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大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调教大宋- 第1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且,曾公亮找来的百多名冶炼工匠也进了回山,他还要着手研究铬铁冶炼的问题。
原来的回山瓷窑早就拆了,这回唐奕干脆和曹佾打了招呼,把新窑建到了后山,紧挨着曹家的炭场。
先是石炭炼焦。
这个不难,唐奕知道后世炼焦用的是“干馏法”,就是把原煤隔绝空气,高温焦化。
唐奕只要把基本的原理和工匠们说清楚,怎么去建炉就不用他操心了。
至于建成之后用什么温度,什么火候,唐奕也不知道,无非是多试验,总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数据。
朝廷办事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曾公亮大手一挥,一下建了十座焦炭炉,让唐奕可劲儿的试,保证最快速度炼出焦炭。
对此,唐奕除了骂人,也不能干别的了。
曾公亮和文彦博一样无耻,这特么就是慷他人之慨。人是他出的没错,但花的却是唐奕的钱。
奶奶的,他当然不心疼!
焦炭很快就炼出来了。
出炉那天,不但唐奕在,曾公亮在,连赵祯也在。
当一块块带着细密蜂窝小孔的焦炭出炉,唐奕兴奋的猛一握拳。
曾公亮不明所以,“子浩,何来如此激动?”
唐奕都不爱搭理他,他懂个屁!
曾相公只当这是冶炼铬铁的必备之物,却不知,焦炭的出现,对金属冶炼可以说是划时代的产物,是冶金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存在。
这东西不但大大提高了冶炼温度,有唐奕在,他还可以利用焦炭的化学性质,做为催化剂,一些在这个时代得不到的有色稀有金属都可以提炼出来,进而制造各种性能的合金。
而且,最最重要的是,焦炭的出现,会把华夏的冶铁水平提升一个大台阶。
华夏的冶铁技术历史悠久,且工艺十分先进,这一点无庸置疑。
但是,华夏铁器在世界上却不是最强的铁器,甚至在现在的亚洲也不是最强的钢铁。日本和一些南亚小国的冶铁技术虽不如中原,但造出的兵器却一点都不比大宋的差。
为什么呢?
因为一种化学元素困扰着大宋的冶金业——硫。
中原地区炼铁锻钢,很早开始就在使用煤来做燃料了。不是煤比木炭好,而是中原地带的木材资源早就被砍光了,不得以才用煤做为替代燃料。
而煤与木炭最大的差别就在于,煤中含硫量很高,锻造之时煤中的硫融入到钢铁中,大大降低了铁的性能。
这也是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原铸器的黄金时代,名剑神兵屡见不鲜,就连青铜器的铸造水平,后世都无法复制的原因。
那个时代铸器用木炭,入汉唐后,因为都用石炭,很多原来用木炭锻造的技术都失传了。
去硫,减硫,一真是困扰中原冶金的一大难题。
但是焦炭的出现,就将改变一这窘境。
焦炭硫的含量很低,进而用它来炼钢铸器之时,钢铁中的硫含量也会随之大大降低。
要是曾公亮拿焦炭去炼个铁试试,保准这老货惊的眼珠子都掉下来。
目前,最强的铁制兵器是百炼钢。故名思议,就是工匠千锤百炼,反复熔炼锻打而来。用熔炼锻打来降低含硫量,控制碳含量。
但因其工艺太过复杂,除了皇家仪仗和将官配器,别的根本就用不起,
大内禁军用的兵器缩到了七十二炼,普通士兵的制式兵器则是三十六炼。
士兵穿的甲胄则是十八炼,甚至就是寻常铸铁打造。说是一捅就漏可能有点夸张,但从古代的一个成语就不难看出寻常铸铁的强度——削铁如泥。
焦炭一出,唐奕就有信心让大宋的军械水平整体上一个台阶,而且让铸造难度和铸造成本降几个台阶。
。。。。
焦炭有了,下一步就是建炼矿炉和炼钢炉。
这特么可就费劲了。
大宋炼钢,用的炒钢法。就是把熟铁(含碳量低)与铸铁(高碳铁)混合在一起熔炼,以原料本身的碳含量来中和成最终的成品。因为熔炼过程中需要工匠不停搅拌,形同炒菜而得名。
这在现今来说,已经是非常的先进了。但是,唐奕听过后世的转炉炼钢,对这种一次最多几百斤,费时、费力,还费物料的工艺根本就看不上眼。
他想一口吃个胖子,借着这次机会,把那种一炉就是几吨成品钢的技术弄出来。
好吧,唐奕只是听过,原理也是懂的。
但是,转炉到底长什么样儿,他也不知道。
可是,没关系啊,这不是有人吗?
唐奕提一个思路,和这些工匠一起慢慢研究呗。
。。。。。
这一天,和工匠在他的小楼里琢磨了一上午,到了下午,只得让大伙儿先回去,因为他今天有课。,不是财税课,而是战略课。
一到大课舍。。。。。果然!
