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释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金刚经释义-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个象须菩提这样的人在那里,根本就没有锁住耳朵这个问题,他对佛陀敞开是没有问题的、是无庸置疑的,他是敞开的。他已经不再跟佛陀争辩,这是无庸置疑的。他完全跟他在一起,跟他一起流动,但是当一个人达到菩萨的境界,当一个人非常接近佛性,有一些新的问题会产生。

意识的每一个新的阶段都有它本身的问题。这就是一个菩萨的问题:他是敞开的,他是具有接受性的,他是准备好的,但是他的根已经离开了他的身体。他的心是敞开的,他的整个存在是敞开的,但是他已经不再根植于身体,他已经跟身体分离,身体还悬在那里,但他已经不再生活在身体里,他几乎已经不跟身体认同,那就是困难之所在。

当有人告诉你说「好好地听」,他的意思是说你的身体在听,但是你并没有在听。而当佛陀告诉须菩提,他的意思是说:「你有在听,但是你的身体并没有在听。」它刚好相反。当你在听,你的身体有在这里,但是你并没有在这里,那些话语传到了耳朵,它们在那里发出了一些声音和噪音,然后它们从另外一个耳朵跑出去,它们从来没有通过你的核心,你的核心并没有碰触到它们。一个象须菩提这样的人情形刚好相反:他的核心存在,但是他的身体不在。他已经失去了跟身体的连系,他忘掉了,他倾向于忘掉身体,有一些片刻,他根本就不会去想到身体,他会在那里,但是身体不会在那里,他已经达到了没有身体的境界。

唯有当身体和灵魂两者在一起,倾听才可能。在你的情况,身体在,但是灵魂不在,在须菩提的情况,灵魂在,但是身体不在,这就是当佛陀说「须菩提,你要好好地听」时的意思。把你的身体带到此地来,让你的身体来运作,进入身体、根入身体,因为身体是工具、是媒介。

佛陀又说:「注意听!」难道须菩提缺乏注意力吗?那是不可能的,否则他一定不是一个菩萨。菩萨是一个已经达到注意的人、一个觉知的人、一个警觉的人、一个有意识的人、一个已经不再是一个机器人的人。那么为什么佛陀说要「注意听」呢?这句话具有一种不同的意义必须加以了解。

一个象须菩提这样的人倾向于向内走,如果他不作一些努力,他将会陷入他的核心而消失在那里。唯有当他作一些努力,他才能够停留在外在。对你来讲,情形刚好相反,即使用了非常大的努力,你也很少能够进入到你内在的核心。有一个片刻,思想会停止,你就消失在内在的光辉里,但是这种情形甚少发生,在经过了漫长的、辛苦的努力之后——静心、瑜伽、这个和那个,然后只有几个片刻你会尝到那个美和那个祝福。天空打开了,云消失了,然后有光出现,有生命出现,有全然的喜悦出现,但是只有非常少数的几个片刻:。。。。。。它会一再一再地失去。如果你作了很大的努力去注意,你才能够达到那个内在经验。

对须菩提来讲,那个情形刚好相仄,他已经消失在他自己的内在,他完全被他内在的喜悦所淹没。除非他作了一些努力,否则他无法去听佛陀所说的。他完全有能力去听佛陀的宁静。如果佛陀是宁静的,他们之间会有一个融通,但是如果佛陀在说些什么,那么他就必须作一些努力,他必须把自己整合起来,他必须出来,他必须进入身体,他必须非常注意,因为他醉在内在的酒里面。

因此佛陀说出了这些奇怪的话:好好地听、注意地听。我是第一次跟你们解释这些话。二十五个世纪以来,没有人曾经对这些话下过任何评语,它们被认为是一些平常的话,好像佛陀是在跟一般人讲:「好好地听、注意地听。」佛陀并不是在对一个普通人讲。

二十五个世纪以来,没有一个人给过正确的评语,人们一直都认为他们了解那些话的意义。那些话的意义会改变,它依那些话是谁说的而定,依它们是对谁说的而定。那些话的意义依它前后文的关系而定、依那个情况而定,那些话本身没有任何意义,那些话是没有意义的,唯有在一个特殊的情况下,那个意义才会产生。

当时那个情况非常特殊,佛陀曾经使用过这些话语有无数次,他每天都必须对人们讲这些话——「好好地听、注意地听。」所以那些评注金刚经的人都错过了,我认为那些评注金刚经的人都不是真正知道的人。他们知道那些语言,但是他们完全不知道这个奇怪的情况。佛陀并不是在对一般人讲话,佛陀是在对一个非常接近佛性的人讲话,他就在那个边缘,正要进入佛性。

他用「所以」来作为这句话的开始。「所以,须菩提,你要好好地听、注意地听。」这个「所以」也是非常不合逻辑。「所以」唯有当它是以一个逻辑三段论法的结论的一部份出现时才合乎逻辑。「所有的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一个人,所以苏格拉底是必有一死的。」那么这个「所以」完全没有问题,它是三段论法的一部份,它是一个结论,但是在这里并没有逻辑,没有什么东西作为它的前导,没有前提,佛陀以结论——所以——作为开始吗?

