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调教大宋- 第4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百姓手里有了粮,第一件事干什么?
生孩子!
人口将会前所未有的大涨!
从长远来看,暴增的人口又会拉动商业和其它方面的成长!
。。。。。。
而且,做为掌管王朝的皇帝和相公们,他们比普通人知道的更多,看的更深远,那就是:大宋的土地还远远没有开发完全。
唐奕当年在观澜给儒生和相公们上财税课的时候,曾经给大伙算过一笔账,大宋现在的土地耕种率还远远没达到饱和。
别说饱和了,连“物尽其用”都没达到!
按唐奕的说法,大宋的土地耕种率还没到五分之一,有十之有八的土地不是荒芜闲置,就是还没被开发出来。
什么概念?
就是只要大宋想搞,再加上新粮种高产高收的诱惑,大宋的农税就大有可为,甚至可以大为特为!!
。。。。。。
直到此刻,赵祯、文彦博才真正明白,唐奕为什么耗资千万打造那支远洋舰队;
才明白,祁雪锋、宋楷、王则海,这些冒着生死之险出海的年青一代对大宋意味着什么;
才明白,唐奕为什么远击数万里也要把宋楷救回来,也要为祁雪峰报仇。。。。。。
只玉米一项,这些人、这个舰队就功在万代,就值得大宋劳师远征!!!
。。。。。。
——————————
这一次,大宋没有忘本,士大夫们也没有吝啬赞美。
。。。。
先是涯州丰收奏报一到开封,赵祯在命令迅速全宋推广的同时,第一件事就是给海州,给唐奕为远洋舰队立的碑上面御笔亲提——
“丰功伟绩,千秋耀世!”
然后。。。。。。
宋楷封祁国公,光禄大夫,世袭三代;
王则海封庆海侯,左散侍都尉,赏金百两,绢五百;
祁雪峰追赐沛国公,礼部尚书,谥号忠远。
数万远洋勇士依军阶连升三级,赐有金银。
另,于开封相国寺内设“宝华殿”,内有专伺放置异域异物的陈列室,还有为那些因寻找粮种造福大宋而死去的英灵设置的祭拜堂。
。。。。。。
赵祯和士大夫们这一次可谓是从里子到面子都做的十分到位,终还是没有抱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心态埋没那些真正的功臣。
就连那些看不上唐奕,看不上远洋舰队的北方士族集团这一次也没跳出来搞事情。他们也是对赵祯的这道旨意没有半点异议,几乎全体赞同。
实在是从美洲带回来粮种这个功劳太大了,不容忽视,也无法埋没!
。。。。。。
不过,唐奕不这么看。
宋内对于远洋舰队的礼遇看他看来,除了理所当然,还有一丝丝欣慰。
文人集团虽然给他搞了不少的事儿,虽然可以说是大宋的毒瘤,但是,这个时代的文人至少还没失去尊严和节操。
“不错。。。。。。”
“还有救。”
。。。。。。


第882章 圣旨啊,全都是坎
人们常说“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可是这个“共治天下”,在后世多数人眼里也不过是一句口号罢了,最多显示一下宋代文人的地位有多高,是怎么样一个“共治”,几乎所有人都没有什么概念。
以至于在大家的观念之中,还是保留着皇帝金口一开,莫敢不从的印象。
大喝一声:“拟旨!”,然后口授几句圣意,随便叫个太监落于笔端,就成了至高无上的法律?
扯蛋!
特么除了满清,没有哪个朝代的皇帝是天威无所不决、无所不尊的独裁者,更何况是“共治天下”的宋朝呢?
还是以圣旨为例,可以深挖一挖里面的门道,且单此一件就把共治体现的淋漓尽致。
一道天子诏书从草拟到生效,通常需要经过非常严密的程序。
。。。。。。
所谓圣旨,君王圣口之令也。
可虽然是以皇帝的名义颁布,虽然授意拟旨是皇帝的特权,但是,这旨意能不能施行,可不是皇帝说了算的。前面提到过一次,大宋的宰相有权把圣旨驳回。
其实,哪只宰相驳回这一道关卡,除了这一环,士大夫要是不想施行圣令,是有很多个地方可以卡死皇帝的。
比如说,拟旨的人。
这个前面也说过,除了中旨或者叫内旨,也就是皇帝的家事不用走政事堂。
另外的国策施布、政令通行都是有专人起草的,别说是太监,就是首相、皇帝亲笔,那都是违法的,这有专属官职——知制诰。
本来这个职位是东府相公轮职担任,可是,由于赵祯朝这十几年来东西府相公稳如太山,上去就不下来,官属职权也相对稳定,所以这个知制诰的职官一直在给事中归班手里握着,之前是吴育,现在是范镇。
一道旨意,不管是皇帝授意,还是相公们把政令建策以奏折的形式呈到皇帝面前,需经庭议通过之后,皇帝才能命令拟旨官起草圣旨。
当然了,不光庭议这一关,还要相公、朝臣们把关,拟旨这里也是一道坎儿。。。。。。
拟旨官员不是复印机,他要是不高兴,不印还算轻的,甚至有权以草旨不合法度为由“封还词头”。
不管这旨意是宰相的意思,还是皇帝的意思,只要老子不高兴,谁都特么不好使,这是大宋律法明确赋予知制诰的权力!!
