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 平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邓小 平时代- 第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短短的二百年时间里发展出了巨大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物质财富,为 
人类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美国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也可以让其他国家从中学习受益。」 
在亚特兰大,邓小平迷住了卡特总统家乡的人们。尽管他只在那里呆了 23 个小时,在几天内他一直是媒体上的 
主角。他在有 1;400 人参加的午宴上发表了讲话,赞扬亚特兰大历史上的领导人在内战之后重建城市的表现。'11…94'他把 
这座城市的过去与中国的现在联系在一起:美国南方一直被认为是比较落后的地区,「但现在它已经成了领跑者。我们 
在中国也面临着改变我们落后面貌的任务??你们的伟大勇气鼓舞着我们的信心」。'11…95'亚特兰大的报纸刊登了一幅邓小 
平妻子卓琳拥抱艾美?卡特的照片,并报道了她在罗萨琳?卡特(Rosalynn Carter)女士的陪同下,在华盛顿参观艾 
美的学校、一家儿童医院和华盛顿动物园的大熊猫的情况。'11…96' 
伍德科克回忆说,在休斯顿,邓小平钻进了詹森太空训练中心一个复制的太空仓,他「很着迷??在这个模拟着陆 
的运载器中他非常开心,我想他大概愿意一整天都待在里面」。'11…97'  在休斯顿以西 37 英里的西蒙顿牛仔马术表演中, 
欧威尔?谢尔(Orville Schell)报道说:「邓小平在他的助手、部长和译员的簇拥下,就像小镇上的老练政客一样用 
 
 
力地挥着手。邓小平??走到围栏前??一个姑娘骑着马飞奔而至,把自己的宽边呢帽递给了邓小平,口哨和欢呼声在人群 
中响成一片。他们高兴地看到,邓小平像表演一样把他的新帽子戴在头上。他用这个简单的动作,不仅结束了中美两国 
30 年的怨恨,也给了他的人民某种许可,让他们和他一起接纳美国的生活和文化??消除中国对西方根深蒂固的抵制。」 
'11…98'在全美国,邓小平一脸笑容、戴着牛仔帽的照片,成了他访美的象征。它给美国公众传递的信息是:邓小平不但很 
幽默,而且不太像「那些共产党」,而是更像「我们」。《休斯顿邮报》的头条标题是:「邓小平不问政治,成了德克 
萨斯人」。'11…99' 
除了参观福特和波音的现代工厂、石油钻探设备和休斯顿太空中心,邓小平还乘坐了造型流畅的直升飞机和气垫 
船。在参观现代工业场所和太空中心时,邓小平及其随行人员进一步加强了他们访日时得到的印象:中国为了实现现代 
化,在组织与管理上必须进行巨大的改革。'11…100'邓小平与摩天大楼和高速公路上川流不息的汽车一起,被展现在了中国 
的电视萤幕上。 
行程结束时,邓小平在西雅图说:「我们两国是隔洋相望的邻居。太平洋不应该是一道障碍,今后应当成为一条 
纽带。」'11…101'在就要离开西雅图飞往东京时,邓小平患了感冒。(伍德科克回忆说:「我们全都既兴奋异常,又筋疲力 
尽。」)黄华外长代他出席了最后一次记者和主编的早餐会。动身之前,在机场内枣因为外边寒风中飘着细雨枣举 
行的最后一次通报会上,因发烧而略带鼻音的邓小平说:「我们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而来,满载着美国人民的情谊而归。」 

