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庄严+弥勒菩萨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现观庄严+弥勒菩萨造-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甲二''乙二''丙三''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二''癸二許實有性不應道理'
    無滅自性中 謂當以見道 盡何分別種 得何無生相
    若有餘實法 而於所知上 說能盡諸障 吾以彼為奇

   '甲二''乙二''丙三''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二'
         '癸三欲證究竟大菩提當許諸法皆空'
    此中無所遣 亦無少可立 於正性正觀 正見而解脫

{頂現觀品第六之二}

   '甲二''乙二''丙三''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三見道頂加行之自性'
         '癸一正說'
    施等一一中 彼等互攝入 一剎那忍攝 是此中見道

   '甲二''乙二''丙三''丁二''戊一''己二''庚二''辛二''壬三''癸二斷德自在'
    次由入印^迅三摩地 觀察諸緣起 隨順及迴逆

   '甲二''乙二''丙三''丁二''戊一''己二''庚三修道頂加行''辛一修道頂加行'
    滅盡等九定 修往還二相 後以欲界攝 非定心為界
    超越入諸定 超一二三四 及五六七八 至滅定不同

   '甲二''乙二''丙三''丁二''戊一''己二''庚三''辛二所斷分別''壬一所取分別'
         '癸一轉所取分別'
    略標及廣釋 佛所不攝受 無三世功德 及於三妙道
    所取初分別 加行相行境

   '甲二''乙二''丙三''丁二''戊一''己二''庚三''辛二''壬一''癸二還所取分別'
    次許心心所 轉趣時有境 不發菩提心 不作意菩提 作意小乘法
    不思大菩提 有修與無修 及與彼相反 非如義分別 當知屬修道

   '甲二''乙二''丙三''丁二''戊一''己二''庚三''辛二''壬二能取分別''癸一實執分別'
    施設有情境 施設法不空 貪著簡擇性 為寂事三乘 
    受供不清淨 破壞諸正行 經說是第一 能取應當知

   '甲二''乙二''丙三''丁二''戊一''己二''庚三''辛二''壬二''癸二假執分別'
         '子一略標'
    設有情及因 由此所摧害 故是修道繫 其餘九摺

   '甲二''乙二''丙三''丁二''戊一''己二''庚三''辛二''壬二''癸二''子二廣釋'
    如自所緣性  三智障有三 靜道真如等 相應不相應
    不等及苦等 諸煩惱自性 及無二愚蒙 為最後分別

   '甲二''乙二''丙三''丁二''戊一''己二''庚三''辛三斷除所斷之勝利'
    如諸病痊愈 常時獲安耄Аa修眾生樂 一切勝功德
    任叨栏健俟f嚴 上品位菩薩 如眾流歸海

   '甲二''乙二''丙三''丁二''戊一''己二''庚四無間道頂加行''辛一正說'
               '壬一多福喻顯'
    安立三千生 聲聞麟喻德 及離生菩薩 眾善為譬喻
    輕以無量福 明佛無間道 無間三摩地 證一切相智

   '甲二''乙二''丙三''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一''壬二釋所緣行相'
    無性為所緣 正念為增上 寂靜為行相 愛說者常難

   '甲二''乙二''丙三''丁二''戊一''己二''庚四''辛二除邪執'
    於所緣證成 及明所緣性 一切相智智 勝義世俗諦
    加行與三寶 巧便佛現觀 顛倒及道性 能治所治品
    性相並修習 說者邪分別 依一切相智 說為十六種

{漸次現觀品第七}

   '甲二''乙二''丙三''丁二''戊二堅固因果''己一為得堅固修漸次加行'
    布施至般若 隨念於佛等 法無性自性 許為漸次行

{剎那證大菩提品第八}

   '甲二''乙二''丙三''丁二''戊二''己二已得堅固剎那加行'
    施等一一中 攝諸無漏法 當知即能仁 一剎那智德
    猶如諸士夫 動一處水輪 一切頓轉動 剎那智亦爾
    若時起異熟 一切白法性 般若波羅蜜 即一剎那智
    由布施等行 諸法如夢住 一剎那能證 諸法無相性
    如夢與能見 不見有二相 一剎那能見 諸法無二性

{法身品第九}

   '甲二''乙二''丙三''丁三廣釋法身''戊一身建立''己一自性身'
    能仁自性身 得諸無漏法 一切種清淨 彼自性為相

   '甲二''乙二''丙三''丁三''戊一''己二智法身''庚一正義'
    順菩提分法 無量及解脫 九次第等至 十遍處自體
    最為殊勝處 差別有八種 無諍與願智 神通無礙解
    四一切清淨 十自在十力 四種無所畏 及三種不護
    並三種念住 無忘失法性 永害諸隨眠 大悲諸眾生
    唯佛不共法 說有十八種 及一切相智 說名為法身