除了有公务在身的,能抽出时间的朝臣几乎都在。
按说,战略课不是财税课,他们不用来听。
但是,别忘了,大宋是文人带兵,这些文官,不定哪天就出去当一回监军。所以,战略课反而比财税课来听的人还多些,毕竟这门学问可是他们一点经验都没有的。
唐奕走到讲台前,抿嘴一笑,“今天还是假想题。”
下面一松,假想题就意味着能说话,比纯讲轻松不少。
唐奕把一张一丈来宽的大山河图往墨板上一挂。
“今天咱们来假设一下,若目前的战略态势是,北方蛮夷攻破开封,我族被迫南迁,立都江南,形成南北对峙的态势,那么。。。。。”
唐奕环视全场,“做为北方蛮夷的你们,如何灭宋?!”
靠!
儒生和朝臣,倒了一片。
这特么唐疯子就是唐疯子,他是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说。
而且。。。。。。
为什么我们是蛮夷啊?
为什么不是“做为大宋如何反击呢?”
。。。。。。


第291章 最后的战神
唐奕也不是发疯。
既然是战略课,既然是可以无限假想,既然在课上说什么都不算逾越。。。。。。
那,为什么不在开阔儒生视野,培养全局眼光的同时,把几十年后,甚至百多年后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拿出来说一说、想一想呢?
也许有人会记住,也许会写入史书。
一指地图,“先不说‘我为蛮夷’。先说假设现在永兴军路、京兆诸路、河北、河东诸路皆入敌手,我朝完全失去了对北方的控制权,只立足南江一禺、长江一线、蜀中一地,如何实现有效的防御吧?”
唐奕开了头,下面的儒生立刻脑洞大开,说什么的都有。
这也是大家喜欢假想题的原因,这个时候,不比谁有文采,而是看谁有想像力。把整个推演的过程设想的严丝合缝,滴水不漏,那才叫本事。
只不过,这次却没有往日的那般容易了,国与国之间的战略攻防,可不是他们这些还没出书院的半大儒生能力所及。就算有人说到点子上,也只是一些筑城排兵之类的粗浅建议,对大局没有什么影响。
主要是唐奕给出的条件,对大宋来说太不利了,简直比现在没有燕云的防御更加不堪。
从江淮入海口一路向西,一直到利州路,绵延数千里的横断面,都可成为北人南侵的入口。这么长的防御战线,别说只剩半个大宋,就是整个大宋都在,也铺不开这么大的防线。
这是个死局!!!
如果真成了这个态势,宋必亡!
不光儒生们抓耳挠腮地想对策,这边朝臣们也投入进来,苦想如何破局。
赵祯坐在那里,不但没一点不高兴,反而十分欣慰。
唐奕说什么“灭宋”确实不合适,但正是这种谁都不敢想的命题,才是最应该防范的。
见所有人都认为是死局,唐奕刚要说出一他的战略,却闻后排猛然一个声如金钟的汉子试探说道:“掘河阻敌可好!?”
唐奕一怔,随即欣慰一笑。看来,大宋还是有能人的。“何人出声?且到台前细说!”
闻声从后排站起一个魁梧的中年汉子,先是向赵祯一礼,又对一众朝臣环揖而礼,到了韩琦那里,还特意腰身躬的更低。
韩琦眼皮都不抬地低声道:“且去说说看。”
中年汉子应声,向台前走去。
唐奕笑了。。。。
这个人他没见过,但他知道这是谁。
汉子额前一个明晃晃的刺青大印出卖了他的身份,正是“面涅将军”狄青,狄汉臣!
狄青现在出任枢密副使,兼任步军副都指挥使,可以说已经走到了武人的巅峰。
赵祯停驾回山,他就与王守忠轮流陪驾,有关军事战略的课,他自然也要随众臣来听一听。
待狄青走到台前,唐奕主动让出正位。
狄青也不扭捏,指着地图高声道:“掘开黄河,引大河之水入淮。如此一来,江淮以北必成泛区,不利北人骑后行进,且有大河阻挡,我军只要依河据守,必可御敌!”
韩琦拧眉插道:“汉臣此计只御河东一线,那蜀地和襄州一线如何防御?”
狄青向韩琦一礼,“相公有所不知,蜀地险绝,襄州一线又河网密布,沼洼成片,皆是易守难攻之地。此局说是要布置几千里防线,其实要用重兵的,也只有江淮这近千里。而掘河之后,可以把防线进一步集中,可能也就几百里的样子。”
韩琦一窘,黑着脸,闭嘴不言。狄青虽说的恭敬,但言下之意不就是说他不懂军事,不熟地理吗?
唐奕可不管韩琦什么心情,能把几十年后南宋御金的大战略,只凭一点图上推演,在这么短的时间复制下来,说明什么?
说明狄青那是有真本事的!
郑重地躬身一礼,“将军果然是我大宋的当代战神,奕十分佩服!”
狄青连忙让到一边,“教谕,过讲了,过讲了!。”
说着,快步回到后坐。
而一众朝臣看狄青的脸色都不对了。。。。
唐子浩啥意思啊?他是不是和将门那些大老粗混久了,都忘了自己是个学儒的了吧?