所以,当初范镇在唐奕赐婚拟旨的时候摆了文彦博一道,文扒皮一点脾气都没有。
赵祯更没脾气,他不但没脾气,而且还得讨好范镇,否则这货哪天把他的旨意也封还回来,那就难受了。
当然,范镇是“自己人”,不会没事儿就为难赵祯。
而且,这个位子上一定要是“听话的自己人”,最好是老好人吴育那样。
吴春卿能在给事中归班的位子上一蹲就是十年,凭的就是一个听话,赵祯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
可是,问题来了,要是不听话怎么办?
生办!!
非常难受。
比如,熙宁变法时期,也就是王安石差点把大宋折腾散架子那一次,知制诰就不太听话。
王安石想把变法的坚定拥护者李定破格提拔为监察御史,皇帝自然同意,毕竟大家是“一个团队的”。
可是,知制诰宋敏不干了,李定这家货人品有问题,名声也很臭,这种人怎么能做监察百僚,督导政令的言官呢?
于是,宋敏干脆利落地把李定的任命诏书封还词头,直接把宰相和皇帝一起怼了。
而且,为了表示愤慨,宋敏还干脆辞职不干了。
呵呵,拗相公怕你这个?正巴不得把宋敏换下去,好让李定上来呢。
结果,拗相公又失策了,新上来的苏颂、李大临也有脾气,以“爱惜朝廷之法制”为由,又把李定的任命封还回去。
没办法了,拗相公只有“放大招”一途,把宋颂和李大临全部罢免,找了个“听话”的放在了知制诰位置上,李定的任命才算通过。
。。。。。。
————————
好吧,圣旨走到这儿,终于可以往下走了。
过了知制诰这一关,下一步就是,起草好的圣旨便可进呈官家,御画、录黄,行下。
其实就是皇帝签字画押,抄送下发。这里是官家的职责,当然没问题。
可是,别以为这就完事儿了,这是下发,而非颁发。
下发到哪儿?
当然还有下一道坎儿,那就是发中书舍人手里。
但是,中书舍人在拗相公开始折腾之前是“奉职官”,也就是虚职,不管事儿。
所以,一般下发到昭文馆(翰林院)手里,要昭文馆大学士“宣行”方可生效。
“授所宣奉诏旨而行之!”
只要“内相”认为诏书不当,他是有权拒绝,“署敕行下”。
就是拒绝在录黄上签名,驳回诏书。
这就是为什么大宋的内相一般都由首相兼任的原因,其权力的主要体现就在这里。
。。。。。。
那要是这道坎也过了呢?内相签字,书行通过,则是诏书又会进入下一道程序,发至门下省给事中。
也就是又回到了草拟旨意的给事中归班手里,如果他要是觉得不妥,可以再一次驳回。
当然,这种情况基本不会发生,毕竟是他拟的旨,一般不会驳回。
这也就是为什么赵祯让给事中归班兼任知制诰的原因,大宋官冗制繁,让宰相兼内相,让给事中归班兼知制诰,是尽量在简化程序。
。。。。。。
如果给事中审核通过,即“书读”通过,还需要门下省长官(还是给事中归班)签名。
然后。。。。
然后还没完!
在以上所有的流程之中,必须有首相,辄就是同平章事的签名。
如果负责“宣行”的内相不是同平章事,如果掌管“书行”的是参知政事,那么这道绕了好几圈的圣旨,也必须到首相手里过一遍,他签了名,圣旨才算正式生效。
。。。。。。
回头再看看,一道以皇帝名义颁发的圣旨,从庭议到草拟,再到御画、录黄、下行、宣行、书行、读行、宰相签画。。。。。。
如果不是政事堂一官多职,把各职能分摊开,那旨意就要途经百官——皇帝——知制诰——皇帝——内相——参知政事——给事中归班——同平章事,把东府所有的相公转一个遍才算生效。
从这个流程来看,皇帝的分量占了多少?士大夫的分量又占了多少!?
每一步,每一个士大夫要是稍不高兴,那这旨也就颁不成了。。。。。
何为共治,其意自明。
。。。。。。
那么,皇帝的这个旨意颁布实施就板上钉钉了吗?
没有,还有一道坎儿把皇权卡的死死的——台谏!
大宋的台谏可不光是放炮的,在法律上,台谏有论列政令得失、审查诏书,乃至追改诏书的法定权力。
但凡“诏令不允、官曹涉私、措置失宜,刑赏逾制,诛求无节,冤滥未伸,并仰谏官奏论,宪臣弹举”!
还记得那个石安石费了九年二虎之力,灭了三个知制诰才扶上去的李定吧?