   '甲二''乙二''丙三''丁三''戊一''己二''庚二差別'
    聲聞無諍定 離見者煩惱 佛無諍永斷 聚落等煩惱
    佛所有願智 任邿o礙著 無障礙常住 普答一切問

   '甲二''乙二''丙三''丁三''戊一''己二''庚三斷諍''辛一於法身常住斷諍'
    若善因成熟 於彼彼所化 爾時能饒益 即於彼彼現
    如天雖降雨 種壞不發芽 諸佛雖出世 無根不獲善

   '甲二''乙二''丙三''丁三''戊一''己二''庚三''辛二於遍常斷諍'
    如是事廣大 故說佛為遍 即此無盡故 亦可說為常

   '甲二''乙二''丙三''丁三''戊一''己三受用身''庚一略標行相'
    許三十二相 八十隨好性 受用大乘故 名佛受用身

   '甲二''乙二''丙三''丁三''戊一''己三''庚二廣釋功德''辛一釋相'
    手足輪相具 足底如龜腹 手足指網連 柔軟極細嫩
    身七處充滿 手足指纖長 跟廣身洪直 足膝骨不突
    諸毛皆上靡 踹如硻泥耶 雙臂形長妙 陰藏密第一
    皮金色細薄 孔一毛右旋 眉間毫相嚴 上身如
    髆圓實項豐 非勝現勝昧 身量縱橫等 譬諾瞿陀樹
    頂肉髻圓顯 舌廣長梵音 兩頰如酢↓X潔白平齊
    諸齒極細密 數量滿四十 紺目牛王睫 妙相三十二
    此中此此相 所有能生因 由彼彼圓滿 能感此諸相
    迎送師長等 正受堅固住 習近四攝事 布施妙資財
    救放所殺生 增長受善等 是能生因相 如經所宣說

   '甲二''乙二''丙三''丁三''戊一''己三''庚二''辛二釋隨好'
    佛爪赤銅色 潤澤高諸指 圓滿而纖長 茫滑F無結
    踝耄ё闫诫' 行步如蟆※Z牛王右旋 妙直進堅密
    光潔身相稱 潔淨軟清淨 眾相皆圓滿 身廣大微妙
    步庠序雙目 清淨身細嫩 身無怯充實 其身善策勵
    支節善開展 顧視淨無翳 身圓而相稱 無歪身平整
    臍深臍右旋 為眾所樂見 行淨身無疣 無諸黑黶點
    手軟如木棉 手文明深長 面門不太長 唇紅如頻婆
    舌柔軟微薄 赤紅發雷音 語美妙牙圓 鋒利白平齊
    漸細鼻高修 清淨最第一 眼廣眼睫密 猶如蓮華葉
    眉修長細軟 潤澤毛齊整 手長滿耳齊 耳輪無過失
    額部善分展 開廣頂周圓 髮紺青如蜂 稠密軟不亂
    不澀出妙香 能奪眾生意 德紋相吉祥 是為佛隨好

   '甲二''乙二''丙三''丁三''戊一''己四勝應身'
    若乃至三有 於眾生平等 作種種利益 佛化身無斷

   '甲二''乙二''丙三''丁三''戊二事業'
    如是盡生死 此事業無斷 諸趣寂滅業 安立四攝事
    令知諸雜染 及知諸清淨 有情如證義 六波羅蜜多
    佛道自性空 盡滅二戲論 假名無所得 成熟諸有情
    及立菩薩道 遣除諸執著 得菩提嚴淨 佛土及決定
    無量有情利 親近佛等德 菩提分諸業 不失壞見諦
    遠離諸顛倒 無彼根本理 清淨及資糧 有為與無為
    悉不知有異 安立大涅槃 許法身事業 有二十七種

{攝品第十}

   '甲二''乙三釋餘略義''丙一攝為六義'
    相及彼加行 彼極彼漸次 彼竟彼異熟 餘六種略義

   '甲二''乙三''丙二攝為三義'
    初境有三種 因四加行性 法身事業果 餘三種略表

   '甲三論後義'
    謹依先覺論 摘譯少分義 歸命慈氏尊 加持成佛事

 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
 卍卍卍卍卍卍卍卍  現 觀 莊 嚴 論 標 睿”怼×小 d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
 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
     
