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精讲文稿(郝万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伤寒论精讲文稿(郝万山)-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01 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
同学们好,我们上课。
这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二十一世纪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组织的;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示范教学,推荐我来讲授《伤寒论》。虽然我学习、研究、讲授《伤寒论》有30 多年的历史,但是面对录音、录像这样一个现场,我还是感到心里有压力。
前天中午和几位朋友在一起吃饭,其中有一位朋友是电影导演,而且还是一个很有名的电影导演,他拍了许多电影,然后我们就说他的艺术成就是很高的。可是他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就问他,为什么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呢?他说,我拍每一部电影都要精心地选择剧本,精心地选择演员,精心地编导,认真地拍摄,认真地剪辑,认真地配音。那么当电影完成以后,我重新再看再放映的时候,发现每一部电影都留下了许多许多的遗憾,所以他说电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由此我就联想到我们写书、我们讲课。我们在写书的过程中,对每一部书,我们都是精心地构思,细心地写作,认真地校对。最后书出版了,再拿回来一看,哎呀,这个地方为什么是这么写?这个地方文字还应当可以再精炼。所以每一部著作都是一个遗憾的创作。
我们讲课也是这样,我们常常精心地备课,上课的时候认真地讲授,和同学之间进行心灵的交流,进行学术的沟通。我上课的时候,有同学录音,也有少数同学录像。下课以后,我听听他们的录音,我看看他们的录像,我说,哎呀,这个地方我怎么居然发生了口误,哎呀,这个地方我还可以再增加一些鉴别、比较的地方,那么这个地方呢,我还应当再更深一步地分析……,每一节课也都留下了遗憾。
所以我常常说,我们上课,恐怕每一节课都是一种遗憾的讲演。所以现在面对录音、录像,我在进行《伤寒论》的教学时,当然会有压力,更何况我们全国范围内,研究《伤寒论》的,在《伤寒论》的教学和研究,以及临床上有精深造诣的,可以说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因此,我在这里讲课,如果说就是随随便便的一堂课,讲过去就讲过去了。可是现在我们要录像,我们要制成光盘,要请全国的同行专家评头品足,我当然会有压力,当然会有紧张。不过既然已经把我推到了这个位置,我就认真地讲授,也是把我的学习向各位同行,向每一位同学作汇报。
大概在二十世纪末,世界医学界召开过一次学术会议。这一次医学界的学术会议重点讨论的议题是〃群体化的治疗方案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哪一个更先进,哪一个更优化〃。所谓群体化的治疗方案,就是同一个病用同一种治疗方法,不管是张三李四、王五赵六,不管是男女老幼,都用规范的统一的治疗方案,这就叫群体化的治疗方案。像1999 年末,有一次流感流行,我们的医院就根据这次流感流行的主要临床特征,搞了一个协定处方,用大的煎药设备,煮出大量的汤药来,每一个流感的病人都用同样的汤药来治疗。当然,大多数病人吃完这个汤药以后,效果很好,这种方法就叫群体化的治疗方案。
什么叫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呢?就是针对每一个病人感受邪气以后,他的具体反应状况,也包括他的身体素质,制定上一个非常符合这个病人具体情况的这样的一个治疗方案,就叫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我还举那一年的流感的例子,有的人吃了我们群体化治疗方案的药疗效不好,没有退烧,我们就根据他的具体情况,或者辨为风寒,或者辨为风热,或者辨为夹湿,或者辨兼有阴虚,然后我们用辨证论治的手段开一个符合他本人证候表现的这种方剂,基本上用上一付药,烧就退了,这就叫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二十世纪末这次医学界交流讨论会上,大家一致认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当代仍然是最先进的治疗方案,应当是最先进的选择。然后大家就讨论了在世界医学史上是哪一位医生创立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呢?他的代表著作是什么呢?大家一致认为创立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医家是中国的张仲景。他的代表作就是流传到我们今天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以这次我给大家讲授《伤寒论》,应当是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代表。而创立这种方案的著名医家张仲景,这是我首先要介绍的问题。