这也是有一点奇怪。那是佛陀的方式,在「般若心经」里面,他对舍利子讲话时也是「所以,舍利子」。现在他说「所以,须菩提」。须菩提并没有说什么来导致需要用到「所以」,佛陀并没有说什么来导致需要用到「所以」,但是有某种东西已经在须菩提的存在里,「所以」是跟那个「在」相关连的,而不是跟任何已经说出来的话相关连。

一个师父会反应于那个在你里面的,一个师父会对你的宁静反应比对你的话语反应更多。一个师父对你的追寻比对你的问题更有兴趣。一个师父对你的需要比对你的问题更有兴趣,这个「所以」指出须菩提最内在的本质一种微妙的需要,或许须菩提本身并没有觉知到它,或许须菩提还需要一些时间才会觉知到它。

师父必须继续洞察门徒的本质,师父必须反应于那个内在的需要,不管那个需要有没有被表现出来,那并不是重点。如果让门徒自己来,他或许需要花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够找出那个需要,或者甚至要花上几年、几世的时间也说不定,但是师父不仅能够洞察你的过去和现在,他还能够洞察你的未来。你明天的需要和后天的需要将会是什么,你这一世的需要和下一世的需要将会是什么——师父会提供你全程的需要,这个「所以」是关系到须菩提内在本质的某种需要。



现在我们来进入经文:

因为一个菩萨的给予不应该有理由,也不应该在任何地方得到支持。

就是为了这个需要,所以佛陀使用所以,须菩提,你要好好地听、注意地听。在内在深处,须菩提一定具有这个概念—一个非常微妙的概念——「如果我将我所达成的东西给予人们,我将会有很大的美德。」

这个概念或许尚未到达内在,它或许尚未变成一个思想,它或许只是一个感觉、一个微波。「如果我以达摩(道)作为礼物来给予人们。。。。。。」佛陀曾经说过,那是最伟大的礼物。能够给予人们最伟大的礼物就是你的成道,就是去分享你的成道,它一定是最伟大的。有人分享他的金钱,那并不算什么,即使他不分享,当他过世,那些钱也会留在这里,有人分享另外的东西,但是分享成道就是分享永恒,分享成道就是分享神,分享成道就是分享那最终的,佛陀称之为最伟大的礼物。

现在他叫须菩提去分享任何他所达成的,而且要作一个决定,要在他的本质里面作一个很大的决定,决定说除非你解放了所有的人,否则你将不离开此岸。在你开始消失之前,在你的本质里面作一个伟大的决定。在你的船开始要驶向彼岸之前,创造出一个助人的大欲望,那个助人的欲望将会成为你跟此岸的连结,当你现在还来得及,赶快作出这个决定,将你所有的能量都带进它里面、「不管彼岸有多大的诱惑,我都不要离开此岸。」

彼岸的确有很大的诱惑力,当一切都改变了,你已经变得有能力移向彼岸,那是你好几百万世以来一直在渴望的,那个诱惑力是非常大的,你根本不想再待在这里,为什么呢?你已经受够了苦,现在你已经有通行证可以进入涅盘,而佛陀说:「拒绝那个通行证,将它丢掉,作一个伟大的决定说除非你解放了所有的人,否则你将不离开此岸。」

听到了这些话,须菩提的内心一定升起了一个微妙的欲望,在他存在最深处的那一层一定升起了一个微妙的欲望,认为「那将是一件伟大的事,我将会从它得到很多功劳、很多美德。」那一定是一个小小的微波,甚至连须菩提都很难去知道它,很难去读出它是什么。它一定曾经闪过,直觉反应地一闪而过,只有一秒钟,或是只有零点几秒,但是它已经被反映在佛陀的镜子里。

师父是一面镜子,任何在你里面的东西都会反映在他里面,有时候他不会回答你所问的问题,因为你的问题或许只是一种好奇,而与你内在的本质无关,或者你的问题也许只是在炫耀你的知识,或者你的问题也许只是在证明给别人看说「看!我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求道者,我能够问出这么美的问题。」那个问题或许不是存在性的,它或许只是理智性的,那么师父就不会去回答它。