{序品第一}
 ┌'甲一論前義'
 │   ├'乙一釋論睿
 │   └'乙二解敬禮'
 │'甲二論正義'
 │   ├'乙一正申敬禮兼明造論者之志願'
 │   ├'乙二為樂廣者分別廣說'
 │   │   ├'丙一論所為義'
 │   │   ├'丙二全論總義'
 │   │   │   ├'丁一略標論體'
 │   │   │   │   ├'戊一標能所釋'
 │   │   │   │   └'戊二標能釋數'
 │   │   │   └'丁二隨標廣釋'
 │   │   │        ├'戊一廣釋三智體'
 │   │   │        │   ├'初明一切相智'
 │   │   │        │   ├'次明道相智'
 │   │   │        │   └'三明一切智'
 │   │   │        ├'戊二廣釋四加行體'
 │   │   │        │   ├'初釋圓滿眾相加行體'
 │   │   │        │   ├'二釋頂加行體'
 │   │   │        │   ├'三釋漸次加行體'
 │   │   │        │   └'四釋剎那加行體'
 │   │   │        └'戊三廣釋法身體'
{一切相智品第二}
 │   │   └'丙三全論文義'
 │   │        ├'丁一廣釋三智'
 │   │        │   ├'戊一釋所求一切相智'
 │   │        │   │   ├'己一釋為求一切相智所發誓願'
 │   │        │   │   ├'己二釋為成辦彼誓顯示方便之教授'
 │   │        │   │   │   ├'庚一正釋教授'
 │   │        │   │   │   └'庚二修教授義'
 │   │        │   │   │        ├'辛一略標'
 │   │        │   │   │        └'辛二廣釋'
 │   │        │   │   │             ├'壬一釋煖等前三勝法'
 │   │        │   │   │             ├'壬二釋分別'
 │   │        │   │   │             └'壬三釋攝持'
 │   │        │   │   └'己三釋如教授所修之正行'
 │   │        │   │        ├'庚一釋修行所依'
 │   │        │   │        │   ├'辛一種性差別'
 │   │        │   │        │   └'辛二斷諍'
 │   │        │   │        │        ├'壬一諍'
 │   │        │   │        │        └'壬二答'
 │   │        │   │        ├'庚二釋釋修行所緣'
 │   │        │   │        ├'庚三釋修行所為'
 │   │        │   │        └'庚四釋修行自體'
 │   │        │   │             ├'辛一意樂廣大披甲正行'
 │   │        │   │             ├'辛二加行廣大趣入正行'
 │   │        │   │             ├'辛三二資糧廣大資糧正行'
 │   │        │   │             │   ├'壬一總標'
 │   │        │   │             │   └'壬二別釋三資糧'
 │   │        │   │             │        ├'癸一智資糧'
 │   │        │   │             │        ├'癸二地資糧'
 │   │        │   │             │        │   ├'子一釋因位九地修治'
 │   │        │   │             │        │   │   ├'丑一初地修治'
 │   │        │   │             │        │   │   ├'丑二二地修治'
 │   │        │   │             │        │   │   ├'丑三三地修治'
 │   │        │   │             │        │   │   ├'丑四四地修治'
 │   │        │   │             │        │   │   ├'丑五五地修治'
 │   │        │   │             │        │   │   ├'丑六六地修治'
 │   │        │   │             │        │   │   ├'丑七七地修治'
 │   │        │   │             │        │   │   ├'丑八八地修治'
 │   │        │   │             │        │   │   └'丑九九地修治'
 │   │        │   │             │        │   └'子二釋果位第十地相'
 │   │        │   │             │        └'癸三對治資糧'
 │   │        │   │             └'辛四定出一切相智出生正行'
{道相智品第三}  │   │
 │   │        │   ├'戊二釋趣彼方便道相智'
 │   │        │   │   ├'己一釋道相智之支分'
 │   │        │   │   └'己二釋道相智之本性'
 │   │        │   │        ├'庚一知聲聞道之道相智'
 │   │        │   │        │   ├'辛一自性'
 │   │        │   │        │   └'辛二順決擇分因'
 │   │        │   │        ├'庚二知獨覺之道相智'
 │   │        │   │        │   ├'辛一所依差別'
 │   │        │   │        │   │   ├'壬一正說'
 │   │        │   │        │   │   └'壬二斷諍'
 │   │        │   │        │   ├'辛二如何了知彼道'
 │   │        │   │        │   └'辛三釋順決擇分因'
 │   │        │   │        └'庚三知菩薩之道相智'
 │   │        │   │             ├'辛一見道'
 │   │        │   │             │   ├'壬一略標剎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