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生活习俗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中世纪生活习俗史-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盖迎接僧人回家,用采帛结两个亭子,一个女孩坐,另一个僧人坐。到时候 

二人入房,僧人“以手去其童,纳之酒中”,此夜僧与女同居,至天明用轿 

和伞,鼓乐把僧人送回寺庙,以后再用布帛为女孩赎身,否则此女终为此僧 

所有,不能嫁给别人。在阵毯之前女孩与父母住在一起,以后则无所拘束。 

结婚时也有彩礼,不过是走形式。阵毯之夜一条街有时十余家同时举行,城 

里迎僧人的队伍,交错于路上,处处是鼓乐之声。 

     柬埔寨女子早婚,“女子满十岁即嫁”(《岛夷志略》(元)汪大渊)。 

     丧葬习俗。人死无棺,放在席上,盖上布。出丧时前面有旗帜,鼓乐, 

又用炒米绕路抛撒。把死者“抬至城外僻远无人之地,弃之而去,俟有鹰犬 

畜类来食,顷刻而尽,则谓父母有福故获此报。若没有野兽食,或食而不尽, 


… Page 76…

反谓父母有罪。父母死不讲穿孝服,男子髡发 (剪去头顶之一部分头发), 

女子囟门上剪去钱一样大的一片头发,以这种形式作为守孝 (引自《真腊风 

土记》)。 

     上朝札仪。群巨入朝先在阶下三叩首,上阶后则跪坐,以两手抱胳膊, 

围在王之周围,议事完毕,跪伏退朝(见于《诸蕃志》)。 



     (2)越南 

     越南,我国古代称为安南,其习俗与中国相似。据宋人周去非《岭外代 

答》卷三记述,其国节日,饮食,服饰习俗各有特色。越南中古政治制度与 

中国相同,皇帝自命为天子,妻为后,子为太子。朝廷内有宰相(称辅国太 

尉),外有枢密使金吾太尉都领兵。据周去非称其“制皆僭拟,”一切皆是 

仿效中国制度。 

     节日。元旦犒赏军队,以“大禾饭、鱼鲊”,越南盛产大米,故以大米 

为犒。 

      “正月四日国王宴官僚”。 

      “七日十五日号大节,人民相庆,官僚以生口献王,王次日宴酬之。 

     服饰:“其国人乌衣、黑齿,椎髻,徒跣,无贵贱皆然”。看来越人当 

时穿黑衣,染黑齿以为美,头上梳髻,用椎将髻固定。光脚,不穿鞋袜。其 

王也是光脚板,“平居也然”。但王“珥金簪,上黄衫,下紫裙尔”。其余 

平居上衣则上紧翻领皂衫,四裙如背子,名曰四颠,下衣则皂裙也,或珥铁 

簪,或曳皮履,手执鹤羽扇,头戴缧笠。 

     越人文身“其文身如铜鼓款识,其军人横刺字于额曰‘天子兵’”。 

     越人戴帽“裹乌纱巾,顶圆而小,自额以上细褶如缝,上彻于顶。身着 

大翻领皂衫,加于翻领衫之上,足加鞋袜,游于衢路,与吾人无异。但其巾 

可辩耳。”“使者之来文武官皆紫袍、红鞋,通犀带,无鱼。” 

      “其俗之轿如布囊”(均见于《岭外代答》卷三)。 

     越南南部古称占婆,又称占城。“土皆白沙,可耕之地绝少,无羊豕蔬 

茹,人采香为生。其生活习俗受印度影响。《诸国风土记》记载,“占婆岛 

民不杀害任何四足动物,也不伤害爬行动物。他们可以吃自然死亡的动物肉, 

但大部分人不吃”。这明显是佛教的信徒的生活习俗,佛教经典说的“净肉” 

包括自然死亡的肉,一般人可以吃。占婆尊崇牛,保护牛,法律规定”凡杀 

害一头奶牛处以死刑,至少要被剁去双手”(《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 

辑注》82页)。占婆人穿的衣服比较简单,“不分男女,均由两件缠腰布组 

成,一件用作拖地披风,一件用来缠裹身体和面部”。 (《诸国风土记》) 

占城的城墙以砖为之,并有石塔。 



     (3)印尼 

     印尼诸岛与占婆不同,当时尚没有柬埔寨高度的文明,据伊本·萨维《编 

年史—览表》记载:爪哇人“不分男女老少,均穿一件近似短裙的围腰布”。 

 《诸国风土记》记载,苏门答腊“男女皆裸体”,西海岸则“穿肥大长裙”。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写苏门答腊人“钻齿,陷以黄金”,就是把金或铜镶 

在牙齿上。 

     印尼古称阇婆国。《岭外代答》卷三记“国王撮髻脑后”,在后头梳个 

髻。《诸蕃志》记王“戴金铃,衣锦袍,蹑革履”。人民则是“剃头留短发” 