'11…102'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占美?卡特在他的私人日记中写道:「邓小平的来访是我在总统任内最愉快的经历之一。对我而言一切都很顺利, 
中国领导人似乎也同样愉快。」'11…103'卡特对邓小平的描述是:「聪明、强硬、机智、坦率、勇敢、有风度、自信且友好。」 
'11…104'卡特也感谢邓小平能够体谅美国的政治现实,没有强调两国关系的反苏基础,因为这样的言论将有损于美苏两国达 
成军备控制协议的努力。'11…105' 
这次访问象征着两国将携手创造一个和平的世界,这对美中两国人民都有巨大的感召力。如果说访问的成功有赖 
于邓小平的个人特质的话,那么这些特质包括他为改善中美关系所作的真诚努力,他内心深处的自信,以及他担当这个 
特殊角色时的游刃有余。这些素质使他能够完全表现出自在、坦率和机智,以及在得到听众的赞赏时由衷的喜悦。一些 
敏于观察的中国人说,邓小平平时并不张扬自己,但一旦遇到挑战他就能充分振作起来,这正是他在美国的表现。 
20 年前,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曾在美国刮了 13 天的旋风。赫鲁晓夫个性张扬、固执己见且很爱热闹, 
邓小平显然与之不同。事实上,赫鲁晓夫的确更加惹人注目。他和邓小平都想开创与美国关系的新时代。邓小平较为拘 
谨,做事有板有眼,不愿改变自己的计划。'11…106'但是,邓小平通过他所达成的交流计划以及同美国工商界的接触,为稳 
定的中美关系打下了更深厚的基础,这是赫鲁晓夫没有为苏美关系做到的。在各个城市听过邓小平讲话的美国商人,马 
上着手准备去中国寻找商机。在亚特兰大与他见过面的 17 位州长中,有不少人计划与当地商人组团访华。商务部长冉 
尼塔?科雷普斯(Juanita Kreps)、农业部长鲍伯?贝格兰(Bob Bergland)和能源部长詹姆斯?施莱辛格(James 
Schlesinger)也准备在未来几个月率团在各自领域内与中国拓展关系。国会议员们,即使很多过去批评过中国的人, 
也都争相加入访华的行列。赫鲁晓夫在访美五年后被赶下了台,而邓小平在访美后的十多年里一直担任中国的头号领导 
人,得以见证他在美国播下的种子结出累累硕果。 
邓小平在访美期间,于  1979  年  1  月  31  日和国家科委主任方毅一起同美国签订了促进科学交流的协定。 
'11…107'1979 年初第一批 50 名中国留学生抵达美国,他们前途远大,但准备不足。邓小平访美后的一年里,有 1;025 名 
中国人持学生签证赴美,到 1984 年时则有 14;000 名中国学生进入美国大学,其中三分之二所学专业是自然科学、医 
学和工程。'11…108'  北大和清华这两所中国的顶尖级大学,被非正式地看作赴美深造留学生的「预科学校」。1979 年标志 
着中断了 30 年的中美交往重新恢复,但是短短几年之内,中美交流的范围和规模就远远超过了 1949 年以前的水平。 
美国国务院一些有头脑的官员,虽然完全相信美中恢复邦交的价值,但是对邓小平访美期间美国对中国的过度情 
绪化反应也表示担忧。他们担心美国政府和媒体向美国民众过度推销中国,就像他们在二战期间过度推销蒋介石一样 
枣当时美中两国是同盟,美国民众对国民党内猖獗的腐败毫不知情。在邓小平 1979 年引人瞩目的访美行程之后,热 
 
 
情的美国人并不了解中国共产党仍在继续施行的威权主义、中美两国在国家利益上的分歧,以及那些仍然妨碍着解决台 

湾问题的巨大障碍。'11…109' 

邓小平访美对中国的作用,甚至比对美国的影响更大。邓小平的访问改变了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而在中国,他 

的访问使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未来观发生了一系列的巨变。邓小平访美使中国民众了解了现代生活方式,其作用甚至大 

于他对日本和东南亚的访问。中国电视上每天播出的新闻和邓小平访美期间制作的纪录片,展现了美国生活十分正面的 

形象枣不仅是美国的工厂、交通和通讯,还有住着新式住宅、拥有各种现代家俱和穿着时髦的美国家庭。一种全新的 

生活方式被呈现给中国人,让他们趋之若鹜。甚至连在北京的为数不多的美国人与中国人之间的藩篱也被冲破,相互之 

间到家里作客不再受到禁止。毛泽东当年说过对革命来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在 1979 年以后也经历了一场 

革命,其规模和持续时间远远超过毛的革命。点燃这场革命的火星固然有许多,但其中迅速形成燎原之势的火星,当推 

邓小平的访美。 

就像美国人对邓小平作出了过度反应一样,很多中国人也对邓向美国的开放作出了过度的反应。有些中国人想一 

夜之间就能得到一切,没有意识到在能够享受经济增长的成果之前,中国需要作出多少改变。还有一些人急于引进中国 

的现实还难以适应的制度和价值。在中国和西方道路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并不容易,但是对外开放带来了中西的杂交优 

势和思想的复兴,它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重新塑造中国。 

1979 年 2 月结束访美时,邓小平对他的译员施燕华说,通过这次访问,他已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最初施燕华并 

不明白邓小平的意思。无论在邓小平的随行人员还是与他会面的外国人看来,他显然很享受这次出访枣这个看看外部 

世界、听人们对他说些恭维话的机会似乎很让他愉快。但这并不是他出访的目的。他出访是因为他要为自己的国家完成 

一项任务。他认为自己有责任改善与邻国的关系,向日本和美国进一步敞开国门。这既是为了遏制苏联,也是为中国的 

现代化争取帮助。现在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他可以转向另一些重要任务了。邓小平在当时的 

