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调教大宋- 第5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呵呵。”唐奕干笑两声。“你还别不信,这个位置,很重要!!”
掰着手指头给王韶算了起来。
“首先,抛去军中之务不谈。”
“这是朝堂,是士大夫,甚至官家,与兵将之间连接的纽带。”
“大宋军内的情况你是知道的,朝廷管将,却不管兵,导致兵为家卒,将为家将。”
“你的职责是把朝廷、士大夫,还有官家的指示、思想及时的传递给最底层的士兵,让朝廷更好的掌控军队。”
“其次,随着大宋军制整改的开始,军内职责会越来越细化、越来越繁复,单靠将领主管,必然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一军之中,将帅主外,你来主内。”
“说白了,杨怀玉当爹,你来当娘。各司其职,方能让阎王营发挥更高的战力。
。。。。。。
得,唐奕这么一说,王韶更闹心,我成当娘的了。
苦着脸道:“还有吗?”
“有!!”
唐奕继续,“再者,因你职务之便,军中将校兵卒心中想什么,想干什么,有何思虑,皆可尽知,更方便你提振士气,动员三军。”
“要知道,士气高低,可是战之首重啊!”
说着话,唐奕咧嘴一笑,“在这一点上,杨怀玉怎么可能有你会忽悠?”
“子纯站在将台上讲几句,那底下的兵还不都嗷嗷叫?”
“哼。。。。”
王韶面有缓和,却还是哼了一声,斜眼瞪着唐奕,“我看你去更合适,你比老子会忽悠!”
“可是也不对啊?”
王韶一脸的纠结,“自古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兵也好,将也罢,心中只皇权大于天,还有必要再添一个‘唠叨婆子’,天天在耳边絮叨这点事儿吗?”
不想,唐奕一摊手,看傻子一样看着王韶。
“这种事。。。。嫌多吗?”
好吧,王韶败下阵来。
从古至今,对于权力的掌控之事,还真没有人嫌多。
何况,大宋的情况还有点特殊,将阀比皇权对兵的掌控更大。
。。。。。。
——————————
见王韶低头沉思,唐奕就知道,这小子让他忽悠住了,基本算成了。
本来嘛,王韶开的头儿就不对。
他要是和唐奕攀交情,打苦情牌,再把这些年的政绩和前途摆出来,唐奕还真不好意思让他去军队,毕竟他的本意也不想让王韶去。
要知道,王子纯在原本历史之中也一代儒将,那是在大宋已经烂透了的情况下,还能带兵扩土千里的大牛人。让他给杨怀玉打下手儿,是有点屈才了。
可是,这货估计也是死要面子,不想在唐奕这里邀功要人情,非扯什么必要性,那就。。。。
。。。。。。
说实话,唐奕也诟病监军,但是,他不反对监军制度。而且,和后世一对比就发现,不是大宋的监军制度有问题,是监军的职能有问题。
说白了,大宋的监军摆不正自己的位置。
后世华夏,要求党指挥枪,所以军队有指导员、政委之职。
不是一党执政的国家,不要求党指挥枪的,其实也有政委之职。只不过换了个名字而已。
比如米国,人家叫“心理医生”,说白了,都是做思想政工工作的职能。
任何时代,任何政体,都不会嫌对军队的掌控力够了。所以,政工之务不论放在哪朝哪代,它绝对不多余。
别说大宋,你就是倒退回春秋战国去,这个王那个公,让他在军队里多一个提振士气,时刻和王权保持一致的角色,他也是乐颠颠的求之不得。
。。。。。。
开办武学院让赵曙出任院长,这是在将领层面改变军中思维,把家将变成皇权之将。
而在军中配职政委,则是在兵的层面颠覆思想。
这是唐奕军改从农垦裁军,到整合现有的一个过程,不可谓不重要。
“为什么是阎王营?”
王韶终于发问,在他看来,阎王营是最不需要监军的了吧?
“只有阎王营接受文人随军,别人才会接受。”
“那为什么是我?”王韶抛出最后的疑虑。
“第一,这个人即使不是你,也一定是一个通晓兵法的文官。”
“不但通晓兵法,而且必须是观澜出去的人我才能放心。”
“第二,不但要我放心,也要士大夫们认可。否则起不到轰动效应,后期推广会很难。”
“第三,还要要杨怀玉放心,认可的人才行。只有这样,这个人到军中的阻力才会最小,更容易成功。”
“第四。。。。”
“行了行了行了!!”还特么第四?只三条王韶就听不下去了。
这是专门为他编出来的吧?
照这个三条掰着手指数,得是观澜出去的,政绩好、名声在外的,还得懂兵法,还得和阎王营熟悉。。。。。。
那特么除了他王韶,没别人了!!!
“最后一个问题。”
“问!”
“这很重要吗?”
“重要!”
“对子浩重要,还是于国重要?”
“于国!”
“那我接了!”王韶站起身行。
“旨意一下,我就北上辽河,到阎王报道!!”