… Page 77…

 “好以花样缦布”(《岭外代答》缠身上。“以椰子并挞树浆为酒。蔗糖其 

色红白,味极甘美”。又据《诸蕃志》记,印尼“产稻、粟、豆,无麦”以 

吃米饭为主,其菜蔬肉食有“鱼鳖、鸡鸭、山羊,椎马牛以食,果实有大瓜、 

椰子、蕉子、甘蔗、芋”。 

     印尼有妇女殉葬风俗,“官豪有死者,左右奉承人皆愿随死,焚则跃入 

火中,弃骨于水,亦踣水溺死而不悔” (《岭外代答》),这可能是受印度 

的影响。 



     (4)马来亚 

     马来亚文明程度较高,《伊本·巴图塔游记》中记载,当作者以使者身 

份去马来亚时,受到友好热情的接待,国王的侍卫长给他们拿来马来的服装, 

请他们穿上。其中有缠腰布“其中之一是纯丝的,另一条是丝棉混纺的,第 

三条是丝麻混纺的。”缠腰布就是裹在腰上、腹部及至腿部的裹裤,还给他 

们送来“三套内衣”、“三套不同的衣服,称之为‘中衣”还有“三种毛大 

衣,其中一件是白色的”。另外,还有“三条头巾”。以上可以看出马来人 

当时所穿衣服是比较复杂的,衣服有内衣、中衣和大衣;下身有裹着身体的 

裤子;头上包着包头。而且衣服的质地已经很高。 

     当时马来人住木头造的房子,款待外宾的木房中有地板、天鹅绒地毯、 

竹床、丝面被等。 

     中世纪马来人的婚礼从《伊本·巴图塔游记》(作于1355年)可窥见一 

斑。他有一篇 《对扎希尔苏丹儿子婚礼的记叙》,现作一摘要: 

     我出席了结婚典礼。在宴请来宾地方的中央搭起了一个大台,台上铺着 

丝织品。新娘子来了,她头上不戴面纱。从宫殿里步行走了出来。她由近四 

十个女嫔相陪伴,她们都是苏丹、埃米尔及大臣们的妻子。她们手持新娘裙 

子的下摆,头上也不戴面纱 (平时不这样)。新娘子走上台阶,在她面前是 

男女音乐家,她们吹打乐器,也演唱歌曲。接着,新郎骑一头已装饰好的大 

象来到了,大象背上有一个座位,上面是一个伞盖。新郎头戴王冠,左右有 

近一百名年轻人服侍,他们身穿白衣,骑在马背上,马匹也都披挂,马匹头 

部戴着装饰有金子和宝石的无边圆帽。 

     当新郎进到门口时,有人向观众投以金币和银币。苏丹坐在高高的地方, 

可以看到一切。他的儿子从大象身上下来,去吻他父亲苏丹的脚,然后便登 

台走近新娘。新娘起身去吻新郎的手。新郎在新娘边落坐。人们拿来槟榔和 

蒌叶,新郎接过来拿在手中,然后送进新娘嘴里;接着轮到新娘,她也把这 

些东西送到她丈夫的嘴里。新郎拿一把蒌叶先放进自己嘴里,接着又放进新 

娘嘴里,就这样互相轮换进行。以后人们把坐着新娘和新娘的礼台抬进宫殿。 

     出席婚礼的人们饱餐一顿,然后就离去。 

     以上描写反映了14世纪马来人结婚时新郎骑象娶亲、抛撒钱币,新郎新 

娘互相喂蒌叶的习俗。互相喂蒌叶是男女之间最亲密的表示。 


… Page 78…

                            五、东亚生活习俗 



                              1。中国生活习俗 



     本章介绍隋唐宋元生活习俗史,时间从公元589年至公元1368年。 

     隋(589—617)立国时间较短。封建社会中期的唐帝国为中国封建社会 

的鼎盛时代。唐朝(618—907)生产发展,国家富庶,经济繁荣,商贸发达, 

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唐代习俗传承了两汉魏晋以来的习俗,体 

现着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传统。另外,中亚、印度、西域各族文化习俗的传 

入对唐习俗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唐是一个全面开放的帝国,长安是一 

个国际大都会,各国的奇装异服,各地的美味佳肴,各民族的文娱体育都汇 

集在长安,被唐人融化和吸收,使唐代习俗呈现出新异的面貌。唐代,特别 

是盛唐,物资富足,刺激着人们尤其是王公贵族们,便他们享乐欲望极度膨 

胀。唐代上层的奢侈豪华生活,成为唐代历史的一个特色。唐以后的宋 (公 

元960—1279)是封建社会更加成熟的时代,它不仅形成了维护封建制度的 

理学,而且各种典章制度也极为完备。宋代习俗集古代习俗之大成,各种礼 

仪都极为细密,开封建社会后期礼仪习俗之先。宋代的城市习俗随城市的繁 

荣发展而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成为宋代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宋同 

