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词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词典- 第1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全力对付苏联,并停止和西方大国的外交接触;安东奈斯 库屈从于希特勒的压力,允诺改组和重新装备 18 个师并增兵苏德战场。(4) 1944 年 2 月 28 日希特勒在萨尔茨堡附近和安东奈斯库的会谈。其间希特勒 希望德、罗两国共同出兵占领匈牙利,但同时又希望罗放弃对匈牙利的领土 要求,遭安东奈斯库的婉拒;同时安东奈斯库也多次向希特勒表示忠诚,打 消了希特勒进占罗马尼亚的意图。 
希特勒第一号作战命令1942 年 10 月 14 日希特勒签发的关于在苏德 战场转入战略防御的命令。此命令系战争期间希特勒以领袖身份直接向陆军 下达的第一份作战命令,它标志着*德军一九四二年夏季攻势的失败。 
希特勒第二十一号指令1940 年 12 月 18 日希特勒签发的对苏战争计 划。即*巴巴罗萨。 
希特勒第三十二号指令1941年6月11日希特勒签发的关于侵苏战争 后进一步夺取世界霸权的计划草案,题为《准备迎接巴巴罗萨计划实施后时 期》。草案规定,在击溃苏军后,德军应攻占英国的殖民地、直布罗陀和地 中海区域、非洲、近东和中东的某些独立国家,以及入侵英伦诸岛。计划设 想,在印度同日本军队会师,把西班牙和葡萄牙并入德国版图,并对美国展 开军事行动。预定在 1941 年深秋或 1941 年底至 1942 年初实施。后因侵苏的 闪击战失败而搁置。 
希特勒第三十九号指令1941年12月8日希特勒签发的关于德军在苏 德战场全线转入防御的决定。指令承认 1941 年德军已无法实现预定战略目 标,要求从后方和西线抽调补充兵力,为 1942 年东线的进攻准备条件。 
希特勒第三十三号指令1941年7月19日希特勒签发的关于对苏战争 下一阶段的战略部署。指令*中央集团军群在围歼斯摩棱斯克地域的苏军后, 用步兵部队向莫斯科进军,其所辖第二、第三坦克集群则分别调至*南方集团 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作战区域。 
希特勒第三十五号指令1941 年 9 月 6 日希特勒签发的关于进攻莫斯 科的部署。鉴于德军在西南方向已获初胜,在西北方向合围列宁格勒也即将 成功,希特勒认为已具备向莫斯科发动决定性进攻的条件。指令要求,9 月 底以前*中央集团军群应准备好旨在消灭斯摩棱斯克以东苏军的进攻战役;* 北方集团军群庄完全合围列宁格勒后应不迟于9月15日将所属大部分快速部 队和航空兵调归中央集团军群;正在基铺方向作战的*德国第二坦克集群和第 二集团军完成任务后也应转向莫斯科方向;*南方集团军群则应着手实施攻占 领巴斯和克里米亚的战役,随后前出北高加索接近地。 
希特勒第三十四号指令1941年7月30日希特勒签发的对第三十三号 指令的修正意见。指令*中央集团军群暂时转入防御,第二、第三坦克集群进 行修整补充,南方和北方集团军群则仍按原计划使用本身兵力作战。此部署 的时效约 10 天。8 月 12 日,由凯特尔签发的对本指令的补充命令中,重申* 希特勒第三十三号捐令中关于先清除两翼后攻打莫斯科的意图。 
希特勒第六号作战命令1943年4月15日希特勒签发的关于实施代号 *堡垒的战役命令。规定:这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进攻应当速战取胜,把失去 的主动权重新夺回来。命令还计划在“堡垒”战役成功后继续向东南方向突 击,即实施代号“豹”的战役,以重新占领伏尔加河一线或从南百威胁莫斯 科。 
希特勒第四十一号指令1942 年 4 月 5 日希特勒签发的关于苏德战场 1942 年夏秋战局的作战方针。规定:德军的目标是消灭苏军剩余力量和尽可 能使之远离最重要的军事经济中心。为此,在中央方向应保持既有态势;在 北方要夺取列宁格勒并与芬兰人建立陆上联系;在南方应攻占高加索。鉴于 集中力量的必要,首先在南方实施主要战役,其目的是将苏军消灭在顿河以 西,然后占领高加索的石油区并穿越高加索山脉。指令还具体部署了在南方 的作战行动。详见“德军一九四二年夏季攻势”。 
希特勒第四十五号指令1942年7月23日希特勒签发的关于继续实施 1942 年夏季攻势的部署。规定:改变原定先合围斯大林格勒,后南迸高加索 的计划,由*南方集团军群改编组成的 A、B 两个集团军群同时向高加索和斯 大林格勒一阿斯特拉罕方向突击,其中高加索为主攻方向。 
希特勒鲍利斯三世会谈大战期间希特勒和保加利亚国王*鲍利斯三 世举行的会谈。重要的会谈有:(1)1940 年 11 月 17 日鲍利斯三世被希特 勒召往德国,在会谈中,表示保加利亚同意加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但从外交和军事上的考虑,认为加入的日期须后延,希特勒对此表示同意。 (2)1943 年 8 月 25 日希特勒又召见鲍利斯三世,敦促保加利亚更积极地参 战,会谈期间双方发生争执,鲍利斯三世回国后不久,于 28 日暴卒于索非亚, 死因至今不明。 