给他升职的诏书确实顺利颁布了,李定也如愿当上了监察御史,可是,别的御史不干啊,一帮人以李定拒绝为母亲丁忧为由,集中炮火一通滥炸,生生把拗相公和神宗立起来的改革新人给灭了。
。。。。。。
——————————
大宋政体的根本在于制衡!
然而,士大夫对皇权的制衡把文官宠坏了,形成了文人骄纵自私的官场文化。
虽然文官与文官之间也在制衡,可是,文官之间有共同利益、有连带的保护意识,这也是“共治”造成的,是“制衡”无法解决的。
在唐奕看来,这也是一种失控。
如果一国家完全由某一方面的偏激思想所掌控,那么必然会畸形。不论古今,还是大宋原本的结局,都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唐奕欣慰的是,在这种失控的局面之下,那些文官可以做到起码的感恩,起码的君子德行。
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可是,唐奕不知道,还特么有更不容易的事儿是他想破脑袋也想不到的。
。。。。。。
观澜民学,在他没有授意,或者说根本没抱任何希望的情况下,在离开他后,不但能在当下的大宋生存,而且民学。。。。
居然。。。。
在一年之内,又开了一百多家分院!
。。。。。。
————————
这特么太诡异了,要知道,民学的理念是和儒家学院背道而驰的。
观澜书院也好,太学也罢,那是干什么用的?那特么就是“党校!”是专门培养官员的地方。
学问,那也都是专门为当官准备的。
一个不以考取功名为目的的学习机构,这些年没让朝庭的唾沫腥子淹死,没让那帮腐儒给铲平了,那是得益于唐奕这个后台够硬。
为什么去涯州的时候把观澜民学所有人都带到涯州去了?
他要是不带走,分分种就被拆光抢光,这一点连范仲淹也拦不住。
观澜是大宋的文教圣地,只要是做学问的,就不允许什么乱七八遭的炼丹邪术、术数小途之类的旁枝末节出现在这里,他们更不允许以为官为目的的“学问”里掺杂这些歪门邪道。
可是,唐奕跑欧洲来了,结果。。。。。。
民学却神奇的一下子火了!!
不但没因为唐奕离开而失去庇佑,反而成了时下最热。
朝廷下旨颁行全宋,令各州选落榜举子施教,官府亲自督办民学。
一年!弄起来一百多家民学院,专教与科举无关的农事、数术。
唐奕看到大宋传回来的消息都傻了,呆愣愣的抓着邸报一动不动。
“开窍了?”
还是。。。。。。还是那帮腐儒组了个考察团群穿去后世看了一圈?
边上的宋楷也端着一封信,是他老子宋庠催他赶紧回去的家书。
“开窍了?”看着信冷笑一声。“我看是被逼的!”
把信递给唐奕,“你自己看吧。”
宋状元在信里也提到了民学的事儿,而且是一些邸报上没法写的东西。
唐奕接过来一看,“噗!!!”更特么惊讶。
“魏国公那老货还真干了点正事儿啊。。。。。。”
。。。。


第883章 魏国公的自我反省
小说里的段落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水不水,也不是只看当下有没有用,对过去有没有用,它也可能对以后很有用。
在欧洲磨叽了这么久,疯子终于要干正事儿了,要开始从大宋内部解决问题了。
那你们总得让苍山说明白,大宋内部到底是什么问题,文官集团到底是怎么制约皇权的吧?
讲道理嘛。。。。。
看书是这样的,有些高端书友不用我写就懂了,可是多数人对宋代的共治其实是没什么概念的。
(不知不觉,我又水了好几十字!)
(你们拿我有招!?)
——————————————
俗话说的好,最了解你的人,永远是你的敌人!
如果这是一句真理,顺着它来说的话,那最了解唐奕,或者说把唐奕研究的最透彻的人,应该就是魏国公和韩瘸子这些人了。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文扒皮、赵祯等人,这十几年间,一次又一次在唐奕的惊艳表现之下受益,而魏国公则是一次又一次在唐奕的疯狗乱咬之下受伤。。。。。。就算魏国公是傻子,也得琢磨琢磨凭什么吧?
这个疯子为什么就能凭着毫无章法,毫无逻辑可言的疯本事就能横扫一切呢?
不光是他魏国公,包括韩琦,以前的贾子明,没落的汝南王府,吴奎等一众属臣,还有大辽皇帝耶律洪基、“前”占婆王、“前”交趾王等等。
唐子浩就像得神明庇佑一般,无往不利,无所不能,一次,一次,又一次的把对手踩在脚下,魏国公又不是老糊涂,总要自问一句:
为什么?
于是乎,在得了火炮,却在哪儿也找不着雷火,只能守着一堆大铁疙瘩独享又一次挫败之后,魏国公开始思考唐奕,开始研究唐奕。
。。。。
————————
首先,唐疯子能在大宋横着走,凭的是圣心独宠。
是赵祯、范仲淹,包括文彦博等重臣,近乎无限度的纵容,否则,他就算能点石成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