时的北方辽、金的兴替和元朝的建立,促成各民族习俗的交流与融合。中原 

地区的习俗不仅早已普及到南方,而且随着宋王朝的南迁在南方获得更大的 

发展,比如灯节在北宋已成为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到南宋以后灯的制 

作更为精巧,花色品种之多,技艺之高超,几乎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元代 

 (1279—1368)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蒙族原为游牧民族,征服中原以后从 

奴隶制社会迅速向封建制转化,从牧业经济转向农牧结合的经济。政治制度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元太祖时“朝廷草创,官制简古,惟左右万户,次及千 

户而已”“凡遇称贺,则臣庶皆集帐前,无有尊卑贵贱之辨”(《南村辍耕 

录》卷一,陶宗仪《四部丛刊》本上海书店印行)。进入封建社会,元借鉴 

辽、金、南宋的政治制度创立了一整套适合封建统治需要的官制、典章制度, 

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大都。元建立后虽然仍保留着原有的 

蒙古“国俗”,但也继承了宋代的文化习俗,蒙古军队征服了中亚、印度、 

罗斯,一直挺进到西欧。各种异域习俗曾一度被带到中国,元代朝廷里有着 

中亚甚至欧洲人充任的官吏。元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习俗大交融的时代。 

     从隋唐到宋元,将近800年来,我国的习俗表现出以下的几个特点:第 

一,农业文化特色。我国以农业生产为主,生产、生活与季节变化有密切的 

关系,人们按季节安排各种农事活动和有关庆典,如立春,准备开始春耕; 

立秋准备秋收;中秋庆丰收;冬至一年农事活动结束,人们要隆重庆祝。春 

有春社,秋有秋社,一年四季,各有相应的节日。第二,儒家思想及有关的 

封建伦理道德文化渗透在这时期习俗中。儒教重视祭祀,唐代以天地为大祭, 

以社稷为中祭,以风雨为小祭。强化等级差别,突出皇帝的至尊地位。宋代 

宗祠兴起,理学兴起,使封建宗法社会更加严密,使整个社会制约于封建伦 

理道德控制下,祭祀和人生礼仪更加完整细密。等级观念男尊女卑思想进一 

步强化。第三,各民族民俗的融合与交流。唐和元是两个开放的时代,唐代 

大量吸收西域文化。元代中原地区文化迅速渗透到北方民族。民族习俗的交 

融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第四、各种宗教习俗的形成。唐代道 


… Page 79…

教兴盛,佛教蔚为大观,元代喇嘛教和道教广泛传播。这些宗教都有相应的 

庆典,对我国民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一些宗教习俗已融为我国民俗的 

一部分,如浴佛节、腊八节等。第五、这一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习俗完备形 

成的时期。唐宋以来各种习俗已经发展成熟,其礼仪完备,过程已形成为一 

种程式,所有细微末节都已制度化、礼法化。如婚姻礼俗、产育礼俗等,对 

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岁时节令习俗 

     ①元旦。元旦为一年的开始,是历代都十分重视的节日。朝廷于这一天 

要举行元旦朝会。文武百官,各民族使者,外国使者,都于这一天早晨向皇 

帝祝贺新年,皇帝在朝廷上隆重接受朝拜,会后大宴群臣及使者。 

     元旦朝会过程大体是:元旦早晨,皇帝升辇,在众多侍卫陪同下升御榻、 

鸣鞭。然后由侍卫引导各部大臣,各路使者入朝称贺,山呼万岁,多次行跪 

拜大礼。行礼后按品级安排宴会的地点,高级官吏在殿内,中级官吏在两廊 

下。皇帝与群臣一起吃饭,吃饭时有司仪,群臣向皇帝祝酒。在元旦朝会的 

全过程中有乐官奏乐。 

     元代朝会上下群臣要穿一样衣服即“预宴之服,衣服同制,谓之质孙” 

 (《元史·志·礼乐一》)。元代帝后同登御榻、同受朝贺,并与诸王宗亲、 

驸马、大臣,宴于殿上,最后“侍仪使导驾,引进使导后”(《元史,志·礼 

乐一》)回寝宫。这种帝后同受朝贺的情景是历代少见的。 

     元旦这一天民间也是最热闹,最欢乐的一天。隋唐以来过年仍遵古制, 

计有①清晨放鞭炮,《荆楚岁时记》所云:“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的习俗一直沿袭下来。②挂桃符。桃符用长二三尺,阔四五寸的桃木板所制。 

上画神荼、郁罍之像以期辟鬼。③更衣拜年《梦粱录》谓“往来拜节”。④ 

饮屠苏酒、椒柏酒。《岁华纪丽》:“元日”谓合家饮屠苏,不病瘟疫。 

     宋代城市发展,元旦更有一番热闹景象。《东京梦华录》卷六云,开封 

市民这天“士庶自早互相庆贺”,坊巷里买食物、玩具、果品、柴炭之类的 

小贩大声吆喝。大街通衢“结彩棚,铺陈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