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调教大宋- 第1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东南沿海的疍民、西北党项羌人、西南的苗壮侬人皆是如此。
这也是古代华夏四方边患不断的一个原因。汉人的包容是有前题条件的包容,是带有优越感的包容。
我们一直在同化异族,但同时,我们也一直打心眼儿里瞧不起异族。
边民异族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怎么可能和你是一条心?
侬族诸部的叛乱,就是在这样的民族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
侬族首领侬智高,与南边的交趾有杀父大仇。交趾国欺负侬族就跟下雨天打儿子一样,时不时就杀你的人,劫你的财。
侬智高活不下去了,多次上本朝廷要求依附,并且身段拉的极低。
不求大宋赏赐,只求管管我们,派个官员过来,开个権场互市,让我们侬人有个靠山,能活下去就行。
可是,就这样的要求,朝廷也不同意。
一来,是怕拉拢侬人破坏了与交趾之间的平衡;二来,是怕侬人得到休养,积蓄实力反宋。
朝廷的算盘打的叮当响,想法是极美的。意思就是,让侬族夹在大宋与交趾之间,给大宋当缓冲带。
连广源州大宋都没打算要,何况是几个夷民?
反正死的都不是汉儿,与我何干?
只不过,他们没想过,狗急了还跳墙呢,何况是活人!?
侬智高活不下去了,除了反,就没别的活路。
可是,反谁呢?
交趾他打不过,他爹侬全福就是被交趾给杀的,他自己也被交趾俘虏过。
那就只有攻宋一途。
且西南军政多年息战,不是空城,就是爷爷兵,防御和纸糊的一样,一捅就破。
是以,四月,侬智高率领五千侬人从郁江顺流东下,迅速攻破横山寨,守将张日新、高士安、吴香皆战死殉国。
五月,进围邕州城。
知州陈珙措手不及,急忙下令通判王乾祜防守来远门,权邕州都监李肃防守大安门,武吉守卫朝天门。
只是,宋将防御准备尚未完毕,且仅老弱之兵千人。准备不足而仓促应战。唯败一途。
但,邕州守军却也打出了大宋军人的血性,虽败,然无一人怯阵,尽数战死!
侬智高率兵攻破州城,俘虏了陈珙、张立、王乾祐、陈辅尧、孔宗旦等宋朝文武官吏,
其后,侬智高将这些官吏诛杀殆尽。
李肃、武吉、梅微之等数人,因与侬智高的军师黄师宓有过交情,幸免一死。
侬智高破邕州而后立国,国号大南,自称仁惠皇帝。改年号为启历,并大封文武百官。
皇祐四年五月,侬智高继续突进,迅速向康州推进,广南诸州皆是不敌。短短三个月,竟被其连克九州之地,举朝哗然!
目前,朝廷终于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赵祯急令余靖为宣徽使,统领广南(是广西南路)军政,剿灭侬智高叛乱。
事情走到这一步,你说怨谁吧?
怨侬智高?
不客观。以唐奕后世民族大一统观念来看,侬族虽是异族,但怎么说也是大宋子民,你不给人活路,不反你才怪!
那怨大宋?
也不对。大宋要考虑的问题更多,更复杂。
说到底,就是汉夷关系的大命题。若是早早地解决了这个大问题,侬族不可能反,甚至更根源的交趾也不会自立一国。
可是,这话唐奕不能说,只听几位师父一口一个“侬贼”,就知道他们对夷狄的态度。
名儒重臣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汉人这种汉夷之别的观念有多深固。
“大郎,怎么不说话?”
“啊?”唐奕回过神来。
“没啥说的,反了就打呗。如何治夷,那是打服之后的事情!”
这一点不用琢磨,既然反了,不管出发点是什么,都必须灭之!
范仲淹点头,现在要考虑的是如果平乱。
“余靖上任也有月余,却无寸进。估计官家是要等不急了,很可能从西北调兵南下。”
调用西军吗?唐奕眉头一凝,看向狄青。
果然,狄青眼睛发亮,“若要遣军南下,青自当请战!”
范仲淹点头,“此存亡之机,亦只有汉臣可解此危局了。”
话锋一转,范仲淹看向唐奕。
“且先不说侬贼之乱,正好,我们几位师父有件事要与你商量。”
唐奕愣愣道:“什么事儿?起学舍?直接去张晋文那支钱就是。”
杜衍被他说笑了,“你呀,现在都快成土财主了,除了钱,还是钱!”
唐奕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那别的事儿,您几位也用不着我吗?”
范仲淹也不绕弯子,“书院近来学风不正,想听听你的意见。”
学风不正。。。。?
