
柳永十九岁赴考,因留恋苏州美景,辍途于苏;二十四岁再次进京,本以为“定然魁甲登高第”,却不想,连初考都没过;后来,好不容易中了举,还因一首浪词,让赵祯给遗落了。
一生屡试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