 希腊民族和社会解放运动(EthmkiKaiKoinikiApelevtherosis)大战 期间希腊保皇反共组织。1942 年 10 月在英军近东司令部支持下成立,领袖 为巴尔齐斯(Barkidzis)等人。主张反对德意占领,但因保守派军官控制 着该组织,逐渐右倾。曾派代表参加 1943 年 8 月开罗会议,向*乔治二世宣 誓效忠。一度与*希腊民族解放阵线合作,巴尔齐斯曾出任*希腊民族解放政 治委员会副主席。后反对民族解放阵线,并卷入内战,其武装部队被人民解 放军全歼。 
 希腊民族解放政治委员会*希腊民族解放阵线建立的临时政府。1944 年 3 月 10 日组成,包括民族解放阵线、希腊人民解放军及其他抵抗组织的代 表。由希腊共产党领导。公布《关于行政和司法临时法令》,实行社会改革。 4 月通过选举产生议会,并建立法庭、警察等机构,行使临时政府的职能。 同年 9 月民族解放阵线加入*希腊民族团结政府后,遂告解散。 
 希特勒一九四一年八月二十一日命令此命令最后确定:在冬季到来 之前最主要的任务不是夺取莫斯科,而是占领克里米亚、顿涅茨工业和煤矿 区,并排除俄国(指苏联)从高加索取得石油的可能性;在北方包围列宁格 勒并与芬兰人会师。参见*希恃勒第三十三号指令和*希特勒第三十四号指 令。 
 谷正之(1889—1962)日本外务大臣(1942—1943)。1913 年东京帝国 大学毕业,后入外务省,在驻中国、荷兰、法国等使领馆任职。1923 年 5 月 任外务省参事官。期间曾以随员身份出席第一至第三届国际联盟大会。历任 外务省亚洲局第一课课长、驻美使馆一等秘书、亚洲局局长等职,致力于推 行“币原外交”。九·一八事变后围绕退出国际联盟、改革外务省等问题同* 白乌敏夫情报部长发生冲突。1933 年 8 月调任“满洲国”参事官。1936 年 4 月任驻奥地利兼匈牙利公使。归国后升为外务次官,1940 年 7 月辞职。1941 年 10 月任东条内阁情报局总裁。1942 年 9 月改任外务大臣兼情报局总裁。 1944 年 4 月至 1945 年任驻汪伪政权“大使”。战后曾一度被开除公职。1954 年后复出,历任外务省顾问、驻美大使和驻联合国代表等职。 
 谷寿夫(1881—1947)日本将领。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历 任参谋本部部员、驻英国武官、驻印度武官、陆军大学教官。1928 年任第三 师团参谋长,入侵中国山东半岛,后任参谋本部演习课长,1930 年任国联陆 海空军问题常设咨询委员会日本陆军代表,少将街。1933 年任东京湾要塞司 令官,后任第九师团留守司令官。1936 年任第六师团长,晋升中将。1937 年 8 月率部入侵华北,12 月攻陷南京,纵兵进行大屠杀。1938 年 1 月离开中 国,后任第五十九军司令官。战后于 1946 年 2 月 2 日在东京被捕,同年 8 月 1 日经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引渡到中国。1947 年 3 月被中国军事法庭判处死 刑,于 4 月 26 日在南京执行枪决。 
 狂乱的(Frantic)1944 年 6—9 月美国战略空军从英国或意大利南部基 地至苏联之间的*穿梭轰炸的代号。 
 狂暴号航空母舰(Furious)英国航空母舰。原为 1917 年建成的战列舰, 1921—1925 年间改造成航空母舰,排水量 22450 吨,最大航速 30 节,可载 飞机 33 架。大战初期在英国本上舰队服役。1942 年 8 月在*基石的行动中, 运载飞机增援马耳他。同年 11 月,支援盟军*北非登陆战役。1944 年 4 月, 参加袭击泊于挪威北部的德国*蒂尔匹茨号战列舰,使其瘫痪 3 个月。同年 底,因船身和发动机过于陈旧而退为预备役。 
犹他(Utah)盟军诺曼底登陆滩头代号之一。属美军登陆区。位于科唐 坦(Cotentin)半岛东岸,为一段长约 9 英里、坡度不大的黄沙海滩,其后 是 100—150 码长着滨草的低沙丘地带。德军防御工事薄弱。在此滩头的登陆 作战中,美国第四师损失 197 人。 
犹太人委员会(Judenrate)反对纳粹德国的犹太人秘密组织。存在于 德国本上和奥地利、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法国、荷兰、匈牙利、波兰等 德国占领区。宗旨为反对和推翻德国纳粹政权,拯救犹太人。德国本土组织 全称“德国犹太人全国代表委员会”。曾参与领导 1943 年 4 月华沙犹太人隔 离区的起义。 
犹太人保留区(JudenReservat)战时纳粹德国或德占区内划定的犹太 人集中居住地区。有些设在中世纪犹太人隔离区的遗址上。名义上由长老委 员会管理,实际完全受党卫队控制。著名的“华沙犹太人隔离区”,设在华 沙市内 6.5 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四周用高墙隔离,共居住 40 万人。他们仅以 极少食物维持生命,同时还被迫为德国军火工厂服苦役。保留区内的犹太人, 为反抗纳粹的暴行,曾多次起义。 