原来,书院的规模越来越大,问题也就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背离创院之初的本心。
这也是范、杜等人一直担心的。
观澜治学的初衷,是想让天下寒门学子有书读,有一展才华报复的平台。
但是,观澜这几年名声大了,引来各路学子纷踵而来,却是越来越杂。
范仲淹也是人,有些是无法拒绝,有些则是太出彩,舍不得放手。
所以,除了真正的寒门学子,像宋楷、庞玉这样走后门的;像二苏、二章、二程这般学冠群生的,也都进到了观澜。
这样的后果就是,贫富混杂,攀比成性。
现在,书院之中奢靡成风,连朴素的寒门弟子也开始跟着攀比,这是范仲淹说什么也不想见到的。
而且,不同阶级的儒生拉帮结伙严重,相互看不上眼更是寻常。
范仲淹是想培养辅国之材,而不是还没出书院就开始贪图享乐、拉帮结派的浪荡子!
这要是养成了习惯,放到朝堂上那还得了!?
忧心此事已久,唐奕一向点子不少。今天范仲淹也是问问,他有什么意见。
唐奕一听老师说的,忍不住笑了。
“还真有个法子。”
“什么法子?”
唐奕贼溜溜地扫了几位师父一眼,“先说好了,法子有,但是有点失体统,听了可不能骂人!”
“少卖关子,直说!”
“那您老先管官家要个人。”
“谁?”
“邓州厢营曹满江。”


第300章 给观澜儒生加点料
对于上院这帮二世祖,唐奕早就看不顺眼了。
奶奶的,看不上这个,看不上那个,拉帮结派不说,还成天牛的不行。
关键是,程颢、程颐这两个货还公开传道,让唐奕更是十分的不爽。
你自己想当圣人就算了,还鼓动别人,还特么在观澜书院里鼓动,必须灭掉!
而且,范仲淹担心的那些什么攀比啊,扎堆啊的问题,也太好解决了。
贫富不一?奢靡成风?
好办!
统一标准,统一配给,吃一样的,用一样的,谁也别带书童、使女,谁也别搞特殊化,都拉到同一个水平线上,不就得了吗!
老子连内裤都让你们穿一个料子的,我看你还怎么比?
拉帮结派,相互挤兑?
更好办了,军事化管理,让他们抱成团儿,都来恨我一个啊!
好吧,其实这里面唐奕是有私心的,或者说,有他自己的考虑。
观澜的这批学子,就算唐奕不了解历史,用眼睛去看,也看得出,这都是大宋未来的希望之星。
不说别的,这里面能当上宰相的就不下十个,能开派立说的也是一片一片的,更有的可以挥军千里,封疆阔土,可以奠定古华夏千年的科学基础。
不论你穿越到哪个时代,不论你怎么使劲,都很难聚拢像这样的一群人才了。
这些学生,不但是大宋今后几十年的顶梁柱,更是唐奕实现他的终极目标的一大助力。
唐奕十分庆幸可以聚拢这样一群人,十分庆幸在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观之前,把他们改造成最好的样子。
那如何改造呢?
任由他们自行发展吗?
那肯定是不行的。
先不说二程的理学比原子弹的杀伤力还大,按原来的历史:
章惇会把苏轼往死里弄;张载会被王安王送回老家当教书匠;沈括混成了贪污犯;王韶打下的千里江山让司马光还了回去。
一场熙宁变法,让这些学子之中的绝大多数人站了队,成了党争的中坚力量。
说不好听点,一个个都成了只会吵骂、构陷的,没篮子的伪君子。
当然,如今有了唐奕,这一切可能都不会发生。但是,唐奕觉得还不够。
将来,他要干的事情,不是依附于原本的历史轨迹,而是要超脱历史,把华夏民族推上一个全新的高度!
文人、君子之臣,是玩不转的。
唐奕想趁着他们还年轻,趁着还处在“被灌输”的年纪,在他们的生命中添点料。
在不失本心的同时,添一点血性,加一点儿狼性。
所以,唐奕现在需要曹满江!
。。。。
唐奕把他的想法一说,欧阳修直接就炸了。
“成何体统?成何体统!?”
“这怎么能行!?大宋第一书院、文教圣地之中,怎么能把武人的粗鄙沾染进来!?”
杜衍和尹洙此时也沉默了。
他们知道唐奕的本心在哪儿,但是,这种法子,做为学儒尊礼了一辈子的他们,也有些无法接受。
只是范仲淹!
范希文盯着唐奕的眼睛,一字一顿道:
“大郎可知,若稍有不慎,书院百多号学子的前程和命运就都毁了。”
为人师者,这是他不得不去担负的责任!
唐奕闻言,冷然一笑,“与大宋的前程和命运相比,百多人的命运又算得了什么呢?”
!!!
“好!”范仲淹猛一拍桌子。
“你放手为之!老夫挡在你前面!”
