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调教大宋- 第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哈哈!赵祯开怀大笑,“再给国为一次机会,有?还是没有?”
潘丰哭笑不得地一咧嘴。。。。。
“有。。。。”
也真是难为赵祯了,也快四十的人,竟联合小舅子戏耍我这大老粗。
不过,此举还是让潘丰心中一暖,陛下这是没拿他当外人,终还是没忘几十年的的情谊。
“有就好!”赵祯飒然道,“让朕想想。。。。。这事儿该怎么办呢?”
“让陛下费心了。。。”
。。。。。。
“景休。。。”
“臣在!”
“观澜书院几时行开院大典?”
“二月二十六。”曹佾一怔,官家不会是想。。。。
“二月二十六。。。。。。”赵祯喃喃复述。。“唉。。。。一直听说回山是个好去处,真想去看看啊!”
曹佾一声哀嚎。。。。
姐夫别闹!这事难办啊!


第120章 被圈养的赵祯
谢谢“命o运”1888大赏;谢谢“朝阳下、期望O战、白狗过隙”的打赏!
另,盗版收藏比正版还多,我也是没谁了。
求一波推荐和收藏,恳请各位在某软件上看书的朋友,来起点给个收吧。。。。这日子没法过了!
………………………………………………………………………
按说赵祯想出城溜达一圈,放在别的朝代算事吗?
真不算。何况回山离开封就三五十里,一天就能走个来回。
但是,放在大宋。。。却是个大事儿。而且,还是他自己说了不算的大事。。。。
老赵家,绝对是华夏历史上最苦逼的皇族。
赵大开国之初,对谁都仁慈的。虽说废了武人的武功,那也只是政策需要,算不得残忍。毕竟大宋开国没杀过功臣,更没有狡兔死,走狗烹这一说。
就连前朝遗孤,败国旧主,也实行的是‘交枪不杀’的政策,给他们富贵。
若放在别的朝代,早就一刀一个,以绝后患了。
但赵大唯对自己和赵家子孙有点残忍。。。
单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一点,就彻底把赵家皇帝们卡得死死的。
大宋皇帝不好当,连发一道圣旨都得政事堂的相公批示之后才能生效。
一个不爽就给你打回来,而且你还一点脾气都不能有。
说到出行这个事儿,赵祯的前任还算有点自由,最起码真宗搞了个‘天书运动’,还能到泰山溜达一圈。
但是,到仁宗朝却不行了。。
因为,借封禅之名行旅游之实的把戏,让他老爹用过了。而且,一出封禅闹剧也让文臣们警觉了起来,为了杜绝皇帝出行对百姓造成影响,赵祯刚继位,大臣就联名上书,把公款旅游这个口子堵死了。
赵祯那时候小啊,又是刘太后一手遮天,所以,小皇帝只能认载。
不过,没关系,还有‘郊游’。。。
赵家保持着秋猎的传统,每年冬月,赵祯还能借着秋猎的机会,出去放放风,呼吸一下自由的空气。
呵呵,一年放一次风,搁现在,蹲监狱也没这么苦逼。
可是,就这么一点自由,也没了。。。
庆历五年秋,赵祯秋猎乃归,就有朝臣上表,说他出去打猎踩了杨村百姓的庄家,此非仁君明主所为。
赵祯看过,急忙下诏,免了杨村百姓一年的田税,只差没上门道歉了。
就这样大臣们还不干,继续上表,让赵祯废黜秋猎,意思是——您还是老老实实在皇城里呆着吧!
赵祯说不过他们,只得准奏。
于是。。。。大宋皇帝一年一次的放风机会也没了。到现在,赵祯已经两年多没出过宫了。
事实上,庆历五年那次秋猎,是赵祯最后一次出皇城。这位华夏历史上最仁慈的帝王,从那一年开始彻底被士大夫禁足了,终其一生也没再越过皇城那道高墙。
每年上元节,站在宫墙上看着‘风华满京伦’,自己却要‘静月守宫寒”。。。。。唉,说是与民同乐,其实就是看着别人乐呵。。
这回赵祯说想去回山溜达溜达,别说潘丰,就连曹佾也觉得这事难办。
那群士大夫肯放行才怪!