15 个月里 5 次出访国外。虽然他又活了 18 年,但是从此再也没有迈出国门。'11…110' 
'11…1'Memcon;  Carter with Huang Zhen;  2/8/77;  vertical  file;  China;  box 40;  Jimmy 
Carter Library; Atlanta; Memo; Michel Oksenberg to Zbigniew Brzezinski; no。 17; 〃The Road 
to Normalization〃  (谈判完成不久后后写下的 9 页会谈总结); vertical file; China; Jimmy Carter 
Library; the Fairbank Collection; Fung Library; Harvard University 也有收藏。 
'11…2'Memcon;  Secretary  Vance's  meeting  with  Huang  Hua;  8/24/77;  vertical  file; 
China;  Jimmy  Carter  Library。  关于引导谈判和完成关系正常化谈判的协商的不同记述,见  Cyrus 
Vance;  Hard  Choices:  Critical  Years  in  America's  Foreign  Policy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83);   pp。   75…83;   Jimmy   Carter;   Keeping   Faith:   Memoirs   of   a   President 
(Fayetteville: University of Arkansas Press; 1995); pp。 190…197; Zbigniew Brzezinski; Power 
and  Principle:  Memoirs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1977…1981  (New  York:  Farrar; 
Straus; Giroux; 1983); Robert S。 Ross; Negotiating Cooperati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1969…1989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Patrick C。 Tyler; A Great Wall: 
Six Presidents and China: An Investigative History (New York: PublicAffairs; 1999); Jimmy 
Carter; Zbigniew Brzezinski; and Richard N。 Gardner; 〃Being There;〃 Foreign Affairs 78; no。 6 
(November…December 1999): 164…167; Brent Scowcroft and Patrick Tyler; 〃Safe Keeping;〃 
Foreign Affairs 79; no。 1 (January…February 2000): 192…194; James Mann; About Face: A 
History of America's Curious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from Nixon to Clinton (New York: Alfred 
Knopf;   1999);   Richard   H。   Solomon;   U。S。…PRC   Political   Negotiations;   1967…1984:   An 
Annotated Chronology (Santa Monica; Calif。: Rand; 1985),此文献原来保密,后被解密; Richard 
H。  Solomon;  Chinese  Negotiating  Behavior:  Pursuing  Interests  through  〃Old  Friends〃 
(Washington; D。 C。: United State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 1999); Nicholas Platt; China Boys: 
How U。S。 Relations with the PRC Began and Grew (Washington; D。 C。: New Academia; 2009); 
Jeffrey  T。  Richelson;  project  director;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rom  Hostility  to 
Engagement; 1960…1998 (Alexandria; Va。: Chadwyck…Healey; 1999)。  有关台湾问题的记述,见 
 
 
Nancy Bernkopf Tucker; Strait Talk: United States…Taiwan Relations and the Crisis with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及 Alan D。 Romberg; Rein in at the Brink of the 
Precipice: American Policy toward Taiwan and U。 S。…PRC Relations (Washington; D。 C。: Henry 
L。  Stimson  Center;  2003)。在撰写本章内容时,我曾与一些官员交谈,如卡特总统、蒙代尔、布热津 
斯基、芮效俭(Stapleton Roy)、查斯?弗里曼(Chas Freeman)、理查德?索罗门(Richard Solomon)、 
温?劳德(Win Lord)、米歇尔?奥克森伯格(Michel Oksenberg)和尼古拉斯?普拉特(Nicholas Platt)。 
我也与中国外交官员黄华以及中国译员冀朝铸、唐闻生、章含之和施燕华交谈。此外,我还利用了「卡特 
政府对华政策口述史项目」(Carter Administration China Policy Oral History Project; LWMOT), 
该项目是由奥克森伯格和伍德科克(Leonard Woodcock)离任后,这为记录他们所参与的中美关系正常 
化过程这段历史,从 1981 年秋天到 1982 年夏天进行的 39 次交谈的录音。这些交谈的录音现藏于韦恩 
州立大学(Wayne  State  University)图书馆,一部分属于伍德科克本人的私人文件,他的遗孀莎朗? 
伍德科克(Sharon Woodcock)慷慨地为我提供了阅读它们的机会。 
'11…3'Memcon; Meeting of Teng Xiao…ping and Secret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