。。。
有范仲淹这一句话,唐奕心里就有了底。
只不过,想招曹满江来回山,不是说说就行的。
毕竟观澜书院是民学,曹满江就算再不得志也是官身。让他放弃军籍,以武人之身到一个民学来,听着就不靠谱。。
所以,基于朋友之间的尊重,唐奕不能直接让赵祯退了曹满江的军籍。他礼貌性地给曹营头写了一封信,先征求一下他的意见。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正是这番犹豫,让他晚了一步。
。。。
九月,侬智高叛乱进一步扩大。
在围困广州五十七天久攻不下之后,侬军暂时退去,转攻贺州、昭州,连下两城。
广西钤辖王正伦以身殉国,王从政、徐守一等一批文武官员也相继战死。
短短四个月的时间,广西南路诸州战死的战死,出逃的出逃,竟无一人可阻侬人兵锋。
赵祯一面令许余靖引交趾军兵入境一同平乱,一面从庆兴军路调兵南下。
关键时刻,狄青终于站了出来,上表请战。
他说:“臣行伍出身,除了战场杀敌,没有什么可以报效国家。希望能带得数百个蕃落骑兵,再加上一些禁兵,去将叛贼的头砍下送回京城。”
赵祯自是高兴。
但却仍有不放心,便把王德用和庞籍两位精通战事的重臣叫到身边,让他们说一说,狄青南下平叛可行与否?
庞籍道:“值此危局,非汉臣不可!”
这是在肯定狄青的能力。
“但是。。。。”好吧,王德用和赵祯让他这个但是弄的直腻歪。
文人说话就是不痛快,总带着个恼人的“但是。。”
“但是,仍需派一文臣辅佐。”
赵祯闻言点头,“卿家所言极是。”
不废话吗?大宋军人出去,什么时候不都得跟个文官监视着。
但是,王德用却不干了。
妈了个巴子,都火燎腚毛了,还特么想防着俺们?
遂语出声,“若派监军,不如不用狄青!”
王德用的言下之意,信不过就不要用。
赵祯一窘,自觉有点过份了,都这个时候了,还监什么军?
“那就。。。。。不派。”
第二天早朝,赵祯便任命狄青为宣徽南院使,宣抚荆湖南北路,负责处理广南叛乱之事。
赵祯也算够意思,既然都不派监军了,那干脆彻底放权,把将荆湖两路、广南诸路的军政大权全交给了狄汉臣。
不过,朝臣们不干了。
本来,狄青以军功入西府参与论政之事,就是大宋开国以来绝无仅有的,现在赵祯又要把整个西南的军政两务交于狄汉臣一人手中。
这怎么能行!?让我们文官去给一个武将行下属之礼?
坚决不能干!
但是,赵祯心意已决,谁说也没用。
最后,只得在用兵上给狄青打了个折扣。
原来是让他带两万西军、一厢禁军南下,现在只给了三千西军,一营禁军护卫,余者各地厢勇丁补,以此来安抚朝臣。
王德用气的差点没归了天。
奶奶的!这真是又让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三千西军你特么折腾什么去?
厢勇丁补!?
各地的厢军连军械都配不全,除了搬石头,就是扛土包,基本上就没拿过刀。
让他们去干嘛!?
。。。。。。


第301章 锰钢板甲
赵祯这都不算是打个折扣了,简直就是把大头儿都切了,给狄青留了个尾巴。
两万西军,那是大宋战力最强的军队。可想而知,西军一到,侬贼必亡。
但现在缩到了三千,一厢禁军,也直接减到了一个营,这特么就是坑爹!
但是,你还不能说什么,不然朝臣们又该有话说了。
你狄汉臣不是牛吗?
当初上本,可是说夷兵百骑,禁军几百就能取侬智高项上人头的。
所以,狄青只得打掉牙往肚子里咽,硬着头皮领旨。
回去之过,把几个主要的武官叫到一处,商量这仗要怎么打。什么时候出兵。
这其中,有西军统帅杨文广,亦有其子杨怀玉。
没错,那一营禁军,就是杨怀玉的神威营。
一番讨论,狄青任命杨文广为先锋官,引三千西军先行驰援广南,自己在后队聚拢各州厢勇。随后杀到。
并嘱咐杨文广传令余靖、孙沔等人,在大队人马到来之前,不得妄动。
而一提到厢勇,杨怀玉不由插了一句嘴,“唐子浩曾在使辽时说过,邓州有一营厢兵,军纪严明,是为可用之兵!”
狄青一凝眉,随即道:“那就给京西南路军政官发涵,令邓州厢营开跋广南,不用与大队会合,且去待命!”
他现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管那一营兵是不是真的军纪严明,用了再说吧。
这时候,唐奕给曹满江去的信还在路上,而令其驰援广南的军令也已经发出了。
。。。。。
狄青挂帅南征,赵祯特意设宴为其送行!
与会朝臣心情复杂,既希望狄汉臣平定南患,保国安家,又不想这个涅面粗汉太出风头。
此时唐奕就是不在,在的话,非得把他们祖宗十八代的祖坟都骂冒烟儿不可。
自古文人相轻,真是一点不冤枉他们,什么东西?就见不得别人好!
待宴后,一众文臣都退了下去,只剩王德用、赵祯,和几个出师武将。
赵祯总算说了几句体已贴心的话。听的狄青和杨文广心里暖哄哄的,就差没哭一鼻子了。
这时,外面的内侍来传,说是唐子浩求见。
赵祯了然,听说,唐奕有礼物要送给狄青,应该就是这个事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