但是,赵祯一副你看着办吧的姿态。摆明了,你不给我办事儿,你的事儿,我也不办!
潘丰没办法,只能一咬牙:
“观澜书院乃文教盛世,陛下理应到场观礼。”算是答应了下来。
只是,答应归答应,这事怎么办呢?一出皇城,潘丰就追上曹佾。
“贤弟助我。。。”
曹佾揶揄道:“老哥心机之深,弟可是拍马莫及,哪里用我相助?”
潘丰窘着脸舔笑道:“都这个时候了,景休就别和我这腌臜之人一般计较了!”
曹佾直翻白眼,潘国为也是拼了,为了祖业是彻底不要脸了。。。。。。缓声道:“这事你求我也没用啊,我能牵这个头儿吗?”
潘丰一苦,难办就难在这儿。。。。。
赵祯想出宫,自己不能说,朝中的文官都惯出毛病了,只要是官家想干的事,一般没有能干成的。有的人已经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就是不能让你顺心。
赵祯不能说,他和曹佾更不能说。他们都出身将门,只要一提,这事情就大条了!
你们什么居心?蓄意怂恿皇帝出城,要造反?
“那该如何是好?”潘丰苦声道:“要不。。。。。你去求求范公?让范公主动上一本,请陛下主持观礼?”
曹佾横了他一眼,“范公地位尴尬,新政余波未平,这个时候,他能出来说话吗?”
“。。。。。。”
“不过。。。。。”
曹佾一阵沉吟,让潘丰眼睛一亮。
“贤弟,有何良策?!”
曹佾似笑非笑地道:“不过,听说国为兄家里藏了一件稀世宝物?”
潘丰心中咯噔一声,心说,原来这是要收好处。。
“兄家里确有几件还算入眼的东西,景休看上哪一件了?”
“那块‘文圣石’可是真的?”
“这个不行!”潘丰嗷捞一声就跳了起来,心说,曹景休你也太狠了,一张嘴就要老子大放血。
他家里确实有一块文圣石,是他准备当传家之物传下去的东西,真舍不得送人。
。。。。。。。
话说庆历元年,应天府厢军修汴水堤防,军士们从河里挖出一块七尺粗细,一丈来高的立石,此石秀丽非常,温润如墨,是一块天然的景观石。
事实上,这是一块砚石,而且是一等一等的好砚石,从上面挖下一块制成砚台,研出来的墨发墨不滞,墨汁细滑,比上等端溪名砚更好上几分。
这么大一块砚石,世间罕见,实属重宝,又因出自孔圣之乡,自然更巨其名,因而得名——文圣石。百姓们传说,这是孔圣人赐下的文宝,昭示大宋文胜古今,是祥瑞。
但是,这石头出来没多久就消失了,京中只有少数几个军界之人知道有这么块石头,隐约猜测,是被当时主管奕天军务的潘兴送给他哥潘丰藏起来了。
。。。。
“景休,换一个!除了那石头,要什么,为兄给什么。”
“那我没办法了。。”曹佾一甩大袖调头就走,一块破石头都舍不得,还办个屁?
“别,别,我给!”潘丰立马拉住曹佾。“我给还不行吗?”
“明天我就把石头拉你家里去!”
“谁要你的破石头!”曹佾没好气地道:“真接拉到回山!”
“回山。。。。”潘丰一怔,“送给范希文?”
“记着,偷偷地。。。。别让人看见。”
“。。。。。”
“能不能成事,就都看这块石头了。”
。。。。


第121章 又演了一出
近来京中有两件事极为轰动。
一是,马行街口处新开了一家华联仓储,网络天下奇货,刚一开业即成京中一绝,生意日渐火爆。
而一直传得沸沸扬扬的樊楼与唐子浩之争,竟意外地冷了下来。樊楼自那日扯了降价酒牌,就再也没摆出来,好像娇白和醉仙从来就没有过嫌隙。
可谓是雷声大雨点儿小。
另一件事,则是应天府有百姓从河中挖出一块极品砚石,秀丽异常,有京中商贾将此石购入,运往开封,赠于了观澜书院!
