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3-伤寒附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93-伤寒附翼-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固本,非热因热用也。寒本阴邪,即在太阳,热不遽发,故有或未发之辞。麻黄、桂枝,长于治 
风,而非治寒之主剂,故主治在发热恶寒。若无热恶寒者,虽有头项强痛之表急,当以四逆、真武辈救其里矣。 
盖病发于阴,便已亡阳,不得以汗多亡阳一语为谈柄也。少阴制麻附细辛方,犹太阳之麻黄汤,是急汗之峻剂; 
制麻附甘草汤,犹太阳之桂枝汤,是缓汗之和剂。盖太阳为阳中之阳而主表,其汗易发,其邪易散,故初用麻 
黄、甘草而助以桂枝,次用桂枝、生姜而反佐以芍药。少阴为阴中之阴而主里,其汗最不易发,其邪最不易散, 
故用麻黄、附子而助以细辛,其次亦用麻黄、附子而缓以甘草。则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非必 
须阴出之阳而解耶。然必细审其脉沉而无里症者,可发汗,即知脉沉而症为在里者,不可发汗矣。此等机关, 
必须看破。人皆谓麻黄治太阳之伤寒,而不知仲景用以治少阴之中风。且麻黄在太阳,只服八合,不必尽剂, 
妙在更发汗,则改用桂枝。在少阴始得之与二三日,皆可温服一升,日三服。则汤液本草分麻黄为太阳经药, 
犹掘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矣。 
x附子汤∶x 
人参 白术 附子 茯苓 芍药 
此大温大补之方,乃正治伤寒之药,为少阴固本御邪之剂也。夫伤则宜补,寒则宜温,而近世治伤寒者, 
皆以寒凉克伐相为授受,其不讲于伤寒二字之名实久矣。少阴为阴中之阴,又为阴水之藏,故伤寒之重者,多 
入少阴,所以少阴一经,最多死症。如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口中和,恶寒脉沉者,是纯阴无阳 
之症,方中用生附二枚,取其力之锐,且以重其任也。盖少火之阳,鼓肾间动气以御外侵之阴翳,则守邪之神 
有权,而呼吸之门有锁钥,身体骨节之痛自除,手足自温,恶寒自罢矣。以人参固生气之原,令五脏六腑之有 
本,十二经脉之有根,肾脉不独沉矣。三阴以少阴为枢,设使扶阳而不益阴,阴虚而阳无所附,非治法之善也。 
故用白术以培太阴之土,芍药以滋厥阴之木,茯苓以利少阴之水。水利则精自藏,土安则水有所制,木润则火 
有所生矣。扶阳以救寒,益阴以固本,此万全之术。其畏而不敢用,束手待毙者,曷可胜计耶?此与麻黄附子 
汤,皆治少阴表症而大不同。彼因病从外来,表有热而里无热,故当温而兼散。此因病自内出,表里俱寒而上 
虚,故大温大补。然彼发热而用附子,此不热而用芍药,是又阴阳互根之理钦!此与真武汤似同而实异。此倍术、附 
去姜而用参,全是温补以壮元阳。彼用姜而不用参,尚是温散以逐水气。补散之分歧,只在一味之旋转欤! 