有时候师父会回答一个你没有问的问题,不仅没有问,而且还是你从来不知道它存在于你里面的,也是它关系到你最内在的需要和需求。

佛陀说:

因为一个菩萨的给予不应该有理由,也不应该在任何地方得到支持。

那个支持意味着动机,那个支持意味着「我将会从它得到某些东西」。那么你就错过了整个要点,那么它就变成一项交易,而不再是一个礼物,但涅盘只能够是一个礼物,而不能够是一项交易,它不是生意,你必须为了纯粹的喜悦而将它给出去,你不应该有任何动机想要从它得到任何东西。如果你带有想要得到任何东西的动机,你就无法帮助任何人,事实上,你本身还需要接受帮助,你还没有被解放,你还没有到彼岸的通行证,你可能会误导,你还不能引导。

真正的礼物是一种洋溢,你非常充满你的成道,所以它一直溢出来,任何人都可以来取用,当有人取用它的时候,你会觉得感激,因为他卸下了你的重担。当一朵云来,将它的水滴洒落在大地,它会觉得对大地感谢,因为大地接受了,而云觉得如释重担,是的,刚好就象那样。

当成道升起,它会继续冒出来,你可以继续分享,你想要分享多少你就分享多少,而它还是会一再一再地冒出来,再度洋溢,又再度洋溢,永无止境,你已经来到了永恒的泉源,你不应该成为一个吝啬者,你不应该有动机来激发,你不应该有任何概念想得到什么回报。

因为一个菩萨的给予不应该有理由,也不应该在任何地方得到支持。伟大的人在给予时不必有任何概念的支持。

他不会认为「这是一个礼物」,他也不会认为「我是给予者,而你是接受者」。不,所有这些概念和念头都必须被抛弃。没有给予者、没有礼物、也没有接受者,一切都是「一」,那个你在帮助的也是你,你给他的那个也是另外一个形式的你……就好像你从左手给到右手,不需要觉得有什么了不起。没有给予者、没有接受者、也没有礼物。

伟大的人在给予时不必有任何概念的支持,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无所为而给的菩萨本性的一大堆美德是不容易去衡量的。

你必须一再一再地去面对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如果你不去想它,那么你的美德是很大的,如果你去想它,那个美德就消失了。如果你去欲求它,你将永远得不到它,如果你不去欲求它,它会继续洒落在你身上。

在较低的层面,耶稣的陈述是对的,那个陈述是给一般人的:「要求,它就会被给予;找寻,你就会找到,敲门,那个门就会为你打开。」但佛陀是在对须菩提讲话,他刚好就是在说:「要求,它就不会被给予,找寻,你就找不到,敲门,那些门就会变成万里长城,它们将永远不会打开。」记住,那个差别是因为听众不同的缘故。耶稣是在对普通人讲,而佛陀是在对一个非常不寻常的人讲。

神圣的主继续讲:「须菩提,你认为如何?一个如来可以借着他所持有的表征被看出来吗?」须菩提回答。「不,真的不,喔!神圣的主。为什么呢?如来所教导的表征的持有事实上是不持有任何表征。」神圣的主说:「在任何地方,如果持有表征,那么它就是虚假的,如果在任何地方都不持有表征,那么就没有虚假。因此,以‘没有表征才是表征’的看法才可以看到如来。」

这些话看起来好象谜语,但它们不是。但是从佛陀讲话的那个高度来看,每一样东西都会变成矛盾的,矛盾变成了唯一的表达。在那些存在的高峰上个人必须成为似非而是的。逻辑失去了所有的意义。如果一个人坚持要很逻辑,那么他就无法走在那些高度上,他就无法表达那个真理。那个真理一定是矛盾的。

佛陀问说:「须菩提,一个如来可以借着他所持有的表征被看出来吗?」佛教的经典说,一个佛具有三十二种超人的表征,那三十二种表征是决定因素吗?

对普通人来请,那是可以的,因为你没有其它的眼睛,你只能够看到外在的迹象。你籍着迹象和表征来辨认,但是对一个象须菩提这样,能够向内看、能够以佛性来看的人而言,那些表征就变得不再相关。而且,持有任何东西并不是一个佛的品质——即使那三十二种表征也一样,它们是不相关的。一个佛必须十分平凡,因为他不持有任何东西,甚至不持有佛性,那才是真实佛性的表征,事情就是这样在矛盾。

真正的佛是一个甚至不宣称他是一个佛的人,因为所有的宣称都是虚假的。去宣称就是成为虚假的。一个佛不会宣称任何东西,他没有宣称,他不欲求任何东西,他对展示一点兴趣都没有,他对说服别人说他是谁没有兴趣。他完全「在」,你可以加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