《伤寒论》的作者,严格地说,张仲景他写的书叫《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在流传过程中不得已被分为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著作,所以我们这里讲的作者张仲景实际上指的是《伤寒杂病论》的作者。
张机是他的名,仲景是他的字,他的生活年代大约在公元150 年到219 年。由于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都没有给张仲景做传,我们能够大体了解他的史料的,像王叔和的《脉经》,像王叔和整理的《伤寒论》,象晋朝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序》,象宋代《太平御览》所引的《何颙别传》。
那么一直到了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在校勘刻印《伤寒论》的时候,所写的《伤寒论序》,虽然到了明代的李濂的《医史》,写了《张仲景补传》,还有明代的一些地方志,你比方说,明·嘉靖年间的《南阳府志》,嘉靖年间的《邓州志》,片片断断地记录了张仲景的一些事迹。所以我们就根据这些片片断断的历史文献记载来介绍张仲景的一些生平事迹。
张仲景生活的年代是公元150~219 年,这个年代也是推测的。有的人考证其生年是在公元151 年,这也是一个推测。那么这是一个什么年代呢?我们举出和他同时代的三位大家都熟知的历史人物。曹操,他的生活年代是公元155~220 年,你看张仲景比曹操大约大五岁。刘备,他生于公元161 年,死于公元223 年,还有一个医学界非常著名的人物华佗,他的生年我们现在没有确切的考证,他的卒年是公元208 年。
所以张仲景和曹操、刘备、华佗都是同时代的人物,这正是东汉末年。这个社会背景正是战争连年不断,而且天灾连年不断的这样一个社会背景。所以我们了解他的生卒年代,主要是了解他的生活的时代背景、籍贯。
他是什么地方的人?他是东汉南阳郡涅阳人,这个地方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邓县有一个东稂镇,东稂镇的西北1。5 公里左右有一个张寨村,这个张寨村在清朝的末年,北门还保存着。这个北门上面有一个石头刻的匾额,上面写着〃古涅阳县〃。所以由此可以证实,这个河南省南阳地区邓县的张寨村就是古涅阳县的县址。张仲景就是这个地方的人。
我们在这里考察他是什么地方的人有什么作用?因为他是什么地方的人,在他所写的著作里就有方言的特征,所以我们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主要是为了读他的书,对他书中方言的准确含义能够仔细的了解。
你比方说,在《伤寒论》中有很多地方谈到了〃桂枝不中与之也〃,〃柴胡不中与之也〃,这个〃中〃和〃不中〃直到今天,仍然是河南地区的方言。〃中〃就是〃可〃的意思,〃不中〃就是不可,〃不中与之〃就是不可与之,这是典型的河南当地的方言的特点。
又比方说,在《伤寒论》中这个〃熬〃字,我们现代的《词源》说:〃小火慢慢煮就是熬〃,象我们现代汉语中通常所说的熬粥,熬药都是这个意思。那么在《伤寒论》中有〃巴豆,熬,去油〃,〃虻虫,熬,去翅足〃,〃白粉熬香〃,〃杏仁,熬黑〃。如果我们用今天的这个〃小火慢慢煮〃来解释这个〃熬〃的话,杏仁,小火慢慢煮怎么能煮黑呢?巴豆,小火慢慢煮,怎么能煮去油呢?特别是那个白粉,就是白米粉如果加上水小火慢慢煮的话,那就煮成稀糊了,怎么能煮香呢?
那我们要考察这个字的话,怎么考察?这可能是仲景当时用的一个方言。西汉杨雄写过一本书,它就叫《方言》,他是以当时的普通话来解释地方话的。那么《方言》里对这个〃熬〃是怎么解释的呢?他说:〃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关西陇冀以往或谓之火备,秦晋之间或谓之炒。〃
西汉杨雄的这段话,他说:〃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没说加水,就是只用火而使五谷杂粮干燥,并把五谷杂粮做熟了。〃自山而东〃,就是山东这个地方,〃齐楚以往〃,齐国、楚国这个地方把它叫做〃熬〃。那么〃关西陇冀〃这是陕西的一部分,甘肃还有河北的一部分〃或谓之火备〃,这个火备干的〃火备〃,这个字火备和这个字(焙)都是一样的。〃秦晋之间或谓之炒〃,秦是陕西的一部分,晋是山西的一部分,那个地方有的人把它叫做〃炒〃。可见在汉代,这个〃熬〃、〃火备〃、〃炒〃,含义都是一样的。都是用火而使五谷杂粮干燥和做熟,也就是说〃熬〃字在这里,就是〃炒〃的意思。
张仲景是什么地方人呢,张仲景不是河南南部的人吗?河南南部在古代属于楚国的北部,所以仲景是楚人,那么是楚人的话,他当然就用的是楚地的方言。所以他在《伤寒论》中的这个〃熬〃字就是指的炒的意思。这样我们就理解了在《伤寒论》中,〃杏仁,熬黑〃就是杏仁炒黑,〃巴豆熬去油〃,就是把巴豆炒一炒,炒去油。巴豆的毒,全在这个油里头。所以中医有一句话叫做〃巴豆不去油,力大如老牛〃,炒一炒就把它的油去掉了。特别是这个白粉,你看这个〃粉〃字是〃米分也〃,〃研米使分散也〃,它的本意就是米的细末,就是米粉。那么什么叫〃白〃呢?汉代〃稻曰白〃,你看那个《周礼》注疏,注这个〃白〃,〃稻曰白〃,所以白粉就是白米粉。