x真武汤∶x 
附子 生姜 白术 茯苓 芍药 
真武,主北方水也。坎为水,而一阳居其中,柔中之刚,故名真武。取此名方者,所以治少阴水气为患也。 
盖水体本静,其动而不息者,火之用耳。若坎宫之火用不宣,则肾家之水体失职,不润下而逆行,故中宫四肢 
俱病。此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者,由坎中阳虚,下焦有寒不能制水故也。法当壮元阳以消阴翳, 
培土泄水,以消留垢。故君大热之附子,以奠阴中之阳;佐芍药之酸苦,以收炎上之气;茯苓淡渗,止润下之 
体;白术甘温,制水邪之溢;生姜辛温,散四肢之水。使少阴之枢机有主,则开阖得宜,小便得利,下利自止, 
腹中四肢之邪解矣。若兼咳者,是水气射肺所致,加五味之酸温,佐芍药以收肾中水气,细辛之辛温,佐生 
姜以散肺中水气,而咳自除。若兼呕者,是水气在胃,因中焦不和,四肢亦不治,此病不涉少阴,由于太阴湿 
化不宣也。与治肾水射肺者不同法,不须附子以温肾水,倍加生姜以散脾湿,此为和中之剂,而非治肾之剂矣。 
若大便自利而下利者,是胃中无物,此腹痛因于胃寒,四肢因于脾湿。故去芍药之阴寒,加干姜以佐附子之辛 
热,即茯苓之甘平者亦去之,此为温中之剂,而非利水之剂矣。要知真武加减,与小柴胡不同。小柴胡为少阳 
半表之剂,只不去柴胡一味,便可名柴胡汤。真武以五物成方,为少阴治本之剂,去一味便不成真武。故去姜 
加参,即名附子汤,于此见制方有阴阳动静之别也。 
x白通汤∶x 
葱白 干姜 附子 
x白通加猪胆汁汤∶x 
前方加猪胆汁。 
白通者,通下焦之阴气,以达于上焦也。少阴病,自利而渴,小便色白者,是下焦之阳虚,而阴不生少火。 
不能蒸动其水气而上输于肺,故渴;不能生土,故自利耳。法当用姜、附以振元阳,而不得升腾之品,则利止而 
渴不能止,故佐葱白以通之。葱白禀西方之色味入通于肺,则水出高源而渴自止矣。凡阴虚则小便难,下利而 
渴者,小便必不利, 
或出涩而难,是厥阴火旺,宜猪苓白头翁辈。此小便色白,属少阴火虚,故曰下焦虚。又曰∶虚,故引水自救。 
自救者,自病患之意,非医家之正法也。若厥阴病欲饮水者,少少与之矣。 
x通脉四逆汤∶x 
甘草 干姜 附子 葱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此太阴坏症,转属少阴之症,四逆汤所主也。而但欲寐,是 
系在少阴。若反不恶寒,或咽痛干呕,是为亡阳,其人面赤色,是为戴阳。此下焦虚极矣,恐四逆之剂,不足 
以起下焦之元阳,而续欲绝之脉。故倍加其味,作为大剂,更加葱以通之。葱禀东方之色,能行少阳生发之机; 
体空味辛,能入肺以行营卫之气。姜、附、参、甘,得此以奏捷于经络之间,而脉自通矣。脉通则虚阳得归其 
部,外热自除,而里寒自解,诸症无虞矣。按∶本方以阴症似阳而设。症之异于四逆者,在不恶寒而面色赤; 
方之异于四逆者,若无葱,当与桂枝加桂加芍同矣。何更加以通脉之名?夫人参所以通血脉,安有脉欲绝而不 
用者?旧本乃于方后云∶面赤色者加葱,利止脉不出者加参。岂非抄录者之疏失于本方,而蛇足于加法乎? 