有好事百姓特意跑到回山一观,只见望河坡上确有一块丈余巨石耸立,形态极美。
此事惊动了官家。
有文圣石出世,乃是大宋多年文教感天,自然满朝皆庆。赵祯更是传旨范仲淹,希望他把孔圣赐石捐予朝廷,立于礼部贡院,以勉励仕子。
但是,范仲淹则上本道:陛下说晚了,文圣石一运到回山,就已经立于书院正门,而且已经刻了字,就算朝廷拿去了也用不了了。。。
此事赵祯极为惋惜,二月十八的早朝,一连几叹,可惜孔圣赐石,不得一见,亦不得供奉。
朝中大臣也皆言范希文目无君上,有孔圣赐天砚之石,竟敢私用!
可是没办法,人家已经刻了字,只得做罢。
正在赵祯惋惜之时,有唐介上本道:
“文圣石已入范希文之手,朝廷强夺恐受人非议,然秦汉两晋,隋唐至宋,尚未有圣人赐文兴祥瑞之事发生,唯宋一朝有此殊荣,实乃大宋之福也,官家理应以礼待之。”
“既然文圣之石不得入京,陛下可摆驾回山,以谢圣人福泽。”
赵祯闻言不动声色,环视大殿,“众位卿家,以为如何?”
陈执中眉头轻触。,隐隐有些觉得哪不太对,与同班而列的宋庠对视一眼,就见宋庠微不可察地摇了摇头。
吴育本来想表现一把,高声反对,可是内相和首相都没动,他也不想出个头,准备看看再说。却不想,站在他前面的参知政事文彦博双手抄在身前,老神哉哉地出班一礼。
吴育一拧眉头,心中暗骂:一时犹豫倒是让文宽夫抢在了头里。
文彦博出班立于大殿正中,一礼作罢,高声唱喝:“臣。。。。。附议!”
嘎。。。。。
吴育差点没咽着!
“附议?”
他没听错吧!?官家要出宫啊,而且是出京啊,见的还是范希文啊!你还敢附议?
赵祯暗暗点头,没说行,也没说不行。
“众卿可有异议?”
整个紫宸殿都透着一股子诡异,一时之间竟无人答话。
良久,才见一人出班,乃枢密副使庞籍。
庞籍算是第一个回朝的庆历党人,赵祯念其经略永兴军有功,去年夏天就将之招回京中,授枢密副使一职。
只不过,庞籍回京之后极为小心,鲜少在朝会之上发声,这次竟紧随文相之后,更透着几分诡异。
“臣附议!”
他也敢附议?吴育有点懵。。。。却听庞籍继续道:
“然臣有一请,还望陛下准奏。”
“庞卿请讲。”
“皇仪出行,非同小可,有诸多不便,还望陛下体恤民情,轻车简从,少费周章。”
赵祯深以为意,悠然道:“准奏!”
“宋卿以为如何?”
这回赵祯也不问有没有异议了,开始直接点名。
宋庠心中暗道:您都‘准奏’了,剧本都快演完了,还问我干嘛?
唐大炮提请赵祯罢驾回山,本身就不合情理,这算是打出一个信号,谏台已经统一了口径,事先肯定有人通了气的。
庞籍老实了半年多,这回也出来了,说明他也知道内情。唯一让人意外,又不意外的是文彦博。。。可能官家也没想到,他会出来推了一把手。但是,文彦博的老师孙复也快成观澜书院的人了,他自然乐见其成。
“臣。。。。并无异议。”
宋庠很清楚,现在反对也没用。,索性就卖官家一个人情,一切等下了朝再说。
“嗯。。。”赵祯微笑点头。“那政事堂就给观澜书院发一道旨,二月二十六,朕要亲临回山主持观澜书院开院仪典,顺道拜谢圣人赐石!”