狄尔斯(RudolfDiels,1900—1957)德国*盖世太保第一任头目。早年 学法律。1930 年进普鲁土内政部供职,两年后任该部助理部长并参加纳粹 党,得戈林赏识,1933 年 6 月被任命为普鲁士邦警察局 IA 处处长,在此基 础上着手组建盖世太保。后因内部矛盾,改任科隆行政区首脑,1937 年兼任 *赫尔曼·戈林国家工厂国内运输管理负责人。一度出任汉诺威邦首脑,1943 年同戈林之弟的遗孀结婚。次年,”七·二○事件发生后一直被盖世太保逮 捕。战后曾任联邦德国内政部次长。著有回忆录等。 
狄克森(HerbertvonDirksen,1882—1955)德国外交官。早年当律师。 1910 年任助理法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服役,任尉官。战后转入外交界,历 任驻苏大使(1928—1933)、驻日大使(1933—1938)和驻英大使(1938— 1939)。以大使身份参与战前德国的一些重大外交活动,忠实履行本职,但 对纳粹外交政策持保留态度。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离职。著有《莫斯科一 东京一伦敦:对德国外交政策二十年的回忆与观察(1919—1939)》。 
狄特里希①约瑟夭。塞普·狄特里希(JosephSeppDietrich,1892— 1966)。德国武装党卫队将领。1911 年入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后成为纳粹党早期成员和希特勒亲信之一。1928 年任希特勒警卫队 长。1933 年纳粹党上台后,以党卫队地区总队长衔(相当于中将)统率*阿 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1934 年负责执行处决罗姆等冲锋队头目。第二次世 界大战爆发后,出任*武装党卫队坦克军军长,参加进攻法国和入侵苏联。1943 年约·塞·狄特里希调往意大利,负责保卫被救出来的墨索里尼。1944 年盟 军诺曼底登陆后,以党卫队总指挥衔(相当于上将)赴西线统率武装党卫队 第六装甲集团军。参加阿登*突出部战役。战后作为战犯被美国军事法庭判处 25 年徒刑。1955 年提前释放。1957 年在慕尼黑又以执行处决罗姆等人的罪 行被判 18 个月徒刑。刑满获释后定居联邦德国。②奥托·狄特里希 (OttoDietrich,1897—1952)。德国新闻业头目。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军。 战后在慕尼黑、法兰克福等大学攻读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1921 年获政治 学博士学位。1931 年任纳粹党新闻业头目,翌年加入党卫队,为纳粹党的竞 选活动组织宣传攻势,并利用姻亲关系撮合希特勒和鲁尔区垄断资本家。1933 年起主持德国新闻界“一体化”运动。1937—1945 年汪德国政府新闻处处长 和宣传部国务秘书,向民众灌输法西斯思想,垄断战时前线战况发布权。” 七·二○事件发生时在现场,向戈培尔通很了希待勒来死的消息。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1949 年被判 7 年徒刑。1950 年获释。 著有《同希特勒一起获取政权》、《民族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和《跟随希 待勒十二年》等。 
 角斗士式歼击机(Gladiator)英国单引擎双翼单座海上歼击机。1934 年试飞,1936 年投产,1940 年停产,共生产约 500 架。其中约 200 架出口到 中国、希腊、瑞典、比利时、挪威等国。最大时速 253 英里,升限 3,3 万英 尺,航程 410 英里。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曾在北海和地中海使用。1940 年年 中起逐渐淘汰。条约派亦称“军政派”,日本海军中的派系之一。由赞成《伦 敦海军裁军条约》的海军军官组成,故名。主要成员有山梨胜之进、掘悌吉、” 左近司政三和寺岛健等人,多为海军省要员。认为决定国防兵力的权力在政 府,制定军备应优先考虑外交和财政情况;主张在《伦敦海军裁军条约》范 围内,通过提高舰只的作战能力来加强海军。与*舰队派形成尖锐的对立。* 大角岑生任海军大臣时,其成员均被编入预备役。 
 卵石(Shingle)1944 年 1 月盟军对意大利安齐奥(Anzio)的两栖进攻 行动的代号。参见“安齐奥之战”。 
 邹韬奋(1895—1944)中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