且减法所云去者,去本方之所有也。而此云去葱、芍、桂者,是后人之加减可知矣。 
x茯苓四逆汤∶x 
茯苓 人参 甘草 干姜 附子 
x干姜附子汤∶x 
前方去人参 甘草 茯苓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则安静,不呕不渴, 
无表症,脉微沉,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此二条皆太阳坏病转属少阴也。凡太阳病而妄汗妄下者,其变 
症或仍在太阳,或转属阳明,或转系少阳,或系在太阴,皆是阳气为患。若汗而复下,或下而复汗,阳气丧亡, 
则转属少阴矣。此阳症变阴,阴症似阳,世医多不能辨。用凉药以治烦躁,鲜有不速其毙者,由不知太阳以少 
阴为里,少阴为太阳之根源也。脉至少阴则沉微,邪入少阴则烦躁。烦躁虽六经俱有,而兼见于太阳少阴者, 
太阳为真阴之标,少阴为真阴之本也。阴阳之标本,皆从烦躁见;烦躁之虚实,又从阴阳而分。如未经汗下而 
烦躁,属太阳,是烦为阳盛,躁 
为阴虚矣。汗下后烦躁属少阴,是烦为阳虚,躁为阴竭矣。阴阳不相附,故烦躁。其亡阳亡阴,又当以汗之先后, 
表症之解不解为之详辨,则阴阳之差多差少,不致溷淆,而用方始不误矣。先汗后下,于法为顺,而表仍不解, 
是妄下亡阴,阴阳俱虚而烦躁也,故制茯苓四逆,固阴以收阳。先下后汗,于法为逆,而表症反解,内不呕渴, 
似于阴阳自和,而实妄汗亡阳,所以虚阳扰于阳分,昼则烦躁也,故专用干姜附子,固阳以配阴。二方皆从四 
逆加减,而有救阳救阴之异。茯苓感天地太和之气化,不假根而成,能补先天无形之气,安虚阳外脱之烦,故 
以为君。人参配茯苓,补下焦之元气;干姜配生附,回下焦之元阳。调以甘草之甘,比四逆为缓,固里宜缓也。 
姜、附者,阳中之阳也,用生附而去甘草,则势力更猛,比四逆为峻,回阳当急也。一去甘草,一加茯苓,而 
缓急自别,加减之妙,见用方之神乎! 
x吴茱萸汤∶x 
吴茱萸 人参 生姜 大枣 
少阴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此方主之。按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此何复出治方?要知欲死 
是不死之机,四逆是兼胫臂言,手足只指指掌言,稍甚微甚之别矣。岐伯曰∶“四末阴阳之会,气之大路也。 
四街者,气之经络也。络绝则经通,四末解则气合从。”合在肘膝之间,即四街也,又谓之四关。夫四郊扰攘, 
而关中犹固,知少阴生气犹存。然五脏更相生,不生即死。少阴之生气注于肝,阴盛水寒,则肝气不舒而木郁, 
故烦躁;肝血不荣于四末,故厥冷;水欲出地而不得出,则中土不宁,故吐利耳。病本在肾而病机在肝,不得 
相生之机,故欲死。势必温补少阴之少火,以开厥阴之出路,生死关头,非用气味之雄猛者,不足以当绝处逢 
生之任也。吴茱萸辛苦大热,禀东方之气色,入通于肝,肝温则木得遂其生矣。苦以温肾,则水不寒;辛以散 
邪,则土不扰。佐人参固元气而安神明,助姜、枣调营卫以补四末。此拨乱反正之剂,与麻黄、附子之拔帜先 
登,附子、真武之固守社稷者,鼎足而立也。若命门火衰,不能腐熟水谷,故食谷欲呕。若干呕吐涎沫而头痛, 
是脾肾虚寒,阴寒上乘阳位也。用此方鼓动先天之少火,而后天之土自生;培植下焦之真阳,而上焦之寒自散。 
开少阴之关,而三阴得位者,此方是欤? 
上少阴十一方,皆温散温补法。 
x黄连阿胶汤∶x 
黄连 阿胶 黄芩 芍药 鸡子黄 
内胶烊尽少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此少阴之泻心汤也。凡泻心必藉芩、连,而导引 
有阴阳之别。病在三阳,胃中不和而心下痞硬者,虚则加参、甘补之,实则加大黄下之。病在少阴而心中烦不 
得卧者,既不得用参、甘以助阳,亦不得用大黄以伤胃矣。用黄连以直折心火,佐芍药以收敛神明,所以扶阴 
而益阳也。然以但欲寐之病情,而至于不得卧,以微细之病脉,而反见心烦,非得气血之属以交合心肾,甘平 
之味以滋阴和阳,不能使水升而火降。阴火不归其部,则少阴之热不除。鸡子黄禀南方之火色,入通于心,可 
以补离宫之火。用生者搅和,取其流动之义也。黑驴皮禀北方之水色,且咸先入肾,可以补坎宫之精,内合于 
心,而性急趋下。则阿井有水精凝聚之要也,与之相溶而成胶,用以配鸡子之黄,合芩、连、芍药,是降火归 
原之剂矣。《经》曰∶“火位之下,阴精承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斯方之谓欤! 