唐奕也站了起来,“三年!只要三年!只要新改一成,定不负子纯今日奉献!”
王韶洒脱一笑,打趣道:“有子浩这句话,韶就放心了!”
叹了口气,看向远处,“还真有点怕给人家当一辈子奶娘啊。。。。。。”
调过头来,看着唐奕,“到时候,即使不回京,你也得让我带兵!”
“行!”唐奕重重点头。
“一言为定!”
。。。。。。


第930章 难啊
子弟兵的口号,唐奕已经喊出去了,大宋上下对“军汉”“丘八”的印象有所改观。
可是,这种改观也仅仅只限于阎王营,这是一支用胜利铸就灵魂,用生命谱写辉煌的部队,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应该尊重、爱戴。
但是,话说回来,大宋百万之军又有几个阎王营呢?又有几支军队有阎王营的机遇和挑战呢?
客观的说,阎王营是特例,能改变一军在大宋的地位,却无法实现百万之军形象的扭转。
所以,热血只是引子,是契机。要真正把“子弟兵”,把大宋铁军的概念彻底贯彻下去,还是要靠方法,靠制度。
而王韶,就是这制度的第一人!
让王韶来做这个试点,不单单是在武人和文人之间架设一道桥梁,也不单单是向普通士兵传递忠君、爱国的思想。
唐奕更想通过他,把百姓们对军人的认识,把军人对百姓的情感相互传递。而不是用血的代价,不是用全灭保全百姓的惨痛事实来联通彼此。
如果王韶成功了,真的营造出“军民鱼水似一家”的大氛围,真的做到了军与民同呼吸,文与武共命运。。。。。。
那么,王韶的功绩不亚于任何一项改革方针。
。。。。。。
————————
当然了,在这个文武偏见严重,军民关系恶劣的年代,没有人有唐奕的远见,更没有人有能力改变现状。
所以,王韶这颗红得发紫的政治新星被唐奕扔到了辽河口,去和军汉混在一起的消息一经传出,立时引起轩然大波。
没有人能理解唐奕这么做的用心,一个个也不知道哪来的古道热肠,吹胡子瞪眼的都来找唐奕理论。
好像埋没了王韶,就根割了他们肉似的,连范仲淹和贾昌朝都觉得,唐奕这次有点过分了。
“子浩!!”
老贾是最看好王韶的那撮人中的一员,他还亲自找过王韶,想把他要到东府来。
现在不来东府也就算了,特么直接发辽口河去了,贾相爷怎么可能乐意?
“你不瞎搞,派王子纯当什么阎王军宣政使,老夫是没意见的。”
“可是。。。。”贾相爷面容扭曲。“可是你得给他放权吧?”
“捆手束脚,什么都听杨怀玉的,那你还派他去做甚?”
贾相爷说的,是现在朝官们的普遍想法。
在军中设宣政使的新职,在文官看来这算是好事儿,等于是把监军制度常态化。
但是,宣政使却比监军的权力小了太多,里外一算,那不就是明升暗降,变着法的削弱吗?
对此,有的人说唐奕这是在给将门谋福利,有的则是暗地里质疑唐奕的能力。
少年得志,略有疏才,这不就是没事找事儿,瞎弄一通嘛!
连范仲淹都觉得唐奕这是一计昏招,特地找唐奕谈过。
唐奕解释了半天,范老爷才算消停了。
而现在换成了老贾,唐奕又得解释一遍,也是特么日了狗了。
今天解决了老贾,明天说不定文彦博又来了,后天唐介也闲不着,大后天还有丁度。。。。。。
算了,一锅烩掉得了。
吩咐人把东西两府的相公,还有台谏的言官,都叫了过来,包括正准备和赵宗麒偷偷溜出宫的赵曙。
唐奕要给他们“上一课”。
。。。。。。
等人都到齐了,唐奕也不磨叽直入主题,却是没头没脑的一句。
“炎黄治世、黄灭蚩尤,天下为何法而治?”
“。。。。。。”
“。。。。。。”
“。。。。。。”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唐奕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这小子的脑子实在太跳,大伙儿真跟不上。
贾相爷眉毛一立,“子浩,今日是说王韶的问题,你别东扯西扯。”
“你们先回答我!”唐奕不容有疑,一脸的不耐烦。
贾相爷一阵气闷,可是皇帝和众臣都在,他这个打着“唐奕的人”标签的存在,又不能太落了唐奕的面子。
只得答道:“部落各治,母氏为尊!”
“好!!”唐奕叫好。
十岁孩子都能答上的问题,贾相爷回答得很有水平。
“部落各治,盖国生存境遇,以渔猎为主。且蛮荒世纪巨兽横行,这才逼得人们要抱团!!”
“而有史可考,那时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人们的寿命远逊于今,致使繁育后代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母系氏族才能成为必然。”
“那咱们再往后数,至夏周之时,谓何治也?”
老贾还是不耐烦,但唐奕一看就是收不住了,只得做答。
“分封天下,王候列国!”