我们有一次考试,有一个名词解释,有一个学生大概既没有听老师上课,也没有看书,答〃白粉〃这个名词解释的时候,他居然写了一个〃大烟土〃。白粉就是白米粉,白米粉炒一炒就能炒香,熬香就是炒香。
我们北京有一道菜叫作米粉肉,它就是拿五花肉放上佐料腌好了以后和这个炒香的米粉混合在一起,上笼屉上蒸,蒸完了香酥可口,不肥不腻,所以这个〃白粉熬香〃就是炒香。
我们知道仲景是楚人,所以在考证这个〃熬〃在《伤寒论》中的本来的含义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它是指的炒。所以我们了解张仲景是什么地方人,主要是为了读他书,了解他书中方言的一些确切含义。张仲景的心理素质怎么样?作为这样一个名医,他一定有他特殊的心理素质。仲景在年青的时候,曾经找过一个心理学家,叫何颙的先生,请教何颙说:〃先生您看看,我长大了我将来适合做什么工作。〃
何颙这个人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人物,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他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心理学家。所以那个时候他看曹操,说现在天下大乱,汉朝将要灭亡,治理国家,统一天下的一定是这个人。他说得很准,所以仲景呢也找他来看一看。何颙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这件事情记载在什么地方呢?记载在《太平御览·何颙别传》里,这本来是说何颙说话说的准确,预测得准确。他说:〃仲景先生,你呢'思精而韵不高',你是一个善于深思熟虑,性格内向的这样的一个人,而不是那种大喊大叫的喜欢张扬的人,所以如果你今后要做一个医生的话,那你一定是一个高明的医生。〃这是张仲景的素质。
北京中医管理局说,我们在座的同学将来都是培养北京市的名医的,我想我们作为一个医生这个职业的话,那你一定是胸有成竹的,稳如泰山的,让病人一看,就给人一种信任感的,应当是一个深思熟虑的,这样的心理素质的人。而不能是个大喊大叫的、毛毛躁躁的,让病人一看见,哎哟,这大夫给我开的这个方子,我敢不敢吃呀?没有一种信任感。
所以作为一代名医,也应当学习张仲景的深思熟虑的这种心理素质。仲景的学医经历,宋臣(林亿等),《伤寒论》序里有一段话,说〃张仲景,《汉书》无传〃,《后汉书》没有他的传记,〃见《名医录》云〃,《名医录》是唐代的甘伯宗所写的一本书,非常遗憾的是,《名医录》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了,说:〃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说张仲景最初学医是跟他的同乡张伯祖学的,那么学的结果呢,就是把张伯祖的学术经验学术思想全面进行了继承。所以当时的人说,他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水平都超过了他的老师,那么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且从张伯祖和张仲景对中国医学的贡献来看,仲景的贡献要远远超过他的老师。
这件事情,给我们两点启示:一点启示是名师出高徒,这个宋·张杲《医说》就写过张伯祖,说张伯祖〃南阳人也〃,他是〃独好方术,诊处精审〃,无论是诊断还是处理都非常精当,都非常谨慎,〃疗皆十全〃,治疗就是十个病人来看病能治好十个,〃为当时所重〃,是当时的大家非常重视的,非常尊重的一位名医。〃同郡张仲景,异而师之,因有大誉〃,那么他的同乡张仲景非常尊重他,就跟他学习,所以张仲景也因此有了很大的声誉,这就是名师出高徒。所以我们今天组织师带徒,应该说这个教育方法是符合中医学术继承的发展规律的。这是一个启示。
第二个启示是,师带徒也可以出名医。仲景没有进过什么大学,但是他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人,(他的职务)在宋代国家校正医书局所写的《伤寒论》序里头,引用了唐代甘伯宗的《名医录》的一段话,关于仲景的职务写了这样几个字,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这个〃孝廉〃不是一个职务,也不是一个职称,他是指的在当时社会,对于基层的一些孝顺父母,廉洁奉公的优秀青年的一种荣誉称号。那么以后政府在选拔官吏的时候,就从这些孝廉中的优秀者来作为选拔官吏的一个基础。所以仲景做孝廉的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当然没有史书记载了这个〃官至长沙太守〃,长沙这个地方,在汉代是一个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交通重镇,那么长沙太守在史书上都是有记载的。你看我们查了史书,有记录长沙太守有孙坚,就是孙策、孙权的父亲,很有名的,其后有苏代、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