x猪苓汤∶x 
猪苓 茯苓 泽泻 滑石 阿胶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心烦不得卧,是上焦实热,宜黄连阿胶汤清之。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至 
五六日自利而渴者,是下焦虚寒,宜白通汤以温之。此少阴初病而下利,似为虚寒,至六七日反见咳而呕渴, 
心烦不得卧者,此岂上焦实热乎?是因下多亡阴,精虚不能化气,真阳不藏;致上焦之虚阳扰攘,而致变症见 
也。下焦阴虚而不寒,非姜、附所宜,上焦虚而非实热,非芩、连之任,故制此方。二苓不根不苗,成于太空 
元气,用以交合心肾,通虚无氤氲之气也。阿胶味浓,乃气血之属,是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泽泻气味轻清, 
能引水气上升,滑石体质重坠,能引火气下降,水升火降,得既济之理矣。且猪苓、阿胶,黑色通肾,理少阴 
之本;茯苓、滑石,白色通肺,滋少阴之源;泽泻、阿胶,咸先入肾,培少阴之体;二苓、滑石,淡渗膀胱, 
利少阴之用。五味皆甘淡,得土中冲和之气,是水位之下,土气承之也。五物皆润下,皆滋阴益气之品,是君 
火之下,阴精承之也。以此滋阴利水而升津,诸症自平矣。 
x四逆散∶x 
柴胡 枳实 芍药 甘草 
少阴病四逆,泄利下重,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者,此方主之。少阴为水火同处之脏,水火 
不和,则阴阳不相顺接。四肢为阴阳之会,故厥冷四逆,有寒热之分,胃阳不敷于四肢为寒厥,阳邪内扰于阴 
分为热厥。然四肢不温,故厥者必利,先审泻利之寒热,而四逆之寒热判矣。下利清谷为寒,当用姜、附壮元 
阳之本;泄泻下重为热,故用白芍、枳实酸苦涌泄之品以清之。不用芩、连者,以病于阴而热在下焦也。更用 
柴胡之苦平者,以升散之,令阴火得以四达。佐甘草之甘凉,以缓其下重。合而为散,散其实热也。用白饮和 
服,中气和而四肢之阴阳自接,三焦之热自平矣。此症以泄利下重,知少阴之阳邪内扰于阴,四逆即非寒症矣。 
四逆皆少阴枢机无主,升降不利所致,只宜治下重,不须兼治诸症也。仲景因有四逆症,欲以别于四逆汤,故 
以四逆散名之。本方有咳者,加五味、干姜,悸者。加桂枝,腹痛加附子,泄利下重加薤白,俱非泄利下重所 
宜。且五味、姜、桂加五分,于附子加一枚,薤白三升,何多寡不同若是?且以散只服方寸匕,恐不济此症, 
此后人附会可知也。 
x猪肤汤∶x 
猪肤 白蜜 白粉 
少阴病多下利,以下焦之虚也。阴虚则阳无所附,故下焦虚寒者,反见上焦之实热。少阴脉循喉咙,挟舌 
本,其支者,出络心,注胸中。凡肾精不足,肾火不藏,必循经上走于阳分也。咽痛胸满心烦者,因阴并于下, 
而阳并于上,承不上承于心,火不下交于肾,此未济之象。猪为水畜,而津液在肤,取其肤以治上焦虚浮之火, 
和白蜜、白粉之甘,泻心润肺而和脾。滋化原,培母气,水升火降,上热下行,虚阳得归其部,不治利而利自 
止矣。三味皆食物,不藉于草,所谓随手拈来,尽是道矣。 
x甘草汤∶x 
甘草 
x桔梗汤∶x 
甘草 桔梗 
x半夏汤∶x 
半夏 桂枝 甘草 
x苦酒汤∶x 
半夏 鸡子白 苦酒 
四方皆因少阴咽痛而设也。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故有咽痛症。若因于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