上了这么多天课,朝臣们不是没当堂回答过唐奕的问题,其中也不乏答得十分精彩的,但你啥时候见过唐疯子给大臣们作过揖?
当今能让唐子浩作揖行礼的,好像除了官家和他那几个老师,就没别人了!
那唐奕为什么对狄青如此礼遇,原因其实很简单。
王德用老了,打不动了,这是大宋最后一个能打、敢打,还打得赢的军人了。
值得唐奕去尊敬!
。。。。。。
狄青提出的战略思路,一下子让局势反转,从大宋根本守不住,变成了北人跟本攻不进来。
于是,众人以此条战略为依托,开始设想大宋如何在只剩半臂江山的情况下发展内政,组织军事。
这就不是狄青所擅长的了,他只能认真的听着。
而唐奕也是暗暗乍舌,这里不愧都是人尖子啊,所想所说,基本附和实际,且大有可为,甚至反攻北上的可能都不是没有。
唐奕见大伙都说的差不多了,话锋再变,“好!大家说的很好啊!那咱们现在做回蛮夷,假想,兵力充足,武备完善,要如何攻破目前大宋的防御?”
大伙儿一阵哀嚎,这个唐子浩变的也太快了,大宋还没当够,又让我们当蛮子。
怎么当?
刚刚大伙已经把大宋的防御体系修的固若金汤,不可能打得下来!
果然,几乎没有人说话,更没有人能提出有效的建议。
“狄将军,可有妙法?”没人说,唐奕只好点名了,而且直接就是狄青。
狄青起身摇头,“难!我朝这样的防御,就是北人再多兵力,再多时间,也打不下来河淮,别的地方更不可能!”
“嗯!”唐奕点头,狄青说的没错,但却不是他想要的答案。
“我给个提示,你可以无解的攻下任何周边小国,可以无限扩张,无限增兵。”
狄青眉头一皱,苦思良久,“还是打不下来。。。。这条防线可以说无泄可击。”
“唉。。。。。”
唐奕暗叹,看来,就算是狄汉臣也达不到成吉思汗、忽必烈那样的大战略眼光啊!
。。。。。。


第292章 战略大迂回
狄青说江淮防线固若金汤,说的没错。
百多年后,蒙古铁骑灭金之后,横扫欧亚,却被南宋狙击在淮河一线几十年不得寸进。
可惜,大宋不走运,碰上的是当世最强的军队,还有当世无解的成吉思汗和他的儿子。
此后八百年,也只有后世的太祖,看得懂蒙古大汗的战略眼光,亦只有他老人家可以把整套大战略复制出来灭掉了****。
那,到底蒙古人用什么方法击溃了这条不可能攻破的防线呢?
唐奕一指图上!
“江淮防御不可破,却也根本就不用破!”
众人一怔,什么意思?
狄青则是猛的瞪圆了双目,唐奕只是这么一点,他就懂了!
只闻唐奕道:
“若我为蛮夷,则以弱兵把宋军主力牵制在江淮一线。然后从容缓进,于西北先破西夏,再灭回纥,取道南下,吞并吐番。由川西入宋,取荆湖路,威慑广南与余杭诸地,江淮一线,不攻自破!”
“。。。。。。”
“。。。。。。”
下面,从文官到儒生鸦雀无声,静可闻针。
谁也没想到会是这般运作,简直就是天马行空。
唐奕环视课堂,“这就是所谓的——战略大迂回!”
蒙古人就是用这个谋划了十几年的大战略入主中原的,后世太祖也是用此战略击溃妄图划江而治的****的。
当然,这其中还有其他的一些客观因素,但整体战略方针就是如此。
见下面的儒生、文官还在消化,唐奕又道:“不论是为宋御夷,还是为夷侵宋,今天的课,只想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凡事多从全局的角度看待问题,当我们陷入一个死局,不妨跳出来,以局外人的眼光再去审视得失;也不妨换位而思,以敌人的思维方式去想想他们应该怎么做。”
“好了,下课!!”
唐奕已经喊出了下课,却不见儒生们有所动作,一个个皆伏案急书,把小唐教谕的话一字一字地记成笔记。
甚至很多人记完了,还是不走,尚有些意尤未尽的意思。
赵祯也是暗自感叹,这就是观澜书院成功的所在啊!也是战略课的意义所在!
这门课业的目的不是让儒生熟悉某一战例,而是从战例之中去培养战略的眼光。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这才是此门课程的真正意义!
。。。。。。
下课之后,赵祯把唐奕叫了过去。原来,与辽人商谈在莱州开设権场的事情已经有了结果。
新设権场,又是在辽人的境内,大辽当然不反对。
其实,早前辽人就提过在云州设定権场互市,但是朝廷以云州为宋辽夏三国交境,宋夏战事不宁为由拒绝了。
现在,大宋主动提出在大辽腹地设互市,当然乐见其成。
只不过,萧英起了点妖蛾子,他提出莱州互市要收税,而且是向宋商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