得!
又变成主持观澜仪典,‘顺道’拜圣石了。。。。
整件事情,从始至终,赵祯没问过陈执中一句,连看都没看他一眼。陈执中未免有些失望。,下朝之时,落寞地坠在人后,却不想,一个小内侍拦住陈相公的去路。
“相公稍候,陛下有旨,请相公福宁宫觐见。”
陈执中一怔,有些迷惑地跟着小内侍拐向了深宫内苑。
到了福宁宫,内侍直接把陈执中带到了书房,此时赵祯已经换下朝服,一身略有些陈旧的便服坐在桌案之后。
“朕可以信任昭誉吗?”
见了礼,赵祯的第一句话就把陈执中问得一哆嗦。。。
“臣是陛下的臣子,陛下自可信之。”
“那昭誉信任朕吗?”
“陛下是大宋的陛下,臣不可不信!”
陈执中虽惊诧官家竟这样问话,但答得还算有板有眼。
赵祯点了点头,“既然如此,今日殿上所议之事,昭誉可否顺之?”
“。。。。”
陈执中彻底懵了!
官家去回山一定是另有所图,这是肯定的。但是,赵祯能说这么重的话就为了去一趟回山,那所图之事一定非同儿戏啊!
“臣。。。。不明白。”
思量良久,陈执中还是说出这么一句。
他是真怕。。。。
怕赵祯革新之心不死,和范希文又鼓捣出什么乱朝之事。。
赵祯深深看了他一眼,沉吟片刻,给李秉臣使了个眼色。李大官会意,出了书房,把一众内侍都赶到了福宁殿外。
“昭誉,有何不明白?”
“臣可以不闻不问,但臣要知道理由!若是有误朝纲之事,臣就算拼死,也要反对!”
赵祯道:“此次回山之行,一为范卿正名;二为潘国为解围。”
“那三呢?”陈执中直视赵祯,这两点理由还不够分量,对不上赵祯刚刚的问话。
唉。。。。。赵祯悠然一叹。
“终还是不能瞒着陈昭誉。。。。。”
陈执中走后,李秉臣不禁忧心道:“陛下还需慎重。”
“无妨!”赵祯一摆手,眉心紧锁。
“陈昭誉是孤臣,朕放心。。。。。”
二人在福宁殿中说了什么,没人知道。但,赵祯要去回山一事却出奇的顺利,政事堂的相公们竟无一人反对。
圣旨当天下午就传到了回山,着令范希文及回山治下百姓二月二十六迎接皇仪!
。。。。。。
唐奕盯着那块文圣石,一边看着工匠在石上雕琢刻字,一面心潮澎湃地想像着大宋官家的样子。
终于要见到这位千古仁帝了!


第122章 观澜书院(一)
感谢“朝阳下、火山、LUO沐、紫夜灬未央”的打赏,谢谢支持!
………………………………………………………………………
自从唐奕大骂潘丰,爽是爽了,不过一个‘疯狗’的恶名也是跑不了了,开封城里都传出花来了。
一说,唐子浩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潘丰有情有义以礼相待,唐子浩却破口大骂,如街边恶妇,根本就不像一个读书人。
一说,唐子浩唯利势图,不配做范公弟子,在邓州之时就劣迹斑斑,当街重伤本地仕族。
大宋像一个婀娜美妇,连带宋人也是极为优雅,百姓喜文风,尚雅事。像这种与之相悖的当街暴粗之事,自然被宋民所不喜。在他们看来,唐子浩这是有辱斯文,根本就不配做范公门生。
于是。。。
除了‘狂生半阙郎’。。。
唐奕又多了一个浑号——唐疯子。
“唐半郎。”
“唐疯子。”
“大郎喜欢哪个?”庞玉一脸的贱笑,旁边的唐正平、丁源、范纯礼也是一脸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