“对!!”唐奕又给贾相爷一个大大的表扬。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兴起取代渔猎,人们活的更安全,更长久,繁育已经不在是重中这重!!”
“所以母系氏族被更为强壮、能养活更多人的男性所取代。”
“而至夏初,部落各治的政体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土地,对扩张,对权力的需求,随着不断的吞并、蚕食,自然而然,国朝的概念渐渐形成。”
唐奕在众人面前来回踱步,“天子分封天下,把人分为:王候、公、大夫、卿、士、民。三六九等,阶级而治。”
“一直到先秦之前,民就是民,士就是士。民者,生也,只管种地纺织,畜牧纳粮。拿刀的是士,掌权的是大夫卿。主宰天下的,则是王侯。等级森严,莫敢逾越。”
抬眼看向众人,“对吧?”
大伙儿一阵嫌弃,特么还用你给我们上课?
捏着鼻子答道:“对!!”
“嘿。”唐奕奸笑。“对就行。”
“那两汉呢?”
这回唐奕干脆也不问是何治法了,直接自问自答。
“暴秦为何而亡?”
“就是这等级林森严惹的祸!!”
“陈吴二人就是苦于严苛利法,苦于没有上升通道,才喊出的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而两汉之间,认识到了这一点,给了那些有识之士上升的通道。”
“虽王侯公卿依旧森严,却一直在尝试着放开空间,缓解各阶层的矛盾。”
“从举孝廉到九品中正,两汉一直到灭朝都在努力。”
唐奕看着众人,表情严肃起来。
“诸位都是饱读史书的名儒,后面不用奕来说,你们也当知晓了吧?”
“两晋南北朝,继续沿袭尝试,却成就了世家门阀,加上异族踏马中原的惨痛过往,使得军制之法也成了尝试的一部分!”
“所以,隋时开放科举,给平民,也就是诸位这样的有识之士以升迁之机。”
“盛唐一朝,从都护府到府兵制,再到藩镇乱国。。。。。。”
“这都是尝试!!”
“而经唐末之乱,太祖痛定思痛,立下了募兵之法,番戍(换防)之策。”
“以文治武,君臣共治!!”
“。。。。。”
众人一阵愕然,唐奕这番话,直到现在才听出一些新颖与不同,并非粗浅之言。
但是,一时之间,大伙儿还是弄不明白,唐奕到底要说什么。
却是赵曙乖巧地听的出神,忍不住发问:“姐。。。。”
“哦。。。”自知场合不对,暗吐一下舌头。
“唐爱卿,到底要说什么?”
唐奕答道:“奕想说。。。‘尝试’二字!”
“华夏四千年过往,我们一直在尝试,一直在试图找到一个最适合当下,最有效率的方法治理这片土地!”
“可是,你们也看到了,时代在变,天下也在变!!”
“而方法,更是不停的在变。”
“一朝之政,今日是好,不一定什么时候它就成了祸根所在,墨守成规绝非善为。”
“况且,太祖立朝本就是大胆尝试,纵雄韬伟略无出其右,但一人之力终有不歹。”
“百年沧桑,问题已经尽露无余,为何不能破而立新呢?”
“。。。。。”
众人低着头,不说话了。
唐奕的话句句肺腑,也句句凿心。
监军制度确实问题很大,文人不懂军事却要指手划脚,谁都知道这就是个。。。。
是个笑话!!
但是,道理是这个道理,实情又是另一码事儿。
压着武人这是传统,也是惯性,不然怎样?像唐奕似的,把监军置于武人之下?
特么文官们既丢不起这个人,又不放心啊!
。。。。。。
唐奕看着众人,心思通明,知道大伙儿想的是什么,尽量让自己的语气缓和下来。
“其实诸公并不用担心,这个宣政使与将领平级,并不算在其之下。”
贾相爷闻言,缓缓摇头,“不问兵事,不查战务,那又谈什么平级。”
看向唐奕,“这就是置于,武人之下!”
唐奕这解释说不通。
只闻唐奕道:“两码事!”
“拿杨怀玉和王韶为例,各主一方,并无上下之分。”
贾相爷反驳,“兵者以战为先,不主战,何来不分上下?”
“呵。。。”唐奕笑了。“相爷到底是要掌控军队,还是要战场上有话语权呢?”
“呃。。。。”
老贾噎在那里,一时之间无言以对。
唐奕趁势道:“朝廷的目的无外乎要一个放心,一个掌控。”
“可是,这个掌控可不是什么指手划脚,乱管一通!”
“只要保证不反不乱,不生二心,那放权军事又有何损失?”
“军队还是大宋的军队,不是某一将的军队,这就足够了!!”
“。。。。。”
“。。。。。”
众人无语,低头琢磨。。。。。
好像也对!
贾相爷这个纠结,老脸扭曲,“可是,为什么是王子纯呢?你找别人不行?”
只见唐奕一摊手,“那相爷说谁去吧?”
“这个人得是你们都放心,都认可的人吧?”
“这个人还得是有能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